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电窑的升温曲线 有哪位专家告知一下啊 我这有个电窑不会用啊 急急急 谢了
兄弟,这么问让人无从答起啊。
窑炉的升温曲线与窑体长度;窑腔尺寸;预热带、高温带、冷却带长度及比例;加热棒分布;总功率;设计工作温度;炉体材料及结构都相关。一般讲,要综合最少以上参数,才能确定该电窑的升温曲线。对于一条30米长500×500mm孔径,200kw功率,3棉3砖结构,设计烧成温度1250度的电窑,从室温开始要经过最少32小时才能达到正常工作状态,且中途要调整填窑物形式及种类。简单讲:升温简单,稳温复杂。
如果常用的瓷器的话,烧到1100度左右的,大概得30~40小时。
当然,如果是你自己动手烧的话,应该要设一个烧结曲线的,一般地要一个升温过程,高温致密化过程和一个降温过程,三个过程对陶瓷器的质量都很重要。升温过程大概得15~20小时,以保证不会发生裂纹等。高温过程一般要2~4小时,降温也要10~15小时。
买个电窑。汽窑一般是专业陶艺才使用,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难,升温也比较难控制,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电窑相对便宜一些,可以设定升温曲线,能较长时间的持续稳定的升温,烧制比较稳定,很适合做雕塑使用,设定好以后打开开关就搞定了。电窑也可以烧釉。
陶瓷电窑以是电力为能源升温烧结的设备。相对来说温度变化控制精确,配之以相应元件可达到的烧结温度更高。但电窑功率大,需要配备电控制柜,投资大,对变压器容量有一定要求,而且对窑体体积有限制,多数情况下相对能耗成本高于煤、气窑。电窑适合烧结尺寸适中、高温度、高工艺要求的陶瓷产品。
气窑有三种,梭式窑,推板窑,隧道窑,各有各烧成曲线,控制方法也不同,基本上是以温度,时间来控制,根据烧成时段的规定温度,适当调节气阀,和风门使燃料的燃烧值最高,均匀燃烧而达到需求温度,需要积累一些经验 ,才能达到即省燃料,又能得到好的产品的效果。
(二) 开裂: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车速适当减少冷却量。(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 起泡: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在坯釉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此外时装车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 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由于行业的不同导致的陶瓷烧制温度区分类别不相同的情况:
陶瓷行业一般分为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工艺陶瓷以及特种陶瓷几类,其各自的高、中、低烧制温度归类情况为:建筑陶瓷一般的划分低温陶瓷(700℃以下),中温陶瓷(700--1200℃),高温陶瓷(1200℃以上);
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一般划分方法为:低温陶瓷(1200℃以下),中温陶瓷(1250℃左右),高温陶瓷(1300℃以上);
特种陶瓷就比较难说,有很低烧成温度的,也有超过1800℃烧制温度的适合高技术应用范围的特殊陶瓷。
再就是工艺陶瓷烧制分釉上和釉下烧制工艺,烧成温度也有差别,自然其烧成温度区分类别也是不相同。釉上瓷器是建立在已经成瓷后的瓷器上再加工而成的瓷器工艺品。其中贴花瓷器又分高温陶瓷(1300℃左右)、中温陶瓷(1200℃左右)、低温陶瓷(700-800℃)烧制。
釉上手绘瓷器的分类比较单一,一般都是700-800℃烧制而成;极少耐高温的釉上手绘瓷器。
烧成是指坯体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坯体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外形尺寸固定,强度提高,最终获得某种特定使用性能陶瓷制品的过程。
烧成温度这个词在很多地方都有用到,这里主要说一下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烧成温度是指陶瓷坯件烧结成器所需要的温度。陶器和瓷器的烧成温度不同,又各有一定的波动范围。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00℃~1000℃左右,有的还要高一些。
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气氛,压力制度旨在温度和气氛制度的实现。温度制度包括升温速度、烧成时间和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
参考资料
陶城网:http://www.fstcb.com/news/show-111400.html
焰色反应只是离子的颜色,这种颜色不会保留在陶瓷体本身。分子跃迁,因为我不是专业学材料科学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制陶人,所以我给你提供一个可能不沾边的答案
陶瓷在窑炉里,不同温度会有不同颜色,这个颜色的规律和炭、煤燃烧的规律一样。低温的时候是暗红色的,温度越高越亮,千度之上都快变白了
陶瓷材料本身因为里面成分不同,所以烧成的东西的颜色可能会和未成型的泥料有很大区别。比如黑色粘土(说明腐殖质含量高),在烧成时候可能会是白色的。含铁多的烧成之后会发黑。
陶瓷在制造上,最重要的操作就是烧窑。因为陶瓷的制造,从选择原料到制成成品的工序很多,古人说“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现在大概也有二十到六十左右的工序。在这些工序中,当然都各有相当的重要性,尤其是最后的烧窑操作更为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既浪费了原材料和燃料,又浪费了大量人力,在陶瓷工艺方面,就重要性来说,可以分为“一烧,二土,三制作”,从某种意义来说,烧窑是何等重要,也是关键之关键。
陶瓷生产上,一般的破损率及合格率大多数是在烧窑方面,由于烧窑的操作及烧成气氛不合理,造成破损而降低等级的产品百分率非常多。尤其是颜色釉的烧成,更要强调“烧窑”,颜色釉的烧成火焰性质、温度、烧成时间及燃料种类对颜色的呈色变化有重要影响,有人说颜色釉的烧成是一门“火的艺术”,也确有其道理。
一般来说低温段到中温段要缓慢升温,高温段适当保温,在冷却阶段要注意调整冷风的量,防止变形超标。
瓷器用煤炭和柴烧的区别是窑变效果不同、釉面表现不同、烧制工艺。
一、窑变效果不同
1、煤炭瓷器: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2、柴烧瓷器: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釉面表现不同
1、煤炭瓷器:煤炭烧的釉面更为厚重,玉质感相对明显。
2、柴烧瓷器:柴烧的釉画立体感比较强。
三、烧制工艺不同
1、煤炭瓷器:煤烧钧瓷劳动量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
2、柴烧瓷器: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