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青花瓷价格
您的古董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种嫁妆瓶从清嘉庆年间开始有了,一直民国。根据您的瓶子的大小,价值应当在6000—10000元之间(全品)。没什么可找专家鉴定的!去大的古玩城,直接上古玩城的小型拍卖会上拍就行了!这样能卖的贵点还保险!
不是元的~明的~~~~给你个资料看看
元青花瓷的鉴别要点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11]
编辑本段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征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以下列举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
(三)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
(四)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五)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六)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八)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九)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十)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十一)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十四)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曾有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十五)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十六)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
(十七)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十八)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如果我们按照官方公布的具体数据,那么青花人物釉里红大盘的直径维持在42公分。
现如今,许多制作陶瓷盘或碗的厂商都不会按照最正规的数据进行产品的生产。他们也会生产出不规则图案的盘或者碗,不规则的产品并不会影响人们的使用感受。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了解不同时期的盘子具有不同的价值,年代久远的盘丝更具收藏价值,只不过大家要小心谨慎。
官方公布的数据为42公分,但并不排除盘子存在着部分误差虽然我们了解到同种类型的盘子获得的直径为42公分,但是我们并不能排除各大厂家在生产或销售盘子的过程中,因为技术失误或员工对细节的处理不到位而使得盘子的直径无法达到统一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到制作工艺的不同也会导致盘子的直径出现误差,但是在规定范围内的误差并不会影响盘子的整体使用和销售。甚至有些收藏家特别喜欢收藏不符合正常直径的盘子,毕竟这些盘子的收藏价值很高。
青花人物大盘也能够具有非常显著的收藏价值一直以来,我国拥有着比较充分的陶瓷制造工艺,尤其是现如今的制造工艺越来越突出。除此之外,青花人物大盘也拥有着非常显著的收藏价值,这不仅可以使得对于这方面拥有较深了解了收藏家获得优秀的资源,这还可以提升收藏家的自我认同感。不过不建议新手直接收藏价格非常高的年代久远的青花人物盘,毕竟收藏市场存在着许多乱象,稍有不慎就会赔的精光。
总的来说,官方公布的数据是42公分,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失误和落差。我们可以接受合理范围之内的误差,毕竟每一家公司的制作工艺不相同。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给我们对于古瓷的胎,釉,器型.彩料,纹饰,等方面提供非常可靠的依据,为我们
能区分各朝各代,真品仿品是学瓷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瓷器非常容易破损.留
传至今也很难.特别是官窑的噐物本就不多..今天要收集官窑瓷都十分困难.以
后只有越来越难
..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能见到宋青花只有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和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目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
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扩展资料:
广义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和瓷器。由中国青花起源,影响到其他地区,如代尔夫特蓝陶。
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产品为标准器,其胎体要完全瓷化,呈现纯白的半透明状,青花必须首先是瓷器,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颜料发色,外罩也是透明釉,即青花必须是釉下彩即为狭义的青花瓷。
狭义的青花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的用料几乎相同,只是微量金属元素不同,所以发色有别。
为生产青花,首先就要能够生产高质量的蓝色和白色陶瓷。这一点是通过中国与西亚的技术与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得以完善的。
由钴料生成的蓝彩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均有悠久的历史。新巴比伦王国已经可以施用在玻璃、土陶等多种基质上。该工艺在波斯及伊斯兰时期又有传承发展,在西亚一直保持很高水准。
钴料的宝石蓝发色在中国也备受珍视,战国已有外罩蓝彩的陶胎珠子;唐代工匠则将钴料添加助熔剂,造出了釉上蓝彩,至8世纪初,高档蓝釉唐三彩已经较多出现。
青花瓷所用的白瓷是由中国独立发明的:东汉墓葬曾出土釉色灰白的器物,北齐时烧制已俱备一定水准。隋代白瓷进一步发展,直至唐代真正成熟、遍布北方。同时阿拔斯王朝受中国输入陶瓷的影响,恢复了源自古埃及的锡白釉陶。
现在成熟的青花的划花技法减少,印花增多,新增镂花,而描绘成为主流。所绘图样布局层次多,画面满,但是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瓶、罐的腹部和盘、碗的中心安排主要纹饰,其他部分填充辅助纹饰。
通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西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动物及瑞兽有:龙、凤凰、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螳螂、蟋蟀。
其他纹饰,如珠竹石、杂宝、十字杆。辅助纹饰有:卷草、锦地、回纹、钱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变形莲瓣、缠枝花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在我国有个不成文的看似规矩,又不是规矩的规矩,叫做“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为何这么说呢,如果追根溯源,找到出处,还真不是个难事。
因为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儒家大哲圣人先贤就有这样的名言“仓顶实而知礼节”。意思说的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只有让老百姓吃饱了肚子,解决了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学习知识,团结同志,尊重长辈,友爱邻里,甚至更进一步报效国家。
这个极为精辟的论断,一直支持着中华文明自夏朝为开端,延续到如今的5000多年。
花团锦簇
收藏只是爱好切莫走偏
所以“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在今天来说更是进入如火如荼,甚至让少数人走火入魔的阶段。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当然,对于收藏陷入走火入魔的人,要晓之厉害,断掉他们不切实际的发财梦,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爱上收藏当然要给与鼓励。
尤其是现在什么都走产业化之路,收藏这个也能称之为产业来说正是方兴未艾之际,更不能损了多数人的兴致,至少这个产业养活了许多人,如拍卖行,古玩鉴定专家,贩卖倒腾古玩的市井商人,甚至包括以身试法的盗墓贼等等。
两只耳朵竖起来
当然,至于我喜欢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根本没想到会赶上收藏这样的热潮的。那时,可以说,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说起来有点惭愧,我这人爱好很少,不会打麻将,不喜欢参与和赌博有关的事宜,工作之余,太多的闲暇时间怎么办呢。
有了这样的爱好人精神了
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活人怎能让尿憋死呢是不是。不走大众化之路,独辟蹊径的我,竟然鬼使神差的喜欢上了收藏青花瓷片,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不规则的性手涂鸦
于是,在茶余饭后的把玩间,尤其对青花瓷片上的那些各种式样的构图津津乐道。除了赞叹先人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这一伟大发明之外,更对瓷片上描绘的一个又一个简洁明快,仿佛不经意间的描绘的图画所折服。
柳丝飞舞
这里不烦引出台湾歌星周杰伦演绎的那首经典名歌“青花瓷”来,可谓道出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让人不由得感慨时空转换,随着歌词的意境进入到那清新恬静,而又淡雅脱俗的世界。
这美妙的歌词是在讲述一个品相完美的瓷器的故事,至于我何尝不想收藏完整的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呢,谁不知道完整的青花瓷器,能够真实的再现创作这幅作品作者的真实意图,可以尽情的欣赏她的全貌,而不留丝毫的遗憾。
绿叶相映
而青花瓷片,当然不同于完整的青花瓷器,一片残缺不规则的青花瓷片,她在我的眼里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般,让人遐想无限。
那些摆放在我家柜中的那些青花瓷片,由于太多的缘故,只能屈居在塑料筐里,受到如此的对待,应该是非常委屈的,每每让我看到后心生不忍。但是,正因为有了她们作为活化石一般顽强的存在,却使我看到青花瓷片她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脉搏,在悄然之间流传着、延续着,讲述着过往中华在那个时期的伟岸。
青花瓷片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在没有接触到青花瓷片前,说实话,总半信半疑的对京剧、黄梅戏等戏剧里的戏服,在600年前就是古人的衣着,不用说是充满了疑虑,甚至完全不相信的。
终于在我捡拾到的一块青花瓷片,经过清洗后展现出真容,可谓是在这块青花瓷片上得到了极为真实的反映(下一篇在展开说人物)。一个头戴冠巾的儒生,手臂里抱着类似公文的卷轴,长须飘散开来,眼神和蔼亲切,好像是官员上朝议事,又像是散朝后的样子,还有点类似于盛唐时派出的出使西域的使臣。
当然,我收藏的更多的青花瓷片是以山水、花鸟为主,怒放的菊花,报春的燕子,在巴掌大的一块青花瓷片上述说着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龙,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在我收藏的青花瓷片中当然少不了她的风采。在我收藏的青花瓷片造型为龙的图案,既有写实风格很逼真的龙,刚劲有力的龙爪,孔武舒展的龙身,活灵活现。
只是毕竟是瓷片的关系,非常可惜的是缺少神来之笔的龙头。不过,那些具有抽象意味的,似蛇似龙的造型,在残缺的青花瓷片中跃动,相互缠绕,栩栩如生,仿佛要驾云而去般,真的为古人丰富的创造力点个大大的赞。
刚劲有力的书法
青花瓷片既然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自然离不开书法艺术的相伴。在我收藏的青花瓷片书法中较多的是“寿”字。写成各种字体,充分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表现出古人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朴素的愿望。
一片片青花瓷片对于我来说,应该是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不禁让我想到在明清时期,在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决不只是简单的烧窑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由取得一定成绩的画师、得到文人雅士认可的书法家们的共同协作。那一件件曾经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可谓是他们集体创作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那些掩埋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历史,又残缺不全的青花瓷片,被各种方式唤醒后,尤其是被我得到之后,又以各种方式静静地伴随着我。对于我来说,看着青花瓷片上那构勒的风光山水,似有似无的写意,让我久久地陶醉期间,以至于在别人说什么三缺一,还是其他都毫无兴致的了。
元青花珍贵原因是工艺精美和数量稀少。
元青花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它让中国陶瓷从素瓷向彩瓷过渡,它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开创了我国彩瓷的先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元青花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
第二个原因是存世量稀少。根据官方统计,正宗的元青花全世界已知的不过300件,画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是稀缺,全世界已知不足10件,都藏于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青花瓷的历史: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真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