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和青瓷有何区别
1、性质不同: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2、特点不同: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3、起始时间不同:青瓷一名最早见于《百宝总珍集》(南宋无名氏撰)。陶瓷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扩展资料:
陶瓷选购注意事项:
1、外观质量:消费者首先可查看产品包装箱或箱内文件所标明的产品名称和等级,其次可通过肉眼观察产品的实际质量,选购时应尽量选择表面无明显缺陷,器型规整的产品。盘、碗类产品,可将几规格大小一样的产品叠放在一起,观察其相互间的距离,距离不匀,说明器型不规整,变形大。
2、对单个产品可将其平放或反扣在玻璃板上,看是否与玻璃板吻合,以判断其变形大小。对瓷质产品,可托在手上,用手指轻敲口沿,若发出沙哑声,说明有裂纹存在。
3、彩瓷产品。釉中彩、釉下彩陶瓷的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玻璃光泽,用手摸无凹凸感明显,光滑如玻璃。釉上彩陶瓷由于颜料在釉层表面,用手摸凹凸感明显,肉眼观察制品表面高低不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2012]》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1tIoX7By8R6MnOqzi-YLg
?pwd=7fi5提取码:7fi5
2、中国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交符号和象征,在我们国家,像熊猫,京剧,茶叶还有瓷器,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对外展示的名片,而瓷器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英文名字翻译过来在西方当中就是瓷器的意思,所以瓷器在我们国家对外展示这一方面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的。青瓷作为瓷器的一种,是属于比较古老的瓷器,它出现在商周时期,之所以被称为青瓷,也是与它烧制出来呈青绿色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景德镇一提起瓷器之都景德镇,很多人脑海当中应该都会浮现出各种各样,样式精美,花纹精致的瓷器了吧。其实,瓷器放在古代,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去享用的,瓷器也是一些皇室贵族才能够享用到的东西。瓷器的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像实用性,还有着观赏性,现在有很多宝贵的瓷器,在它的身上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收藏价值,有很多的古董收藏家对于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瓷器都是爱不释手的。
二、起源于商周时期青瓷作为瓷器的一种,它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分类,人们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能够制作出比较完整的青瓷了。商周时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距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在那个时候,虽然生产力并不是特别的发达,但是人们在烧制陶瓷这一个方面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所以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青瓷,只不过,在现在史书的记载当中,在商周时期出现的青瓷被称为原始青瓷,因为它是第一次被制作出来,所以还不够完善。
三、因颜色而得名在瓷器中,有很多都是根据瓷器的外在特征来给它取名字的,像青花瓷,青瓷等等。青花瓷就是因为在它的瓷器外表上有着很多精美,古典的花样,而且还是用青色描绘出来的,青瓷就更加的言简意骇了,原始的青瓷因为在烧制的时候,装饰材料当中的铁元素与氧气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烧制完成之后就会呈现出一种青绿色,因此它就被称为青瓷。
青釉的美学追求从开始就包含了广泛的大众因素。青色是自然界中最为悦目的颜色,不矫揉造作,不分地域的广泛存在。青色专注的反映着自然界中的生机勃勃,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的演绎着生命的顽强。古人在观察青色的美丽之余,赋予了青色以生命,让其在陶瓷大戏中担纲主角,领衔主唱。
青瓷是整体施以青瓷,烧好之后通体为青色的瓷器。按窑口要分成哥窑和弟窑,哥窑出品多有开片,可用茶水养之,弟窑出品温润,器型美观,色彩纯正,另外,青瓷也可以按颜色来分,比如像粉青、梅子青、天青、影青等等。
青花瓷是以白瓷为胎底,施青花彩绘,上釉烧制而成,青花彩主要的成分是钴,上彩手绘之后施釉烧制,会显现出青蓝色,所以叫青花瓷。
青釉瓷器是我们古代瓷器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一类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在白瓷出现并发展成熟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
西晋青釉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般来说,读者对唐宋之后的青瓷更为熟悉,而对唐代之前的青瓷发展过程了解有限。其实,从汉代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发展历史是一段重要的过渡,在这段时间里,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断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为唐代之后瓷器工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瓷器也是在这个时代以它优越的材质条件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和金属制品,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青瓷的烧造重心主要在江南地区,我们就以六朝(东吴、晋、宋、齐、梁、陈)来限定这段时期青瓷的烧造历史。六朝青瓷的面貌独具特点,以后大家去博物馆看展时就能轻松分辨出他们啦!
南朝青釉六系盖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窑 口
讲瓷器不得不说到“窑口”,窑口其实就是瓷器的产地,两千年来我国大江南北出现了众多窑口,这些窑口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各有早晚,各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熟悉的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窑”指的都是窑口。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 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西晋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青瓷是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的质量最优、影响最广,越窑青瓷产品覆盖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卫生用具和殉葬用的冥器等绝大多数用具种类,种类繁多、样样齐备。
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婺 州 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 化妆土。
西晋婺州窑青釉狗圈,1975年浙江金华西晋墓出土,现藏金华市博物馆
瓯 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 发现 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东晋瓯窑青釉牛形灯盏,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德 清 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时代风格
瓷器的风格主要受时代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各个窑口的产品各有特色,在同一时期依然显示出相似的时代风格。这里我们以越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各个时代青瓷的风格特点。
东 吴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瓷器的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这个时期青瓷的纹饰、造型风格都深受汉代铜器、漆器的影响。纹饰偏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或佛像等,装饰趋于繁复。三国时期的瓷器种类花色比汉代大为丰富。
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 晋
西晋立国不久,青瓷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个时期青瓷的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与三国、东汉时期都有差别。胎骨比之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品种大大增加,日常所需器形大多完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中花式品种最多的。器形矮胖端庄、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西晋青釉四系鸟纽盖缸,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镂空双系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人骑兽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 晋
东晋初期,青瓷保持西晋时期的风格,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生产出现普及趋势,瓷器器形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为减少。三国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基本上停烧,主要以日常用具为主。东晋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的 点褐彩 在此时得到普遍应用。
东晋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 朝
南朝时佛教盛行, 莲瓣纹 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是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有差别。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情况不如东晋。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瓷莲花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典型器形
六朝青瓷的造型很有特点,有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的器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中还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而有的器形在之后的朝代里得到了继承、展现出新的变化。
魂 瓶
亦称“ 皈依 瓶”、“谷仓罐”、“堆塑罐”,古代随葬冥器。前文我们说到,三国西晋时期瓷质冥器非常流行、曾大量生产,魂瓶就是其中代表。
魂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平底罐,罐腹或为素面,或模印、堆塑出鸟兽、佛像、铺首等;上半部分为屋宇楼阁、鸟兽、人物、佛像等各种堆塑,或有纪年铭文。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虎 子
又称 “楲” ,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是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此后先秦墓中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呈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两翼。中期之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纹饰。至晚期虎首与四足逐渐消失。
西晋青釉虎子,江苏省南京栖霞岭甘家巷吴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鸡 首 壶
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把手上端装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隋代之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西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 口 壶
鸡首壶的器身就与盘口壶很相似,盘口壶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流行于东汉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为桥形,隋之后渐成条状。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器形,还有几种器形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这些器形我们在往期推送中都曾提到,比如《知否》中提到的“盏托”、“水盂”、“熏炉”,《小戏骨》中提到的唾壶,还有油灯、槅等等。
南朝青釉刻划莲花纹托盘,现藏福建博物院,
东晋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瓷香薰,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周处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唾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国吴青瓷熊灯,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圆形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六朝时期的青瓷发展为后来瓷器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又对之后的瓷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容小觑。通过今天简单的展示,现在你能辨认出六朝青瓷的面貌了吗?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青釉、红釉、花釉、黑釉、蓝釉、黄釉、绿釉等颜色釉系统。
青瓷是我国闻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归于青瓷体系。
“青瓷”一名最早见于《百宝总珍集》(南宋无名氏撰),书中专有青瓷一项,其间说汝窑“出北地新窑,修内司自烧者”为北宋官窑器,旧窑应即柴窑,柴窑青瓷器南宋时简直不复存在。言“汝窑土脉滋媚”、“有鸡爪纹者认真”,为宋代青瓷特征。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通、造型正经浑朴、色泽纯真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惜贵重!
青瓷颜色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造成的。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颜色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分,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除了越窑外的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中的白瓷制造精巧,听说“全国无贵贱通行之”,宋代的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
龙泉青瓷呈现与五代时期,在宋代展开到顶峰。人们用“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来描述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又可分为“哥窑”和“弟窑”,宋代五大名窑就包括哥窑,哥窑的特征是胎薄釉厚、釉面开片,即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被誉为“瓷中珍品”
龙泉青瓷的区分办法有哪些?
1、器形。实在的龙泉青瓷在器形上都是十分天然的、规整的,而仿品就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仿烧龙泉青瓷主要仿烧的是各个时代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青瓷,比如说白送的执壶、南宋的莲瓣碗这些,但是在仿烧的时分往往没有办法对照真品来进行仿烧,所以仿烧出来的就极其板滞、生硬、没有恰当份额。
2、胎釉。龙泉青瓷的胎釉都有着显着的时代特征,也就是说根据时代的不同,它的胎釉是有改动的,不管是呈色、质地、色泽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仿品在仿烧梅子青或许是反粉青的时分,釉料都是用传统配方,然后做出质感十分像真品的青瓷,但是与真品比较,没有厚实感。
3、从纹饰上来看,真品的线条十分流通,而仿烧的龙泉青瓷的刻划纹样不天然、不生动,十分生硬。
4、装烧办法。在龙泉青瓷的不同展开时期,装烧技术也是在一贯改动的,在垫烧这一步上,只需两种办法,一种是垫圈还有一种是垫饼,但不同的时垫烧的方位与痕迹都是不同的。比如南宋龙泉青瓷的“铁足”以及“朱砂足”都是不规则的。
哥窑具有哪些特征?
哥窑最显着的特征是瓷器表面的纹片。哥窑在烧制过程中,胎体膨胀系数大于胎釉膨胀系数,导致青瓷表面呈现裂缝般纹路,本来是一种缺点,因为呈现了“金丝铁线”的作用,而形成了一种残缺美,被誉为“瓷中珍品”。
哥窑胎薄釉厚,可分为瓷胎和沙胎两种,胎骨厚薄不一,胎体颜色呈现黑色、灰色或许黄色。哥窑因为具有很厚一层的胎釉,所以外观上给人留下圆润饱满的形象。胎釉颜色多为灰青色,也有月白、粉青、米黄等颜色。
哥窑釉质十分朴实稠密,甚至有气泡存在与釉内,恰似“聚沫攒珠”。釉面呈现一种婉转的“酥光”,纹片种类繁复,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
哥窑底足很有特征,其具有狭窄平整的圈足底边,圈足内墙深远,圈足外墙则浅而短,若用手指提拿,很难拿起。
先区分是不是龙泉青瓷杯,然后再根据哥窑的特征区分是不在实在的哥窑青瓷杯,这才是哥窑区分的正确打开方式。古盏堂认为我们备好了各式精巧的青瓷杯,等待我们前来品鉴选购。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景德镇,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它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陶瓷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中国陶瓷发展大约3000年,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中国瓷器也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可见陶瓷历史要长于青花瓷,青花瓷是从瓷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2、名称和范围不同。
陶瓷英文名叫Ceramic或者China,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青花瓷英文名叫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青花瓷是瓷器的一个系列,而瓷器又是陶瓷的一种。
3、地位不同。
青花瓷源于瓷器,出现在唐代,兴盛于元代景德镇,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能在陶瓷类目中出类拔萃,定然有其他陶瓷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青花瓷的地位要比陶瓷高得多。
4、商业价值不同。
青花瓷显著的特征是乳白料和青花,在封建社会,这属于皇宫和王公大臣专用物件,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鉴于使用者的阶层区别,青花瓷的价值就要比普通瓷器高,且这种优越性被传承至现代。
5、古代与现代的差异。
古代青花瓷与现代青花瓷差别不大,变化较小。古代陶瓷与现代陶瓷差别大,变化大,古代多以陶器为主,比较出名的代表是“唐三彩”,但与现代陶瓷相比,制造工艺做工精细度都有所不如。
7、产地不同。
青花瓷一般都出自景德镇,陶瓷在宜兴、山西、河北、四川、广西等地均有分布。
8、落款不同。
青花瓷吸收了绘画技术,常出自名窑,故一般会有落款。陶瓷覆盖范围广,各个瓷窑都在烧制,很多陶瓷没有落款。
9、表现形式不同。
青花瓷多以花瓶、宫廷瓷器等观赏性的物件为主,日用瓷较少。陶瓷多以日用陶瓷为主,观赏性陶瓷较少,如盐罐、茶罐、泡菜坛、酒坛酒缸等。
10、收藏价值不同。
青花瓷因为本来商业价值较高,在同等时间下,青花瓷的收藏价值显然也要高于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