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谁

花痴的发卡
俊逸的悟空
2022-12-21 02:21:56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谁?

最佳答案
忧虑的夕阳
温暖的飞鸟
2025-04-20 20:42:32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鲁迅。鲁迅先生这一设计,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标志的经典之作。它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早在1917年,鲁迅先生就被北大邀请设计北大的校徽。在当时,北大是我国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当时各种文化相处碰撞的情况下,北大为当时众多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因此,鲁迅先生考虑了很久,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况,设计出了北大的校徽。北大的校徽,上半部分是两个背对的人,表示学生;而下半部分则是一个站立状态的人,代表着老师。这个校徽,寓意着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成长,而老师是教授学生知识。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最新回答
过时的热狗
专注的世界
2025-04-20 20:42:32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8月7日,鲁迅完成北京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工作。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京大学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20世纪80年代,在鲁迅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标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京大学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京大学校徽标志。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含丰富、简洁大气。

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校徽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 凝聚了鲁迅对北京大学的希望,对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北大”两个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京大学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北京大学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

校徽用“哭脸”时刻提醒着所有北京大学学子,作为一个生长在苦难深重的国家中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校徽

校徽(school badge)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让人容易记住。

校徽意义重大,校徽含义往往蕴含了特殊的意义,特别像一些历史悠 久的名校校徽,著名大学校徽和一些国外校徽大多由名人结合学校特点而设计。 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一批闻名中外高校的校徽标志。

在老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佩戴校徽有一种自豪和荣耀感,也是对母校的归属之情。而如今的一代学子,对佩戴校徽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想佩戴,又觉得不好意思。另外校徽的质量不过关也有关系,胸针脱落造成徽章遗失。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校徽

大胆的春天
成就的大地
2025-04-20 20:42:32

北京大学校徽是北京大学的标志,由鲁迅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大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北京大学校徽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设计要素

北京大学校徽“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英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特殊规定

1、反白应用

为确保标志的严肃性和识别的准确性,特规定标志在标准色与黑色上需做反白处理。

2、标志尺规制图法

标志标准制图是将标志进行数值化设计,使标志的主要元素在任何场合中都能正确使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遵守,以确保标志的严肃性和识别的准确性,达到统一化、标准化的识别目的。

3、标志方格制图法及最小应用范围

为避免标志在缩小时的应用中产生浸润、模糊的现象,特规定标志单独使用时不得小于7mmx7mm。

4、标志不可侵入空间范围

为确保标志的严肃性和识别的准确性,当标志在反白应用时,要将标志做空间隔离处理,在规定范围内禁止任何其他图形或符号出现,以达到保持标志图形完整性的目的。

5、标准色-北大红

红色象征着北大具有爱国、进步的光荣革命传统和振兴中华、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同时与燕园主校区的园林特色高度吻合。

6、辅助色

为保证标准色在延展应用中视觉的统一和协调,根据不同应用材质和实际制作需求,选用以上与标准色可协调搭配的颜色,作为标准色的辅助色。

风趣的冬天
悲凉的夕阳
2025-04-20 20:42:32
1.北大校徽设计者是鲁迅先生,现在的北大校徽,是根据鲁迅的设计稿经过丰富最终成型的,校徽中心的“北大”由三个人组成,代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说明北大是育人之所。

2.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傻傻的自行车
花痴的小土豆
2025-04-20 20:42:32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北大校徽的由来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后又曾长期弃用,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大校徽系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

鲁迅设计的这枚北大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用设计对象的文字构成图案,是徽标设计的常用手法,但高明的设计者用文字构成能够表现徽标内涵的图案。鲁迅这枚校徽的设计,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执着的芒果
快乐的大碗
2025-04-20 20:42:32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设计的,你知道是谁设计的呢?

说起北京大学的校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设计的?但是他其实是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当代著名作家。他就是鲁迅,在1917年8月设计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北大的校徽吧。

其实在之前是没有校徽这个说法的。是在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之后,因为学生与教工出入很不方便,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二年,便出面请求鲁迅设计北大的校徽,设计好之后,被蔡元培采用,但其实后来又被弃用了一段时间。到了80年代,北京大学才又开始重新使用。

现在的北京大学的校徽也不是鲁迅设计的原版了,还是在鲁迅设计的校徽的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鲁迅设计的这个北大校徽。校徽图案以篆体北大二字一上一下构成的圆形。鲁迅设计的这枚校徽,神奇之处在于,大字的下面像一个人字,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三人成“众”的印象,而且这枚徽章构图简洁、流畅规整、大气、意蕴丰富。不得不说鲁迅美学设计的境界其实还是很高的。

至于蔡元培为什么不请专业的设计师来设计百大的校徽?而是去请鲁迅来设计呢?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蔡元培和鲁迅是绍兴桐乡。并且蔡元培比鲁迅大13岁。所以可以说蔡元培是鲁迅的师长。而且,鲁迅一生虽然没有穿是美术,但是他自幼喜爱美术,经常去研究、训练美术。鲁迅很重视美术教育,在1913年他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一文。显示他对美学的深入了解,蔡元培也很赞同。但是,在蔡元培被迫辞职后,新任的校长竟然把美学删除了。而一直实行道德教育,鲁迅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淡然的发带
无语的茉莉
2025-04-20 20:42:32

是。

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有校徽的大学,其设计者便是鲁迅。“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这是鲁迅在1917年8月7日的日记中所写的内容。其中的“蔡先生”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大学”则是北京大学。

鲁迅正是受蔡元培的委托为北大设计校徽的。这是“北大”两个篆字的巧妙组合,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予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寓意。

扩展资料:

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据传,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曾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大采用。现在的北大校徽稍有修改,但基本元素仍旧沿用鲁迅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是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此后有不少大学也在校徽中使用篆书字体,比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自此,书法成为了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参考资料:人民网-鲁迅是优秀设计师:受蔡元培委托为北大设计校徽

呆萌的钢笔
懵懂的电灯胆
2025-04-20 20:42:32

鲁迅先生设计的作品,主要有北大校徽和自己一些杂志的装帧、封面设计。作为一个大文豪,鲁迅先生留下的文学作品比较多,设计作品还是很少的。像是一些杂志,在当下已经很少见了,只有通过“考古”,才能找到一二。

整体上来说,鲁迅先生是比较全能的一个人。像是编写中国第一部生理卫生教材、编写地理略论、下煤矿、开版画班、解剖尸体等,很多事情都做过。这可能与鲁迅早些年的经历有关,毕竟最开始是从医的,自己的手肯定很巧妙,会画画也正常。

1、设计北大校徽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时,邀请鲁迅先生设计的。当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提了一句融合鲁迅倡导的美学。迅哥儿没有拒绝,就设计了一下。

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

北大校徽的设计,在网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设计很巧妙,可以表达出很多意思。也有人说设计太简单,毕竟北大两个字就是篆体罗列在一起,看不出有什么技巧。

2、校徽表达的含义

个人同意第一种说法,虽然“北大”两个字,只是篆写罗列在一起,但是它可以表达出许多意思。有些东西,最简单的往往就是最优秀的。从外观上看,“北大”两字形成脊梁状,这意味着北大学子要成为民族的脊梁。另外,两个字犹如下面一人背负着上面两人,意味着北大人肩负着许多责任。无论是那一种意思,都符合当时的国情和北大的意愿。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这样的设计,到现在仍然不过时。从这方面来说,也印证了鲁迅先生对美学的认知。

3、其它作品

鲁迅先生的设计作品,大多数都围绕着文字展开。比如说鲁迅和郁达夫主编的月刊,字体横向拉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设计在当下,仍然可以看到。此外还有鲁迅翻译卢那卡尔斯基的书籍,也都是自己设计的,整体看上去颇具美感。

仔细看这些作品,可见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属于多面开花。各项工作都做过,也有一定的代表作,不愧是鲁迅先生。

迷人的云朵
完美的啤酒
2025-04-20 20:42:32

近期北大的校徽十分的出圈,备受人们的瞩目,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北大校徽的设计者是谁?甚至有许多北大的学子也都不知道。这北大校徽是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培元先生,邀请鲁迅先生设计的。那么鲁迅先生设计的这枚校徽到底有何寓意呢?

一、北大校徽的设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中,在上面的“北大”两个字是专门用的篆体设计的,而篆书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字体,是中华文明文字的源头,有着非常高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用篆体设计校徽不但展现出了他自身的书卷之气和文人的风格,也透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北大校徽上的“北大”两字,是上下排列,且左右对称的,正是由于是由篆体书写,从而形成了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形成了看似两个人背对背的形象,而下面的“大”字则是一个正面的人形,从而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思,也突出了北大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蔡培元为何要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呢?

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的奠基者,不论是哪一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荣誉。但是,在1917年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没有任何名气的,他的写作之路也还没有开始,但是为什么蔡培元愿意请鲁迅来为北大设计校徽呢?鲁迅和蔡培元都是浙江绍兴人,是同乡。在蔡培元担任北大校长之后,他与鲁迅先生一直保留着书信联系,在他们的通信过程中,蔡培元发现了鲁迅在思想上的先进之处,从而觉得以鲁迅先生的思想来设计北大校徽定能够提现出北大的精神理念。然而,蔡培元果然没有看错人,鲁迅先生设计出来的校徽将北大的精神完全体现了出来。不得不说蔡培元果然是伯乐识人才,造就了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大校徽,传承至今。

鲁迅先生不仅为北大设计了校徽,他还参与了很多的平面设计,就连他自己出版的书籍的封面都是自己设计的,不得不说鲁迅先生果然是全面型发展的人才呀!我们都应该像鲁迅先生学习,只有不忘记来时的路,才能够走好眼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