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为什么可以呈现各种美丽的颜色
在博物馆里,你一定见过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陶瓷。可是,你知道为什么陶瓷可以呈现各种美丽的颜色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陶瓷为什么可以呈现各种美丽的颜色
我们日常用的瓷碗和瓷碟表面都有一层光滑的玻璃质,叫做釉,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以各种矿物原料(高岭土、滑石、石英、长石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研磨可以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虽然釉层的厚度只有0.1厘米左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会紧紧附着在瓷胎上。由此不仅可增加陶瓷制品的强度、硬度、耐热性、耐磨性、耐腐蚀性能,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擦洗、不易被尘土侵蚀等优点。从微观结构层面看,釉是一种带有少量气泡和石英颗粒的玻璃态物质高温冷却后析出的晶体,具有与玻璃态物质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耐腐蚀、平滑等。
陶瓷因其细腻光滑的釉面以及它丰富美丽的色彩为人们所喜爱,那么,陶瓷的色彩为什么能美丽多变呢?这是因为它们以铁(氧化铁)作为主要呈色剂的原因。铁金属氧化物分布极为普遍,粘土中几乎都会含有一定的铁氧化物。釉原料中也含有一定的铁氧化物,釉中铁含量的多寡,能直接影响釉的呈色。此外,不同的烧成气氛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效果。
例如,青釉中铁的含量一般在1%至2.5%之间,铁的含量如果降低,颜色就会变淡,当降至0.75%以下时就能得到白釉,超过5%时颜色就会发黑,达到8%时就会生成黑釉。
在陶瓷釉料品种中,红釉必须采用的着色剂是铜化物,铜化物包括铜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盐类。铜红釉呈色主要源于其着色剂氧化亚铜,也有理论认为铜红釉成色来自铜的溶胶体物质的作用。
其实,每种釉色有不同的色差,并各成体系,成为一道道风景。如红釉之霁红、钧红、珊瑚红、盖血红;青釉之龙泉、豆青、影青、天青、粉青;蓝釉之孔雀蓝、霁蓝、天蓝;黄釉之柠檬黄、米黄等。
陶瓷工艺流程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陶瓷艺术品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十一、成瓷
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唐朝工匠烧制出青、绿、黄三种颜色的陶瓷被称为什么?叫做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色彩以青绿黄为主。古代匠人根据民间和皇帝的需求,制作了精美的陶器。唐三彩瓷器,在相同的瓷器上,有黄,绿,白,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唐三彩釉是一种流行于唐朝的高温釉陶瓷,又称为"三彩瓷"。釉有黄,绿,白,褐,蓝,黑,黄,绿,白为主色调,故常被称为"唐三彩瓷"。通常,三色陶是以黄色、绿色和白色为主,故被称为"唐朝三色"。但实际上,凡是对中国古文有过深入了解的人,都会发现,在以前,"三"的意思是"多"。
三色釉是由氧化铅、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硅酸盐等多种原料制成的。记者在洛阳三彩美术馆的负责人郭爱和说,他们已将超过1000种色彩进行了融合,超过500种常见色彩。虽然唐朝的科技不如今天,但也并非只有三种色彩。
依我之见,黄绿白三种色彩与高温釉料相配,使得唐三彩瓷呈现出一种"建筑感"。这意味着,你看到一个陶瓷和雕刻,感觉就像在参观一家香喷喷的寺院,或是一栋湖中心的凉亭,感觉非常的舒服。人们普遍错误地以为,唐三彩陶仅在陵寝中使用。事实上,三彩陶瓷在我国的民间社会中早已普遍应用于南北两代。
三彩釉陶是唐朝时期的生活用品,家用器皿,陈设,丧葬用品,建材等。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和严格,从原料到工艺的全流程都非常严格:原料要经过洗脱、春道、过滤、沉淀、陈腐、揉搓等工序,将中国的土壤中的污垢剔除出去,以确保陶器在烧成时的稳定,避免出现表面不平等问题。
是瓷土、高岭土为原料加工上釉,熔烧而成。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来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瓷土做原料,经高温烧成精美的硬陶。到了商代又发明了玻璃质釉,从而产生了青釉器皿。这种青釉器具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
随着原料和烧造技术等不断改善和完备,我国瓷器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青瓷是釉料中有铁的成分,烧成釉色青绿的烧器。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选陶瓷餐具时不要选用釉上彩装饰的,特别是陶瓷餐具内壁不要彩绘。可选用釉下彩或釉中彩装饰,如青花就是一种用户喜欢以釉下彩装饰的陶瓷。
2、买回的陶瓷餐具,先用4食醋的水浸泡煮沸,这样可以去掉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大大降低陶瓷餐具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3、不要长期用陶瓷餐具存放酸性食品和果汁、酒、咖啡等饮料。因为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或饮料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就越容易溶解出铅,等于加重铅溶出量的毒副作用。
4、外形是否周正,是否有破损、斑点、气泡,光滑。表面多刺、多斑、甚至有裂纹的陶瓷品,其釉中所含铅易溢出,不宜做餐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岭土
区分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
青花瓷的主要颜色是蓝色。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起源: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
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现,到了明代时期青花已经变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种。
在清朝康熙时期更是将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和豆青釉青花等各种各样的青花瓷品种。
在陶瓷上使用的颜料的通称。包括釉上、釉下以及釉料和坯体着色的颜料。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这些颜料要经受不同温度的煅烧,对用途不同的颜料的要求也不同。如釉下颜料要经高温(1300℃以上)煅烧,要求较高的稳定性,但品种较少,最早使用的是青花、釉里红,近年来又制成了红、黄、青、绿、黑、灰、褐等。釉上颜料只须经受600~800℃的温度,因而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此外,作为釉上彩饰的还有液体颜料,如金水等,是用金属与有机物化合成硫化香膏,再加有机溶剂制成。七十年代后又发展了高温快烧颜料(釉中彩),彩烧温度1100~1260℃,彩烧时间35~120分钟,色调也较丰富。陶瓷釉用色料使用常识:玛瑙红色料系列:(sn-cr-ca-si)最高使用温度1280℃。适宜石灰釉和锡乳浊釉中、在此釉中发色较深较鲜艳。mgo的含量超过2%时,色调变浅。适用于含少量硼的铅钙熔块釉中。zno会使色调变黄褐色至无色。釉中al203含量应尽量少。适知用氧化焰烧成(忌用还原焰)在铅釉和石灰釉中呈色较好。釉中应尽可能少用zno,zno使发色变黄褐色调 釉中mgo不可过量,否则燠面呈暗褐色。釉中不可有sno2,sno2使发色变红使用时不宜研磨过细,否则发色会变浅。用于陶瓷、色釉、釉下彩、搪瓷、搪瓷贴花纸、建筑珐琅板、永久性色标和远红外材料等。
只要是泥土都能制成陶瓷,其关键在于泥土的烧成温度是否合适,这是陶艺家需要掌握的最为关键的观念。泥为何物?可捏、可塑、可埏埴、可窑烧成瓷。其中含地球上普遍的矿物质,曰铝曰硅,称石灰,谓钾钠,再混和少量之物质,如镁如钡,其成份因地区而有异。所以地分南北而泥性有不同,可叫瓷泥,还有陶泥。
陶泥——即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矿物陶泥, 成分以蒙脱石、高岭土为主。陶土主要用作烧制外墙、地砖、陶器具等。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白色其实是最健康的瓷碗,而且按照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来说,白色的瓷碗是首选,瓷碗不仅光滑好看,硬度也是非常高的,具有非常好的化学性能,能够符合国家的使用标准,一直以来还有耐腐蚀的特点,是非常受到人们喜爱的一种餐具。而且瓷碗的颜色也都有不同,颜色非常丰富,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白色瓷碗是最好的,白色瓷碗的颜色越是洁白,也就证明制作瓷碗的时候所使用的瓷土的质量就是越好的,但是相对应的成本也就越高,瓷碗的颜色价格也就是越高的。
陶瓷的颜色就是表面釉料的颜色,不同的颜色是因为釉料里不同的金属比例形成的,例如铜呈红色,铁呈绿色,钴呈蓝色等等。配好了釉料以后想要烧出纯正的颜色也跟适宜的窑温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老牌的釉店都有自己配置釉料的秘方,搞研究配方就是很专业的事情了。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不过也不需要知道,釉店都有各种颜色的釉料卖,很漂亮。直接去买就可以了。但它的原理都是化学物质金属原料。
着色的过程就是在素坯上先施釉后烧制的过程。施釉可以根据器物形状大小的不同有不同的施釉方法,如喷釉、荡釉、涂釉、浸釉等,一般想要均匀施釉的话就使用喷釉机。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
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