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装饰 > 正文

清朝青釉陶瓷瓶有什么特征

清爽的路人
长情的小鸽子
2023-03-01 01:06:44

清朝青釉陶瓷瓶有什么特征

最佳答案
风趣的楼房
能干的钻石
2025-04-17 19:19:01

青釉的历史最悠久,自东汉创烧以来一千八百多年盛烧不衰,宋青瓷的成就已经举世闻名。然而真正呈色稳定,毫厘不差的青釉,最终完成于清雍正时期。雍正官窑青釉颜色的深浅可分为粉青、冬青、豆青三大类。(仿古青釉此前已述)从这三种最正宗青釉中繁衍出天青、虾青、淡青、霁青、橄榄青、蟹甲青等数种新色釉,最深的蟹甲青近乎于墨绿;最浅的淡青近乎于月白。青釉的造型非常丰富,仿古造型有高达六十多厘米的双牺耳尊、穿带瓶、贯耳方瓶等大件器物和中等大小的象耳尊、五孔方尊、羊头尊、石榴尊、撇口瓶、水丞、笔山、笔洗、镇纸、笔筒等陈设及文房用品。大小适中的陈设瓷釉下多有雕刻精细的印花,划花装饰,极其文雅美观。呈色最深的蟹甲青釉,色青绿,光泽极强,闪耀赤、橙、黄、绿青、蓝、紫永不消退的七彩晕光,底有六字篆书印章款“大清雍正年制”。粉青、冬青釉器物的底款多见“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龙泉青釉在雍正朝青釉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造型除仿宋以外,还仿明宣德青花灯笼尊、带盖豆等,釉下都有清晰典雅的印花装饰。

最新回答
含糊的犀牛
含蓄的棉花糖
2025-04-17 19:19:01

       青釉,亦称“青瓷釉”,是以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釉。始见于商代中期,历代均有烧造,是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认为稳重而高雅。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青釉不是单纯的青色,多青中泛黄,或泛灰,泛绿。釉内氧化铁的含量与釉色深浅成正比。商代中期青釉以青绿色为主, 后期多为青色和豆绿色。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釉为青绿、黄绿和灰绿色,秦汉时期釉层增厚。三国时期青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色泽清澈。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青釉在宋、金之际达到了历史高峰。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

        明清时青釉虽不是主流,但也烧造精美,如明永乐朝的翠青、冬青,清雍正的粉青、豆青等。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青釉烧制技术达到稳定成熟, 面肥润,色调匀净。雍正帝尤为钟情花事,所摹造之颜色釉瓷器当中,多是前人至为推崇的花器。瓶花是文人士大夫的怡情雅事之一生不遗余力地追求,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存雍正十三年活计档中,有关制作花器的记载比比皆是。登基之前尚是亲王的他已经非常痴迷花事,现存《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十二屏》(即《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三幅均以瓶花来饰。豆青釉双龙耳盘口瓶, 此对瓷瓶,束颈、丰肩、修腹、敛足,鼓腹渐收,底为台式圈足。通体素面无纹,满施青釉,釉色宁静纯美,色浅淡若湖水,釉面凝厚。气息柔和,造型独特。淡雅清逸,足内外均施青釉,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胎质坚致、披光感强,底部阳划双圈,极为细腻、规整。具有雍正年制典型风貌。极具收藏及鉴赏价值。   

精明的超短裙
靓丽的小丸子
2025-04-17 19:19:01
瓷器分有釉瓷和无釉瓷,你这个是无釉瓷!瓷器有一种暗花工艺,俗称影花瓷。就是通过透光来看见装饰的纹饰图案,一般瓷器的表面不会看见,隐藏在瓷胎里。另整个造瓷属于薄胎瓷器,能透光都是薄胎瓷。有釉薄胎暗花瓷器用雕刻线条来展示图案纹饰,瓷器表面侧看能见。景德镇影青瓷多见。你的图片看不见纹饰(龙纹)。从图片来看感觉新的。(仅此参考)

仁爱的大侠
聪慧的画笔
2025-04-17 19:19:01
您好,单色釉葫芦瓶会褪色,但是褪色的程度取决于它们的材料,颜色,以及它们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一般来说,瓷器会因为日晒而褪色,而金属则会因为氧化而褪色。此外,如果瓶子放在高温环境中,也会加速褪色的过程。因此,要避免葫芦瓶褪色,最好将它们放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并定期清洁它们,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多情的刺猬
俊秀的春天
2025-04-17 19:19:01
台北故宫陶瓷馆宋代的比较多,清雍正年制的有

【名称】清雍正窑变釉贯耳瓶

【类别】瓷器

【年代】清雍正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3.3cm,口径10.7cm,足径13.5cm

瓶直口,长颈,颈有双贯耳,颈下渐广,鼓腹,圈足外撇。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底施酱釉。底中心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模仿古代青铜礼器,器物胎体制作细腻,成型考究又不失自然流畅的特色,反映出雍正瓷器的精湛之处。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名窑俱备,精品无数,多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在馆藏瓷器中,汝窑的瓷器居宋代青瓷之冠。汝 窑建立于北宋徽宗时,专供御用。这种瓷器釉色极其纯正,晶莹腴润,是宋代青瓷的极品。像这种遗存文物流传极少,据说全世界只有30余件汝窑青瓷,而台北就 占了24件。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

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 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宋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着称於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 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 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宋/定窑/婴儿枕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 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白釉色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题材亦丰,尤以划法技法灵巧熟练,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 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 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汝窑瓷器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 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 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哥窑瓷器

明/万历/五彩龙凤大盘 侈口大圆盘,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洁白,器面图案为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彩共同描绘成。 明神宗万历时期,官方手工业喜爱制作五彩缤纷的作品,以寓意吉祥为要,而题材琐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种形状的开光框缘界隔出不同空间与主题, 使观者视线所及,纹饰满布,几无间隙;多样主题并呈,让人目不暇给,充分营造华丽而热闹的气氛;同样的风格也见于此时的漆器和织物的图案设计。另方面,若 仔细观察细部,则见画工用笔软弱潦草,不经意的出现笔线出锋,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见此时窑场大量产制却又疏于管理,以及匠者应付的心态。 以本件开光中的穿花龙凤为例,龙凤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缠枝番莲也只拘谨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笔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样葫芦,虚应故事;但其仍尽 量保持官样的原貌,官土轻薄洁白,釉色莹亮,色料淘洗匀细,其繁复多彩、色调喧哗,以及细碎的填染,反而成为此时期让人惊艳的特色。 宝石红僧帽壶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 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土豪的早晨
帅气的猎豹
2025-04-17 19:19:01
特征:它是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以铅为助溶剂,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瓷。黄釉瓷是陶瓷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四川邛崃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郊县窑,陕西黄堡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明代以前的低温黄秞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传世的黄釉瓷器以宣德制品为最早,传世器大多为盘,器物内外皆施黄秞,釉色娇嫩,釉面肥润,通体无纹。 弘治、正德时期的黄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黄色。因其施釉时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层不易剥落,故名“浇黄”。由于其色调较淡,显得娇艳,又称为“娇黄”。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