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厨房 > 正文

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

虚拟的香菇
自信的大叔
2023-01-28 03:21:03

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

最佳答案
疯狂的小蚂蚁
现代的铃铛
2025-04-20 06:05:38

1、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2、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3、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

4、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

5、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扩展资料:

斋饭的来源:

佛世时,比丘们身披袈裟,手持著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

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著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藉著乞食因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垦土掘地、种植蔬果以致伤害生命,这是原始佛教所不许的。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

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斋饭

最新回答
高贵的钻石
潇洒的树叶
2025-04-20 06:05:38

僧人大都讲究“过午而不食”也就是下午三点以后就不吃东西了,下面是一些资料及供参考。

在远离九华街众多寺院之外的化城峰山腰处,坐落着九华山四大寺院之一——甘露寺。她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座大寺院,因为开工之时满山松针尽挂甘露,甘露寺由此得名。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办的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了这座古刹,据当地的专家介绍说,甘露寺是九华山执行佛教仪规最规范的寺院,那么,什么是最规范的佛教仪规呢?山门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循着诵经声我们来到大殿,这里的僧侣正在做晚课,这时我们发现,他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僧侣们全部都是年纪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些稚气未脱的僧人都是九华山佛学院今年刚入学的新生。

采访:藏学 九华山佛学院院长

“这个学院的最大优点就是它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地理位置,因为它离九华山呢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为这个环境没有太多的干扰,那么年轻的僧众可以静心的在这儿学修。”

在这张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甘露寺到香客云集的九华街还要走一段盘山路,就是这十几公里的山路使得九华山佛学院得以独享清静,使得这里的僧侣可以专心禅修。

院长藏学,今年35岁,1992年作为九华山佛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留校任教,5年前开始担任甘露寺住持兼佛学院院长,他所提倡的办学方针是 "无事为兴,无唯而至" 。

采访:藏学 九华山佛学院院长

“就是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是我这个学院最兴盛的时候,我们不要求轰轰烈烈,我们要的是我们一个整体生活,包括我们内心的宁静,无唯而至当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更希望我们的身心能够与这个世界相融合,让我们的身心彻底的释放,去拥抱这个世界。”

作为出家人,作为学生,兼顾着两种身份的他们每天都在干些什么呢?与他们的同龄人有什么区别吗?于是我们决定,和这些年轻的僧侣们一起生活一天,以探个究竟。

在寺院里,打板是用来召集僧众的传统讯号打板次数和频率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功课。听到打板声 法藏很早就起来了,作为这个班的班长,他每天早晨必须在打板声结束的时候敲响晨钟,凌晨5点上早殿是佛教徒们每天要做的第一堂功课,在早晨6点半钟早课结束时,天才开始蒙蒙亮了。

上午8点半,在吃过早饭后,僧侣们的学生生活正式开始了,作为一所特殊的学校他们以学习佛教课为主,给学生们上课的果悦法师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他现在是九华山佛学院的教务长。

采访:果悦 九华山佛学院教务长。

“今天我这课就是沙弥律仪,这是一门佛教课,我们上午基本上都是佛教课,《佛学基础》、《遗教经》、《印度佛教史》这些,都是佛学课为主,下午都是以文化课为主。《古代文学》、《逻辑》、《通史》,我们这个培养学生的目标呢,不仅让他具有较高的佛学水平,同时我们要让他们具备很好的文化素养,培养一种德才兼备的一个学生出来。”

当寺院里的每个角落,都响起这种节奏的打板声,就是提醒大家用斋饭的时间到了。出家人把吃饭称为“过堂”,在这里他们所说的“过堂,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含义吗?难道佛教徒认为吃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吗?过堂的第一道程序是诵经 目的是培养恭敬心 并为众生祈福,僧侣们在过堂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如有需要则全部用肢体语言表示,比如需要添饭,将碗推到桌边即可,而如果把碗摞好放至桌边则表示已经吃好了,斋饭结束后道岸法师还要检查是否有人剩饭,因为佛教认为浪费是非常大的罪过。

佛教徒吃饭的地方叫做五观堂,所以吃饭才被称为“过堂”。那么何为“五观”呢?佛教认为,出家人在过堂时应当心存五种正确的观念,概括来说,就是应当想到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要存有感恩的心,而且要把斋饭当作帮助修行的良药,不能贪恋食物的美味。

下午2点半钟上的是英语课,作为一名现代僧人,无论是查阅外文资料还是同国外佛教界的交流,掌握外语都是必不可少的。

生性好动的年轻人如何静修呢?除了每天必做的功课学习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这是学生们的宿舍楼,在下午的休息时间,我们来到了学生果彦的房间。

学生果彦,2001年在九华山肉身宝殿出家,今年24岁,与古往今来众多擅长书画丹青的高僧一样,在闲暇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习书法。

采访:果彦 九华山佛学院 学生

“写毛笔字,第一个它就是可以让我们在抄这个经典的时候啊,自己可能沟通一点,其次它就是刚刚所讲的它就是调心,让我们一个很杂乱的心啊,经过这个写字的这个,就是讲专一啊,可以帮我们驱除种种的妄念,也可以讲它是一种修行的一种方面,写一笔字可以念一句佛号呀。”

与果彦以练字的方式静修不同,出身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的法藏,认为习武是修行的捷径。

采访:法藏 九华山佛学院 学生

“修行,行、走、坐、卧都可以修行的,达摩祖师主张,我们少林寺主张就是动中求静,实际上动作、打拳,但内心还是有提高的,(每一方面)都可以修行的,行、走、坐、卧都可以修行的。练武术要真正的练好的话,必须要有很好的德行,没有德行的、行为品德高尚的话,你想达到武术最高(境界)登峰造极是不可能的。”

这是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一堂功课,佛教称其为出坡,认为出坡是累积福报最迅捷的法门,但是传统上的出坡一般是指打扫寺院卫生或者到田里务农。

又到了下午上晚殿的时间。在佛学院上晚殿是不允许请假的,下午4点15分所有的僧侣都必须准时到大殿集合。在晚课中,僧侣们要念诵《阿弥陀经》和八十八佛名,主要是向佛祖申述自己改过的愿望,同时为众生做忏悔。

这是九华山佛学院特有的一种修行方式,因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所以佛学院会经常安排学生们到九华山肉身宝殿朝拜地藏王菩萨,他们称其为拜山。

这是九华山上另外一所大寺院祗园寺的僧人们在放焰口,这也是寺院里的主要佛事活动之一,佛教认为,放焰口是向饿鬼施食最主要是为他们说法、受戒,令他们早日解脱以超度亡灵。

祗园寺是进入九华街的第一座大寺院,她是九华山四大寺院之首,如果说在甘露寺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学僧的话,那么在祗园寺我们就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僧侣了,那么一个典型的大寺院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呢?

在大的寺院中,因为事务繁杂,大多会在住持之下设置八大执事,一般由资历较深的法师担当,除了被称为八大执事之首的维那掌管大小佛事活动外,还有掌管全寺经济的监院和相当于纠察的僧值等等。

来到寺院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客堂的知客,像这位云游僧想在祗园寺暂住,佛教称为挂单,首先就要找八大执事之一的知客僧,办理挂单手续 。

圣金就是祗园寺的知客僧 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寺的僧俗接待事宜。在厨房里的这位僧人,法名日辉,1998年在祗园寺出家,2003年开始担任八大执事里的点座,主要负责寺院里僧众和香客的伙食,相当于厨房总管。每天早晨上过早殿后,日辉法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九华街的菜市场采购全寺一天所需的蔬菜。

法师:这个大白菜怎么买?

商贩,大白菜五毛吧,

法师:五毛啊,你不能唬我啊,

商贩:四毛称来的,

法师:四毛称来的,那我就给你四毛五差不多了,

法师:(这个大白菜),这怎么这么多米虫怎么搞得?

商贩:这不是,刚才还称了呢,这些都没有,刚才那个是挤的,

法师:称上20斤吧,20斤,20斤

如果不从发型和衣服来看,我们几乎无法分辨日辉法师和一个普通的酒店采购有什么不同其实,在现今的社会,要想做到完全的与世隔绝、闭门清修是不可能的,况且佛教认为,出家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修行,有很多高僧都是在处理一粥一饭这种琐碎的小事时悟道的,能够保证供应僧众的斋饭,使大家顺利得道,正是符合了佛法既要渡己又要渡人的大原则,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之一。

这是祗园寺每周一次的例会,坐在正中间的道源法师就是祗园寺的住持,住持是一个寺院的当家人,主要工作是负责寺院的整体管理和对外的一切重大活动,今天道源法师除了要交待寺院日常的工作外,主要是通知执事们,九华山的几个大寺院要为山下的老百姓修桥捐款的事。

我们慢慢进入淡季了,进入淡季了就是香客,客人都比较少,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抓紧我们自己的修持,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下面要(修)一座桥,希望我们捐赠。

这是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杜村乡,道源法师提到的修桥的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杜村乡要在公路边修的桥,它对杜村乡具有重要的意义,桥修通后将会使杜村乡五个自然村一万多人口的交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因为资金短缺,这座桥已经停工近三个月了。

星期天,我们跟随九华山上的几位住持来到了杜村乡新丰村,法师们代表九华山佛教界为乡里修桥捐款三万元。

九华山上的法师们每年都要给青阳县捐款,包括为学校建实验室,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到县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等,以至于当地的老百姓都把山上的法师们当作亲人看待。

其实很多佛教经典都解释过佛法与世间的关系,那就是佛教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

当一天当中最后的阳光也慢慢消退,当暮鼓声再一次响彻九华山,僧侣们开始做全天最后一堂功课——坐禅。佛教认为,坐禅是一个调心的过程,坐禅一般以一炷香的时间为限,约45分钟,在这期间,可以冷静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过错,并体味自己的痛苦,以求解脱,在这一片静臆的时间里,连我们也感觉到内心拥有了片刻的宁静。

晚钟又一次被敲响,熟悉的诵经声再一次从大殿深处传来,夜色带着宁静的气味在九华山蔓延开来。

http://www.cctv.com/program/zbzg/topic/geography/C13395/20050124/101708.shtml

曾经的果汁
娇气的小天鹅
2025-04-20 06:05:38
衣食住行 是咱老百姓离不开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咱们老百姓必须的 寺庙里的和尚老道吃什么。 民俗趣谈今天就和您聊聊。 和尚。是佛教弟子。披剃染衣,来到寺院出家修行。做本分的事:上殿,过堂。那这个过堂,就是吃饭。和尚每天吃的非常简单。都是素食。 和尚吃饭之前,都要念经。还要做五种观想,所以呢寺院的食堂又叫五观堂。 【食时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您看见了吧,师父们吃一顿饭都要和修行联合在一起。敬佩啊。 寺院的和尚们还有一个养生歌:人生在世食五谷, 哪有凡人不生病

自古仙家多养生 方得长寿得道去

今为广结善佛缘 布施歌决利大众

男人晨起食生姜 然后温水饮一杯

生起元阳热丹田 一日精神身健力

女人早上五颗枣 再饮一杯蜂蜜水

补血养颜润肠胃 面色红润美到老

搓热双手来擦脸 均匀用力来回走

左右上下都擦到 直至皮肤发热量

日日如此面光泽 此法男女皆可用 一日三餐莫挑食 但是吃得要讲究

早上多吃热量粮 营养丰富一日足

中午饭食配合理 瓜果蔬菜要多吃

煎炸热炒少入口 新陈代谢方正常

晚餐主以清淡食 切莫贪口留三分

肠胃晚上好排毒 又得美梦身轻安

睡前热水来泡脚 每次泡得二十分

日日如此不间断 去病强身四季健

床上坐直双手搓 双手发热按涌泉

涌泉穴居脚中央 左右各按三十六

养肾健身神安宁 关灯休息入梦去

依此歌决来养生 持之以恒寿可长

身体有所规律行 心态常持知足意

药师佛祖常护佑 身心自在皆吉祥

南无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光如来

由此可见,出家人的伙食是根据修行来吃的。他们吃的是那么的安详和宁静。不像我们看电视里说的。一片混乱。希望大家多了解佛教,亲身感受一下佛教的一切。你会变的不一样

沉静的大侠
彪壮的朋友
2025-04-20 06:05:38

其实现在的和尚还是有忌口的。少林寺现在的僧人是不吃肉的,这是中国僧人的根本戒之一,只要在中原地带并且是真正出家的僧人都是不吃肉的。现在少林寺的武僧可以不受三坛大戒但有三点必须遵守那就是素食、僧装、独身。可见关于李世民那只是传说。

出家人要守戒律,受过五戒的弟子基本都能很好地守戒,和尚受的戒更多,有300还是500多条.。说没有精力练功其实是大众的误解,河南少林寺的比丘师傅们主要不是练武,他们跟其他地方的寺庙僧人一样,以修习佛法为主要课程。都是影视剧的误导,是说明一点,佛本人并没有说不能吃肉。只是提倡不要杀生,对他的弟子(自愿受戒的弟子)要求做到不吃肉。一来是发慈悲心,二是免受轮回因果报应,三来可以放下这种"享受"的感觉从而更好的修行。

复杂的说:  佛教徒能不能吃鸡蛋,早在晋朝时就有人辩论过这个问题。  须知素食的精神是长养慈悲心。饮食一道,世尊在世时,僧团提倡日中一食,实行托钵制度,这是大慈大悲,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时,斋主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并无分别心。现在泰国、锡兰这些小乘佛教国家,依旧保持托钵制度。大乘佛教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出家人,已不再托钵了。  佛教在全世界,唯独中国提倡素食。现代交通便捷,观光旅游非常发达,佛门四众弟子已经不像从前终身常住深山,不出山门。

和尚一直都是有忌口的,并不是没有忌口,他们吃素不吃肉。

伶俐的吐司
忧虑的万宝路
2025-04-20 06:05:38
河南嵩山少林寺伙食不错。 还有 莆田南少林伙食也很好

(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佛制)。(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佛制,债务还清了可以出家)。(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

7. 沙弥年龄不小于7岁(佛制),沙弥年龄不小于17岁(政府)。 (佛制年满二十受大戒,不满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弥。出家年龄没有上限,佛在世时有一百二十岁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够自理,有能力修学受持戒律,否则不许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后可以出家)。(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佛制) [佛制]

(二)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规定。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 [佛制],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 [非佛制]学习沙弥律仪 [佛制]、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 [佛制]。 [非佛制]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

(三)对于出家的学历要求,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要大学学历。国家没规定有(只是担任住持的僧人,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要求也不是太严格),各地政府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在成都市民宗局现在规定就是高中文化,实际有许多还是小学文化出家)。(非佛制)

以上,除注明为 [佛制]外,余皆非佛制。其根据在《四分律藏》中 ,由于未受戒的在家人和以及沙弥不得阅读《四分律》,所以具体经典出处就不列出了。以上[佛制]内容也不够全面,但希望为想了解出家方法的人有所帮助。

附文:出家的条件

要想成为僧人,首先必须出家。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从佛陀的大悲心出发,是没有不可以的,但为了僧团的纯洁,避免社会讥嫌,为了出家后堪能办道,弘法利生,因此,对于出家的条件,才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些条件在戒律中称为难遮,出家受沙弥戒一定要先问难遮。其内容列表归纳如下:

1、罪行严重

污尼(在家时,曾奸污清净比丘尼)

边罪(曾出家,犯根本戒)

贼住(曾冒充比丘,盗听说戒,接受供养等)

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

2、不属人类

非人(鬼神变化为人)

畜生(天龙变化为人)

3、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

黄门(男根有缺陷者)

二形(同时具是男女根者)

有病(有癫诳等病者)

非丈夫(不能忍耐受苦者)

4、条件不具

年纪不合格(七岁以下或七十以上者)

衣钵不具(不具有袈裟、钵孟者)

5、智力低劣

不知自己名字者

不知和尚名字

破内外道(信外道和佛教反复不定者)

6、家庭和社会不允许

父母不允许

负债

官人(国家重要军,政人员)

奴婢

以上六类十九种人不具备出家受戒的条件。

第一类人是属于罪行严重:如污尼、边罪、贼住,都是因为在僧团中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他(她)们给佛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僧团失去纯洁,罪大恶极,又曾经被赶出僧团,所以不能再接收他们出家。可惜当今教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有些人曾经没有舍戒就还俗了。舍戒还俗,在戒律中是允许的,可是没有舍戒,甚至在僧团中,就过着夫妻生活,这就犯边罪了。

近几年来,由于宗教政策落实,许多人重新回到僧团,再现比丘相,因此教界流行了补戒的说法。考戒律文中,只有受戒和舍戒,出家受了戒,不能坚持,或羡慕世俗生活想离开僧团,只要舍戒就行了,之后又想出家,可以再受戒,如此反复可以允许七次。所谓补戒一说,律上根本没有,现在提出,可能是针对破戒一词而言。须知破戒,一般指犯根本戒,犯了根本戒,就永远失去当比丘的资格,像钵器落地打得粉碎一样,岂能再补?

有些人自以为补了戒,俨然以大德面目出现,接受人家供养、礼拜、位居僧首,实为无惭无愧。犯了根本戒的比丘,按戒律规定,其出路主要有二:一、永远离开僧团,这是指破戒后不能悔过自新的人;二、在僧团中当学悔比丘,即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但不能得到僧团的种种利益,只能尽心侍奉大众,这是为痛改前非者开设的方便。现在人破了戒,又不诚心忏悔,还以大德自居,只能说是标准的贼住比丘了。

五逆,今人只能犯杀父和杀母二种,不逢佛世,所以不可能出佛身血,破僧有二种:一、破羯磨僧,二、破说正法僧。要有八人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始能破羯磨僧;要有九人以上,一人自称是佛,始能破说正法僧。破僧的事件,在印度佛教史上只有提婆达多一例,时值末法,很难有阿罗汉出现,要想得而杀之,那是不容易的事了。

第二类不属于人类,《四分律藏》记载,有善现龙王仰慕沙门释子的清净生活,现少年相,到僧团中出家受戒,后来在睡眠时还现本相。诸比丘把这件事反映到佛陀那里,佛陀说:“畜生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出家受具足戒,当灭摈。” 

第三类是身体病弱或有生理缺陷的人: 

1、患有严重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慢性肝炎、癌症、心脏病、爱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及其它不治之症。

2、身体衰弱:律本说:不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食、忍恶言及毒虫十事。此指不能够吃苦的人,也是不能出家的。

3、生理缺陷:这里举出了黄门、二形两种。《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受戒缘集篇》则列有一百四十余种,从眼、耳、舌、身、发毛、头、颜色、口、形相、病患等方面,说明了凡是身体残废、生理缺陷、五官不正的人,都不能出家。

第四类年龄条件不具:出家年龄最低从七岁开始,七岁以下或七岁以上不能驱乌的人不能出家,最老至七十岁止,七十岁以下行动需要别人照顾的人也不能出家。因为太老和太小的人,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能谈得上闻法修行呢?如《央掘经》中记载:央掘摩罗的老母请求出家,佛陀以偈劝止说:“汝今年衰老,出家年已过,但当深信心,以法自苏息。”又《四分律》中记载:佛陀的父亲净饭王要求出家,佛陀对他说:“但观无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从这些事例看来,出家学道,正是需要年轻力壮的时候,不是老弱病残的人所能堪任的。

第五类是智力低劣的人。智力低劣有二种,一、愚痴到极点,连自己的名字及和尚名字都记不清楚;二、没有主见,分不清正见和邪见,一会儿信这个,一会儿信那个,反复无常。佛教是觉悟的宗教,以有智慧为前提,然后始能闻法修行。像这样愚痴的人,在佛教中得不到什么觉悟,所以不能出家。

第六类是因为家庭和社会不允许。父母对子女养育恩重,必须得到允许,才能出家;负债人因为欠他人的债务,也需还清债务才能出家;奴婢是主人的财产,如果取得主人的同意,也不可以出家;国家军政人员,对国家的安全负有责任,没有办理离职手续,也不能出家。从这里看,我们接收一个人出家,要调查清楚他的来历、家庭状况及社会关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是非。

佛制僧团度人出家,都要经过以上六个方面的严格审查,现在传戒根据见月律师编的《三坛正范》,虽然也有问难遮,但只是流于形式,这一关口如果没有把好,势必造成佛教的混乱。笔者现将“出家的条件”阐述于此,以期引起诸大德及佛教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