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为什么是瓷都?
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好的瓷器来自景德镇,但对这个世界陶瓷的圣地仍然知之甚少,据说在清康熙时期,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将景德镇描述为一个群山包围的盆地,这里的地理条件并不理想。但是这里的人们却另辟蹊径,世代以瓷为业,创造了一个千年来以陶瓷作为单一产业的神话,被誉为世界瓷都。
二元配方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以为瓷器是高岭土做的。
景德镇高岭山遗留的明代矿坑
然而最早景德镇用的原料是瓷石,后来瓷工们在瓷石中加入了高岭土,让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此景德镇独步天下,这种二元配方也被认为是景德镇制瓷史上最重大发现之一。
景德镇三宝蓬瓷石矿井
名字由来
之前的文章说过,景德镇原来真的只是一个镇,叫昌南镇,由于宋真宗太喜欢景德镇的青白瓷,就将年号赐给昌南镇作为镇名,并且沿用至今
宋?6?影青刻花瓷枕
创新铸就辉煌
景德镇为什么是世界瓷都?简单两个字就是创新。
宋代的景德镇就以影青瓷闻名天下,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元代景德镇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善瓷质成为了世界第一,创新了元青花、釉里红等瓷器种类。
元?6?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成就卓越,景德镇就是这样,到了明代景德镇又有了五彩瓷器,小小的五彩鸡缸杯在今天就能拍出2.8亿。
明宣德?6?青花斗彩鸳鸯莲池盘
清代景德镇又有了粉彩、古彩等新品种,持续的创新能力让景德镇在数百年间一直站在瓷业的巅峰。
清康熙?6?五彩刘备招亲图瓶
辉煌瓷都
景德镇到底有多牛?
景德镇的瓷器是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通过驼队和帆船抵达世界各地。
景德镇的瓷器是最早的世界奢侈品,
18世纪有6000万件瓷器销往欧洲,
欧洲的王公贵族以拥有景德镇瓷器为荣,
他们要求景德镇瓷工将家族徽章绘制在瓷器上。
明嘉靖葡萄牙订制的徽章纹执壶
无论是大都会还是不列颠,
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都要馆藏景德镇瓷器。
大英博物馆
著名的欧洲“间谍”殷弘绪
曾将景德镇制瓷的奥秘通过信件发往欧洲,
康熙年间这个法国耶稣会派往江西的传教士写道:
此镇有一百万人口,
每天消耗一万石大米和一千头猪,
景德镇是一座被火焰包围的巨城。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公园
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被人们称为瓷器之都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骨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薄胎瓷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雕刻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景德镇青花瓷器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器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排名不分先后)
一、国家级(荣誉)
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
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邓希平刘翮天章文超王恩怀潘文复刘远长
熊汉中龚循明熊钢如赖德全宁勤征范敏祺周国桢姚永康唐自强
徐庆庚戚培才江联李进余仰贤李贵镇李文跃邱含涂翼报
王安维孙燕明俞海青徐靖
2.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
秦锡麟刘新园刘翮天王恩怀唐自强刘远长邓希平
3.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
王安维孙燕明俞海青
4.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
李贵镇
5.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授誉五批共23名):
1)第一批授誉1名(1979年8月)
王锡良
2)第二批授誉2名(1987年4月)
秦锡麟张松茂
3)第三批授誉4名(1993年12月)
王恩怀李进王隆夫唐自强
4)第四批授誉5名(1996年9月)
戴荣华张育贤熊钢如刘远长徐庆庚
5)第五批授誉11名(2006年12月)
王怀俊杨苏明徐亚凤何叔水余仰贤黄卖九
宁勤征赖德全饶晓晴李文跃李菊生
6.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授誉二批共27名):
1)第一批授誉9名(2003年12月)
汪桂英刘平戚培才舒惠娟熊汉中
陆军陆如涂金水曾维开
2)第二批授誉18名(2010年12月)
戴玉梅范敏祺蓝国华刘升辉聂乐春宁钢彭竞强沈盛生舒立洪
涂序生涂冀报徐江云许爱民袁世文曾亚林张正海赵紫云朱正荣
7.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名单(2011年首届授誉,共25名)
方文贤、王怀治、王采、冯林华、冯绍华、何柄钦、朱辉球、许国胜、邬书远、吴少雄、汪洋、王爱红、祝正茂、徐波、徐晓云、高峰、黄水泉、程永安、蔡玲玲、刘少平、刘少倩、刘畅、钟晓俐、程久发、蒋立平
二、省级(荣誉)
1.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3人):
赖德全李贵镇刘少平
2.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
王安维沈杰江国良张学文黄水泉涂翼报朱正荣陈敏王淑凝俞军陈军俞海青孙燕明
3.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授誉五批次共120名):
1)第一批授誉18人(1995年4月):
戴荣华王恩怀李进王隆夫刘远长张育贤徐庆庚唐自强熊钢如王怀俊
田慧棣李恭坤杨苏明戚培才徐亚凤章文超黄卖九熊汉中
2)第二批授誉8人(1997年):
候一波裴足喜刘平舒惠娟何叔水彭竞强曾维开余仰贤
3)第三批授誉19人(2001年4月):
程曲流李文跃夏忠勇王采胡光震章亮沈盛生宁勤征徐子印赖德全
曹木林张正海涂翼报吴胜华刘伟饶晓晴袁世文蓝国华朱正荣
4)第四批授誉29人(2006年6月):
王怀治方文贤王秋霞王跃林王淑凝冯叔文孙同鑫孙燕明李一新张吟玲
余效团赵紫云邱含陈敏戴玉梅范敏祺俞军赵明生胡景文俞海青
聂乐春涂序生徐江云黄水泉黄勇喻冬华曾亚林程永安舒立洪
5)第五批授誉46人(2010年1月):
周 鹏王卫平喻木华钱梅玲李映华张中闻傅长敏吴能徐硕杨青
熊国辉洪南雨蔡玲玲涂志浩刘清云曾瑾梁小平高峰邓幼堂江建民
杨曙华涂少波解 强李少景武育伦汪春麟刘志为欧阳桑 徐 岚 赵美云
邱启先 余 磁 况冬苟吴兰芳冯金玲黄杨董伟 余 宾 张 慧 张哓东
姚慧云 於彩云 汪平孙 魏晓阳 龚 华熊 军
4.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4人):
李贵镇汪淑英周国华叶健敏
5.江西省技能大师(1人):
李贵镇
6.江西省首席技师(2人):
李贵镇徐靖
三、市级(荣誉)
1.景德镇市政府授誉的陶瓷美术家(授誉六批共69名):
1)第一批授誉33人(1959年):
王大凡余翰青周湘甫蔡金台王步吴成仁段茂发潘庸秉王雪如王锡良
毛龙汲叶震嘉刘雨岑毕渊明汪以俊余文襄吴康张志汤周国桢张松茂
张景寿杨秦川杨海生李盛春赵惠民徐天梅龚耀庭黄海云章鉴曾龙升
程兆鑫蔡寿生魏荣生
2)第二批授誉8人(1961年):
王云泉王晓帆刘仲卿李永兴张松涛章仕保胡献雅曾山东
3)第三批授誉9人(1978年):
王隆夫叶冬青汪桂英康家钟秦锡麟章文超傅尧笙潘文复戴荣华
4)第四批授誉5人(1979年):
王恩怀邓肖禹何叔水李进熊汉中
5)第五批授誉14人(2009年)
方旺生冯林华孙同鑫许爱民朱丹忱朱乐耕李见深
任瑞华危民旺吴国兴涂序生涂翼报徐焕文黄水泉
2.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2009年2月6日):
彭荣新高峰刘清云程润生徐波杨曙华喻木华周景平熊国辉
黄周生翟筱翔管桂玲曹爱勤吴国兴姚慧云冯唐新魏晓阳赖如森
沈浮焦健懿吴少雄魏胜耀于长征李宝华潘凯声方旺生
3.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陶瓷世家”(24家):
王锡良张松茂王恩怀王隆夫陆如张正海徐亚风毕德芳
刘平汪桂英蔡忠顺牛水龙曾山东刘烟林游艺邓爱英
潘文锦王怀俊余惠光洪国忠谢胜旺余子富余希鹏孙同鑫
四、珠山八友(10人):
王大凡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王琦汪野亭毕伯涛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
五、景德镇市近代部分着名陶瓷艺术家(95人):
程门金品卿王廷佐王凤池汪藩李维翰王琦王大凡邓碧珊
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徐仲南毕伯涛何许人汪晓棠周小松
潘甸宇汪大沧方云峰林大椿邓碧孙邹文侯李明亮张沛轩黎勉亭
李裕元吴霭生康特璋张浩杜重远张志汤刘仲卿王步段茂发
潘庸秉曾龙升李盛春蔡金台汪以俊叶震嘉魏墉生余翰青杨海生
毕渊明吴成仁章仕保余文襄徐天梅吴康杨秦川王云泉章鉴
张景寿黄海云凌宗正邓肖禹赵惠民吴原青叶冬青张松涛龚耀庭
康家钟傅尧笙潘文复徐顺元陆云山程大有胡芦汪小亭时幻影
王庭芳张新喜邹国钧王鹤亭陈先水朱明陈耀星蔡敬标喻海根
卓安之程镇元杜浩生游艺江汉曾山东孙洪元徐成聂杏生
孙振东王声怀王希怀汪少平汪昆荣
六、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7人):
龚循明赖德全李贵镇朱正荣刘伟涂翼报黄水泉王安维胡晓静
宁勤征于珍李少景唐得贵涂江云何炳钦章建东陈小青
七、景德镇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
涂翼报李贵镇钟振华孙立新王淑媛徐靖
八、景德镇市优秀高技能人才(7人)
李贵镇汪淑英徐靖周国华叶健敏张玲玲徐金和
九、享受景德镇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饶晓晴吴能徐建建
突破明代一道釉中红、黄、绿、绛、紫、黑等含量饱含原色为主的范围,创造出中性间色釉,计9类,达近百种。
白釉纯白之外,有“牙白”、“鱼肚白”等。红釉康熙时复兴发展,有金红、铜红、铁红等成色多种。“郎窑红”,由郎廷极督造。“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睹古得遗意”,“比视成皇欲乱真”,“雨过天晴红琢玉”(许谨斋诗)。色泽深艳,如初凝牛血,称“牛血红”。透亮垂流逐渐下浓,里外开片,“灯草口”、“米汤底”、“果绿底”,“脱口垂足郎不流”为特点。康熙郎窑红大瓶,高45厘米,红如宝石,比宣德红稍亮,光彩照人。而“霁红”,则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康熙年间烧成。雍正年间产量大,成色不一。“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精烧百不同。”(龚轼诗)。远未及宣德水平。另有康熙“豇豆红”,釉呈粉红,沉静雅致。成色不同有“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等名品。有的用“吹釉法”,又叫“吹红”。呈色淡红,幽雅清淡柔和悦目。因烧成难度大,多用于小型文具。如“豇豆红笔洗”、淡红柔润雅致,足底白釉青花书三行楷字,“大清康熙年制”款识。又有雍正“火焰红”,先涂铜底釉,上涂含铁面釉高温中流淌挥发成火焰形红色。仿钧釉,底刷麻酱色,刻篆字“雍正年制”款。另有雍正“胭脂水”。承康熙而出精品。呈色水红半透明,淡雅娇嫩、明朗温润,为粉红色泽。是低温金釉,又称“金红”。后有乾隆“珊瑚红”,康熙开始到乾隆兴盛,是低温铁釉。还有“枣红”、“海棠红”、“朱红”、“矾红”,另有“欧红”、仿西洋红。
青釉有康熙“天青”,“苹果青”。有雍正“豆青”又称“东青”、“冬青”。有乾隆“霁青”、“蟹壳青”等。
绿釉有康熙“郎窑绿”、“苹果绿”、“孔雀绿”,翠绿透亮密布鱼子纹开片。“瓜皮绿”、“蛇皮绿”。有雍正“秋葵绿”、“松石绿”、“碧玉釉”,有乾隆“豆绿”、“祖母绿”、“浇绿”、“油绿”、“西湖水”、“翡翠”等。
蓝釉有康熙“洒蓝”,仿宣德发展,浅蓝巾含深蓝水迹斑点,又称“雪花蓝”,是高湿钴釉。“吹蓝”又称“罩釉”。“天蓝”釉色淡雅悦目,康熙时多文玩小品,雍正时有大型瓶炉。“霁蓝”呈色匀润失透,釉如桔皮。有乾隆“宝石蓝”,“青金”,“珐蓝”,“欧蓝”等品种。
黄釉有康熙“粉黄”,二次烧成。成分不同有“娇黄”、“老黄”、“腊黄”、“鳝鱼黄”。有雍正“茶叶末”;黄绿失透泛金星,古朴清秀,是铁镁化合结晶釉。“铁绣花釉”,赭黄中含结晶体。有乾隆“淡黄”、“米黄”、“月白”、“老僧衣”等。
紫釉有康熙“吹紫”。乾隆“茄皮紫”,由赣州钴土“叫珠”引入锰釉呈色。还有“葡萄紫”,“玫瑰紫”。
黑釉有康熙“乌金”、“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