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双排链条节距如何计算的?
如下是计算的公式:C表示的是中心距
L=2C/P+(T+t)/2+KP/C
L=链条长度(以节距为单位)
P=链条节距
T=大链轮齿数
t=小链轮齿数
K=T-t所对应的系数(有个表格)
应该能计算出来了吧,如果不知道那个系数的话,你告诉我大小链轮的齿数和节距,我给你算出来。
如下是计算的公式:C表示的是中心距。
L=2C/P+(T+t)/2+KP/C;
L=链条长度(以节距为单位);
P=链条节距;
T=大链轮齿数;
t=小链轮齿数;
K=T-t所对应的系数(有个表格)。
链轮的最大中心距:A≤80t
10A链条的节距是15.875毫米。
中心距=333.375毫米。
链条长度=61×15.875=968.375毫米。
扩展资料:
套筒滚子链节距乘以节数就是长度。
估计要求不是这么简单,应该是已知主次链轮的大小和中心距离求要用的链条长度吧。这就要引入节经和模数的概念。
一般链条传动推荐的中心距a0约为:(30~50)p p为节距。当无张紧装置和脉动载荷时取a0小于25p。
链条有托板或张紧装置时,a0可大于80p。
当然,首先应按结构要求确定中心距。但结构要求的中心距不一定符合链节长度计算的结果,所以计算完成后需根据实际链节数量反过来再调整中心距尺寸。圆整后的链节数量宜取偶数,这是为了避免过渡链节,有了过渡链节,能承受的载荷要小2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链轮
L=2A+[(Z1+Z2)×t]/2+{[(Z2-Z1)/2π]2×t2}/A
式中:
L--链条周长。
A--链轮中心距。
Z1-- 小链轮齿数。
Z2--大链轮齿数。
t--链轮节距。
链轮的正常中心距:A=(30——50)t
链轮的最大中心距:A≤80t
10A链条的节距是15.875毫米。
中心距=333.375毫米。
链条长度=61×15.875=968.375毫米。
方法1.链条挂在最小牙盘和最小飞轮上,链条拉紧不碰到后拨导向轮为准。
方法2.直接拿链条大飞大盘绕一圈再多两节。
方法3.链条节数:每节链条的长度是12.7mm,正好等于1/2",所以在用卷尺测量链条长度后,直接将其长度的英寸数乘以2就是链条节数。
链条节数的设定根据车子所搭配的齿盘、飞轮、后变速器的情况及RC长度的长短,有以下的长短,有以下的计算公式:
链条节数=(RC长度*2)/12.7+(前齿盘最大片齿数+飞轮最大片齿数)/2+后变速器导轮的附加链数
其中后导轮有短脚(SS),长脚(GS)、加长脚(SGS),短脚为2节,长脚为4节,加长脚为6节。
根据链条长度的计算公式得出的长度并非完全合适的长度,有以下情况可以考虑加、减节数。
A.只有后变速而无前变速时,链条相当于一直挂在齿盘最大片,可以考虑加长2节或4节.
B.当后飞轮最小片为11齿时,链条极可能偏长,可以考虑缄短2节。
链条长度最长限制公式:为了确定链条长度是否超长,根据链条长度达到一定节数时,出现不适的是链条同时处于飞轮最小片和齿盘最小片,可以制定链条长度最长限制公式,即链条长度最长不的超过的数值,公式内容:
(RC+C)/6.35+(CS+FS+A+B)/2
RC---车架RC长度的毫米数
C---后变速器两个导轮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的毫米数
CS---齿盘最小片齿数
FS---飞轮最小片齿数
A---后变速器导轮近侧导轮齿数
B---后变速器导轮远程导轮齿数
山地车,起源于美国,1974年 Gary Fisher 、Charlie Kelly、Tom Ritchey想要一辆可以在公路外骑行的自行车,远离“警察、汽车和建筑物”,于是他们开始将配件和摩托车部件安装到二战前结实的单沙滩车上。
同一年,Gary Fisher和他的朋友们无惧死亡的“塔马尔帕斯山之行”为全新骑行风格的诞生铺平了道路。随着 Gary Fisher 在山地领域引起的巨大反响,他的 Klunker 随后被 Mountain Bike Action 杂志评选为“历史十大山地车”之一。
1976年Charlie Kelly开始推动焕然一新的下坡赛,这是第一个伟大的山地自行车活动。Charlie Kelly委托制商 Joe Breeze 设计并开发越野自行车,这是有史以来制造的第一批“山地自行车”并命名为“Breeze”。
Joe Breeze以Breeze为原型在1977年至1978年之间完成设计和制造了9个系列的车型,Breeze的原型车现在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博物馆收藏。
链轮的节距=链轮的节圆周长/链轮齿数
节距一般指链条节距,即链条滚子之间的中心距离。链条的节距是指链条在百分之一最低破断载荷的张紧状态下,消除滚子与套筒间的间隙后,测得的相邻两滚子同侧母线之间的距离,以P表示。
当节距增大时,链条中的各结构尺寸也相应增大,可以传递的功率也相应增大。节距越大,承载能力越强,但传动平稳性低,引起的动载荷也越大,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选用小节距的单排链,高速重载时可选用小节距的多排链。
扩展资料
链轮结构;
直径较小的链轮可制成整体式;直径中等的链轮制成腹板式或孔板式;直径较大的链轮制成组合式结构,常采用可更换的齿圈用螺栓联接在轮毂上。
小直径链轮一般做成整体式,中等直径链轮多做成辐板式,为便于搬运、装卡和减重,在辐板上开孔,大直径链轮可做成组合式,此时齿圈与轮芯可用不同材料制造,例如C45,不锈钢等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距
RC---
车架
RC
长度的毫米数
C---
后变速器两个导轮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的毫米数
CS---
齿盘最小片齿数
FS---
飞轮最小片齿数
A---
后变速器导轮近侧导轮齿数
B---
后变速器导轮远程导轮齿数
照上方公式计算出的数值,如为
111.9
,则链条长度只能设定为
110
节
:
如为
108.8
,则链条
长度只能设定为
108
节。
1、计算传动比:i=Z2(从动轮直径)/Z1(主动轮直径)=50/250=0.22、计算从动转速:n2=n1/i=300/0.2=1500r/min
传动比=使用扭矩÷9550÷电机功率×电机功率输入转数÷使用系数
传动比=主动轮转速除以从动轮转速的值=它们分度圆直径比值的倒数。即:i=n1/n2=D2/D1
扩展资料
原理
机构中瞬时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的比值称为机构的传动比。
机构中两转动构件角速度的比值,也称速比。构件a和构件b的传动比为Ⅰ=ωa/ ωb=na/nb,式中ωa和ωb分别为构件a和b的角速度(弧度/秒);na和nb分别为构件a和b的转速(转/分)(注:ω和n后的a和b为下脚标)。
当式中的角速度为瞬时值时,则求得的传动比为瞬时传动比。当式中的角速度为平均值时,则求得的传动比为平均传动比。对于大多数齿廓正确的齿轮传动和摩擦轮传动,瞬时传动比是不变的;对于链传动和非圆齿轮传动,瞬时传动比是变化的。
对于啮合传动,传动比可用a轮和b轮的齿数Za和Zb表示,i=Zb/Za;对于摩擦传动,传动比可用a轮和b轮的半径Ra和Rb表示,i=Rb/Ra,这时传动比一般是表示平均传动比;在液力传动中,液力传动元件的传动比一般是指涡轮转速S和泵轮转速B的比值,即=S/B。
液力传动元件也可与机械传动元件(一般用各种齿轮轮系)结合使用,以获得各种不同数值的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见轮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链传动
一般链条上都有标示型号;例如 40(08B) 结距等於1/2英吋又等於12.7mm
80型号就是40的两倍,节距等於一英吋又等於25.4mm 依此类推了
A.测量前链条经过清洗
B.将被测链条围在两链轮上,被测链条的上下两边应得到支撑
C.测量前的链条应在施加三分之ㄧ最小极限拉伸载荷状态下停留1min
D.测量时,在链条上施加规定的测量载荷,使上下两边链条张紧.链条于链轮应保证正常齿合
E.测量两链轮中心距
测量链条伸长
1.为去除整个链条的游隙,要在链条上施加某种程度的拉扯张力状态下测量
2.测量时,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在6-10节(link)的地方测量
3.测量节数的滚子之间的内侧L1和外侧L2尺寸,以求出判断尺寸L=(L1+L2)/2
4.求出链条的伸长长度,这个值和前项的链条伸长的使用界限值成对比
链条的伸长=判断尺寸-基准长度/基准长度*100%
基准长度=链条节距*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