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IPO的利弊有哪些

务实的春天
失眠的小熊猫
2022-12-31 20:40:16

IPO的利弊有哪些?

最佳答案
殷勤的流沙
知性的帅哥
2025-04-21 10:53:14

你好,IPO的主要优点和缺点如下:1、优点(1)募集资金,吸引投资者;(2)增强流通性;(3)提高知名度和员工认同感;(4)回报个人和风险投资;(5)利于完善企业制度,便于管理。2、缺点:(1)审计成本增加,公司必须符合SEC规定;(2)募股上市后,上市公司影响加大路演和定价时易于被券商炒作;(3)失去对公司的控制,风投等容易获利退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

最新回答
淡定的水杯
大方的钢笔
2025-04-21 10:53:14

1、实际控制人:推动公司上市,从股改到挂牌,上市的最大受益者;

2、券商投行部:主导上市进程,尽职调查、制作招股书等申报材料,协调中介机构;

3、会计师、评估师:改制审计、验资和IPO审计,资产评估;

4、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列席公司股东大会等;

5、发改委等政府部门:提供无违法证明,项目备案核准等;

6、证监会:对上市申请予以审核,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行政决定;

7、承销商:负责路演、询价和发行等事项。

发嗲的奇异果
漂亮的钢笔
2025-04-21 10:53:14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指公开发行的股票,或者说新股上市,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

简单地说,它就是一个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从一个普通公司变成一个上市

IPO受益板块指IPO上市公司的利益关系人(如有子公司或投资的公司发行上市,是IPO上市公司的发起人,持有IPO上市公司的股权等)因IPO上市公司发行得好处的上市公司。

例子:

G西水(600291)随着IPO大幕重新开启,部分持有这些IPO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由于原始投资有望大幅增值而受到市场追捧,象IPO第一单——中工国际的发起人之一——河北宣工(000923)就因为这次题材而大幅上涨,短短7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到了50%,所以IPO受益概念近期受到市场的关注还是相当高的。而G西水(600291)就持有近7000万股兴业银行股权,而兴业银行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并有望成为国内IPO重启后首批上市的银行,因此公司也具备了正宗的IPO受益概念。

这样一来公司作为兴业证券的发起人之一,原始投资将面临巨大的增值空间。象老牌银行股G民生上市后就使东方集团、岁宝热电、巴士股份等一批发起人股东的原始投资大幅增值,创造了资本市场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同样将在兴业银行上市后发生G西水等原始股东身上。

该股短期调整到位迹象明显,年线支撑成功得到确认,短期随着其潜在的资源优势以及IPO受益题材受到市场挖掘,后市想象空间巨大。

结实的吐司
开心的老师
2025-04-21 10:53:14
制定这些法律的人和执行证监银监的人包括帮助企业IPO的公司相应的鼓吹的专家都形成了利益链根本一条绳上的怎么去严格执法怎么打击虚假啊,顶多太不像样子黑幕被抖出来了才装装正义而已,而且口中比说无相关法律来进行约束,法律法制不健全。就是个左手抓右手而已

暴躁的咖啡豆
曾经的雪糕
2025-04-21 10:53:14

IPO的全称是Initial Public Offer,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为“普通股”。

IPO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分流了股市中的原有资金,造成了总供给增大,供过于求,股票价格就会下跌。如果一个大型的公司上市则会分流很多资金,而如果是小型企业则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更多是信心层面上的影响。

此外,新股发行可以吸引场外资金,增加市场资本总额。 在IPO期间,短期内将有大量资金退出原有所持有的股票,短期内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从面对市场疲软,管理层仍在加速IPO,在投资者看来,管理层只关注融资,不重视投资,不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很容易对投资者造成信心上的打击,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用脚进行投票,并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

扩展资料:

IPO对证券资产管理机构的影响

IPO可能转变资产管理机构盈利模式,假设证券公司具有保荐代表人资格,那么就可以用这个身份获得不错的收益。

券商在新三板市场中主要是通过投行业务为公司挂牌收取挂牌费、定向资本融资、转盘包销的保荐人费用、持续监管费等来进行交易和已有的经纪业务佣金收入等。 新三板业务是证券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三板可能会改变券商的盈利模式。在这方面,除了能够与高科技园区直接对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外,还将为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机遇,还可以提高证券公司的投资咨询能力和品牌实力。

壮观的诺言
迅速的背包
2025-04-21 10:53:14

最近经常在网络上听人讲ipo审核,到底什么是ipo,为什么会说ipo要通过审核很困难呢?在面对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下来就来好好学习一下ipo与上市的区别,看看能学到什么?

一、ipo和上市

ipo其实是一种招股方式,指的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是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股,且是首次募股或者公开。在ipo之后,原本有限责任公司就正式更改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但是ipo和上市是密不可分,两者不同。

一个企业的上市,可分为好几种。都说一个普通企业要是成为上市企业,那已经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若是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话,一定是要到上海或者是深圳的证券交易所进行发行,若是境外的话,就要去境外证券交易所,还有海外设立公司三种。

二、ipo和上市的区别

简单来说,发行就是让更多投资者入股,能够让新投资者将钱投入到公司里面来。然后给他们发股票,这些投资者也有着分红权利。Ipo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但是和上市是有区别,从法律角度来说,ipo在前,上市在后。

ipo是必须要申购,起点在1000。在交易100股的时候,资金会被冻结三天时间,要是中签的话,这里所投入的资金就没有。也就是说,ipo和上市两者是相互联系。在我们国内,股票在上市之前,是必须要进行公开发行,若是没有公开发行,是根本不可能上市。

所以,ipo和上市虽不同,但是两个利益是绑在一起。直白来说,ipo和上市是两个不同程序步骤,先公开发行,然后再上市。有些在进行发行之后,未能上市的也有很多。但是未上市,进行发行,是100%行不通。

眯眯眼的大叔
舒服的长颈鹿
2025-04-21 10:53:14
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或者欺诈,对审计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他有利益关系的第三人造成损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在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的规定上,我国和西方国家既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差异。相同点是都有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规定;不同点在于我国还有行政责任的规定

老实的大雁
瘦瘦的抽屉
2025-04-21 10:53:14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要求:

1、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核准已公开发行。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

3、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

4、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公开发行的比例为10%以上。

5、公司在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扩展资料:

IPO对股市的四大影响:

1、强化了股市的融资色彩。虽说不能实现融资的股市不是一个健全的市场,但是对长期以来过分重视融资的市场而言,就应该区别对待。

据统计,近10年A股市场的融资是现金分红的1.76倍。尽管近两年市场通过IPO融资的数额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但是再融资的现象却持续升温。在前十个月时间内,再融资金额达到了IPO金额的2.81倍。约有4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再融资预案。

预计抽血达到107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稍有回暖,一些再融资大户又开始进行圈钱活动。如在本月27日,中国平安(601318)一项不超过260亿元的可转债募集计划通过了审批。前一段时间,民生银行(600016)发行的200亿可转债也通过了获准。

面对这样一个股息率较低的市场,融资现象却频繁出现,试问A股的吸引力何在?若IPO重启,只会将A股的融资现象推向新的高潮。

2、打击了股民的投资信心。股市必向下!随着利空政策的陆续推出,股民的持股信心也必下降。

3、扭曲了价值投资的本质。IPO重启难免会牵涉到不少的问题,如股票的“三高现象”、部分企业力求上市而出现造假的行为等等。假设一家企业上市前的PE值约15倍,而未来三年公司的净利润会以30%的增速增长。

也就是说,股民以15倍左右的PE长期持有,未来仍可取得不错的收益率。然而,该股上市后就得到了热炒,PE值飙升至50倍的水平,严重透支了企业的增长预期。这时,股民选择买入并长期持有,亏损的概率相当大。

因此,在缺乏严格监管的前提下,IPO重启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值投资的本质。

4、助长了利益输送等关键问题。谈及此点,我们很容易联想到IPO的四大辅助机构,分别是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IPO咨询机构。从细分工作来看,证券公司主要负责证券发行承销工作、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进行核查,并出具保荐意见等;

律师事务所主要对发行上市相关法律问题出具法律意见;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针对企业财务、盈利预期等作出专业意见等;而IPO咨询机构对企业融资服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相关问题提供服务。以负责证券发行承销工作的机构为例,承销费用属于机构争取的主要利益。

也就是说,承销费用越高,机构取得的利益越大。根据资料显示,主板和中小板市场的承销费用约5%,而创业板企业IPO的承销费用约总募资额的3%。如果机构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企业的超募现象,则机构获得的承销费用会随之增长,利益输送也就由此产生。

另外,股市“寻租”现象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逐渐恶化。甚至出现一种现象,如部分企业不符合上市的条件,却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手段顺利IPO,最后实现圈钱的目的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欣慰的黑猫
称心的煎饼
2025-04-21 10:53:14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应答时间:2022-01-0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背后的煎饼
如意的灯泡
2025-04-21 10:53:14
IPO,一个让企业既向往又畏惧的词儿。它的本意是首次公开募股,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大白话就是融资上市。

这上市到底有什么魔力?有些企业为了上市挤破了头?而有些企业却对上市避而远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上市是一次巨大的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利益的均衡,在这样的利益均衡下,企业得以健康地发展。上市之后,这种均衡很有可能会被打破,如果这种打破是良性的,则会促进企业更长足地发展,反之,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上市让自己更有价值,而有些企业却不愿意上市的原因,根本在于,上市是否能让企业产生更大的价值?

如何判断自己的企业是否适合上市呢?上市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将面对哪些流程呢?在《赢在IPO》这本书中,您将会获得专业而全面的指导。

本书由四位重量级的IPO运作专家共同撰写而成,让我们来一一认识一下吧。

谢晖,曾任长江证券国际金融集团中国业务总经理,她曾参与中再集团、中国力鸿、光谷联合、伟志控股等企业的IPO上市发行,现在依然是多家上市公司、投资集团的资本顾问。

杜超,有着10多年投资银行的从业经历,具备丰富的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经验,同时,他也是一名注册资产评估师。

林可成,融易IPO的企业资本战略顾问,曾任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着12年审计工作经验,主要负责公司的IPO审计、上市公司年度审计等业务。

郑曦林,融易IPO的特聘法律顾问,耶鲁大学的法学硕士,曾主持过多家企业在A股和香港主板的上市项目。

怎么样,这明星阵容够强大吧?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本注册制下的IPO上市实用指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企业与上市之间的关系吧,对照一下,自己的企业是否适合上市。

01

IPO,能让一家公司迅速变得更值钱

对于企业来说,问题永远都存在,企业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没有问题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一家优秀的企业时刻都知道,目前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如何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企业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始终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钱”。而IPO恰恰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钱”的问题。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越来越对称,利润越来越薄的情况下,传统企业都发现,不能再按原来的套路出牌了。

于是,聪明的企业发现了另一个逻辑,那就是企业前期可以不赚钱,努力让企业变得值钱,再通过融资上市,使企业的价值不断倍增,从而实现赚钱的目的。

逻辑一变,企业的定义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曾经的企业就像孩子一样,我们努力赚钱来养公司,把它慢慢养大,公司越大,投入的成本也越多。一旦如果不想养了,转手也比较困难。

而现在,企业更像一件收藏品,当你投资它的那一刻,它自身也在不断增值。如果不想持有了,转手还能赚钱。

那么,如何让企业变得更值钱呢?

原来的企业发展,追求的是年营业额,年利润;而现在的企业发展,追求的是用户数量,营收规模的增长,特别是互联网公司,更是如此。

中国十几亿人口,当一家企业的用户数量能够达到几千万或者上亿时,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一旦上市,就会受到股民们的热捧,股价便会大涨,企业的价值自然就能迅速地翻几倍甚至几十倍。

既然上市这么好,为什么还是有些公司不愿意选择这条路呢?

02

要不要 IPO?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任正非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被问及华为为什么不上市时,他这样回答:“华为是一家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公司,一旦上市,就要看财务报表,利润和股票都会对公司产生影响。”言下之意,上市会影响华为的发展策略,所以华为不会选择上市。

尽管IPO是个可以让企业资本迅速增长的利器,但它也终归是个金融工具。企业无论选择上市还是不上市,终究是奔着一个“钱”字去的。

如果能像华为这样,不上市也能赚到钱,也就不一定非要上市了。毕竟,上市之后,会受到诸多制约,我们需要权衡这其中的利弊再做打算。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般企业选择不上市的原因有哪几个?

第一,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 比如老干妈这样的企业,它具有先收款后发货的能力,现金流非常稳定,所以它不需要上市。

第二,不希望承担规范成本。 非上市企业,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人力资源开支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在发展之初,为企业节省了不少开支。

一旦启动上市,企业就需要规范财务,完善内控,定期进行信息披露,无形中就给企业带来了不少成本的负担。

第三,丧失控制权。 国内有不少家族企业,通过父辈的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就是为了传承给孩子的,一旦上市,自己说话也不顶事了。

第四,需要披露核心商业信息。 这些信息里往往涉及到商业机密,但注册制的核心就是要求企业要公开透明,这对产品技术领先的企业来说,披露商业信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第五,企业担心陷入“高薪停顿”。 一家企业上市后,几乎所有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都是年收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富豪,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不上班也够花一辈子了。

当企业综合了解了这些利弊之后,再考虑是否上市,便可以胸有成竹,从容面对了。

原来,IPO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是帮助企业发展得更快更稳的工具。那么,如何借助这个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又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03

实现 IPO,必须三年磨一剑

从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从0到1是最艰难的,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需要不断地投入研发经费,试错成本非常高,用一句接地气的话来形容,那是相当的烧钱。

若这个时候,能有资本注入,对企业来说自然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需要资金才能实现更快速地发展。

通过IPO,就能广泛吸收到社会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大企业,也是通过上市融资,进行资本运作之后,实现了规模的裂变,迅速跨入大型企业的行列,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级阶段。

要想最终实现上市,首先得建立自己的上市逻辑,对企业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评估,这时,才进入到上市筹备阶段。从筹备到挂牌交易,必须以3年为周期,因为过程极为复杂繁琐。

第一年,先做好战略准备、公司规范及人才的准备工作。

企业需要确定上市目标与资本战略;坚持规范运作公司,勇于承担相应的成本,关注企业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同时,组建人才筹备小组来负责公司上市的相关工作。

第二年,做好利益规划、标准冲刺以及人才升级工作。

有了上一年的基础,这一年的工作就是冲刺业绩,企业需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尤其是组织和激励方面的能力,完成上市要求的业绩。通过内部选拔和外部引进,使公司人才不断升级。

第三年,做好中介合作、股份改造以及投资人规划工作。

正常情况下,这一年的主要工作都是与上市申报有关的,企业正式进入到上市启动阶段。

除了要选择专业的中介机构外,企业最需要做的是股份改造。最后还要考虑的,就是投资人的组合,这里的投资人不仅是最后一轮融资的投资人,还包括上市认购阶段的投资人。

在这个上市启动年里,会有大量需要各级政府支持的工作,所以,企业一定要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取得相应的支持。

有些地方政府会对积极上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最高补贴高达3300万元,所以建议企业要提前了解这些补贴政策以及发放流程,并做好申报工作。

04

写在最后

中国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为企业特别是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本书聚焦100个上市的核心问题,详细为您解析企业完成IPO所需要的每一步流程,为您揭开IPO那神秘的面纱,让您对自己的企业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轻松做好IPO的准备工作。

书中还附有13张非常实用的账务、法律、合规问题的自查表,让企业能够迅速查找到自身对应的问题。对于想上市的企业来说,这真是贴心的管家式服务呢。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借助《赢在IPO》,定能帮助企业赢在IPO。

这是燕晓与您共读的第13本经典好书,距离完成1000本,还有987本。欢迎关注燕晓,一起共读经典。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喜欢请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爱上阅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