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山西出台了哪些相关措施?
日前,山西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协同公布《塑料污染治理(2022—2023)年度工作要点》(通称《工作要点》),围绕塑料产品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商品流通、应用和回收利用取代等重要环节,制订37项关键每日任务和对策,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全传动链条整治。
降低塑料污染,要从根源下功夫。在设计产品生产制造阶段,《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严苛医疗废弃物流入监管,打压废旧塑料进口的,打压纤薄塑料包装袋、纤薄高压聚乙烯农膜等违反规定生产制造个人行为。与此同时,激励进行生物降解塑料科学研究、塑料污染预防等重要关键技术科技攻关,促进降解塑料产业链合理发展趋势。到2022年年末,完成生物降解塑料原料提升生产能力20万吨级。
在塑料商品流通交易阶段,将制订《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降低产品包装过多,促进产品零售、电商物流、餐饮业、酒店住宿等行业一次性塑料用具减少应用,大幅度降低电子商务产品在收寄阶段的二次外包装。与此同时规定公共机构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降低应用一次性塑料产品。《工作要点》确立,到2022年底,我省全部酒店、酒店餐厅等场地不会再积极给予一次性塑料用具。2023年年末,我省设区市农贸市场将严禁应用不生物降解塑料袋。
除开根源监管,加强“终端设备”解决,推动塑料废弃物标准回收利用利用和处理也是《工作要点》关键实施的内容。在回收利用和清运垃圾层面,山西省将融合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大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营业网点与垃圾分类处理营业网点结合,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规范性水准。加强道路、铁路线、民用航空等游客运送行业塑料废弃物标准搜集,健全县、城镇、村垃圾分类处理搜集、装运和处理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农用地膜回收利用。
在再造利用层面,明确提出要适用塑料废弃物再造利用建设项目,促进塑料废弃物再造利用产业链产业化、规范性、清理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塑料废弃物再造利用公司的条件管控,避免 二次污染。在无害化处理处理层面,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日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基础设施基本建设,促进无法再造利用的塑料垃圾电力能源化利用,完成设区市塑料垃圾基本上完成资源化再生、电力能源化、零垃圾填埋。
聚焦河湖水利枢纽、旅游景点、乡村等重污染区域,《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进行塑料垃圾重点清除治理,争取海域海岸线监管室内空间内塑料垃圾基本上清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室外塑料垃圾所有清零,促进村子清理行为系统化、常态、高效化。
在健全支撑点保障机制层面,山西省将于7月运行执行《山西省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并在项目立项审核、土地资源、税款等层面给予塑料污染整治有关新项目现行政策歪斜。与此同时,加强塑料污染整治的主题教育与科学创新,正确引导群众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性,产生塑料污染整治的社会性推动管理体系,促进我省白色垃圾整治工作中获得更高成果。
出台了以下措施,第一是在产品设计生产环节,《工作要点》提出将严格医疗废物流向管控,打击废弃塑料进口,打击超薄塑料购物袋、超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违规生产行为。第二是鼓励开展可降解塑料研究、塑料污染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有序发展。第三是在塑料流通消费环节,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减少商品过度包装,推动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等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减量使用,大幅减少电商商品在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第四是要求公共机构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工作要点》明确,到2022年底,全省所有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2023年年底,全省设区市集贸市场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抓顶层设计,固化基层治理常效机制。建立“1+2+5”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即:“1个总的实施意见,城市、农村2个行动方案,强基固本、平安建设、阵地管理、应急提升、数字赋能5项工程”,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共治、数字赋能、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将基层治理工作细化分解为21个方面124项重点任务,逐条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坚持工程化设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月汇报季调度”工作制度,盯人盯事盯果,全力推进任务落实。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调研督查、拉练观摩、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共建互融、协同推进。
抓网格管理,优化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建强组织体系。开展网格集中覆盖行动,按照覆盖300户左右划分社区网格,并成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1803个,实现“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全面建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党组织架构,实现“支部建到网格上”“党小组设到楼院里”“党员走进千家万户中”。注重数字赋能,在7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集分析、处置、考核为一体的“基层治理一张网”智慧平台,实行多部门联动和城市管理问题源头治理,并将智慧平台与28个街道、200个社区的终端贯通,通过大数据手段梳理分析多种途径信息,实现精细分类、精准分级、精确转办,形成“受理问题—分流交办—联动处置—反馈评价”全链条网上办事流程,帮助居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9万个。
抓共驻共建,强化基层治理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指导各县(市)区将住建、教育、人社、工信、卫健、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相关服务事项接入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基层治理“一盘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定期开展综合分析研判,推动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和民生服务短板。持续深化区域共建,落实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市建立街道“大工委”28个,社区“大党委”200个,将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兼职委员,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协商解决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年初以来,办理各类诉求3万余件,办结率96.1%。
抓力量下沉,细化基层治理人员配备。制发《朝阳市选派“四员”下沉街道社区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白皮书》,分级分层分类选派7名县处级干部担任社会治理督导员,靠前指挥,督查落实基层治理各项任务;选派28名副处级干部(含职级干部)担任城市基层治理指导员,指导街道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选派28名退出领导岗位的科级干部担任街道“大工委”联络员,推进街道“大工委”建设,实现各领域党建融合发展;选派200名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大党委”助理员,协助社区“大党委”发挥作用,做到帮办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对信访维稳压力较大的街道社区,有针对性地派驻公安、信访、政法、市场监管等部门骨干力量,有效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水平。(中共朝阳市委组织部)
一些商品包装过于繁华,一个小小的月饼就有4~5层的包装,这样造成了极度的浪费。因此为了减少这种包装过度的现象,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做好包装的技术创新,使用对环境污染小,能够循环利用的包装。这一治理体系的建立对包装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包装的使用更加简约且环保,能够让经营者、消费者以及生产厂家在包装问题上不会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2022年9月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对过度包装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并且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通知》,旨在让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能够有新的发展路线和实施策略。《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让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须制定和形成一条完整的治理体系,在包装问题上的相关法律应该得到健全和完善。
专家建议茶叶、粽子、月饼等商品必须让其包装得到简化,在过节送礼时,这些商品经常会作为送礼产品,而让消费者购买包装豪华的精致商品。然而这也助长了商家厂家浪费的心理,为了能够提高产品价格,而从产品外包装上做出巨大的改变,让消费者不得不购买价格高昂但实质却一般的商品。所以制定硬性的条例和政策、法规,能够从根本上制止包装浪费现象的出现。
此外在包装浪费现象上该行业也应该从中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根据《通知》中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实施包装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条例,并从厂家源头进行有效的抵制。在形成这种良好氛围之后就能够让消费者不会想要去购买包装豪华,但价格却极其昂贵的商品了。
在技术创新上,研发和制作出能够达到资源节约的材料,根据环保节能的要求下使产品研发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这样一系列条例能够让商品就算出现随地丢弃时也不会污染环境。另外在包装材料的采购,生产制作,运输和经营上也应该达到一整套的配套流程,让包装产品从源头上实行减量生产,在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之下减少包装的复杂性。
为贯彻落实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产业链水平,进一步引导各市优化12大产业集群布局,培育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根据自治区工作部署,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广西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实施方案》,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于2019年9月18日印发实施。
2018年5月28日召开了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作出了要“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重大部署安排,做大做强工业规模和总量,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开启了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