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扳手 > 正文

活动扳手谁发明的

时尚的发夹
美满的战斗机
2022-12-31 20:55:39

活动扳手谁发明的

最佳答案
外向的石头
鳗鱼画笔
2025-04-21 08:24:34

该发明在原有劳动扳手上增加了两个滑轮,在扳手柄中央又增加了一个调节螺纹,在扳手柄上套有一条形套筒,可收进拉出。其优点是:在使用扳手时可和普通扳手一样使用,当需要扳缩在里面的螺母时就可调节手柄上的滑轮,滑轮带动皮带转动,再带动虎口螺纹达到控制虎口张合。解决了螺母缩在里面一般扳手不能解决的困难,使用非常方便。并且一只手就能操作,另一只手就能做辅助工作。扳手手柄上的活动推拉条形套筒,根据需要可增加力臂达到省力效果。

本项目来自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的参展项目,如关心本项目是否转让与实施,可跟发明人直接联系。

发明者:孔颖

最新回答
贪玩的小蜜蜂
阔达的枫叶
2025-04-21 08:24:34

泛音,英文称为Harmonics,泛音意思是讲一种音色,在弦乐的演奏技巧上最常用到的人工泛音为Touch fourth。一跃两个八度音程,音脆如笛声,细腻得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物体的各部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也在震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基本介绍中文名 :泛音 外文名 :Overtone 中文名 :德国泛音 外文名 :(C.&E.FEIN GmbH)简称FEIN 泛音简介,示例分析,泛音原理,泛音列,常用符号,吉他泛音,自然泛音,简介,小提琴泛音,人工泛音,概述,吉他泛音,钢琴泛音,德国泛音公司,概述,公司历史, 泛音简介 泛音是弦乐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奏法。古琴上的泛音被誉为“天音”,与散音和按音分别象征天、地、人。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 琵琶与古筝均有泛音音位,但不如古琴齐全。琵琶则用“假泛音”,又称人工泛音增加泛音,手型优美,弹奏时右手宛如手生莲花。古典吉他上的泛音,音响优美奇特,音色晶莹透亮,宛若清澈的钟声或 *** ,在古典吉他乐曲中穿插运用具有独特的效果。也有人把泛音叫做钟声或钟音奏法。 示例分析 在基础音上面发出的微弱声音。这种基础音(第一谐音)是由一根弦或空气柱整体振动时产生的;如果分成几段振动就产生泛音(较高的谐音)。听者一般能清楚地听到基础音,很专心时能听到泛音。泛音是由分成等分的部分(如1/2、1/3、1/4)振动而产生的。有些乐器能产生非泛音列中的泛音。音乐的色彩和声音的音色受某一乐器独特泛音的极大影响。因此,单簧管由于较低的泛音使声音柔和丰满,而双簧管则缺乏类似泛音。 一件乐器的音色是由其泛音的比例决定的。 一把小提琴和一根笛子大家都奏440赫兹的A音,但听上去谁都能辨认哪个是小提琴的声音,哪个是笛子,就是因为小提琴的泛音,和笛子的泛音不一样。 如果基音A是440赫兹,那么泛音列就包含了880、1320、1760、2200......的一系列频率。小提琴的这些泛音的彼此之间的比例和笛子是不一样的,帕瓦罗蒂和周杰伦唱同一个音时的泛音比例也不一样,造成我们可以轻易分辨他们的声音。 所以单独说“泛音听起来是怎么样的”毫无意义。泛音离不开基音,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了。泛音和基音一同共鸣,才形成了丰满完整的音色。当有人说某某耳机泛音好时,其实意思是它的高频回响好,可以重播出很高频率的泛音。 吉他的泛音奏法简单说就是抑制了基音,强调了泛音。 注意,三角铁的声音“叮......”的一声,其中的”......“是余音而非泛音。 吉它上自然泛音是以空弦音为基音,在六等分以内的各等分点上演奏,即以空弦音为基音,在吉它的第十二、七、五、四、三各音品上发出的泛音都是自然泛音。小于第三品以上的泛音很不清晰响亮,通常不用。 小提琴演奏中也有这种泛音演奏法。也分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声音听上去很空洞。但是大多数管乐的中高音区全部使用泛音,而大多数管乐的最佳音区正是中高音,可见失去了基音的泛音效果是音乐器而异的。 某些乐器如小提琴的泛音频响可以到20000赫兹,所以很难忠实还原。要准确重播出一件乐器的声音,首先就要完整重播出它所有的泛音列。 弦乐器的泛音音域要比实音高很多,例如小提琴在第三把位上,实音a2上的人工泛音是a4,这就已经达到独奏的最高音了。在介绍弦乐器的教科书上,类似的表格都可以找到,只不过这里把小提琴和中提琴列在一起了。 泛音原理 泛音的原理是这样的:手指虚按在琴弦上(仅仅接触琴弦但不用力),琴弦的振动将受到限制,只有以此触点为节点的振动才被保留下来。如果触点在琴弦的1/2处,那么泛音频率就是琴弦基频的2倍,如果触点在琴弦的1/3或2/3处,那么泛音频率就是琴弦基频的3倍,依此类推。第三、四泛音有两个触点,前面(靠近弦枕)的触点比较容易演奏,后面(靠近琴马)的触点位置比实音略偏向琴马,找起来很麻烦。泛音级数越高,音色就越虚,更接近于笛声或唱歌时的假声,常用的泛音不超过第四泛音,第六泛音以上就几乎发不出声音了。 泛音列 乐器的音高通常和谐波震荡有关。譬如弦乐器或管乐器可对空气震荡以产生声音,并且可同时以不同的频率震荡,以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而根据驻波的原理可知这些频率大多数呈现倍数关系,而这些不同频率的声波即组成泛音列。 泛音列的描述:所有谐波震荡中频率最小者称为基本频率(基频),而基频高低决定了乐器弹奏此音符的音高。几乎所有乐器除了可发出基频音以外亦会伴随着较高频的声音,称为泛音。在有明显音高的乐器中,弦或空气管之间会有因反射而造成波长相同、行进方向相反的波,而因为这些彼此互相干涉而产生波长、频率不同的谐波,在音乐上的名词即为泛音。而泛音列的波长分别为弦长或是空气管长的1/2、1/3、1/4、1/5、1/6、...等倍。参考驻波可了解其原理。 理论上,泛音的频率分别为基频的2、3、4、5、6、...等倍。但是根据介质的物体特性,空气介质振动往往会改变原先泛音的频率。然而,这些特性除了对频率的精确度有影响外,听觉上的影响甚小。因此可合理地说泛音的频率为基频的整数倍。 常用符号 泛音的常用符号有:harm.,har.,arm.,ar. 等,并以点线显示其范围,用比左手指法数字在一号的数字表示品位,用外围带圈的数字表示弦号。泛音中,八度泛音用得最多,所以,八度泛音又可用8va,8 (ottava的简写)和Oct.(Octave的简写)来表示。 吉他泛音 泛音是一种奇妙的音响,在吉他上奏出的泛音,其音色透明而清澈。像 *** ,也像钟声,有时又像潺潺的流水声或岩洞里单调的滴水声。总之,在乐曲中偶尔出现的泛音,是很富有情趣的。 泛音的奏法很多,基本可分为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s)和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两类。 自然泛音 简介 自然泛音的特点就是音高准确,虽然手指稍偏向弦枕会使泛音的发音偏低,偏向琴马会偏高,但这种音高的变化要比实音小的多,只要触点不太偏离琴弦的中点、三分点或四分点,泛音就基本上是准确的。 泛音图片说明 很多作曲家在为提琴谱曲时,尽可能地使用自然泛音(尽管音色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在第一章的例子中,第五个音a2就是自然泛音(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总谱)。初学弦乐器时要学习为空弦定音,但是初学者对五度音和八度音的感觉不太好,此时可以考虑利用自然泛音。例如为大提琴弦定,音叉上发出a1的音时,可以奏出A弦上的泛音a1来判断该弦是否准确。又例如确定五度关系时,可以拉出一条弦的第二泛音和低五度弦的第三泛音(g1、d2、a2和e3),判断这两个音的音高是否一样。 小提琴泛音 自然泛音在小提琴上,“泛音”分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两种。自然泛音是在音符上记一个小圈,拉这个音时,手指不按实,就是不按到指板上去,仅仅在这个音的位置上轻触(不揉弦),拉奏出来的声音犹如哨声。 常用的自然泛音只有几个,一个是在空弦高八度的位置(即弦长的1/2处),它的实际音高比空弦高八度;一个是在空弦音高纯四度的位置(即弦长的1/4处,第一把位的3指音),它的实际音高比空弦高两个八度;一个是在空弦音高纯五度的位置(即弦长的1/3处,第一把位的4指音),它的实际音高比空弦音高8度+5度,也就是这个4指音的高八度。其他自然泛音就极少用了。 人工泛音 概述 演奏人工泛音需要用两个手指,食指实按在指板上,小指虚按在琴弦上。通常两个手指保持四度的距离(即虚按位置在实按位置的3/4处),泛音比实音高两个八度(第四泛音)。把位较高时,人工泛音还可以是第三泛音,即泛音比实音高十二度。人工泛音的音准主要决于实按位置(食指位置),但虚按位置(小指位置)不能太偏离琴弦振动段的四分点或三分点。人工泛音在低音提琴上是无法实现的。 吉他泛音 人工泛音:自然泛音尽管易于演奏,但是吉他六根弦,六个定弦音上的泛音非常有限,又很难连续,无法演奏更多和更复杂的泛音乐句,而人工泛音大大扩大了吉他的泛音数量,几乎使吉他上的每一乐音都能找到相应的泛音。 人工泛音的发音原理是用左手按下吉他上任何一个非空弦音,然后找到以这个音为基音的 1/2泛音点,也就是距这个音第十二品格的位置,即这个音弦长的1/2处,象演奏自然泛音一样,用右手1指轻触泛音点,用右手a指(演奏低音弦时有时也用p指拨弦)在离泛音点尽量远处拨弹琴弦,在a指发音同时 i指果断离弦,就发出了比基音高八度的泛音。演奏人工泛音左手按弦同时如能揉弦还能美化音色。人工泛音也常被称为八度泛音,因为人工泛音主要由右手完成,所以也被叫做右手泛音。人工泛音一般用表示八度的8va、或0ct.来表示。 钢琴泛音听的方法用手按住(不出声)基音上八度的音,用力弹奏基音,则可在基音消失后听到比基音高八度的泛音。也可以按住基音,弹奏泛音列上的音,这样可以听到基音。 2.泛音列 泛音列可以推算出来。比如C1的泛音列是C1 C2 G2 C3 E3 G3 降B3 C4 D4 E4 升F4后面的泛音就不能与钢琴上的音对应了。 德国泛音公司 概述 泛音(C.&E.FEIN GmbH),简称FEIN,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工业企业之一,1867年由埃米尔·泛音先生在斯图加特创立。作为手持式电钻的发明者和专业可靠的电动工具优秀制造商,FEIN 一直是行业标准的树立者。总部位于德国SchwäbischGmünd的Bargau,占地 15000 m2。1895 年,C.&E.FEIN发明了第一台手持式电钻,这项发明奠定了高可信电动工具的基石。140 多年以来,FEIN泛音始终是全球领先的电动工具制造商,只研发牢固耐用的电动工具,直至今天德国泛音已拥有800多项有效专利和产权,以至这家位于 Schwaben(施瓦本)的传统企业在全球工业和手工业界都备受尊崇。 德国泛音在专业电动工具市场上知名度相当高,泛音公司是金属加工、室内装修和汽车领域中专业而非常可靠的电动工具生产商和特殊套用解决方案的专家,其产品包括:手电钻、攻丝机、充电钻/起子、磁力钻、充电起子、电动起子、冲击扳手、充电枪、角磨机、砂带磨削机、磨光机、抛光机、吸尘器、振动工具、割胶机、电剪、曲线锯、马刀锯、坡口机等。 公司历史 泛音公司140 多年以来,FEIN泛音始终是全球领先的电动工具制造商,只研发牢固耐用的电动工具,直至今天德国泛音已拥有800多项有效专利和产权,以至这家位于 Schwaben(施瓦本)的传统企业在全球工业和手工业界都备受尊崇。 1895年泛音使行业领域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两名机械师需要人工钻出大量的孔,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将电动机和钻铗头相连:由此诞生了第一台手电钻。这样,不仅解决了机械师的问题,而且他们突发的灵感—将工具和电动机的结合—也成了开启全新工作方式这扇大门的钥匙。从那时起,随着大量基础发明的诞生,泛音书写了电动工具历史的光辉篇章,并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使用可能:包括带有气动锤击结构的锤钻、套用广泛的振动电动工具、此外还有配备经过最佳化的触摸模式开关和操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安全性。 1867年 C.&E.FEIN 公司的创始人:Wilhelm Emil Fein创办了一家制造物理和电子仪器的企业。 1895年 C.&E.FEIN 公司的创始人Wilhelm Emil Fein的儿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持式电钻。 1908年 FEIN泛音第一家专业电动工具公司成立实现了电动工具生产的专业化; 1914年 FEIN锤,第一台带有电动及气动锤击结构的电钻(已获专利)诞生。同年,第一台使用直流电和三相交流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功率电钻诞生; 1927年 FEIN泛音第一台马刀锯诞生使得金属切割和锯割变得更加便捷:FEIN将第一台马刀锯(已获专利)和第一台剪板机推出市场; 1967年 FEIN泛音发明第一台振动电动工具:2013年,如今石膏绷带锯(已获专利)和第一台带电子调速功能的手电钻,同第一台手电钻一起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展出; 1986年 FEIN泛音发明第一台泛音振动三角磨光机:FEIN万应宝和后来的三角磨光机的前身。采用振动驱动原理,可用于多种套用范围(已获专利); 1987年 FEIN泛音发明第一台“安全”角磨机:FEIN制造了第一台配备无需工具的快速夹紧系统和刹停系统(已获专利)的“安全”角磨机,使用角磨机作业更安全舒适; 2004年 革命性突破-泛音EVO:第一台无开关操作设计的安全形磨机诞生。电动工具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2007年 FEIN泛音发明泛音万应宝250Q:适用于装修和整修的万能系统迈向新一代新型FEIN万应宝凝聚著FEIN40年来独有的整栋技术经验; 2011年 FEIN发明FEIN KBH25世界上的第一台手持式取芯钻,将功率强大的手持式电钻和合金空心砖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泛音已拥有800多项有效专利和产权,并且始终引领电动工具市场的新方向。

勤劳的狗
平淡的大炮
2025-04-21 08:24:34
创新是企业界里一个非常时髦的词,但无数实践证明,创新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一些人误以为,创新始于宏伟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忽视细节,成了制约创新的“瓶颈”。然而,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获得创新,就必须明白“不择细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杯土方以成高山”之理。

目前,许多企业在寻求创新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却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仅公司内单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就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产品、工序或服务。如果说创新是一种“质变”,那么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看似复杂却很简单。企业的经营,只有重视细节,从细节人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这可以给我们众多企业一个启示:“普通的产品也可以创新,且大有潜力。”当然,相对于一般产品而言,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难度也更大。企业在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时,也需要小改小革、小发明和小创造,因为它在目前的企业中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需要。

日本许多中小企业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厂家能够始终密切注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要求,生产相关产品。有些厂家不惜重金,以有奖竞赛的形式购买消费者的小发明。比如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三通”电源开关,就是有“经营之神”称号的松下幸之助,受了家庭主妇们偶尔一次议论的启发而发明的。

近年来,随着带凹板的地板在日本家庭的流行,出现了普通的刷子难以将落入凹格里的尘土刷干净的问题。日本静岗县的一家工厂推出了专门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型刷子,一经推出,马上供不应求。原来他们是采用了一位普通家庭妇女的发明。这位妇女看到猫、狗的舌头可以舔尽碟盘中的食物,受到启发,想起可以在刷毛下面垫上一层海绵,这样刷子就可以像狗舌头一样,把凹格里的灰尘“舔净”。

静岗县的这家工厂在获悉了这位妇女的发明后,经过试验,发现效果非常好,就马上买下了这项发明,投入市场后,立即热销,而那位发明这种刷子的主妇,每月也可从工厂领取15万日元的发明奖。

小创新创造大财富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这些小创新确实很普遍,普通得使人常常难以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人们之所以注意不到它们,往往是人们没有注意生活细节,因为它们太常用了,用多了,习惯了,也就不特别注意了。就拿日常生活中的小磕小碰来说吧,如果我们的手或其他部分被划破了,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贴上点邦迪就好了。”是啊!创可贴如此平常,以至谁也没有意识到它曾是一个重要发明。但是,你只要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方便、简捷的伤口处理用品会怎样?

说起来,创可贴的发明真是体现了爱心的一个创造。它的发明者是埃尔·迪克森——一位在生产外科手术绷带的工厂工作的先生。20世纪初,迪克森先生刚刚结婚,他的太太是一位娇巧的美人,可这位年轻的太太对于居家过日子还不太熟悉,她常常在做饭时切着手或烫着自己。迪克森先生由于工作原因,当然能够很快为她包扎好,但他想,要是能有一种自己就能包扎的绷带,在太太受伤而无人在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她自己包扎不了了。

他考虑到,如果把纱布和绷带做在一起,就能用一只手包扎伤口。他拿了一条纱布摆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上胶,然后把另一条纱布折成纱布垫,放在缮带的中间。但是有个问题,做这种绷带要用不卷起来的胶布带,而暴露在空气中的粘胶表面时间长了就会干。后来他发现,一种粗硬纱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完成了这项实验。当迪克森太太又一次割破手时,就自己揭下粗砂纱布,用她聪明的丈夫发明的绷带贴在伤口上。

当公司了解了他的新思想后,就非常愉快地将这种备好的绷带作为公司的新产品。这种绷带一直到1920年还没有商品各称,只是销售产品。后来工厂主管凯农先生建议用Band—Aid这个名称,其中Band指的是绷带,而Aid用于这种急救和手术绷带产品,后来也成了绷带的同义词。

迪克森先生出于对妻子的爱而发明的这种小东西,就是现在中国城市家庭几乎家家必备的邦迪牌创口贴。我们暂且不去想,它在全世界有多大市场,只粗略估计一下它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就可以想像它为公司赚了多少钱。

这样看来,小创新并不因其小就赚不了钱,相反正是这些小创新,撑起了许多企业,使他们赚了大钱。那怎样才能产生这些创新的产品呢?很简单,观察生活,多思考,尤其是当你在生活中碰上令人头痛的“小麻烦”时,不要急着抱怨,而是考虑解决办法。

狮王牙刷公司的加藤信三就是这样做的。当他还是该公司的一名小职员时,也和其他小职员一样每天过着匆匆忙忙的打工生活,一大早匆匆洗漱就急急出门。一天早上,他正刷牙,发觉自己的牙龈又被刷出血了,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好多次了,每次都气得他想把牙刷扔了。那一天,虽然他还像以前那样生气,但他想,肯定有很多人像自己这样,被牙刷刷得牙龈出血,也就是说现在的牙刷有这样的不足,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作为一名从业人员,为什么不在这上面下下功夫呢?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他也着实想到了不少的办法:例如牙刷改用很柔软的毛,这样确实能够解决牙龈出血的问题,但牙刷毛过于柔软,不能很好地清除牙缝中的“垃圾”;又如使用前把牙刷泡在温水里,让它变得柔软一些,或者多用点牙膏,但他都觉得不够理想,因为不是很方便。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想起,这一问题会不会与牙刷毛的形状有关系呢?会不会是因为它们太坚硬了,而将牙龈刺出血了呢?想到这里,他把牙刷放在放大镜下查看,意外地发现牙刷毛顶端是四角形的,也许是这种四角形的牙刷毛顶端棱角太分明,容易刺破牙龈吧。加藤针对这个缺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牙刷毛的顶端磨成圆形,那么用起来一定不会再出血了。”

经过试验,牙刷毛的顶端磨成圆形的牙刷,因为没有四角形那么棱角分明,那么锋芒毕露,不容易刺伤牙龈,效果十分理想。于是他就把他的新创意向公司提出来。公司对此非常有兴趣。马上采纳了他的新创意。后来狮王牌的牙刷顶端就全部改成圆形,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这样一来狮王牌的牙刷不仅在众多牙刷中一枝独秀,而且长盛不衰,一直红火了十多年,至今势头不减,近二三年来,每年占日本牙刷销售量的30%~40%。

加藤信三的创意为百姓们解决了生活中一个常遇的小麻烦,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也为他自己的发展创造机会。他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一跃成为科长,后来又升为董事。至此,谁又能说他的创意实在“太小”呢?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杜拉克认为,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所以,创新不_定是“以大为美”,但却绝不能掉以轻心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

典雅的帅哥
大方的百褶裙
2025-04-21 08:24:34

警用装备能在公安干警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要说的抓捕器就是这样一个在我国警察中广泛普及的装备。

公安干警在制止或抓捕酒后持械闹事者、精神病患者、持刀暴力分子时,往往是赤手空拳与对方直接肢体接触,导致一些干警负伤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于是,就发明了一种最新型警用防暴抓捕锁腕器和警用防暴抓捕锁腰器。它根据棘轮扳手的原理,制成了一个外形像手铐一样的、带有触发机关的锁器,后面配以伸缩式长杆。

如果面对持刀人,只需迎上对方持刀的手臂,就会触发机关,锁住对方持刀的手,使对方动弹不得,更使自己免受伤害。这种器械不仅能锁手,还能锁腿,锁住腿之后只需轻轻一拉一别,对方就会倒地,失去反抗能力。锁腰器也是采用同样的原理。这种器械不仅避免了民警在防暴、抓捕过程中与对方直接肢体接触,大大降低了警员的损伤,还可以用于抓捕伤人的狗类或其他动物,也可用于救援现场。

抓捕器这样的警用神器,在警察的各种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发明者却不是警界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席跃久。席跃久是吉林省农安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养过鱼、开过店,还迷上了赛车。正是这些经历,为他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新闻中多次看到公安干警在制止或抓捕酒后持械闹事者、精神病患者、持刀暴力分子时,往往是赤手空拳与对方直接肢体接触,导致一些干警负伤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于是,他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发明了一种最新型警用防暴抓捕锁腕器和警用防暴抓捕锁腰器。除了抓捕器之外,席跃久还发明了非常多看似不着边的东西,比如糖水莴笋罐头、小型应急发电救援车、心脏救急腕表等等。

真是中华自古多奇才,只要在生活中多多留心,说不定下个警用装备的发明者就是你。

粗犷的舞蹈
开心的大白
2025-04-21 08:24:34

詹姆斯·瓦特,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林诺克市的一个木匠家里。在教会学校读书时,瓦特最喜欢物理和数学,他的物理和数学成绩之佳和其他科目成绩之差的巨大反差,使许多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吃惊。瓦特的父亲十分崇拜牛顿,在家里挂着牛顿的画像,这使瓦特从小就萌生找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做个牛顿那样的人的愿望。

1763年,这已经是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大学机械技师的第六个年头了。这次,格拉斯哥大学从伦敦买回一台纽康门蒸汽机模型供演示实验用,但经常运转不灵。瓦特受安塔逊教授的委托,修理这台纽康门气压蒸汽机模型。

安塔逊教授之所以心急火燎地从伦敦赶回来,就是因为他忘记告诉瓦特使用模型的准确时间了。在格拉斯哥大学,耽误了上课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在接触纽康门蒸汽机模型之前,瓦特对有关蒸汽机的知识知道的并不多。只是在两年前,他曾用帕平研制的蒸汽锅协助布莱克教授进行过高压蒸汽实验。蒸汽机模型一运到实验准备室,好奇心使从小就是机械迷的瓦特跃跃欲试,没等安塔逊教授吩咐,就立即着手拆装和修理它了。半个多月来,蒸汽机迷住了瓦特,使他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晚上,瓦特躺在格拉斯哥城郊大学公寓里,久久不能入睡,满脑子都是纽康门蒸汽机。他拧亮了煤气灯,拿起白天从图书馆收集来的有关蒸汽机的资料,仔细地阅读,又开始琢磨起来……

早在公元100年左右,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有一位学者希罗,制造了一种按照喷射反作用原理运作的蒸汽发动机雏形。第一部活塞式蒸汽机是1690年由法国人帕平在德国发明的。他是第一个指出了蒸汽机的工作循环的人,为以后活塞式蒸汽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末,随着矿产品需求量的增大,矿井越挖越深,英国的许多矿井遇到了严重的积水问题。当时一般只有靠马力转动辘轳来排除积水。针对这一情况,英国皇家工程队的军事工程师塞维利大尉研制了蒸汽泵。这是一种没有活塞的蒸汽机,尽管该机燃料消耗很大,也很不经济,但它是人类历史上能实际应用的第一部蒸汽机。

1705年,英国一个铁匠纽康门,综合了前人的技术成就,设计制成了一种更为实用的气压式蒸汽机。它实现了用蒸汽推动活塞做一上一下的直线运动,每分钟往返12次。每往返一次可将45.5升水提高到46.6米。当时的纽康门蒸汽机主要用于深矿井排水。

然而,纽康门蒸汽机有重大的缺陷,它不仅效率低,做功时需要大量的燃煤,而且只能做简单的往复运动。所以,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人们渴望获得新型的蒸汽机。

瓦特边看边琢磨,越琢磨越睡不着觉了。平素他犟脾气一上来,非马上问个究竟,可以几夜不睡。今晚,也不知是他第几次发犟脾气了,看来,为了弄清这台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他又要开夜车了。

第二天,瓦特立即着手工作。首先,他开始研究纽康门蒸汽机的动作方式,分解其动作步骤。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汽缸内,活塞被压起。接着通过向汽缸内喷水、冷却,使蒸汽凝缩,制成真空。这样,施加在活塞上的大气压将其压下,与活塞杆相连接的泵的活塞被拉起,就可以从矿坑内吸上水来。瓦特注意到,在蒸汽机锅炉里产生的蒸汽量,只够活塞几次工作所用,然后,机器需要等候锅炉将蒸汽积蓄起来,才能开始重新工作。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瓦特又发现,用蒸汽加热汽缸,再用水冷却,是不合理的。汽缸由热变冷,再由冷变热需耗费很多时间。

怎样才能保持汽缸的原有热量,还能使蒸汽凝缩呢?瓦特苦苦地思索这一问题,很长时间得不到答案。这使他茶饭不思,打不起精神来。

格拉斯哥大学校门外,左边是一大片绿草如茵的平地,右边是一个波平如镜的小湖。一天,瓦特漫步在草坪上,不时地把目光投在天空中远去的白云,若有所思。突然一个奇异的想法涌上他的脑际。这个想法仿佛是打开问题的钥匙,好像是上帝给他送来了及时雨似的。瓦特豁然开朗了。蒸汽是有弹性的物体,所以,可以使其进入真空。如果将汽缸和排气容器相连接的话,蒸汽就可以进入容器内,无需再冷却汽缸,蒸汽就可以冷缩,同样完成纽康门蒸汽机的工作。

经历多次实验和修改,问题终于解决了。蒸汽并不需要直接在汽缸里凝聚,而是在与汽缸相连接的另一个容器里凝聚。瓦特发明了冷凝器,在科技发展史上奠定了蒸汽机实用化的坚实基础。不久,他又设想将汽缸两端加盖封闭起来,就可以实现蒸汽机的二冲程运动。将二冲程直线运动转变成循环圆周运动,就容易多了。巧妙的设想为瓦特打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

在瓦特时代,英国的工业界还很少有人能够按着比较复杂的机器图纸,准确无误地加工各种机器部件,甚至连加工时需用的机床也还不很精确。按照瓦特设想制造的蒸汽机样机以失败告终,这使得瓦特一贫如洗。瓦特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几乎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

瓦特遭到了多次失败,并没有灰心气馁,他顶着许多人的嘲笑,为完善自己的发明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一天,通过好友布莱克教授的介绍,瓦特结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森技师。这位技师为瓦特苦心钻研精神所感动,他决定帮助瓦特,用他拿手的镗炮筒的技术来为瓦特加工汽缸和活塞,解决了蒸汽机的漏气问题。瓦特距离胜利的顶峰更近了。威尔金森加工的汽缸和活塞可谓无与伦比,它使瓦特又越过了一道技术难关,终于制成了第一台新型蒸汽机样机,运行正常,达到设计的要求,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瓦特并没有满足取得的成绩,不久又投入了新的研制工作。这需要他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又要吃苦了。不久,瓦特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威廉·默多克,这更使瓦特如虎添翼,研制进度骤然加快。默多克是一个高级机械加工技师,什么东西到了他的手里,都会变成你所想要的样子。他既能解决技术难题,又富有很强的进取心,常常为了工作而忘记一切。

那是1785年,圣诞节的晚上。格拉斯哥城到处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瓦特心里却惦记着尚未完工的蒸汽机,跑到了试验车间。穿过工厂院子时,瓦特看到车间窗子透出的灯光。原来是车间主任默多克在加班。默多克工作认真,从来不愿拖延工作,即使在圣诞节也不例外。他到工厂加班是为了连夜加工安装伦敦抽水站的机器零件。

两个人很快就结束了工作,度过了一个奇异的圣诞节。这时,瓦特又走到制图板前面。

“请过来,默多克!”

默多克走近制图板。

瓦特画了个汽缸。

“我想使蒸汽从两端进去推动活塞,从上面关闭汽缸,并把蒸汽输送到这里。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默多克没做声。瓦特接着又往下画。

“现在汽缸活塞是上下直线运动,我想通过连在大轮上的一个轴改变直线运动。瞧,就是这样!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变直线运动为循环运动。大轮的惯性推动活塞通过死点,就是这儿。”他演示着,“您看如何,默多克?”他又接着问。

“就是说需要做一个新样机。”默多克回答。

“毫无疑问。”瓦特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他又接着问题:“什么时候开始?”

“立刻。”默多克回答很干脆。

“立刻……那好吧,立刻。”瓦特兴奋得语无伦次。

瓦特以狂热的激情投身于工作。他浇铸铜锭、锻造铜件、为汽缸钻孔,接着又车活塞、轴和轴承。原来设计的机器还未竣工,新的样机又开始投入研制,这就是瓦特的性格。

默多克也忙个不停,把炉火烧旺,擦净铸件,开动车床,站在他身旁的瓦特感到吃惊:身材魁梧的默多克竟然能干出最精细、准确的小活儿。一旦投入工作就始终不渝,这是默多克的脾气。

4个星期之后,新样机以崭新的面目和人们见面了,就等待试车了。一切就绪以后,瓦特用他那只因激动而颤抖的手,缓缓地拧开了通向蒸汽机的导气阀。工作状况正常,一切达到预期的效果。瓦特和默多克四只沾满油泥、乌黑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成功的喜悦鼓舞了瓦特和默多克。

随即,瓦特又开始向带自动调速器的蒸汽机进军。他一心想彻底完善他的蒸汽机。瓦特从来不愿意说空话,只是默默地工作。机器的所有重要部件他都要亲自参与制造。他既是设计师,又是翻砂工;既是车工,又是钳工。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细节,都留下了瓦特的辛劳和汗水。

默多克领着十多个格拉斯哥技术最好的工人,同瓦特一起工作。瓦特的研制工作,吸引了格拉斯哥的能工巧匠。默多克把他们组成了攻无不克的加工小队。

经过一年多的顽强努力,机器逐渐安装好了。

终于,瓦特拧好了最后一个螺母,接着干脆把扳手扔到一旁。然后,长长地吸进了一口气,又徐徐地吐了出来。

“哎,默多克,要是我们现在有蒸汽那该多好啊,那我们就可以当场试验这台机器了。”

“有蒸汽。”

“现在,深更半夜?”

“是的,只要点上火,不消一刻钟我们就会得到所需要的蒸汽压力。”

沉默寡言的默多克说完,带着几个工人走了。静悄悄的车间里,瓦特独自一人面对着机器陷入了回忆的思绪之中。他回想起生养他的苏格兰林诺克小镇,想起爸爸繁忙的造船小工场,想起在机械加工专家摩根门下的学徒生活,更想起妻子米拉的热心支持和鼓励……

不大一会,默多克回来了。

“詹姆斯,一切都准备就绪了。试车吧!”

瓦特又一次把手放在进气阀门的刹把上。此刻,他倒觉得有些胆怯了。假如此时上帝有意要和他的蒸汽机作对,假如设计中有错误而被忽略了,假如汽缸壁和调速轮等部件上出现难以发现的裂纹,那该如何是好呢?一时间,一向果断、刚毅的瓦特显得有些缩手缩脚了。

现在,只要转动阀门的刹把,高压的蒸汽就会猛力地冲入汽缸。要么失败,要么成功,瓦特想了许多。最后,瓦特还是坚定地转动了阀门手柄。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高压蒸汽进入了汽缸。透过气缸缝隙冒出的吱吱作响的气雾,瓦特凝视着铁青脸色的默多克。工人们也屏住了呼吸。几分钟之后,蒸汽笼罩了整个机器和试验车间,灯光更加显得暗淡微弱了……

瓦特觉得他的心简直快要跳到嗓子眼了。

机器依旧纹丝不动。

透过气雾,他看见默多克双手在调整调速轮。终于,活塞开始上下缓慢地运动了,吱吱声中断了,接着活塞开始加速运动。通过曲柄和连杆的作用,一进一退的直线运动正在变成缓慢而平稳的转动。

瓦特僵直地钉在地上,嘴里像是被棉花堵住了似的,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瓦特双手创造出来的机器倒把他自己给迷住了。默多克想用手使劲将调速轮刹住,但是轮子却把他的手推向一旁。他急了,使出全身的力气再加上几个身强力壮的工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瓦特革新的蒸汽机“这就是力量!”他大声地叫道。瓦特兴奋地点了点头。工人们欢呼起来,叫喊着跑出了车间。

“比水的力量大,它还可以加大,到处都可以用它。我想,有一天人们可以把机器安在马车上,不必套上马。车子就可以跑起来;或者将它安在航船上,逆风无帆,船儿也能漂洋过海,遍游四方。但是,我认为,它可以大大地减轻工人的劳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对此,你认为怎么样,默多克?”

“到那时,全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亲爱的詹姆斯。这不正是你一直所希望的吗!”

两位老朋友幸福地畅谈着未来,憧憬着蒸汽机将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这时,太阳已悄悄地露出了笑脸,仿佛也在祝福这一对科学开拓者。从此,一个震撼文明世界的“蒸汽时代”开始了。

知识点

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大量向外扩展则在19世纪初。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平淡的冬日
糊涂的早晨
2025-04-21 08:24:34
解决方法如下:

在螺丝批头上垫点东西比如双面胶、无纺布或者纸,可以加大摩擦力度,方便拧出。

可以用尖烙铁头插入螺丝帽中,加热金属螺丝使螺丝四周的塑料受热熔化,用尖口钳钳住,轻轻的拉出来。

用小电钻在弄花的螺丝正中打一个不深的孔,然后找一个反丝的丝锥拧进去,就可以拧开。

把螺丝刀的头部分在煤气灶上烧红,然后迅速顶在那个螺丝上,略等5秒左右,这样就可以拧出来了。

用钻头将锣帽打掉。利用反丝的原理将剩余的螺丝钻出。

滑丝:是螺纹连接件中,螺牙连接处由于受力过大或其它原因导致螺牙磨损而使螺牙无法咬合,螺纹连接无法拧紧的情况。

滑丝的原因:

质量太差

用力过猛或过偏

器件磨损过大

螺丝是利用物体的斜面圆形旋转和摩擦力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循序渐进地紧固器物机件的工具。螺丝是紧固件的通用说法,日常口头语。螺丝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必需品:如照相机、眼镜、钟表、电子等使用的极小的螺丝电视、电气制品、乐器、家具等的一般螺丝至于工程、建筑、桥梁则使用大型螺丝、螺帽交通器具、飞机、电车、汽车等则为大小螺丝并用。螺丝在工业上负有重要任务,只要地球上存在着工业,则螺丝的功能永远重要。螺丝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共同发明,按照应用领域来看,它是人类的第一大发明。

第一个描述螺旋物的人是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螺旋是一个装在木制圆筒里的巨大螺旋状物,用来把水从一个水平面提升到另一个水平面,对田地进行灌溉。真正发明者可能并非阿基米德本人。或许他只是描述了某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说不定是古代埃及的能工巧匠们设计了它,以用尼罗河两岸的灌溉。

中世纪时,木匠们使用木钉或金属钉子来把家具和木结构的建筑物连接起来。16世纪时,制钉工人开始生产带螺旋线的钉子,这些钉子能够更牢固地连接东西。那是从这类钉子到螺丝钉所跨出的一小步。

公元1550年前后,欧洲最早出现作为扣件的金属螺帽和螺栓,都是在简陋的木制车床上用手工制成的。

螺丝起子(旋凿)在1780年左右出现于伦敦。木匠们发现用螺丝起子旋紧螺钉比用榔头敲击,能把东西固定得更好,尤其遇上细纹螺丝钉时更是这样。

1797年,莫兹利在伦敦发明全金属制造的精密螺丝车床。次年,威尔金逊在美国制成一种螺帽和螺栓制造机。这两种机器都能产生通用的螺帽和螺栓。螺丝钉作为固定用件相当普及,因为那时已找到了一种廉价的生产方法。

1836年,亨利·M·飞利浦为十字槽钉头的螺丝钉申请了专利,这标志着螺丝钉根据地术有了重大进展。与传统的一字槽钉头螺钉不同,十字槽头螺钉的十字槽钉头螺钉头的边缘。这种设计使螺丝刀自动居中,不易滑脱,因此深受欢迎。 通用的螺帽和螺栓可把金属件连接在一起,因此,到了19世纪,制造机器建造房屋的木材,已可用金属的螺栓和螺帽代替。

现在螺丝的作用主要是把两个工件连在一起,起紧固的作用,螺丝是一般设备上都要用的,比如手机,电脑,汽车,自行车,各种机床、设备,几乎所有的机器上都要用到螺丝。 螺丝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必需品:如照相机、眼镜、钟表、电子等使用的极小的螺丝电视、电气制品、乐器、家具等的一般螺丝。

霸气的小天鹅
耍酷的小蝴蝶
2025-04-21 08:24:34

常用的钻夹头主要有扳手式钻夹头和自紧式钻夹头两类.扳手式钻夹头的零部件多采用机床大批量生产,因此价格较低廉,但因自身结构的限制,扳手式钻夹头精度不高,主要用于台式钻床、小型摇臂钻床、电动工具等对夹持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此外钻头的装卸需用扳手松紧,操作较繁锁.在加工中心、高精度钻床等对钻孔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一般需要采用自紧式钻夹头。

当今市场上的钻夹头有两大类。一类是扳手钻夹头,手紧钻夹头,他门都是人为输入夹紧力来夹紧钻具的。扳手钻夹头,又可分为重型,中型,轻型,手紧钻夹头还可以叫做无扳手钻夹头。另一类是自紧钻夹头。他可以随钻削时所需夹持力的增大而自动增大。在价格上,轻型扳手钻夹头,重型扳手钻夹头,手紧钻夹头,自紧钻夹头依次增高。在加工工艺上的难度也是依次更难。在市场份额上手紧钻夹头占60%以上,轻型较重型用量大一些,用量最少的是,自紧钻夹头。原因是价格昂贵,只在军工及重要设备上才能见到他,不足重量的1%。

自紧式钻夹头在结构上采取了自紧钻夹头的自紧功能,取了扳手,手紧钻夹头夹爪是圆柱型的优点。而避开了他门的缺点和加工难题,于是产生了如下结果:

A:工艺上优于所有钻夹头工艺。

B:所用的专机少,生产成本低。

c: 在操作使用上,优于手紧钻夹头,扳手钻夹头,与自紧钻夹头一样。

D: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可以给生产者带来可利润。应该是一种换代产品。

这是一种机械加工产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自紧式钻夹头,包括有钻体、夹爪、丝母、外套,三个夹爪分别安装在钻体中三个等分的斜孔内,丝母与安装在钻体斜孔中的夹爪啮合,钻体后端中心孔间隙配合安装一传动连接轴,传动连接轴上端外部连接有驱动套,外套与钻体前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钻体止推面和丝母之间设有一可转动的棘轮,棘轮和丝母之间设有滚动体,驱动外套和一环形驱动件接合,环形驱动件与丝母固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