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的形制款识画科
浅绛彩瓷在其最盛期,几乎占据全部日用瓷范围,在此仅介绍几种常见的器形。
⑴瓷板、浅绛彩瓷板尺寸、从现存清末民国初的“润例”看,从六寸到三尺都有,而传世浅绛彩瓷板多为30至40厘米宽,40至50厘米高。厚度有两种,一种为厚片,约6至8毫米,一种薄片厚仅3至5毫米。形状以长方为主,用于镶嵌家具则有圆形、扇形等。薄而小的瓷板,通常平置于窑中烧制,故底面时有“砂底”,中型及一尺以上的大片,背面有等距凸起的胎骨以防变形。
⑵瓶类,清末流行较大型(80厘米以上)的花瓶,甚少浅绛彩器,这与浅绛彩只适合写意画有关。浅绛彩器中最常见是琮瓶。左右两侧有象耳铺首,通常是正背两面作画,左右两侧书法。此外还有棒槌瓶、胆瓶等,大都为小件。
⑶帽筒,流传至今的浅绛彩帽筒也许比任何一类器物都多,高度在40厘米左右,以圆形为主,也有六角、方形的,有的还在各面开窗作透气或装饰用。此类器通常成对摆设于厅堂,以同治、光绪年间最为流行。
⑷食具及茶具,食具之中以汤盆数量最多,一般为圆形直身,高约6至10厘米,两侧配铜耳,厚胎,上有盖。此种食具流行于咸丰同治年间。碗则以六角棱角形碗为典型。这种碗胎釉均厚,高足,多带同治款。扁平的碟类较少见。茶具类以茶壶、茶盘及盖盅为大宗。茶壶有六角、方形、圆、瓜棱等各种,多带底款。茶盘是承茶盅的器物,多为椭圆式正圆形,边高1厘米左右,盘内绘人物或山水,一般为露胎或砂底。盖盅是清末时期流行的茶具,由盖、盅、水底二部分组成,讲究的浅绛彩盖盅三者上都有绘画。
浅绛彩瓷器物有一些典型的特点:⑴光绪年之前,方形及棱形的器物(包括瓷片)多为“米汤釉”。⑵多数器物胎都较厚,白釉白度普遍不高,名家所制者有时釉会细滑、洁白一些。⑶除瓷片等需要镶嵌的器物外,绝大部分彩器口沿都有一道金边,以金釉涂一圈作装饰,有点类似清初的“酱口”。但这道金釉极易剥落,保存至今鲜见完整的。
浅降彩瓷底款分为两类:⑴年号款,目前仅发现“同治”及“光绪”两朝。“同治”款出现最多,以矾红直接书于器底,带边框。光绪年间款多写“光绪年制”字样,也有不带框的。⑵室名款,分作者名和收藏者名两类。前者如俞子明的“友竹轩作”,后者如程门《幽居琴趣》底款“筱园珍藏”。有个别底款用青花作,则为较晚期出品。
浅绛彩绘成就最高的画科是山水,往往体现了元代以来文人画中的意境,且多配以题诗。浅绛山水多取林亭一类幽静小景,点景人物用红色或青色,取其醒目。回远山则常用一层赭石一层花青,以表现层次感。
浅绛彩花鸟画取材多为吉庆祥瑞的寓意,与海派花鸟画面貌相似。禽类画鹦鹉、绶带、仙鹤、喜鹊;花卉多作紫藤、梅、兰、松、竹、牡丹等,以迎合当时市民欣赏趣味。浅绛彩由于受材料影响,花卉着色不太鲜艳,因而牡丹、荷花等都画得较小。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并未因此受到限制,他们选取木本团簇状花卉作对象,如紫薇、桃花,同样取得很好效果。
浅绛彩人物画可分肖像与人物两种。肖像画必力求细意描绘。非浅绛所长。能画浅绛肖像者仅知有王少维及王琦二人,肖像画在浅绛瓷中极为罕见。
浅绛彩仕女人物造型面容消瘦,神态娴静,装束素雅,多效仿道光年间著名人物画家改琦(1773—1826年)风格。《陶雅》云:“道光窑人物似改七芗”。又云:“历朝画瓷人物,其面目神采,大抵相同,缘当时画手不过一二人,惜姓氏不传耳。”
浅绛彩瓷上还以独立的书法作装饰,这也是革新性的突破。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人都兼工书法,整体看来,不脱赵(子昂)、董(其昌)一路,这与清代早、中期行书崇尚走势相似。而“当红”的书法家的风格对当代时兴书风会有所影响。例如许达生的楷书似成亲王,任焕章的行书类何绍基。清季嘉道以还,研究金石碑版成为文士风尚,这种风气在浅绛彩瓷上也有体现,如俞子明《女魁星图》瓶一侧就有金文书法。录自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之后则流行起用金文来装饰浅绛彩器,往往是在器物的一侧绘画。另一则用金文(通常以矾红书写)作装饰,内容是“子孙永享”之类的吉祥语,这种风尚一直到民国初年。
浅绛彩瓷价值渐变现
近几年,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向摊主问询是否有浅绛彩瓷,而摊主自然是把畅销一些的浅绛彩瓷摆出来且要价不低。同时在国内一些拍卖会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这种境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浅绛彩瓷不为收藏者所认知,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收藏者对浅绛彩瓷独特工艺价值的逐渐认识,浅绛彩瓷在市场上还会有所作为。
浅绛彩瓷是一种瓷器彩饰品种。“浅绛”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它是中国元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山水绘画技法,浅绛彩瓷则是清代晚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彩瓷新品种。它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纹饰,再染以淡赭、草绿、淡蓝等颜色,经低温烧成的釉上彩瓷。题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
从事浅绛彩瓷制作的艺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大多通书画,能诗擅文,制作浅绛彩瓷时,从图稿、勾画到渲染都是由一人来完成的,使画面自由洒脱,充满了艺术表现力。这种彩瓷特点是在上面题上作者名字,或题上诗句,首次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一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展现在瓷器上,文化气息浓郁。
同治、光绪两朝是浅绛彩瓷最流行的时候,瓷瓶、瓷板、帽筒、茶壶、花盆等都有制作,在当时风行一时。后来,艺人开始用进口的彩料绘烧瓷器,也就是一种新粉彩,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并代替了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品种,是清末这段历史上所特有的艺术种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在文物商店中有许多这类浅绛彩瓷器,当时许多人都不认识这类瓷器,国家博物馆和民间都少有收藏。文物店在销售中几乎是成批的低价销售。后来,少数人意识到了它的收藏价值,开始有选择地收藏。上个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这类瓷器的认识,浅绛彩瓷的价格开始不断升温。在1994年上海拍卖公司曾专门推出了一些浅绛彩瓷,吸引了人们的兴趣。现在,浅绛彩瓷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品种,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有一些民间收藏团体还专门组织了浅绛彩瓷的收藏展览。
在收藏浅绛彩瓷器时,一是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浅绛彩瓷器是低温烧成,受彩料与烧制工艺的限制,彩料与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脱落,这在收藏时要引起注意;二要注意收藏名人作品,浅绛彩瓷在制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艺术水平高,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的相关资料并不是很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他们有一定的认同,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其实还有许多未见著录的浅绛瓷高手,只能根据他们的作品来判断了。
这才是浅降彩,中国彩瓷分为:
■釉下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玷污或污染的危害。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
■釉上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青花加彩:我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素三彩: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感觉您这是青花釉里红,但是红色又不对,青花色也不纯正,“恭喜发财”四个字是现代写法,整理个器物不真。
(二)
至今很多收藏者仍分不清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之区别。有位瓷板画收藏爱好者请笔者去观赏其入藏的一块程意亭画花鸟的“浅绛”作品,当笔者告知这不叫浅绛彩是新粉彩时,他顿时眼睛睁得很大,诘问我“‘珠山八友’的作品不是浅绛彩?”其实,严格来说,“珠山八友”的代表作不是浅绛彩,而是民国新粉彩。
入民国后至抗日战争之前,社会相对安定,景德镇民舀彩绘业有所发展,彩绘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其时的绘瓷行业除景德镇“红店”(一种专绘粉彩,专门代客加工绘画瓷器的工场)之外,还聚集著许多行外的艺人,如晚清时在杭州绘制扇子的江西婺源人汪晓棠,以及捏面艺人、江西新建人王琦,四川籍的石刻名手周小松等,这些著名艺人,包括后来的“珠山八友”当初都曾涉足过浅绛彩,但上世纪二十年代后瓷上所绘中国画“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见色彩浓墨深重的新粉彩而不再见到风靡一时的浅绛彩了。
究其主要原因,大多为浅绛彩年久易于掉色,色域较窄,而粉彩的色域远比浅绛彩宽广丰富,且不易脱落,民国瓷绘家更喜欢工笔重彩或更擅长兼工带写的画法,当人们看腻了浅绛彩之后,同时随著瓷器生产的复兴和市场商人对瓷板画的大量需求,色彩浓丽与时代相适应的粉彩取代浅绛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而“珠山八友”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了。“珠山八友”虽为以人物、花鸟、鱼藻或梅竹称著的新粉彩绘瓷名家,但其绘法都来自前代或同时代画家的纸绢之作,同时亦与浅绛彩渊源极深。“珠山八友”和浅绛绘画派的不同之处在于:浅绛是文人画家所绘的瓷器,是产生于咸丰、同治之际,由程门等一批文人画家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板上的绘画艺术,往往蕴含著深厚的思想意境和深厚的艺术魅力;而“珠山八友”则是艺匠模仿文人画家在瓷器上作中国画,在形式上偏重于色彩,追求一种明快的赏心悦目的效果,更注重瓷画的实用功能。新粉彩瓷的最大贡献,在于迎合了大众化欣赏特点,把瓷器艺术品从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宫阁引入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融合的广阔市场,符合近现代经济社会的主流,因而能够受到古人的广泛关注。
(三)
目前浅绛彩和民国新粉彩成为藏界的“黑马”,价格一路攀升,引起了业内外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不过,对浅绛彩、民国新粉彩收藏亦应理智对待。
一、要对浅绛彩的价值合理定位。我国古陶瓷经历的几个辉煌时期,如宋代“五大名窑”阶段、元代青花、明代永、宣、成化、清“三代”官窑器等,这几个重要阶段的瓷器,艺术水平和经济地位极高,是世人公认的,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地位。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只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普通阶段产品之一,尽管有“珠山八友”等一批名家作品,其珍品、精品价值会达到一定价位,但绝大多数一般的浅绛彩和新粉彩作品,价位是不可能提升到超过应有价值地步的。据笔者研究初略统计,近代涉足浅绛彩和新粉彩的有名或无名大小艺人不在千人以下,且作品遗存较多,即便是一些穷乡僻壤,也可随处找上几件此类日用品。除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精品和中等以上名家作品外,并不值得花大精力、大价钱去收藏。而事实上,时下许多景德镇中级以上现代瓷画艺术家的作品,收藏获益能力远比收藏一般的普通浅绛彩来得合算。
二、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制品距今时间较近,极易仿造,真赝混杂,目前据说已有专门作坊在成批制造浅绛彩与新粉彩瓷器,有的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笔者曾亲眼见到四块署汪野亭名款的山水人物瓷板,画意已达到一定水平,蛤蜊光都已去掉火气,名款是用电脑制作,惟妙惟肖,唯瓷板胎显湿腻、上手分量过重,难逃行家法眼,但此作品仍被一浙江商人以16万元买走。近日见一些新仿的浅绛彩壶、瓶、文具之类,所用题款均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名头或臆造人名,加之色彩作旧,颇具迷惑力,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吃药”。
三、浅绛彩瓷与新粉彩瓷的价位问题,亦难准确定位。笔者认为,成熟的收藏家,不仅需要眼力,而且对入藏器价位定位亦应比较准确。对于浅绛彩与民国新粉彩瓷器收藏,对其价格也应有一个合适的心理定位。分为“两个方面,三个等级”,即:一个是从作品艺术地位方面来考虑,另一方面是从器物的完整精美程度来考虑。第一板块为“珠山八(十)友”,加上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晓棠、王步(青花大王,亦有新粉彩作品)、周小松与仍在世的王锡良等号称“十六大家”的作品;第二板块为张志汤、程次笠、余子明、汪友棠、王凤池、高心田、高恒生、汪章、刘希任、张沛轩、程焕之、余翰青等中等名家的精品;第三板块是鄢如珍、许尚礼、汪东荣等数百名小名家的作品。就器物而言,首推瓷板画,最好是四块以上套屏,为第一板块;第二板块是以瓶为主的各类陈设器、壶与各类文房用具,值得一提的是浅绛彩与新粉彩器物,壶类应格外予以重视,尤其是作为系列收藏。从笔者的浅绛藏品来看,许多名家都涉足过壶的绘画,有的极为精美。这类具有较高的升值浅力;最后是食用日常器皿,为第三板块。其器物质地,讲求完整、做工精细、胎质优良、细腻,尤其是应有名款、纪年为好。目前有“浮梁陶校”、“江西瓷业公司”等名款的浅绛彩和新粉彩,都是藏家首选的目标。就其绘画内容而言,大体是一人物、二山水、三花鸟;而人物中,以仕女图为上。当然,也有另类情况,一些画意好的小名家的精品,有的即便有残缺,也可果断入藏。
民国行名款瓷
民国年间,有许多瓷器底部书写“江西某某记制”“江西某某瓷庄督造”等款式,书写这些字款的瓷器以彩瓷类居多。这种字款不是官窑“纪年款”,也不属于民窑“私家款”和“堂名款”,而是那段时期带有资本主义商办性质的“行名款”。
我国瓷业从宋代有官窑器后被分为两大类,即官窑类和民窑类。在官窑器上直接书写纪年款开始于明永乐,直到清宣统而止。民窑器上书写私家款兴起于明代天顺。民窑款延续到光绪中期逐渐减少并被新产生的资本商办窑厂代替。
清光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的资本入侵,迫使清王朝签定了许多允许他们在我国沿海、沿江港口通商和在内地投资办厂的条约。此时,国内改良派提出的一系列维新主张,民族工业已经开始崛起,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官办企业、商督官办企业、民族资产阶级应运而生。景德镇瓷业同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向以朝廷拨款生产的官窑厂开始吸纳民营资本,变为官督商办企业(如江西瓷业公司),原先自产自销的民窑厂大多被兴起的窑货商行取代,成为新的资本家的附属加工厂。
窑货行(旧社会民间通称)是以独立资本或合股资本运行的商业性质行业,以销售陶瓷产品为主。在营运中,为树立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各自确立了自己的行名,并要求窑厂在制造时不再书写或印上工匠的私家款,而是书写或印上自己的行名款。我们发现,民国之间瓷器中,凡有“行名款”的器物都比书写“私家款”和没款的器物质量要好。
http://www.cnartn.org/
更多请到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
汪庆正《青花釉里红》
孙灜洲《陶瓷的世界》等
1、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
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
2、窑炉通常均已采用名种类型的隧道窑,燃料多用煤、气、油,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3、釉料均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汽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至。
4、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扩展资料
民国瓷器指的是清朝覆灭的1911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之间制作的瓷器。民国瓷器现在已经是各大、中型拍卖会的主角之一。民国时生产瓷器厂家众多,内中应特别注意“江西瓷业公司”。
它的前身是明清御厂窑,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因此烧造的瓷器均有相当高的水准,民间戏称其为:“蒋介石官窑”。
近些年来民国瓷器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主要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国瓷器
2.浅绛彩瓷器是文人制瓷,把瓷器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是浅绛彩瓷器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浅绛彩瓷器具有文人气息的特点。因为浅绛彩瓷绘尊崇、仿效的文人画风。
3.浅绛彩瓷器借用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
,这在清朝青花瓷就有中国画技法的引用,不算是创新了。
4.浅绛彩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鲜活的个人性情,表现陶瓷制作者的个性,浅绛彩瓷器将陶瓷工匠张扬的个性在瓷、画中畅快伸展,呈现出姿态各异、风格迥然、文化气息浓郁的特点。或空灵、或粗犷、或优雅、或奔放,不再受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