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风格装饰特点是怎样的
西欧建筑风格演变史:西方古代建筑的范围,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主要以石块砌垒。近现代建筑以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复兴主义建筑到美国沙利文摩天高楼群的建筑,以条形筐架砖石承重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古希腊建筑(雅典卫城)-----罗马式建筑(斗兽场)----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罗曼建筑(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巴洛克建筑(圣卡罗教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洛可可建筑(内装饰凡尔赛宫)----浪漫主义建筑(伦敦一会大厦)------古典复兴建筑(美国国会大厦)----沙利文建筑(摩天大楼),这些是西欧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而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详细的见上面二位高人的详细说明。
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 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
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①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②发展了古希腊柱式(见古典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③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 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根据庞贝的壁画遗迹。罗马壁画被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庞贝风格。
第一风格,即用灰泥做好建筑上各个细部的实体,把墙面划分成若干块。看上去像是用抛光的彩色石板镶嵌而成。同时在地上嵌以细石求得协调。这种装饰样式有着希腊文化传播时期的美术特点,这种样式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本地和诸多领地是屡见不鲜的。但在意大利,直到公元前3世纪下半期,才在庞贝等地出现,由此而知,古代罗马壁画艺术同样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
第二风格是不用灰泥作建筑的各个细部实体,而直接在平面墙上描绘建筑细节,用透视造成更宽敞的空间幻觉,并穿插以情节性绘画。庞贝著名的田园“秘仪庄”就是采用第二风格样式的壁画装饰壁面的。作品《酒神秘仪图》属于这一风格中的精品。
《酒神秘仪图》罗马地区
第三风格是不再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写实的表现,而是强调墙的平面性,植物装饰纹样多被运用,并绘以精致的静物和风景,风格趋于华丽的效果。此时正值奥古斯都时代,这种样式的产生与帝王和奴隶主贵族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不无关系。
第四风格是第二风格的承续和发展。它是将透视效果与装饰纹样相结合。并在繁琐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着人物活动,具有华丽的色彩以及空间感和动感,又被称为“庞贝的巴洛克”。这种样式和风格在公元79年被火山灰覆盖前的时间达到了最高成就。
庞贝壁画的4种风格样式是庞贝壁画演变的概况,但这些风格样式不仅仅限于庞贝古城,这些装饰手法在罗马或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均有发现。因而它基本上代表了罗马壁画的发展轨迹。
10世纪以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教会势力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粱柱结合的体系,并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此一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艺术并非古代罗马艺术的复活,而是综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包括近东、罗马、拜占庭等风格。所有罗马式艺术,尤其是建筑和纪念性雕刻,都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念和强有力的技巧。
罗马式的绘画主要有抄本画(抄本细密画)和壁画两种,它较之于同时期的建筑和雕刻要弱得多,基本上是在蛮族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绘画史上贡献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绘画艺术在他们看来难以体现罗马式艺术的精神——崇尚力的表现。当然由于此期绘画艺术同时不断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在绘画形式上还是比较丰富的。
欧式风格则是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分为北欧、简欧和传统欧式。其中的田园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欧式风格通常会给人以豪华,大气,奢侈的感觉。
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而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式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而且缺乏现代气息,通常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而已。中式风格的特点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和“神”的特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革除传统家具的弊端融合了现代西式家居的舒适。根据不同户型的居室可采取不同的布置。
9至12世纪,西欧兴起“罗马式”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及工艺美术等
方面。“罗马式”(Romanesque)一词意指“罗马的影子”,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
德热维尔从语言学角度用来指使用罗马语(即拉丁语)系的各国,如用意大利语、法语、
西班牙语的西南欧各国,但自1824年起被法国艺术史学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
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建筑萌芽于加洛林王朝时期,主要为天主教的教堂和修院建筑。这种罗马式教堂
在主体设计上曾受到“巴西里卡”教堂形式的影响,即多用长方形会堂布局,但因其模
仿古罗马凯旋门,城墙、古堡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券、拱等才有此名,从而
与“巴西里卡”式本质有别。罗马式教堂的主要特征为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
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上部饰以圆弧形拱环、交叉的拱顶结构,以
及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等,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券,而达到了一种
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但教堂内部光线黯淡,容易给
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之例在西欧各地均有一些:在意大利有建于
1063年的比萨大教堂和建于1098年的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在法国有建于1070年的卡昂
圣艾蒂安教堂和建于1080年的图卢兹圣沙宁教堂,在德国有建于987年的美因茨大教堂和
建于1110年的沃姆斯大教堂,1133年建成的英国达拉姆大教堂也突出体现了12世纪罗马
式建筑的精华所在。
在罗马式艺术时代,雕刻和绘画都是服务于建筑的,即为建筑主体之延伸或其局部之点
缀。从雕刻作品来看,它们主要为罗马式教堂大门上的半圆形额板浮雕、柱头和柱底雕
刻,柱身圆雕及圣坛或座椅上的装饰雕刻。其额板浮雕一般以《圣经》中的“最后审判
”为题材,浮雕中心为审判世界的耶稣基督雕像,周围则乃比例较小的各种人物雕像。
这类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有法国南部莫伊萨克的圣皮埃尔修院教堂正门上的《最后审
判》浮雕。其中央是头映椭圆形灵光环的基督,四周为福音书的象征图像,两旁站立着
天使,下方为先知、长老、蒙福者和受罚者等众多人物雕像。法国奥顿大教堂中的额板
浮雕《最后审判》则用夸张的人物造型刻画出立于蚌形光环之中的基督,其右边为轻歌
曼舞的天堂生活,左边为惩罚罪恶的地狱判决,下方则由各种善善恶恶的灵魂群雕构成
横贯门顶的水平浮雕饰带。而法国图卢兹圣沙宁教堂中的大理石浮雕《荣耀归于宝座上
的基督》也是罗马式雕刻之精品。教堂建筑中的柱头、柱底、柱身及其它装饰雕刻大多
以天主教历史事件、人物和《圣经》故事为题材。此外,在教堂浮雕、青铜门组雕、圣
物箱雕刻,石碑石棺雕刻,以及牙雕、骨雕,木雕等手工艺雕刻中,“耶稣诞生”、“
圣母与圣子”、“十字架上的耶稣”等也是罗马式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
绘画在罗马式艺术中不太突出,主要为教堂内的彩色玻璃嵌画、镶嵌画和湿壁画,以及
当时流行的圣书手抄本中的细密画插图。彩色玻璃嵌画以圣像和圣徒故事为主,用以装
饰教堂窗户。它开始于加洛林王朝,在哥特式艺术时代达到鼎盛,以法国夏特大教堂12
世纪的花玻璃组画最为著名。镶嵌画主要受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以意
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中的宗教镶嵌画为典型代表,亦流行于托斯卡纳、罗马,西西里
等地。教堂湿壁画因绘画材料的限制而保存完好者甚少,比较著名的有西班牙塔忽尔圣
克莱门小教堂中的壁画《主的威严》,表现基督作为世界救主而具有的神圣性。手抄本
《圣经》插图常用装饰性、图案式方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的衣纹,给人一种衣纹紧贴肉身
、如同从水中走出的感觉,故有 “湿衣褶风格”之说,其典型作品为12世纪英国的《朗
贝斯圣经》和《布利圣经》插图。
从东汉时期开始,由于佛教逐渐通过古丝道传入中国。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印度、罗马题材的犍陀罗艺术也流传到我国新疆地区,给我国的绘画、工艺美术、雕刻和建筑带来了希腊、罗马的风韵。例如,罗布泊南汉代楼兰国都扜泥城的废址米兰,在本世纪初发现了罗马式壁画。壁画中的王子、比丘和有翼天使,以及佛教僧侣,同埃及法雍的画风如出一辙。壁画的画题所表现的应是佛教故事,但构图、色调和绘画技巧则完全是罗马式的。尤其有趣的是,印度佛教故事中善牙太子和王妃所驾的马车,竟是一辆罗马式的驷马车。时代晚于米兰的库车、拜城千佛洞的绘画,亦多为希腊、罗马格调。见于各处的宴饮图中都附有古典希腊艺术中的海马和美人鱼等题材的插图,来源也不外乎是罗马统治下的埃及。在内地,河南唐河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已出现希腊、罗马盛行的有翼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十分生动,是属于东汉早期的遗物。这种犍陀罗艺术一直在我国新疆地区流传到8世纪。沿着丝绸之路的南北二道,许多佛寺遗址发现的大型壁画就是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国画法融会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