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当用户体验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热点时,诺曼博士对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分析,可以说是恰当其时,他让我们把设计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找到一个有效的进入方式。有别于传统设计书籍的内容,本书以大量的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为基础,讨论情绪系统如何改变认知系统的运作 ,并以此勾勒出反应情感的美学商品在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人类三种处理问题的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出发,诠释这三种层次在实际行动中如何互相调节与抗衡,并以此作为分析商品设计者与商品消费者的认知与反应的主要依据。
本书也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像是MiniCooper迷你车的有趣,使得它的缺点经常为人所忽略电玩游戏阳刚男性化的设计,挑动年轻男性的敏感神经而获致极大成功等,证明情感性的满足之于商品设计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
唐纳德•诺曼称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既是一个教授,也是一个管理者:他是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的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帮助其他公司创造出以人为本的产品和服务他还就职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北大学和南韩的韩国科学技术院。他有很多本著作,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未来产品的设计》等。
1、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设计师)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揭示用户与设计师之间黑箱的钥匙,也是人机工学具体实施的内资理论依据。通过《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他并不同于纯粹的心理学晦涩难懂,而是一些具体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则是指导我们设计和学习的精髓。事理学的研究的是人因外的环境对设计和需求的影响,设计心理学则是对自身的研究。希腊著名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只有真正了解了人本身,并深层次挖掘其需求和潜在的需求,才会设计出适应我们自身的好的产品,这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设计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1、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 。
2、设计对象的知觉原理。
3、设计过程中的创造心理。
4、设计作品与受众的心理。
5、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应用。
6、设计中的文化心理现象。
7、空间与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现象。
8、平面设计中的心理学现象 。
9、人格与设计风格的关系。
10、其他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心理现象。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扩展资料:
现代设计越来越关注人在其中的决定因素,设计中实践中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设计心理学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之上来研究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研究人们对需求及使用的心理、意识并运用于设计实践的一门科学。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并反过来再作用于设计,使设计能更好地反映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作用。
设计心理学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研究对象不仅是用户,还包括设计师。设计作为一门尚未完善的学科,其边缘性决定了设计心理学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唐纳德·诺曼,国际知名心理学家,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关于本书
《设计心理学》这套书最早出版于1988年,是设计学的经典入门书籍。这本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给你讲讲设计的门道。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好设计,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二、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一、什么是好设计
一个好的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所谓可视性,就是让用户知道这个产品怎么用,怎么操作才是合理的。所谓易通性,就是要让用户明白你的设计意图,明确的告诉用户,你设计的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咱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糟糕设计?因为很多产品都是工程师做的,工程师都是受过严格逻辑训练的人,他们天然地以为,所有人都应该按照逻辑思考,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都“不近人情”。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以人为本,假定用户都是小白,而不是专家。
二、交互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
1. 示能
所谓的示能,就是指某些物体本身就有的、特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解释,它直接就可以被感知到。
【案例】
一把椅子,不管它怎么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平面,咱们还是能认出它是一把椅子,可以坐人。这里面的“平面”,就是一种示能。一出现平面,人们就会天然地认为,这个地方是可以坐的。
2. 意符
意符是一种提示,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为。
【案例】
有些商场的大门上,会写上“推”或者是“拉”的提示,这个推和拉就是一种意符。
意符不仅可以用视觉的方式来展现,声音也可以起到意符的作用。
【案例】
门锁锁好的时候,会发出“咔嚓”一声。面包片烤好之后从面包机里跳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一种意符,能传达给人某种信息。
3. 约束
很多东西咱们以前都没用过,但为什么总是能很快上手呢?这就是约束在设计里起到的作用。
【案例】
比如一辆乐高的玩具摩托车,即便你以前没玩儿过,也能很快就把它组装起来。因为它的轮子只能装在前叉上,手臂只能装在小人的躯干上,每个部件的接口都不一样,可以执行的操作就那么几种,多尝试几次,我们就能把这个玩具摩托车组装好。
4. 映射
最好的映射,就是控制开关直接安装在被控制的对象上。如果做不到这么直接的映射,那就尽量把开关装到被控制对象的附近。如果这也做不到,那就要让开关和被控制对象的空间分布保持一致。
【案例】
有两个灶眼的煤气灶,开关就会分别装到两个灶眼的旁边。墙面上的开关和屋顶的吊灯,要有明确的映射关系。
5. 反馈
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当然,反馈也不能太频繁,这会打扰到用户。
【案例】
很多遥控器按一下就会发出“滴”的一声,完成一个操作要按好几下遥控器,这时候连续的滴滴声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
三、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
人们有一种普遍心理,那就是认为机器是不会犯错的,只有人才会犯错,所以不管是在使用电脑,还是家用电器,只要出了错,人们就会认为这是自己太笨,或者手脚不利索。但作者却认为,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人往往只是问题的最浅层原因。如果使用一种机器经常出错,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人不是机器,不能要求人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比如要求人好几个小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或者同一时间处理好几个任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人会出错。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人容易犯的错误,不要挑战自然规律。
把错都归罪在人身上,会忽略设计本身的缺陷,导致同样的错误不断的发生。那怎么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呢?日本的丰田公司有一个好办法。这个方法叫“五个为什么”,就是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刨根问底,连续问五个为什么,一直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四、怎么设计,才能避免人们操作失误
1. 约束
比如在银行办理业务,填写完信息之后,人们很可能顺手就把营业窗口的笔装到自己兜里了,为了避免这种失误,银行就把笔拴在窗口上,这个小约束就能减少人们的失误。
2. 强制
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打开微波炉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防止这个错误,微波炉就可以被设计成在开门的一瞬间,也同时断开电源。
3. 故意制造困难
比如很难打开的药瓶,就可以防止小孩吃错药,但还不影响大人平时正常使用。
4. 二次确认、撤销
比如很多电脑软件,在你点击关闭之后,都会弹窗提醒你,是否确认关闭。还可以加上撤销功能,比如电脑的“回收站”功能。
五、“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以人为本”,不仅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它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1. 观察
设计师不会一开始就聚焦于解决方案,而是会先分析隐藏在问题之下的本质原因,找到问题的本质,才开始下一步的行动。设计师还会去找潜在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以及真实需求。通过这些信息,来定义设计要解决的真正问题。
2. 创意
在创意的初期,要发散思维,让人们尽量多提出新点子,这个阶段千万不要急着批判,不管人们说出什么点子,都要记下来。等有了一堆点子的时候,再进行筛选整合,挑出最好的点子进行下一步。
3. 打样
要想知道一个创意是不是合理,唯一的方法就是测试。所谓的打样,就是用草图,或者是模型,快速做出一个可以展示的样品出来。
4. 测试
先找一小部分目标用户,让他们使用样品,这个过程一定要自然,尽量还原到真实的使用场景里。得到反馈之后。再次重复上面四个步骤:观察、创意、打样、测试。直到设计出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并且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为止。
【案例】
在美国,很多家庭主妇早晨一起床,就得匆匆忙忙地给一家人煮咖啡,整个煮咖啡的流程有很多不便。基于这个观察,绿山咖啡公司提出了胶囊咖啡的创意,只需要把胶囊咖啡放进咖啡机,10秒之内就能喝上咖啡,喝完之后,空的胶囊杯直接扔掉,不需要清理,而且胶囊咖啡有多种口味。想出“胶囊咖啡”这个点子之后,下一步不是闭门造车,大量生产之后推向市场,而是要先做出一些样品出来,小范围投放市场,结果发现消费者很喜欢这种胶囊咖啡,经过一个阶段的测试之后,绿山咖啡发现人们不仅需要各种口味的咖啡,还需要像可可、茶这类的热饮。接下来他们和各大饮料品牌开展合作,推出了200多种不同口味的胶囊饮料。经过这次转型,公司的股票6年涨了150多倍。当然,一家企业走向成功的可能性有很多,但在绿山咖啡的案例里,成功的产品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金句
1. 一个好的设计,要兼顾可视性和易通性。不能简洁到极致,失去可视性,用户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也不能过于繁琐,失去易通性,用户会不明白产品的设计意图。
2. 人为差错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人往往只是问题的最浅层原因,如果使用一种机器经常出错,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3. 设计师和工程师不一样,工程师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丢给他一个问题,工程师马上就会开始着手解决。但设计师不会这样,他们首先会花力气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设计才能解决人的真实需求。
4. 设计师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设计的始终都要围绕着“人”来展开。
诺曼博士《设计心理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本书分为4册,第一本主要是日常的设计(日用品心理学:示能、意符、映射、反馈、心理模型等),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第二本与复杂共处,第三本情感化,第四本未来的设计。
以下为选取其中对设计有所作用的思考方向。
归罪习惯 ——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 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
行动的结构 ——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 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
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 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 。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
记忆的类别 ——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限制因素 ——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 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 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 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 ——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 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 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
以上为部分节选,不是设计人员或从事视觉产品工作的小伙伴可能看的不是很懂,觉得云里雾里,个人感觉诺曼其实并非是在为了某一个问题和设计问题解决提供方案,而是希望透过表象,直击用户的内在需求,抓住本质,事情发展的最本源。
教父里有一句影响深刻的话,“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业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同样,设计如果能在短时间解决用户最大的矛盾,最大的本质问题,很多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 ..... ? 修行修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