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如何区分明清时期的瓷器,两者有何区别

仁爱的苗条
清脆的心锁
2022-12-21 19:34:35

如何区分明清时期的瓷器,两者有何区别

最佳答案
朴素的面包
精明的睫毛膏
2025-04-20 23:52:16

明代瓷器造型设计:造型丰腴、浑厚、古色古香,器形线条温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灵便。

1:根据纹饰来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纹饰:佩饰多为写意,界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不可遏前冲,爪部粘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末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瓜珠。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款: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之后,刚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见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初期和末期的圆器足部,经常出现塌底、沾砂、辐射状刮削跳震纹,到后期更为显著。器足形状有直圈足、沉稳圈足、卧足、仰斜圈足、外倾角内斜视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三足炉、深圄足、浅圈足、刃磨平底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岩石圈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卷圆白鳝鱼背形足等

根据釉面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清代瓷器釉面:釉层不及明代肥腴光亮,上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色、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白净亮颜,多有桔皮皱褶。

最新回答
哭泣的大船
动听的花卷
2025-04-20 23:52:16

如何辨别明清瓷器,笔者从明清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为你支几招。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风格。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瓶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饰。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甚至有些被用作餐具。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樽、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一线国企拍卖公司北京翰海秋拍藏品征集正在进行中,同类型藏品征集数量有限,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那么你对这家成交率顶先得国有拍卖公司有了解过吗?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月,是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由国内文物经营系统组建成立,从事综合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为国有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公司拥有众多善于此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常设有国家级鉴定专家组成的拍卖品审鉴机构。迄今翰海已举行大中型艺术品拍卖会百余场,拍品数量总计超过13万件,拍卖项目涵盖中国书画、古籍碑帖、油画雕塑、陶瓷玉雕、竹木牙角、金铜佛像、木器家具、当代工艺品等。总成交额超过88亿元人民币,成交率达70%以上,其中优秀文物艺术品所占比例超过30%,国家认定的一、二级文物珍品占10%左右。从2002年起,翰海公司连续被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授予行业最高资质的“AAA”级拍卖企业,北京市工商管理局认定的“守信企业”十年间,翰海公司先后举办过16场大规模、高档次、按国际标准操作的艺术品拍卖会及26场中小型大众收藏拍卖会。艺术拍品涉及门类广泛,品种众多。曾成功举办《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董珍玩》、《玉器专场》、《中国成扇》等拍卖专场,拍品总计超过6万件,总成交率超过70%,总交易额达35亿元。短短10年来,翰海已成为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中信誉度强、操作规范,最具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之一,并受到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藏品甄选范围如下:一、甄选对象中国境内的艺术品客户。二、甄选标准(一)甄选类别瓷器、玉器、金银铜器、木器、中国字画、油画、珠宝、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塑、纺织(十字绣除外)、工艺品、文献、邮品、票证、徽章、奇石标本、珠宝首饰、杂项等。(二)体积重量每件物品的体积不得超过40×50×60厘米,重量不得超过5公斤。如体积重量超限,需额外加收费用。(三)特别说明禁止征集下列物品: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或者禁止出境的文物;国有文物,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具有收藏价值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等;械具、刀具、锐器、钝器,易燃、易爆物品;体积、重量超出规定标准的物品。

沉默的大炮
沉静的小松鼠
2025-04-20 23:52:16

【明代瓷器的特征】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3、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4、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2、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3、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和谐的豌豆
矮小的乐曲
2025-04-20 23:52:16
1)明瓷器主要器型:明代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明代的盘、碗、圈足放锝较宽,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圈足内外都施釉。宣德时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较深,端重而实用,据近代传,至名正德时,有“正德碗”之称。宣德白釉茶盏,也是明代受欢迎的器物。

永乐、宣德时较典型器物有小巧玲珑的压手杯、壶、小壶等,另有带域外风格的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总体倾向是小型器占多数,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罐是最典型器物。

正德时胎骨、造型比成化时厚重,除常见盘、碗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也多见。嘉靖执壶变化较大,颈部加长,肩部与底部收敛,圈足高而微外撇,壶腹部成扁形。嘉靖、万历时突出成就是大型花瓶、大龙缸的烧造。同时,各朝方形器等进一步发展,如方斗碗,方形多角罐,方盒、多层盒等。明代中后期,瓷器制品种类越来越多,如豆、屏风、围棋、笔架、水滴纸、镇纸等。

明嘉靖、万历时瓷塑最多,主要是仙佛的塑像。明代外销瓷中的“军持”,也从元代的造型演变为器身矮胖和乳头状的流。

(2)清瓷器主要器型:清代瓷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主要可分为三类。属饮食类,盛器的日常用具--盘、碗、杯、碟、盅、壶、瓶、罐、洗、缸、插屏、枕、烛台等。属陈设玩赏类--花瓶、花尊、花觚、桥瓶、插屏、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娱乐用具类--砚、水盂、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用各式法器。

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笔筒、笔杆、镇纸、印泥盒、浆糊盒等,式样新异,精工细作。青花、粉彩的瓷制鼻烟壶和龙头带钩,香熏等服御,陈设器制作精巧。瓶类种类繁多,有双联、三联、四联直至九联瓶。另有壁瓶、轿瓶、转心瓶等。乾隆佛教八宝由平面图案变成了立体粉彩瓷器。乾隆多各种瓷塑,有各种人像瓷塑和佛教的达摩、观音等塑像,另有动物瓷塑多种(青蛙、鹦鹉、叭狗等)。乾隆瓷讲究雕镂和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

优美的御姐
伶俐的蓝天
2025-04-20 23:52:16

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王掌柜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据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纹饰: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纹饰: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识: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至于价格得根据瓷器本身的特性来定,影响因素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糊涂的秀发
忐忑的菠萝
2025-04-20 23:52:16
楼主问瓷器分类,应该是问瓷器的窑别。

按民窑与官窑分,是一种大的分类。

往下细分,出现过的著名的民窑,宋五大名窑:柴汝钧哥定。

烧制时间 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划出“朝”,如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二是划出“年代”,一般用于明、清瓷器,如明洪武窑、明宣德窑等。

烧制地点 指总的烧制区域。如“越窑”泛指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地区的窑址,“耀州窑”泛指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址。

烧制特征 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过程。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为粉青、天青、豆青等,白釉分甜白、青白,红釉有霁红、牛血红、豇豆红等。多色釉包括两种:一种用釉色与形状不一的色块构成釉面,如均釉等;另一种用釉彩勾勒图案,如青花、粉彩等,习惯上又称为“彩瓷”。彩瓷具体又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双层夹彩三种。

烧制窑别 是我国封建等级制度最生动形象的反映。官窑器泛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产品,始于唐五代,明清时盛况空前。民窑器则是民间窑厂烧制的各种产品。官窑器工艺精美、端庄华贵,民窑器则显得洒脱、生动

怕黑的自行车
多情的牛排
2025-04-20 23:52:16

苏武李陵故事 明崇祯年间 1635-1640年,高 30厘米 足径12.5厘米,巴特勒家族藏。器腹绘汉李陵和苏武会面的场景。李陵是汉代一名年轻有为的将军,在征讨匈奴的战役中因寡不敌众被俘。武帝将其全家抄斩。李陵因而不愿返汉。后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却为单于所拘。单于以李陵作说客劝降苏武,十八年后方获释。画面所表现正是苏武和李陵第二次会面的场景,李陵对苏武的忠贞不渝表示敬意,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亏于心。 明末遭受满人的侵袭,盖罐的故事反映了对明廷忠心不二的政治意愿。

布袋和尚故事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 20.8厘米 口径 17.3厘米 足径 11.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器外青花画面应为布袋和尚,周围有六童子。或拉念珠,或爬上他肩头挠耳,或拉他衣服。另外一只鞋被穿走了,禅杖也被抗走了。面对这帮淘气的小顽童,和尚不气不恼,依然乐呵呵。这是布袋和尚的本色和可爱之处。据文献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名契此,号长汀子。传说常以仗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端坐岳林寺磐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文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长期以来,有关布袋的绘画作品时有发现,明末和以后清代景德镇瓷器上,这样的题材屡见。

竹林七贤故事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21.1厘米 口径 18厘米 足径 1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伯夷叔齐故事 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21.9厘米 口径 18.4厘米 底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直身,平底 青花山水人物展现了山水掩映下的城墙外,两名平民打扮的人物,正向由武士和侍女簇拥的帝王装束的骑马者拱手致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者为周武王。

青花丙吉问牛故事缸 明崇祯 168-1644年,高16.6厘米 口径:21.1厘米 足径:1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外壁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在湖光山色的景致映衬下,一名农夫手牵一头水牛,面对一位朝廷官员,官员身后有执旗幡和扇,牵马,捧物的三名侍从,此图为丙吉问牛的故事。

文王求贤故事 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 明崇祯年间 1640-1643年,高:19厘米 口径:17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器身绘画采用红、绿、黄、紫、松石绿以及黑色多种彩料,表现周文王访求姜太公的故事。罐盖绘八婴游戏图。其中一个在放风筝。盖与器身多处以淡松石绿色敷彩,使此罐更显珍贵。

二仙故事图碟 明崇祯年间:1640-1643年,高:5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8.5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碟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涂有一周酱釉。圈足无釉粘砂,底施釉。碟内以红彩,两种不同色调的绿彩,以及黑彩描绘了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彩和。背景为山水图,二仙衣服飘扬,一小鬼从李铁拐的葫芦里冒出来。二仙所走的地面淡施红彩,使画面显得非常写实。此外,画中可见多层次的岩石和V字形草地。具有明显转变高峰期的特征。

五彩海水龙纹盘 明崇祯七年(甲戊)1634年,高:5.6厘米 口径:26.3厘米 足径:16.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敞口,深圈足。足外端内敛。器内画五彩文饰两组内心为云龙纹,内壁一圈饰海水,有对称礁石松树四处。外壁绘赶珠龙两条。五彩用彩浓重,手感十分明显。底心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戊春孟赵府造用”。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后,曾分封了许多子孙为王。此盘应为末代赵王朱慈瀚定烧作品。在明代许多王府用祭器都是由朝廷提供。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造磁州窑瓷器。在崇祯7年五彩海水龙纹盘上,再次出现与赵王府有关的瓷器内容,这在瓷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事情。因为许多王府用瓷都没有年款。 严格地说,此盘具有明代官窑风格。五彩彩料与明代晚期万历时期的官窑五彩器十分相似,绘画风格也十分接近。只是制作水平稍显粗糙。龙纹也显得苍老,似乎预示着明朝的衰弱。

青花钱塘梦故事盘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6.5厘米 口径:33.3厘米 底径:1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盘所描绘的是苏小小和司马才仲的离奇爱情故事。 司马仲才为北宋时期文人,曾在苏东坡的举荐下,于秦观幕为官。年轻时在洛阳曾经梦见一美人擎帏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苏小小是南齐时期钱塘的名妓,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后红颜薄命早卒,被葬于西泠之畔。但以后人们却常见苏小小出现在西湖边。若干年后,司马仲才前往杭州西湖苏小小墓前拜谒。当天夜晚,梦见苏小小,并与之相爱。三年之后,司马仲才死于杭州并葬于苏小小墓侧。这是一个超越了时空,地域的爱情故事,两者时间上相隔百年,在人鬼之间产生了凄美委婉的爱情,惊天地而泣鬼神。

 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寓意登科及第,此两对拍品画面构图相似,蟾宫之中,嫦娥及侍女正将手中桂枝给予青云直上的三名书生。 相传月中有蟾,故名“蟾宫”。《淮南子》中记载“羿妻姮娥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折桂”最早用来形容出众的人才,《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至唐代由于科举盛行,又因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逐渐将“蟾宫折桂”一词用来比喻登科及第。

清康熙 青花蟾宫折桂图罐一对

清顺治 青花五彩蟾宫折桂图将军罐一对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主婚姻和谐的神仙,常以蓬头笑面形象出现,手持荷花和圆盒,寓意和合美满,因寓意美好,深受喜爱。本品以通景绘和合二仙立于巨大摇钱树之下,具有和谐美满、财源广进的双重寓意。 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有不同版本:一说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情同手足,至雍正时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由此扬名;一说唐代僧人“万回”,一日往返万里带回远方兄长的家书,亦称“和合”。

清雍正 青花加彩和合二仙摇钱树图观音瓶  桃花源记 本品画面中,一男子居于左侧,身旁有船桨。与之对立四人,其中一高士呈迎接姿态,老妪侧坐,身后女子正在与小童玩耍,一派安宁和乐景象。四人身后洞石旁更有一株桃花,为确定故事主题提供重要线索,即为《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为《桃花源诗》序言,借武陵渔人(本品画面中男子即为武陵渔人,身侧船桨为身份标识)行踪,引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画面中高士或为作者陶渊明,身后老小共享天伦,体现出桃花源中和谐美满的生活状态,表达出《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盘口琵琶尊  麻姑献寿 本品以洒蓝地描金技法绘制麻姑献寿图,金彩保存较好,颇为难得。 麻姑献寿是非常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寓意美好,故而备受喜爱。葛洪《神仙传·麻姑传》中有关于麻姑的记载,麻姑应东汉时仙人方平之召唤,降于蔡经家,自称见过东海三次桑田变化,故而由此以麻姑比喻高寿。另外,还有西王母寿辰时其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故有麻姑献寿之谓。

清光绪 洒蓝釉描金麻姑献寿图观音瓶  羲之爱鹅   本品以淡描之法绘高士端坐,相向一童子捧鹅前行,画面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羲之爱鹅图。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尤爱鹅,据说其精研书法体势,得益于鹅之体势。而其爱鹅之事广为流传,是因为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黄庭经》后“笼鹅而归”。而“羲之爱鹅”属于“四爱”之一,关于“四爱”之说有多种不同说法,主流者有两种,其一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其二为“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

清康熙 青花淡描羲之爱鹅图高足杯  伯夷叔齐   本品画面中心二人着长袍,跪地拱手致意,应为伯夷与叔齐,相对一年轻者骑于高头大马上,意气风发,是为周武王,旁一老者亦骑于马上,伸手点指,似与武王交谈,是为姜子牙。

明崇祯 青花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图大笔筒 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后人多颂扬伯夷、叔齐为忠烈之士。伯夷叔齐的故事也是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这与《封神演义》在此时之流传甚广也不无关系。同时伯夷叔齐这种具有“殉节”精神的故事,在明末清初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期流行,也颇为值得玩味。清籁阁藏《封神演义》中便有一幅伯夷叔齐叩谏周武王的版画,可引而对读。

清籁阁藏《封神演义》伯夷叔齐图  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指唐代嗜酒好仙的八位文豪,即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杜甫为八人作《饮中八仙歌》,广为流传。瓷器中常以饮中八仙为题材,将不同人物特点跃然器上,别有风趣。

明崇祯 青花饮中八仙图围棋罐 本品所描绘场景为二人对饮,一人举杯进饮,而对坐之人早已不胜酒力,昏睡过去。画面所呈现的是酒仙的豪放姿态,对照《饮中八仙歌》中,或为描述李适之一段“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木兰秋狝 通过本品画面中的大帐、旌旗、侍卫和马上男子手上的猎鹰,可以判断此图为围猎场景。画面中人物均着清装,由此可进一步判断应为木兰秋狝的场景。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权贵秋季围猎的盛事,木兰为满语,意为猎鹿。古时四季围猎均有不同称谓,春日称搜、夏日称苗、秋日称狝、冬日称狩。而猎鹿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称“秋狝”。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清雍正 粉彩木兰秋狝图大盘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七人因生活上不拘礼法,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宗师。竹林七贤也是康熙时期较为常见的瓷器装饰纹饰。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盘一对    耕织图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氏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本品所绘择茧图为织图第十一图,焦秉贞所绘之图与器上所绘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清康熙 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大碗

《御制耕织全图》·织图·择茧图  西厢记 众所周知,《西厢记》是一部受众很广的戏曲,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人王实甫撰,也是明清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而且每一折均深入人心,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清晰明了。

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故事图长颈瓶   “墙角听吟”

清康熙 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盘

《绣像西厢时艺》墙角听吟图  “长亭送别” 这一折讲述张生为了使得老夫人同意其与莺莺成婚,进京赶考前,莺莺于长亭为其送别的场景。二人依依惜别,又有对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所吟诗句与二人月下传情之诗句颇有前后呼应之意,情浓意重。

清康熙 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折沿大盘

《绣像西厢时艺》长亭送别图  玉簪记 本品描绘画面为一男一女,二人月下佳期,画面简洁,背题诗曰:“松舍青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凡心,无奈凡心转盛。”

清顺治 青花玉簪记人物诗文笔筒   《玉簪记》为明代戏曲作家、藏书家高濂所作,被誉为传统十大喜剧之一,脱胎于关汉卿《萱草堂玉簪记》。故事描述了开封府丞之女陈娇莲为避靖康之乱,于金陵城外女贞观皈依为尼,法名妙常。书生潘必正落第后不愿还乡,因其姑母为女贞观主,故寄寓观中。二人在相处中冲破礼教和佛法,终结连理的故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最为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百余年为时间背景,以描写了魏、蜀、吴三个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同时也反映了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明崇祯 青花三国演义之凤仪亭人物故事图筒瓶  “二乔并读” 本品画面中描绘两名妙龄少女,共坐同榻,共读一书,是为颇为常见的瓷器装饰题材——二乔并读。 二乔指东汉末年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大小二乔常以并读形象出现,历代也有不少诗篇赞颂江东二乔,如明人高启有《过二乔宅》中提到“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便是描述二乔并读的场景。

清雍正 粉彩二乔并读人物故事图盘口瓶  “三英战吕布” 本品所描绘画面中吕布在前,策马飞奔,手持方天画戟,且走且战,身后刘关张三人各持兵器,驱马追赶,是为广为流传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情节。三英战吕布的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联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

明崇祯 青花三国演义之三英战吕布人物故事图花觚 除了上述外,还有一些作品题材未能辨识,现也一一奉上,供大家一同研究探讨。 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19.9厘米 足径: 1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各位研究研究是什么故事吧。

  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明崇祯 1628-1644年,高 17.2厘米, 口径:10.4厘米 足径:10.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笔筒细长,直身,平底。底微内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状跳刀痕。内外器白中闪青的釉色,器外上下花朵纹,水波纹暗花边饰,均显示出明确的崇祯产品特征,各位研究研究是什么故事吧。

画面绘亭台楼阁,三男子于高楼上向下望,楼下多位女子策马扬鞭,娇柔与英武之气并存,颇具特色。

清晚期 粉彩人物纹瓶 画面以五彩绘制,内室二人掩面而泣,其中一人正欲自缢,外厅则有一和尚模样者意欲拦阻。画面内容颇为少见,应为某长篇故事一折。

清光绪 五彩人物纹罐    

画面以河岸为场景,三位高士立于岸边,几位随侍正手持长钩,营救一落水之人,河里一仕女怀抱婴儿作于木盆之中,几只喜鹊正奋力抓住盆边使其不沉。画面人物众多,内容颇为奇特复杂。

清中期 五彩人物纹大盘

作品一侧录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同治甲戌(1874年)季冬下浣劳欣碧珊”款、钤印“碧珊”。画面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侧绘一高士端坐于车上,前有人拱手作揖;另一侧一将军骑于马上,前有数人屈膝跪拜。整个画面绘制颇为细腻,人物数量众多,且生动形象,但故事内容似乎与诗文并无关联,颇为值得研究。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碧珊绘粉彩人物纹铺首尊

坦率的雪碧
俊逸的月饼
2025-04-20 23:52:16
明清瓷器和老窑瓷器哪个多?答:据统计,一直以来,国内老窑瓷(高古瓷)市场受限于政策层面的制约,元代以前的器物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加之明清瓷器的存世量相对多于老窑瓷(高古瓷),所以,各大拍卖行过去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明清瓷器上。但这些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鼓励民间收藏文物,这使得老窑瓷(高古瓷)慢慢从幕后走上前台。

虚幻的豆芽
粗犷的樱桃
2025-04-20 23:52:16

元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由于元明清瓷器是生活用瓷和艺术瓷的极盛时期,历时很长,品种繁多,涉及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器型、纹饰、用途、胎釉品质、彩瓷品种、底足工艺、款识、做旧手法等许多内容,对其中每一项的研究都可以说是专门学问。今天就和大家简单说说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马未都鉴定瓷器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马未都鉴定瓷器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古董瓷鉴定可以通过传统的实物上手目测鉴定方法来判断,眼力鉴定,此种鉴定方法是通过一些对于瓷器有丰富研究以及鉴赏经验的鉴定专家或资深收藏者来进行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款识: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现今的传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两代的瓷器较多,这些明、清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征。比如说,明代款识就有“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所以,款识是鉴别断代的方法之一。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固然,纹饰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时期的瓷器中的青料会有晕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当时特有的现象,这是后代的仿品都无法准确仿造再现。清朝雍正时期仿的永宣年间的器物,通常会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刻意仿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为钴料的不同,也就没办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种“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现象,画人物时衣服的纹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着着单衣。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通常会被后朝及现代仿造者忽略。

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我们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