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七十二峪‖秀丽清峪多姿彩
秦岭像一匹正在奔腾的骏马,一路向东,越过八百里秦川到蓝田县东部,突然向北一折,生出一个华山体系。连接秦岭主体与华山支脉的是一座面积60平方公里的天明山。天明山北边有一条多姿多彩的峪道,把秦岭主脉与华山支脉隔开,这条峪道就是清峪。
清峪在蓝田县东北部的玉山与厚镇交界处, 历史 上一直归渭南管辖,1956年划归蓝田县。域内有北峪村、青峰村、高升村等几个较大的村庄。清峪全长30多公里,峪内近20公里,峪外10多公里。当地人习惯把峪内叫清峪沟,把峪外叫清峪川。
我乘坐的小车从玉山镇出发,不到一分钟就上了环山公路。车子到玉山镇的腰祝村与厚镇的官道村交会处,向右一拐,下一面坡,当即到了清峪口。
车子向前再走三五里,头顶一座铁路桥,旁边竖着牌子——西安至合肥铁路高架桥。桥下道路分岔,左边岔道叫北峪,沟不太深,只有一个北峪村。右边岔道叫南峪,是主峪道,我来之前给沟垴垴的老李说好了,中午饭在他家吃。
公路弯弯曲曲,绕着清峪河转。转过两个弯,公路两边闪出一个小山村,竹林掩映,绿树婆娑,鲜花点点,很是优雅。村后山峁顶端距地面约百十米,靠清峪河边是刀劈斧砍般的一挂石崖,呈棕黄色,当年从清峪口到校场坪一百多米,寸草不生,直直地通向天穹,像一道黄色的幕布。行人走在崖下,如沧海一粟,如天宇间一颗不起眼的星辰,渺小得不能再小。石崖伟岸,山峦挺拔,人在山下行,成了画中景。
再向前走,两岸山峰对峙,把河谷夹得细小而狭窄,道路有点弯曲而逼仄,简直成了挂壁公路,头顶一线天,三五里路不见一户人家。约三分钟时间,车到一个叫“翻山”的地方。我告诉司机:从这儿翻梁过去,南边不到五里地,就是我的老家峒峪村。可以这么说,我的老家就在清峪南边不足五里的地方,所以,千百年来,我的父老乡亲就靠着这清峪一条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这儿向上还有30多里,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个自然村,每一户人家我都认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几乎每天钻山,和山民们全都交了朋友。最要好的有杨厚华等十四五人,我白天上山劳作,晚上就歇在他们家。
小车不停,越过了槐树沟、清峪庙、上场、龙家、庞家台子、廖家、陈家台子,一下子开到清峪最高处——龙头沟。老李早站在他家门口高台上等着我,刚一看见小车,就不停地摇手向我打招呼。老李把两只手握成喇叭状,放在嘴边朝我大声喊着:“洋芋糍粑,早早给你打好了,就等着你来吃呢。”
山里人招待客人的洋芋糍粑,好吃的那个程度就不必我再啰唆了。我们一边吃着糍粑,一边说着清峪沟的前世今生。
清峪曾是陕西省去河南省经洛南县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骡马古道的一部分。在陇海铁路修通以前,从西安去河南往往选择经洛南县到卢氏,久而久之,形成一条骡马古道,是明清以来,骡马驮运、肩夫担挑、旅客游人必经之地。
由龙头沟南行,两旁青山耸立,树木渐浓,藤蔓缠绕,几近原始森林,树枝交错,遮天蔽日。道路随着台阶逐渐上升,全是石板铺地,约五六里路到大岭,坡势骤陡,岚霭突生,抬头望不见山顶,要想通过,须爬一个“十八盘”。一律的砂石路,盘来绕去终于到达大岭顶端一个豁垭处。路边一堆马莲草,终年墨绿,是清朝年间官府所栽,意为渭南、华县分界处,相当于界碑。商贾骡马队以及肩挑背扛的行人,到豁垭处都要坐下来休息片刻。喘息之后,继续前行。由此向南,走北孤庄、南孤庄可到蓝田县大龙庙镇;向北,经箭峪岭(海拔2449米)可到渭南等地。
要经洛南县前往河南省,则继续东行。前路是一面大坡,直通沟底,仍然有一个“十八盘”,不过,路面较宽敞,全由盆大或磨盘大的石头铺设地面。人来人往,马来马去,年久日远,把石头路面踩得光溜溜的,个别地方永久性留下了马蹄印,可以想象,在当年那个驮运盛行的年代,上坡下坡行人的呐喊声,骡马的嘶叫声,山林里各种鸟儿的歌唱声,合成一曲深山老林特有的交响乐,那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壮观。
如今,倒勾峪九灞公路修通,沪陕高速通车,大小车辆、商贾行旅从那儿出山进山,这大岭从此变得更加冷清,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走的人少了,道路两边杂草丛生,石头路面生出一层层绿苔,石缝间现出一片片斑驳。不知从何时起,访古探幽的驴友们却青睐起这条路线,三三两两背着行囊慕名而来,到了青岗坪,然后登顶箭峪岭,把这大岭变成了歇脚之地。
走下大岭,约15里是蓝田县灞源镇的青岗坪(新中国成立前属渭南管辖),又一个骡马古道上的明珠,来往商贾歇宿的驿站。这儿有刘秀避难的“龙头松”,有明清古街道,有红色革命遗址和展览馆。继续向东,再翻一个小岭子(实属秦岭一脉),就到了洛南县的洛源镇,从这儿开始,河水不再向西流入灞河,而是向南逶迤而去,起初流入洛河,最后汇入长江。
在清峪沟这条骡马古道上,假若青岗坪是大岭南边的驿站,陈家院则是大岭北边的驿站。两者相隔30里左右。
陈家院如今是萧条了,可当年驮运盛行时,这儿却是极其热闹的地方。曾经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高升店”,可想而知当年商贾云集、兴盛繁华了。
我们决定去拜访陈家的后人。小车离开主干道,绕着“之”字形水泥路盘旋到陈家院半山腰一个叫陈堂娃开的农家乐。这儿距大岭约15里路,在清峪河北岸,一个叫赤脚沟的山沟外边,周围全是土山,唯这条山梁由一整座石山构成,窄溜溜的像一条修长而硕大的刀背,呈南北走向。左边是笔直如铡刀切过的石崖,右边仍是直上直下的山壁,后山由一块硕大的石头山体构成了“靠山”,深林密密,陡峭险峻。要上陈家院,唯一一条路就是山根靠河边的石板碥路了,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和“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两样。
陈家的后人说,他们的始祖是明朝末年由安徽迁至这儿的。那位始祖到这儿后,转来转去发现这条山梁是个“卧牛穴”,左右面临深渊,背后紧靠陡峭的石障,只要在山根开凿一条石槽,作为上山的路径,其余任何地方都无法攀到庄子周围。于是就在半山腰修起了石头房子,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豢羊豢猪,过起舒适丰裕的农家生活。一代传一代,家业兴旺,人口骤增,沿后山一台一台盖房,到了民国时期,竟然开挖了十多个台阶,住下了30多户陈家的后人。人们从此称这儿为陈家院,也有叫陈家台子的。
陈家兴旺发达后,为了防止土匪抢劫,在山根修了炮楼,住有家丁护院。清末民初,陈家势力越来越大,土匪也不敢骚扰,炮楼就渐渐变成了客店,先是供应过路人打尖吃饭,继而让那些天黑前不能翻过大岭的客商歇宿一晚。骡马驮运、肩挑背扛的商贾就成了这儿的常客。因为陈家掌柜名叫陈高升,所以就有了高升店这个名字。当时有两排房屋,一条小街道,颇有点繁华气象。自从流峪长坪公路修通后,这儿开始萧条,客店不再红火,慢慢缩小了规模。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这儿仅有三间瓦屋,门楣左边挂着红绸灯笼,右边挂着狗牙三角旗,专卖洋芋糊汤和手擀浆水面,偶尔也有几个挑夫歇宿一夜。
离开陈家院,继续下行,经过廖家、庞家台子、后宽,一行人来到一个叫龙家的小山村。
这龙家又是一处世外桃源。明末清初,龙姓先祖由安徽迁徙而来,如今繁衍二十多代,仍保持着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初来乍到,村庄建在一爿大洼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房屋按照地势依山而建,一律的徽式建筑,一家一家独立成屋,互不相连,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四周围被郁郁葱葱的桦栎树包围着。庄后一排排柿子树,庄前一棵棵核桃树,门前一片片竹林,四季常青。如今龙家人顺应时代,把房屋建在了公路两边,而且一律两层小楼,窗明几净,鸡鸭觅食其间,优哉游哉。公路下边一畦一畦好庄田,或种玉米,或种洋芋,瓜果蔬菜葱绿一片,吃是吃不完的,一派农家田园风光。
听说不远处有个龙潭,是清峪一道风景,大家要求停下来一块儿去看看。小车停在了一棵粗壮的核桃树下,一行人沿着石径小路来到公路底下,这儿是一片接一片的庄稼地,中间一条茅草小路,直通清峪河边。
老远就听到噌吰之声,几个人就小跑到河边,果见农田下边有一深潭,潭上边有如瀑布一般跌下一挂流水,平铺了满满一河,河水清亮亮凉沁沁,急遽直下,冲进深潭,发出“空嗵空嗵”的响声,惊起千堆雪,然后如莲花般向四周散开。
当地人把此潭叫作龙潭。据说,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逼得刘秀走投无路,爬上清峪沟外三里地的石鼓山,捞起鼓槌击鼓问江山:“石鼓啊石鼓,如果还有我刘秀的天下,你就发声;如果王莽老贼非得逼我去死,你就不要发声。”谁知刘秀抡起鼓槌向石鼓狠狠地击去,石鼓却突然咚咚地响起来。刘秀知道有他的天下,一高兴,把手中的鼓槌向空中抛去,岂知那鼓槌打着旋儿忽悠忽悠飘到了南阳。刘秀心想,他的江山在南阳无疑了,于是跑下石鼓山,顺着清峪沟一路走来,准备沿骡马古道经洛南去河南,然后再走南阳。在清峪沟里走着走着便累了,满头大汗,衣服贴在身上,热得实在无法前行,就脱掉衣服跳进清峪河的深潭中,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半个时辰后,精神来了,浑身是劲,就穿好衣服一路小跑,翻过沟梢梢的大岭,下到青岗坪,岂料王莽大军指派大刀苏显在此等候,他急中生智,蹿上路旁一棵松树,平躺在枝股间,躲过了王莽大军的追赶。后来在当地老百姓指引下经洛南顺利地到达南阳。再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当了皇帝,就把他当年在清峪沟洗澡的深潭封为龙潭,曾经避难躲过王莽追兵的松树封为龙松(当地人称龙头松)。
不知是刘秀造就了龙潭,还是龙潭造福了龙家人,反正,这个村子住着上百户姓龙的人家。龙家人靠这一爿龙潭,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现在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
小车到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公路两旁全是两层高楼,门面不是贴瓷片,就是外墙喷漆,一派新农村景象。这里是清峪庙。
清峪庙是整个清峪沟的正中间,下清峪占一半路程,上清峪占一半路程,青峪庙处在中点上。这儿是清峪沟最宽阔的地方,四山清亮,视野开阔,天蓝云白,清峪河退到了南山根下边,把一大片土地让给了当地百姓,村前村后都是大片大片的沙土地,不但平平整整而且很是肥沃,算得上清峪沟的白菜心了。
曾几何时,村子中间却硬生生地长起了一道山梁……注意,这是一段神话传说。这段传说现在也许被人们遗忘了,但上世纪50年代却传得神乎其神,我就是在那个时期听到的。
传说有一年,这儿的山神突然发怒,把一条山梁向清峪河延伸,山体逐日增高,直直地挡住了上沟和下沟老百姓往来的去路,要想通过,必须翻一座山,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村里人就用公式头挖,想把山梁夷为平地,可是,白天挖掉的山体,晚上又长起来。如此反复,山梁还有继续增长的迹象。后来有一位高人路过此地,建议大家在山根修一座山神庙,日日烧香夜夜叩头,以虔诚之心敬奉神灵。山民们照办不误,山脚下一座山神庙很快修建竣工,远远近近的香客还有来往商贾无不进庙朝拜。天长日久,香火不断,此地竟然有了街市,于是村里的老者建议在山神庙对面再修一座戏楼,请山外的戏班子来此演出,以示庆祝。后来就有了“山神庙对戏楼”的说法。
这个地方原来叫什么名字已经不重要了,自从有了这座山神庙和戏楼,地名就改成清峪庙了。
北峪是清峪的一个分支,南北走向,沟深不到10里。因其山势俊秀,美丽多姿,多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内部修整,加宽路面,栽花种草,营建农家乐。
北峪进沟三四里后,又分为东西两岔。十多年前,西岔住着二十多户人家,红瓦砖墙,门前石头砌护,场院种几株古槐或香椿,猪圈羊栏屋前房后,鸡鸭成群游走其间,一派农家祥和温馨气氛。沟梢梢有个“轿顶子”,酷似迎亲的花轿,四角有四峰,较低矮,中间一峰拔萃,成圆形山包,酷似轿顶,算得上北峪一道景观。轿顶子西边一条大路,翻过山垭,可到渭南临渭区的黄狗峪。出黄狗峪就是石鼓山,刘秀击鼓问江山的地方,有“小华山”之称。
东岔有一条小河,上游住着十来户人家,一律的青瓦白墙,被郁郁葱葱的洋槐树遮罩其中。当年此地只有一户,叫杨家独庄,面临小河,背靠青山,左右梯田连片。门前溪流从东北方向的二郎山蜿蜒而来,到此已经汹涌澎湃。奇特的是,杨家独庄门前的河道是连山石,水从石上过,悄无声息,突然跌入一个十多米高的悬崖,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悬崖之下有一个酷似瓷瓮般的石瓮。直径三米以上,大约从古到今,千万年来被流水冲刷,变得光滑如玉,洁净如洗。河水冲入瓮中,打一个漩涡,从瓮底旋上来,在瓮面转着圈圈,形成墨绿色的涟漪。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悬崖上那棵伸出头来的迎客松。说来也怪,这迎客松居然扎根在悬崖的石缝之中,虽然树冠不大,但从枝干粗糙程度来看,至少也有三百年以上的树龄。它笼罩在石瓮上面,不仅长年累月地为石瓮遮风挡雨,而且增加了石瓮的神秘感。来石瓮 旅游 观光的驴友日渐增多,如逢节假日,一拨来了一拨走了,络绎不绝,反而成了另一种风景,简直如一首诗歌所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从杨家独庄继续前行,东北向可攀二郎山,即灵台山。《长安志》载,灵台山高2320米,山上有灵台寺、七星塔,唐朝诗人钱起、郎士元曾在此以诗相唱和。据年已92岁的蓝田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徐志哲回忆,1942年农历四月左右,他在渭南花园镇上小学读书,老师领着他们上到二郎山拆庙取瓦,建设新校舍,当时上山无路,沿着二郎山白石浪爬上去,山上有三条石条箍的石洞,洞内有神像,洞西边有平台,台上有柱顶石(柱础)、石香炉、铁旗杆。山顶有铁小庙,小庙用铁瓦建造。如今庙和塔已毁,不知去向。
离开北峪,不到5分钟,小车就驶出清峪沟。来到清峪口,豁然开朗,天也大了,地也宽了,清峪河拐了个九十度转弯,直直地向南流去。
清峪是个葫芦状的峪道,口小,里面大,北峪以上狭窄的地方恰似葫芦的细脖子,而青峰村、高升村则是葫芦的大肚子,最豁亮的地方足有一里多宽。
葫芦口里边原来萧条的路段现在繁华了,人来车往,络绎交错;原来那些零零落落低矮沧桑的瓦屋小院,退到了山根下密林深处,代之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座座堂而皇之地蹲在了公路旁边,成了摄影家镜头里亮丽的风景。
葫芦口外边是清峪川,被峒峪岭、车贺岭夹在中间,清峪河水长年累月冲积出两岸肥沃的良田。良田四野,分散着闫河村、杨寨村、刘寨村、翟家村、许庙村、玉山村,将近20个自然村。清峪河水毫不吝啬地滋润着两岸百姓的生活。 历史 上,这清峪川一河两岸全是水浇地,夏天,稻田片片,蛙声连连;秋天,金色满目,收获丰盈。然而,随着清峪河水量减少,原来的水浇地都变成了旱田,放眼望去,白皮松、小叶槐、紫叶李、矮化核桃这些生态植物布满了清峪川。
清峪河水流到玉山镇,变成了美景,变成了仙境,河堤路两旁一排排太阳能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人造瀑布、人造湖泊、古式景观桥,给悠闲的人们带来特殊的享受……
正在欣赏清峪川的自然风光,四辆小车不约而同地停在我面前,询问去清峪的路径,我知道他们是来这儿观光 旅游 的,就抬手臂指向清峪口,并告诉他们:顺着那条大路直走,每走一步都是美景,多姿多彩的清峪正向你们招手,去吧!
孙兴盛 2021年11月7日《西安晚报》
一般是瓷砖贴墙的时候用到胶泥的地方要多些,简单归纳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先说说瓷砖和瓷片的区别,很简单,薄薄的就是瓷片,贴在墙上的;厚厚的那种是瓷砖,一般铺在地上。现在很流行的“地砖上墙”,说的就是把厚瓷砖贴到墙上去。地砖上墙的最大好处是经久耐用,特别是在水电工打孔的时候,瓷片很容易爆裂,而地砖就不易裂。当然,代价是高昂的,除了材料成本以外,地砖上墙要用胶泥,而不是一般的水泥。
瓷片是一种吸水率较高的产品,空气中或是墙面水分较多的潮湿环境,会缩减瓷片的使用寿命。因此,一般来说,在铺贴了瓷片的空间及场合,要保持相对干燥的环境,同时注意铺贴时的细节处理,就会拉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否则,即使是质量再好的瓷片,也会很快出现釉裂的情况。
对于瓷片铺贴牢固方面:
瓷片相比一般瓷砖来说,铺贴吸水率较高,建议在铺贴前进行完全泡水,在水吸足之后,方可进行铺贴。如果不泡水的话,瓷片会将水泥中的水分吸收,从而造成空鼓、铺贴不牢固等问题出现。
瓷片开裂的原因:
从产品本身而言,如今的瓷片表面的釉层基本都是不透水的,因此瓷片铺贴上墙之后釉面开裂绝大部分是因为砖坯吸水膨胀所导致的,尤其是对于砖坯里面钾钠含量偏高的高吸产品而言,吸水膨胀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此时,坯体吸水之后大幅度膨胀,但瓷片表面釉层的膨胀系数小,就会出现釉面开裂的情况。
砖的平整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瓷片铺贴前一般需要吸水,如果砖的平整度不好,且吸水率过大,吸水过多就会让原本凹陷的地方变平,也会产生釉裂的情况。
瓷砖黏贴胶泥:
瓷砖黏贴胶泥其中含有大量的乳胶粉,增加了对瓷砖的黏贴,与普通水泥砂浆的粘结对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其黏贴原理也不同,从物理嵌入式黏贴瓷砖转变为化学式黏贴。在铺贴前一晚上,可以将墙面淋湿,可以增强水泥铺贴的粘性。
另外,贴砖胶泥不可用于墙面批涂,因贴砖胶泥必须要有一定的保水性才能起到很好的粘结作用,同时施工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厚度。如果用于墙面批涂,其水分流失较快,胶泥保水性不足,粘结强度无法达到,胶泥会形成无粘结强度状态,直接影响面饰层的装饰质量。
卫生间里面贴瓷砖已经是我们的共识了,但是贴全瓷砖还是瓷片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全瓷砖其实就是瓷砖的吸水率小于百分之零点五的瓷砖,种类有很多,这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性;而瓷片的话是一片一片的,是釉面砖的一种,也是比较好用的。我们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家里装修的情况,在和师傅们商量,在决定贴哪一种。
卫生间墙面:一定要防潮、便于清洗。有人说,卫生间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生活的一个标志,这话确有几分道理。试想当我们进入一间极为豪华的居室,其装修的水平与装修品位都堪称一流,但卫生间 却十分简陋,或污秽不堪,臭气熏人,实在是难受。
大家都知道全瓷砖,一般来说他们的尺寸都比较大。但是由于它们的吸水率过低,所以在墙面粘贴的时候,粘贴的要求非常的高。另外,由于这些瓷砖的表面没有釉层,所以他们表面可能有气孔,特别是抛光砖,导致表面吸水率高。时间长了容易出现瓷砖的表面发黑等现象。
卫生间最好选用带釉面的瓷砖进行铺贴,当然瓷片是釉面瓷砖的一种,也建议选用,并且用瓷片对卫生间进墙面进行铺贴施工也简便,但是记住一定选用不透水的,也就是说瓷片的工艺由底釉加面釉加印花,最好还要外加透明釉的。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的人不选择全部贴瓷片或者全瓷砖的,他们会选择半瓷半漆的做法,这种做法是比较流行的,而且相比较于全部贴瓷砖,有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装修了。
瓷砖是瓷面的,整个地砖儿,瓷片就是在墙体上薄薄的一层贴片,类似于瓷砖一样,瓷片是陶质性的,当然上面也会有釉面对于卫生间的墙面,当然更加合适的是贴瓷砖。因为它的厚薄度是不一样的,卫生间经常会有水渍溅漏,而且卫生间是一个特别不好打理的地方,贴瓷砖的话特别好清洗,是一件非常不错的选择。
厚薄程度瓷砖和瓷片特别大的区别当然就是厚薄的程度,从名字上来看就觉得瓷砖是一种砖,而瓷片就是一种片,很明显的瓷片肯定是非常薄的,它的薄厚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重量当然也会存在区别。贴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特别重量的瓷砖是需要铺贴的,瓷片就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如果卫生间使用瓷片的话,在后期肯定会出现脱落的现象。
表面光滑程度卫生间可想而知是一个湿气比较重的地方,特别是卫生间,每一天都比较湿润,瓷砖具有防滑性的,可是瓷片就是上面比较美观,也很光滑。对于墙面来说效果可能要好一些,但是作为地面来说可能不具安全感。如果长远的角度来看,建议大家在贴墙面的时候尽量还是要选择瓷砖,这样会更加好一些。
内部质地在贴瓷砖的时候就只是担心前期的时空问题,后期就不会再出现任何问题的,装修是非常麻烦的,有的时候是害怕开裂,也害怕脱落。瓷片虽然要求很高,气泡也非常的少,在装修的时候非常的简单,后期会更加容易破碎,这样来说是非常不安全的。或许在卫生间洗澡有的时候脱落,也会造成危险带来不好的影响。在装修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往长远的思路发展,这样的话就会少去很多的麻烦。
卫生间是贴瓷砖还是贴瓷片?哪种更好一些?估计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家里墙面贴的是瓷砖还是瓷片,在这篇文章中给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瓷砖和瓷片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第一,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瓷砖。估计很多朋友习惯上把家里用的一些墙砖或者是地砖都统称为瓷砖。瓷砖就是通过利用黏土作为原材料,通过烧制以后进行压制、切割、抛光、打磨处理等工艺最后制作而成的一种装饰材料。瓷砖按照吸水率的不同,又分为了大致三大类:第一大类就是瓷制坯体的瓷砖;第二大类是炻质坯体的瓷砖;第三大类是陶质坯体的瓷砖。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又把瓷砖分为那墙砖和地砖。然后根据吸水率又把瓷砖分为了大致三大类:高吸水率瓷砖、中吸水率的瓷砖和低吸水水率瓷砖。把吸水率大于10%的称之为高吸水率,瓷砖把吸水率小于1%的称之为低吸水率的瓷砖,其余的都是中吸水率瓷砖。第二我们来看瓷片。瓷片是对瓷砖的一种另外的称呼,瓷片再按照瓷砖坯体来进行划分的话,应该是属于陶质坯体的瓷砖。意思也就是说瓷片是属于瓷砖的一种。另外如果按照吸水率来划分的话,瓷片是属于高吸水率的瓷砖。最后如果是按照使用部位来进行划分的话,瓷片是属于墙面瓷砖的一种,也就是所谓的墙砖。大家最常见的墙砖基本上都是釉面砖,瓷片就是属于一种釉面砖。
卫生间地面瓷砖的选择分析
第一,我们要知道卫生间地面瓷砖选择的几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是要求卫生间地面瓷砖耐磨性好,密度高,所以也就确定了地面瓷砖几乎都是低吸水率的瓷砖。第二个要求就是卫生间地面的瓷砖还有耐污染易于打理。第二,我们来看卫生间地面瓷砖相关的选择。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卫生间地面的瓷砖应该是选择常规的瓷制的坯体瓷砖,吸水率都属于低吸水率的瓷砖。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这些瓷砖都要具有一定的防滑功能,因为卫生间地面会经常有水,所以这一点也很重要。
卫生间墙面瓷砖选择的分析
第一,我们来看卫生间墙面瓷砖选择的依据。第一个依据就是卫生间的墙面瓷砖要适合在墙面上粘贴,不容易出现空鼓脱落的问题。第二个依据是卫生间的墙面瓷砖表面要具有防水功能,而且利于以后的清理打扫,抗污性能要好。第二我们来看卫生间地墙面瓷砖选择的相关介绍。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卫生间墙面瓷砖首选的应该就是一些陶质坯体的釉面砖,所以说瓷片是非常适合使用在卫生间的墙面上的。另外就是现阶段常用的一些地砖上墙,也是可以使用在卫生间墙面上的。这里有唯一需要的就是注意的就是墙面瓷砖的粘贴问题。
卫生间墙面瓷砖粘贴的相关介绍
第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卫生间墙面的瓷砖是选择的常规的釉面砖。釉面砖是属于高吸水率的瓷砖,所以此时完全可以使用普通的水泥砂浆来进行粘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粘贴之前,瓷砖要泡水,而且要泡透以后,拿出来阴干在粘贴。第二种情况就是卫生间的墙面瓷砖是选择的瓷制坯体的瓷砖,也就是所谓的地砖上墙。此时可以选择的粘贴方法是使用专用的瓷砖粘结剂,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瓷砖胶来进行粘贴。粘贴的时候瓷砖不需要泡水,但是必须要对墙面进行找平找方处理。
一般情况下来说,对于多数的房子都需要贴瓷片,是为了美观,而且另一方面来说,贴瓷片确实能够提升房子的使用寿命,而且在防风和流水的时候也能起到比较好的防护效果,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数房子都是需要贴瓷片的,不仅仅是因为美观,而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实用性的考虑,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大多数房子都是需要贴瓷片。
1,贴瓷片是为了看起来更加美观,更方便人们欣赏。
不得不说是房子是人们经常住的地方,所以对人们的生活出行,房子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很长时间都在需要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所以说这个时候,贴瓷片就为了房间更加美观,而且更整洁,让我们更加心情更加舒适,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贴瓷片有利于房间的打理,而且更加干净。
对于我们来说,房间里面如果没有贴瓷片的话,那么不利于打理,但是一旦贴上瓷片的话,这个时候对于我们而言,就容易正常打理。而且看起来比没有贴瓷片的房子要更加整洁,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房都选贴瓷片的最主要原因。
3,贴瓷片是为了提高房子的使用寿命。
给房子贴瓷片可以提高房子的使用寿命,避免墙面或者地面损坏,而且有的时候贴了瓷片之后就可以防止水等污渍的干扰。在墙面或者地面贴瓷片,这个时候就能够提升房子使用寿命,而且也能够提高面墙面的整洁性。
总地来说,贴瓷片也是因为考虑多种原因的,最主要方面是美观舒适,虽说贴了瓷片的房子看起来更加整洁,而且另一方面也便于以后使用中进行地房间打理,此外贴瓷片也可以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瓷砖是高温陶瓷,需要1200℃以上才能烧成。
瓷片,是低温和中温陶瓷,其烧成温度一般要低于1000℃。
瓷片是瓷砖中的一种陶质砖(釉面砖),是指贴墙面用的表面有瓷面的薄层贴片,瓷片上墙铺贴的条件比较简单,通常用于厨房、卫生间的墙面,不适合在室外日晒雨淋。
另外,瓷片与瓷砖的区别主要是:
瓷片较薄,施工方便,造型百变,但不建议大面积使用。
瓷砖产品有很多,如坚硬耐磨的抛光砖,高温烧制的玻化砖等,与瓷片相比,瓷砖具有款式规格多、耐磨,耐用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