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产品以什么最为著名?
元釉里红是元代中国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
元代(公元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年)中西交通非常发达,商品可经陆路、海路运至各地。陶瓷器除了内销,亦为输往各地的重要商品。因此全国各地窑厂竞相生产,特别是南方的窑厂产品质量精美,数量庞大。重要的瓷窑厂有浙江龙泉系窑,盛产青瓷器。初以温州为出口港,后经松溪,顺闽江,以福州为出口港。福建窑厂亦多,生产福建青瓷及青白瓷。其中建阳窑产乌金釉茶盌,福清窑产青瓷及乌金釉两种,光泽茅店窑产黑釉茶盌;德化窑产白瓷。此外,连江、浦口及泉州的同安窑均产福建青瓷器。福建一地的产品,分别集中于福州、泉州两出口港,其中连江窑的产品可直接出海。江西景德镇是一重要窑厂。其产品无论是质与量,在有元一代与龙泉青瓷分庭抗礼。其产品有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红及其他霁青釉、祭红等。青花及釉里红为新产品。江西各窑亦大量生产青白瓷及白瓷。南丰、饶州、乐平、临川等窑均是。其中以吉州窑最特出,除了白瓷,还生产釉下绘黑花—仿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并运用剪纸艺术及洒彩等装饰技法。江西一地的产品,集中后有的经由福建光泽,下闽江,从福州、泉州出口。有的北运至鄱阳,经长江,输送至长江流域各省。亦有南经赣江,越大庾岭,由广州出口者。广东亦有窑厂,生产青瓷器外销至中南半岛。北方有陕西耀州窑,产北方青瓷,均窑系有河南禹县、扒村、临汝、鹤壁集,及磁州窑系的各窑,生产量亦大,但多半供应内销。磁州窑系的产品,除了釉下绘黑褐花外,还有孔雀蓝、绿、黄等色釉,釉下再绘黑花。宋以来的剔花、黑釉加褐彩等也有。定窑系各窑厂亦继续生产定窑型白瓷,仍以河北曲阳为重镇。以上元代瓷器发展概述引自《君友会-新民窑》。元代瓷器,广销海外,从东亚越印度洋,至波斯湾,中东的伊朗、土耳其亦有大量元代瓷器被发现。这些外销的元瓷,以南方各窑的产品为主。
景德镇窑
单色釉瓷
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装饰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白釉瓷:白釉也称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
蓝釉瓷: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红釉瓷: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釉下彩绘瓷
青花: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出的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饿是黑色的。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常见器物有高中产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还有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来得很满期,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釉里红: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
元 釉里红留白龙纹四系扁壶
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于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做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等。
钧窑
元代河南禹县继续烧造钧瓷,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了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宗眼。
元 钧窑炉
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是器物上有紫红色彩班,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由于釉厚,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龙泉窑
元 龙泉窑莲花纹盖罐
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了四五倍,产量很高,除了民用,主要外销。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元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元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绽、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字,因釉厚,纹饿不很清晰。元龙泉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磁州窑
元代磁州窑瓷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
元 磁州窑龙纹大罐
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等。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宋、金时期的主要瓷窑——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仍在继续烧造,但是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则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贴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龙泉窑早期以生产南宋时盛行的粉青釉为主,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后期创烧出高足杯、菱口碗、凤尾尊等新器型。磁州窑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造型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
景德镇窑除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和黑瓷外,还创烧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红釉和蓝釉等高温色釉瓷以及孔雀绿釉等低温色釉瓷。元代青白瓷较之宋代略显青色,胎体增厚,器型增多;卵白釉瓷色白微青,造型以碗、盘、高足杯为常见,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在唐宋制瓷基础上烧制的青花瓷,色白发青,光润透亮,装饰纹样独具特色;此时创烧的釉里红瓷传世较少,其纹饰简单,器型较少。
本文以一九七六年发掘出土的德化盖德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宋、元标本为依据,对宋元德化瓷的工艺特征和成就浅析如下:
一、宋元瓷器的胎质结构:
德化位于闽中戴云山脉,山高水长,植被繁茂,矿产丰富。根据地质调查,全县有瓷土矿三十余处,储量达40多万吨,“瓷土分布之广,几各区各乡无不有之”。
碗坪仑窑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北宋瓷器胎土致密如石,白中略微泛灰,产品大部分口薄底厚;南宋产品胎质稍后,呈现灰白或浅灰,略含细砂。含有微量的二氧化二铁。
元代屈斗宫窑土选料精,烧成技术显著提高。胎土白净细腻,胎釉紧合紧密,结构坚致。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分别为0.37%和零。根据屈斗宫窑附近的观音歧和褒美瓷土的采样分析,观音歧瓷土含三氧化二铁0.551—0.71%,褒美瓷土不含三氧化二铁。屈斗宫瓷土胎质白度的提高,与瓷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减少有关。
二、宋元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的仪表,釉质呈色好坏,直接影响瓷器的外观和质量。
碗坪仑北宋瓷器的釉色品种,有白瓷和影青瓷。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类似定瓷釉色;影青釉瓷器白中泛青,与景德镇影青相仿。影青又称青白瓷,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瓷器专称,最早烧制于江西景德镇,釉色莹润如玉,白里泛青,较之白定,另有新意,它的出现,立即得到了推广,并成为宋元时期风靡江南的一大瓷系。其冰清玉洁的质地,恬静幽雅的外观,曾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北宋词人立清照曾用“玉枕”赞美景德镇硬青瓷枕,其《醉花阴》一词咏道:“薄雾浓云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碗坪仑北宋影青瓷器,是窑工们继仿定白瓷之后又一种创新产品,也是窑工们充分利用当地瓷土含铁量少,原料纯净,有效控制三氧化二碳还原的结果。
碗坪仑南宋产品,一反常态,改生产白瓷为黑瓷,黑瓷和酱釉瓷器。其次釉色多为灰青或青黄、釉层较薄、釉面光泽,带有冰裂纹,黑瓷、酱釉、酱褐釉瓷器仿制著名的建窑兔毫盏,釉面比较粗糙,釉下多气泡,没有仿制成功的兔毫盏。釉的褐绿釉盏,口部釉一圈白釉,俗称“白覆轮”,在本省的一些遗址曾有出土,解决了这类瓷器的窑口问题。蔡襄《茶襄录》曾说:“茶色白,宜黑线,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浅,斗试家自不用“。建窑兔毫盏的出现,是宋代饮茶风盛行的产物,也是各种釉色瓷器在斗茶中唯一取胜的佼佼者。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评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碗坪仑黑釉。酱釉仿建盏无论在胎、釉、形,乃至工艺方面,较之建安茶盏都使人感到望尘莫及,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窑工没有根据当地的原料性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望风却步、盲目地模仿时髦的结果。这种历史的经验,对后世德化窑的发展鼎盛不无启益。
元代屈斗宫产品,又发挥了本地原料和产品的优势,生产影青和白瓷。影青瓷釉质较薄,釉面洁净莹润,光泽性强,釉下花纹若隐若现,十分美丽;釉面呈色比碗坪仑毫,数量上也占优势。白瓷的釉面洁白无疵,柔和匀净;其中一类釉色微青似鹅卵,俗称:“卵白釉”,釉质较厚,是仿烧元代宫廷用次“枢府”釉的一种新产品。还有少量的釉微闪牙黄或肉红,已开明代“猪油白”之先河。
三、宋元瓷器的造型特征:
宋元德化窑主要生产日用窑,器型有碗、盘、碟、洗、瓶、盒、罐、壶等。此外,还有宗教用瓷如军持、香炉之类。
北宋以大型的碗、盘和粉盒为大宗。其撇口刻划大海碗,口沿外撇、浅腹、圈足宽矮,口径多达30厘米以上,器型硕大,但器壁线条舒展,轻巧稳重,毫无笨拙之感。造型别致的印花粉盒,既摈弃了唐代厚重臃肿的外形,又无元代轻薄单调之嫌,而是比例匀称,新颖雅观,富有形态和线条美。
1、唐朝越窑。
南方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2、宋朝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 定窑、 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5、清代珐琅彩瓷
清代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有草原风格的元代陶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元代陶器也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元朝设立了枢府专门管理烧造陶瓷器物,枢府烧出的陶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并且此时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外销陶瓷。元代盛行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大多数就是提供外销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
元代在创烧众多新品种时,并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陶器风格,釉色肥厚圆润,器形圆壮,很多地方都有明显吸收汉文化的特点。
山西蒲州发现的元代陶制龙,体形硕大,长198厘米,宽50厘米,高70厘米,通体有施釉痕迹,但颜色已经剥落,除龙头以外部位均有龙鳞,龙背顶部有波浪形的鳍,龙头较长,龙嘴大张,青齿獠牙,下颚有须,龙目圆睁,脑后有鬃,但双脚已经明显缺失。龙腿强壮,身下有云雾缠绕。
这件陶制的龙,实际属于古代的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器。
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下来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这件陶制龙的胎质明显为陶,因此判断为山西所造珐华器。珐华器因产地和时代不同在胎质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
蒲州一带出的,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其釉纯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质,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唯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垂釉之处亦不发黑,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与绿水一般,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
在装饰技法上,这件陶制龙采用了压模、捏塑、刻画、贴花等传统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看显得大气质朴,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从此件陶龙残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该器型龙为元代龙的特征,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气势凶猛,推测应有一对,分布于大殿屋顶的两侧,应为十分罕见的元代宫廷建筑装饰配件,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元代陶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
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
白釉绘黑花陶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
元代杂剧盛行,产生了大量的陶塑作品。河南焦作元代墓发现的杂剧陶俑,呈各种说唱舞蹈形态。其中一件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毡靴,腰系皮带,头略右倾,一手向上,一手向下,腰肢扭动,神情专注地作踏步舞蹈。
另一陶俑服饰简单,头戴便帽,左手执乐器,右手两指叉于口中,作呼哨状,似口技表现。俑像成功地表达了秉性乐观豪放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雕塑手法简洁,形象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情趣,是元代陶塑的代表作。
元陶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元代的一件黑陶大碗,口径17.5厘米,高6厘米,大气而拙朴。
赵集区会龙乡阎庙村发现的元代陶香炉,工艺精细,造型古朴。炉两边有对称的神态活现的小狗作炉耳,下有3只鼎形虎腿,炉体着绿瓷釉已大部脱落,仅凹陷处尚存。炉高1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1厘米,系元代祭祀用品。
元朝统治者依靠铁骑夺取天下,但元代马的雕塑作品却很少,所以陶器中的陶马就显得弥足珍贵。有一件元陶马,高20.6厘米,长25厘米,灰陶质,马头饰笼套,双耳竖立,颈刻画长鬃,尾粗长,四足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另外,河南省焦作市元代古墓发现了完整彩绘陶“车马出行仪仗队”,共有陶俑、陶马、陶车81件,均为彩绘陶,以粉、红、绿为主,色泽鲜艳,组合为一套完整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同时还有陶仓、陶几等陶明器。
陕西省户县元代贺氏墓的陶俑,有男侍俑、女侍俑、仪卫俑、骑马俑、牵马俑、胡人骑驼击鼓俑、牵驼俑等,总数近60件。侍俑通高30至33厘米,骑马俑通高约45厘米。
贺氏墓女侍俑头绾双辫髻,上身着窄袖左衽短袄,下系长裙,作捧盒侍奉状;男侍俑头发分披,身穿窄袖右衽长袍,作笼袖搭巾侍立状;仪卫俑戴幞头,身着盘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足蹬短靴,左臂曲举,作吆喝姿态。
塑工最佳的是一组骑马俑,有的头绾发辫,有的戴宽沿毡笠,或佩腰刀,或背箭箙,足踏马镫,左手提缰扶鞍,右手甩开,作扬鞭催马状,刻画了蒙古族谙熟骑术、崇尚射猎的生活习俗。
贺氏墓还发现有牵马俑,俑高34厘米,马高37厘米。灰陶、模制。牵马俑头戴圆形帽,束辫垂至肩头,身穿长袍,腰间束带,右手曲至胸前,左手向一侧伸出,似在牵马起程。陶马背负行囊,行囊以绳索捆实。两件雕塑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贺氏墓的这批元代陶俑,以艺术手法写实、造型比例匀称而著称。元代陶俑的制作一般都较粗率,这是因为,一方面纸制明器的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则是深受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蒙古族素以深埋不坟为传统,所以一般不用俑来随葬,只有部分汉族和少数契丹族官僚仍以陶俑随葬。
元代陶俑主要发现于陕西和四川,陕西以西安曲江池西村段继荣夫妇墓、长安县韦曲村贺氏墓、宝鸡元墓等发现的元俑为代表。
陕西元俑都为深灰胎,不上釉,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尚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风格写实,种类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马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
在陶俑的组合上,五代、宋时颇为盛行的四神俑元代已消失,人物面貌多具有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化色彩。
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执壶、盘、匜和高足杯。罐是元瓷中一种常见的器物,瓶类经梅瓶、玉壶春瓶为常见,碗也是元瓷中常见的器物,有敞口和剑口两种。盘是元代瓷器中主要用器之一,传世品也较其它器物为多。而高足杯是最流行的器型。
元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有刻、划、印、贴、堆、镂、绘等多种。在元代青白瓷大型器物上,尚多见划花装饰,但这种装饰方法已不占主要地位,盛行的是印花装饰。印花除在枢府器和青白瓷器上大量采用外,红釉与蓝釉器物上也有印花。元青花的纹饰,分主纹与辅纹二类。瓶、罐的腹部和盘心,为主要纹饰,其它为辅助纹饰。常见的作为主题纹饰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莲花、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等。动物如龙、凤、鹤、鹿、海马、狮子等,
除上述这些纹饰内容外,历史故事题材极为盛行,吉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乾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等,都被作为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画面。它与元代戏曲小说和版画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两代瓷器上人物故事内容无疑受到它的重大影响。
元青花的装饰特征是层次多,画面满,但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并不给人以琐碎和堆砌的感觉。
元代的青花,时代特点很明确。这时使用的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显然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件器物。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
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
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
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
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
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
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
宋代青花瓷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进入元代后,北方的很多瓷窑逐渐衰败,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马未都称:“元青花的出现,一统江山,君临天下,确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七百年来无法撼动。”让人疑惑的是,青色在古代并非贵族色彩,为何青花瓷能被历代所追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青花瓷等釉下彩制瓷技术发展的水到渠成,另一方面更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
自元代后期开始,瓷器被元王朝统治者所重视,甚至出现了当时的“官窑”。“枢府”字样的为元朝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这种“枢府窑瓷”又称卵白釉瓷,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青睐,与“元人尚白”的民族习俗不无关系。而在马未都看来,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所谓“元人尚白,波斯尚蓝”,白底蓝色的青花瓷本来是景德镇民窑的私创产物,但元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把它作为外销瓷而大量生产,并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进行统一管理。
张卫星称:“在元代,官窑生产出来的青花瓷是供应给波斯人的,从全球来看,元代青花瓷最集中的是土耳其。”而景德镇学院副教授廖倩在《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1发展》一文中也写道:“青花瓷最适合波斯地区一些国家的需求,他们常常把青花装饰于教堂的壁上和地上,色彩鲜艳典雅,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至此,青花瓷的发展成熟不仅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更拥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环境。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在元代也渐露头角。
2、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
3、首先是制瓷原料的进步,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成颇有气势的大型器。
4、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优点,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
6、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它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运销国内外。
7、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和青花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室中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
8、因此青花的烧成比较容易,至今尚有较多的元青花器出土和传世品种的保存。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
9、此外,江苏省吴县收藏有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罐身刻划纹饰三组,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不仅出于元代中期纪年墓,并且也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它证明在至元戊寅(1338年)已经有了釉里红瓷器的生产。
10、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来看,在器型、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11、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彩,是景德镇的烧瓷工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
12、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各种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中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本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虽然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景德镇相关,但首先使用氧化钴为着色剂进行彩绘装饰,最早出现在近东。早在九世纪,米索不达米亚地区还生产了一种陶器,先在胎体上罩一层含有氧化锡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钴做彩料绘制图案,使画面在入窑焙烧后呈现美丽的蓝色。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长石瓷土和长石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良好,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事。
元政府意识到发展瓷业并积极对外贸易,对元朝经济有重要意义,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元政府建立相应的港口外销管理机构,鼓励对外贸易,使这一时期在瓷器的外销数量、质量等方面,较宋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在土耳其和伊朗两国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极为珍贵的元青花瓷器,代表着这一时期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交流的发展,对一些国家的宫廷上层社会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对这些元代瓷器的珍藏和陈列,让后人追忆过去的历史。在东非的伊斯兰教地区,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被镶嵌于宫殿、寺庙或其他纪念性建丽上,视同珠宝,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元代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泉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