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瓷片上画画应该用什么颜料才擦不掉
在瓷片上怎样都会被擦掉的,陶胚时画好再烧制好的陶器才不会被擦掉。或者是刻瓷上色也不会掉色(刻瓷就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先画底稿,然后用刻瓷刀和小锤子把画刻到瓷器上,刻瓷有多种刀法,表现力丰富,刻完后用油画色上色,色彩会渗入瓷器里,永不掉色。)
hi:一不小心看到这个提问,先跟你说个故事:
有位男孩,一直很喜欢画画,但因为年纪的关系,不知道这个世界很大,总是沉醉于自己喜欢画的国画山水图,也很喜欢写一些诗词,毛笔字也还不错,然后他觉得,我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教他的国画老师跟他说:“这么好的一个种子,如果不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这个专业以后就浪费了!”考试终于来了,专业试他已经过关了,剩下的就是文化复习了。他文化成绩一般,但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好。这个时候和这个年纪比较容易进入迷惘,人生的转折点嘛,结果时间总是很快的就过去了,由于压力以及迷惘的心,男孩文化成绩没能过关,落榜了,后来老师跟他说,复读吧,朋友也这么说,复读吧···后来男孩没有选择复读,而是进入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半途,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要追求的生活,他退学了。他放弃了绘画,做起自由撰稿人,就是写网络小说的人。无果,出于家庭条件压力,他不得不开始工作谋生,小说没能养活自己。
他做了很多工作,帮老师做代课,给人画瓷片画,做过商场里的POP字体设计,再后来进过蛋糕店做学徒,甚至还进过工厂给人做临时工,装货柜车的货,夏天又很热,在货柜里装货是很难承受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样的路是谁导致的?如果当初不从大学退学出来,也许还能追求自己的梦想,继续画着自己喜欢的画!
全国很多地方都跑过了,也经历了不少事情,年纪已经到了2字开头,偶然的一次机会,让他从新找回自己的方向,继续开始画画,不同的是用电脑绘画!(电脑画插图,游戏设计等行业)他的心里由焦虑不安慢慢开始平静下来,这一次他觉得绝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努力,上进,求知欲望大过一切,本身很爱幻想和玩游戏,所以他选中了游戏方向走,那是很酷的事情他觉得,总算他谋到了一份相关的游戏设计工作,一步步下来,开始探索并从新审视这个世界。然后思考光对这个世界的影响,颜色的色谱原理,故事的时代背景,人文气息,开始对人生有了一个反省的心态,而不再迷惘,开始对宗教,对事物,对思维的方式感兴趣,还有人类为什么思考事物就是这样来思考的,思考的原理是什么等等,不管是画画还是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他开始突然觉得,人生就是这样的经历,认知是一个过程,只有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把以前学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全都忘记了么?世界很多知识,如果自己想追求哪个方面的就全力以赴,这样总会有所得的!
首先你这么问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不自信结果很糟糕的,目前你需要的是给予你全部的注意力在学习上,把学习当成一种求知欲望,有困难的问题就找解决方法,知道自身的不足是好事情!那说明你还是有这方面的意识,想学好习是得找方法,你说你非国美不上,这个无意识的就给了你负担,有负担就不能全力以赴!我建议你放松自己的心态,因为人生不是单项选择题,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你去发现的!
你说英语差,那是因为你没当成一种爱好来学习,这其实是我自己的故事,你之所以会迷惘,是因为你这个年纪很难体会生命这个过程!没有放开心态去对待知识带给你的乐趣,如果将他当成一道很难解的题,然后你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那么总有一天你能解开的!
关于“郎世宁”本人的生平,在《故宫郎世宁画集》中有相关的记载。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公元1688-1766年】清。意大利耶稣会士,画家兼建筑家。於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来华传教,召入内廷为画院供奉,历仕三朝。画参酌中西,善写生,人物、花鸟,奕奕有神,尤工画马,如《百骏图》、《名马图》、《武功图》至今有声世界。郎氏本欲将西法输入中国,因不为清帝所喜,遂创折衷画法。一时从之学者甚众,流风至今未绝,为一代大家。卒年七十八。
关于郎世宁绘画的过程,在其他文献中亦可找到。他生于公元1688年7月19日,是意大利米兰人。来华之前,即已是精於绘画及建筑,二十七岁来华后,也是康熙五十四年,奉命学习中国画,开始钻研中国绘画技术,在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与原来欧洲文艺复兴之华美写实艺术风格融会贯通,自创一派,给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艺术的先河。经过了八年时间的努力研究,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式成为宫廷的御用画家。
来华之初,郎世宁住在北京东堂及西堂,初期主要是研究欧洲艺术与中国艺术,并作过一部分尝试。郎世宁是在中国的西洋画师中第一位以“鱼”为题材的画家,因此,他在来华初期经常创造以鱼为中心的各类艺术品,这件油彩画瓷片《钓鱼图》,应当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是郎世宁任职御用画师之前少数存世的作品之一。
虽然,清朝的中国还是很封闭的。尤其当时的文人有着“尊华夏而轻蛮夷”的思想,但对郎世宁的作品,还是非常肯定的,比如邹一桂【公元1686-1772年】曾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於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可见对这种新画法的推崇。
当时戴进神父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主管官员决定测验郎世宁的手艺了,四月十三日起,我们亲爱的郎世宁已经每日任职於宫廷了,以他的才气(对於一个欧洲画家而言,必须去配合中国人的风气及口味),首先是一幅珐琅作品,然后是一张技巧的油画……”
"古董收藏"一向被称作是"富人的游戏",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书画瓷片,可能就价值连城,收藏界也时常有人因一件藏品便身家上亿。
但是正因为利润大,所以古董市场鱼龙混杂,假货永远比真货多,于是便催生了"鉴宝师"这个职业,但人们万万没想到,"鉴宝师"本是帮助人们去伪存真的,却有人在其中颠倒黑白,为自己谋取利益。
鉴宝专家
说到"鉴宝师"闹出的风波,便不得不提刘岩这个人,刘岩当年在文物收藏界绝对是一号人物,他的眼光精准无比,在对于文物的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参与过圆明园兽首的鉴定,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上掀起来一股"收藏热",本就能力不凡的刘岩,自然也就被大家捧上了神坛。
当年许多卫视节目也看上了"收藏"背后的超高话题度,一时间"鉴宝"节目做得风生水起,这些节目的套路十分相似,都是请一群鉴定专家来节目坐镇,再让收藏者们轮番带着自己收藏的宝物登场请专家们鉴别。
当年这种方式其实谈不上非常严谨,在短时间内,专家判断的结果未必精准,但是这样的节目因为既有"干货"又有趣味,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而身为鉴宝大师的刘岩也沾了光,频频出现在镜头前为大家现场鉴宝,因为他眼光毒辣,所以大家对他的鉴定结果都非常信任,可万万没想到,这位大师竟会利欲熏心。
2009年,河南卫视开了一档鉴宝节目《华豫之门》,刘岩作为专家受邀成为常驻嘉宾,因为节目质量不错,所以在省内小火了一把,而身在郑州的收藏者朱云看到这档节目后,就想起了自己家里的一件藏品,想要拿去给刘岩鉴定一番。
这幅画是朱云家祖上传下来的,名字叫做《嵩阳汉柏图》,据说作者是乾隆皇帝,可是这个说法朱云也不敢肯定,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但要真的是乾隆真迹的话,卖个几百万应该不成问题,毕竟,虽然乾隆在艺术界成就一般,却拥有皇帝这个光环。
真假难辨
但是,朱云把这幅画带到节目上之后,得到的回答却不如预期,刘岩告诉他,这幅画只是一副仿作,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作者不详,笔力也一般,最多也就值几万块。
这个结果朱云心里其实也有所预料,但是他还是多少有些失望,没想到下台之后,刘岩主动找到朱云说,自己可以帮他联系一些收藏家,说不定有买主愿意出高价,这让朱云感激不已,没多久刘岩就跟朱云说,有个买家愿意出17万,朱云一听这价格翻了三四倍,欣喜不已,于是就把画交给刘岩卖了出去。
从此朱云一直非常感谢刘岩,他想,要不是刘岩给自己拉关系,自己哪里能把画卖出高价呢?可是朱云不知道,那位出了17万的买家,根本就是刘岩自己,刘岩这么做,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发一笔横财。
画卖出去两年之后,朱云本来也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但是有一天,他一个同事给他打过来电话,说是在电视新闻上看见他家原来那幅画了,说是乾隆的真迹,卖了8700万!
这个消息让朱云吃惊不小,他赶紧找到新闻回放,发现电视里被拍卖的那幅画,果然和自己当年卖掉的画一模一样,这时朱云心里便开始惊疑不定,他还想着,会不会这不是自己那个赝品,而是真品,自己看错了?
可是朱云把新闻里的图片反复观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得不对,这画长得和自己当年那副太像了,连捆画的绳子都一模一样,仿品能做的这么真吗?抱着怀疑,朱云试探着给刘岩发了条信息询问,自从当年因卖画认识之后,朱云逢年过节都会给刘岩发几条短信,刘岩也会回他几句,但是这一次,朱云的消息发出去两三天都无人回应,朱云照着当年留的电话号码拨过去,却发现对方关机了,这下,朱云心里觉得,自己十有八九被骗了。
骗子大师
朱云用各种渠道联系刘岩,但都没有成功,后来朱云又找了当年节目上的工作人员,希望他们能帮忙找找人,可是工作人员怕惹麻烦,没有理会朱云的要求,朱云一时间孤立无援。
意识到上当受骗的朱云越想越气,他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当年刘岩这个家伙,从见到画的第一眼就打起了鬼主意,之后每一步都是在给朱云挖坑,只等着朱云这个猎物钻进来,还对这个骗子感恩戴德,而刘岩凭着这点计策,轻轻松松挣得了数千万。
愤怒的朱云找不到刘岩,只得起诉法庭,希望把刘岩逼出来,但是刘岩并未出现,只是派了一个律师来替他打官司,刘岩承认自己当时是低价买的画,但是这个行为也是卖家朱云自愿的,自己并没有违法。
这下轮到朱云傻眼了,没错,当年他的确是"自愿",因为他觉得自己这幅画不值钱,有了机会就想立刻脱手,可是自己之所以如此,不还是因为刘岩骗自己这幅画是赝品吗?但是,朱云没办法提供确切的人证物证,刘岩咬死了当年的"自愿"两个字,最后朱云无奈败诉。
事情传开,许多人都为朱云感到可惜,当年但凡是多拿给几个懂行的人看看,可能也不至于损失这么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朱云,怎么会懂得这么多弯弯绕绕呢?
而刘岩的骗子行径也传开了,虽然他在法庭上没有受到制裁,但这件事也让他的名声彻底臭了,从庭审结果下来之后,刘岩就基本再也没接到过生意,毕竟,大家都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朱云。
混不下去的刘岩只能跑到香港发展事业,只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香港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刘岩的所作所为?刘岩在香港的生意也十分冷清,有记者去香港探访过,刘岩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以前那些对他追捧的人自从他出事之后,纷纷绕道走。
当年一时贪财,却毁了自己辛辛苦苦奋斗半生赚来的名誉,也不知是福是祸,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在看到老人的作品后,带给了我两个字“震撼”,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在瓷片上雕刻,而且雕刻成品栩栩如生。如果老人距离自己很近,真想去实地拜访一下,亲眼见证这一神奇技艺。
这位老人住在山东淄博,她手中掌握着一门家传手艺,能够在瓷片上雕刻。让众多网友叹为观止的作品,是一幅万里长城雕刻画面。这幅作品,老人用了45天的时间。
通过视频资料,我不仅看到了老人的这一幅作品,还看到了很多其他作品。对于老人的作品,我有着下面这两个评价。
一、每一幅都很精美有关万里长城的作品,相信我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便是画作。这位老人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将万里长城“搬到了”瓷片上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艺。
瓷片给我的印象,除了光滑以外,质地还很脆。想要在这上面作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瓷片的光滑,使得摩擦力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瓷片面积小质地脆,稍有不慎就会破碎。
这位老人的作品中,每一幅都很精美。雕刻有昆虫、动物,也有佛像和风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二、充满了艺术之美瓷片本就给人一种精美感觉,别说是在瓷片上雕刻画作,就算是烧制而成,带有花纹的精美瓷片,看上去也非常的漂亮。
老人所雕刻的作品,会根据作画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瓷片做底。雕刻过程中,辅以不同颜色瓷片,成品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看到了老人雕刻的金蝉,也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蚂蚱。被雕刻到瓷片上后,看上去栩栩如生,使得瓷片变成了收藏品。
如果没有发达的互联网,我想老人这门手艺,就会被埋没在当地。也正因为发达互联网存在,使得我们能够,见证各类能工巧匠的手艺。
之所以规定使用无釉瓷片而不选择其他也能够实现这个功能的工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无釉瓷片价格低廉,易于大量生产,且比较常见,容易实现大量的使用,而且效果也非常的好.
一、采石制泥
制瓷以瓷石做胎,瓷石产于安徽省祁门,山名坪里、谷口两处,据窑厂二百里路。当地利用山间溪流设轮作碓,将瓷石舂成泥,制成色纯质细的砖式原料,称之为"白不(dun)"。另外,景德镇还有高岭、玉红、箭滩等品牌的白不,皆以产地为名。按此所诉,乾隆官窑当时所用的原料是专门从据景德镇二百里以远的祁门运来的。你看,千山万壑,山路崎岖,当地民工负荷而下。潺潺流水,顺势奔涌,冲动水轮,带起臼杵舂瓷石。木板便桥,欲过者所担即是以麻布所兜的砖式白不。[1]
二、淘练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经淘练,使其精纯。工棚前,一位老者正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使杂质下沉,另一中年汉子,再将泥浆舀到置于缸上的马尾细筛中过滤。过滤后的泥浆由另一人再分别注入置于矮架上的过泥匣钵内沉淀,使泥浆稠厚成形。在画面左下方,几层新砖之上置一无底木匣,铺细布大单,一位白须老者正将成型的细瓷石放入匣内,以便紧包,砖压沥水。工棚内,赤足者正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以备用。
三、炼灰配釉
配釉要用灰。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德镇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平县。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粗釉。图上缸中所浮的黑锅,则是配比例所用的"盆"。
四、制造匣钵
瓷坯入窑需要洁净,不得沾沙灰,故需套入匣钵内烧制。制匣钵的泥土取自位于景德镇东北的里淳乡和宝石山两地。原料不用淘洗,以轮车和拉坯法制作。而造匣钵之匠也常以粗泥拉造沙碗,以作家常之用。
五、圆器修模
碗、盘、碟称圆器。烧好后的成品因为窑火之故,会收缩,一尺之坯,得七、八寸之器。所以,制造圆器,必须先有模子。模子是拉坯时的样品,要修改、试烧数次才能做好。模工需熟悉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成模子。景德镇模具名手不过二、三人而已。画面上,中间一人正在操作,旁坐一位谢顶白髯老者正在指点。
六、圆器拉坯
圆器用轮车拉坯。就器之大小,又分为两种办法。大者拉一至二尺之器,小者拉一尺以内之物。在一只大木盘下设轴即是轮车,另有工匠将练好的泥置于车盘上,拉坯工坐于车架上,以竹竿拨动木盘飞快转动,然后以手按泥,随手法的屈仰收放,按模子的样式,以目测定款式、大小,不差毫厘。
七、琢器做坯
凿器指瓶、尊之类器物。浑圆的琢器做法同于圆器,先拉坯,再用大羊毛笔蘸水洗磨光洁,然后或吹釉入窑即成白釉器,或绘画上釉即成青花瓷。八方、六方等棱角之器的制作方法,则是用布包泥以拍练成片,裁成块段,再用泥调糊粘合。坯从模中印出后,再洗补磨擦。锥、拱、雕、镂等工艺,都要等做好的坯子晾干后,再由专门的工匠制作。
八、采取青料
青料是绘青花和作霁青釉的原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郡的山中。画面上,深山中已被挖空,撑起了顶棚。挖出的青料在溪流中洗去浮土,其色泽黑黄,大而圆者为上品,名为顶圆子,贩者携至烧瓷之所,埋入窑地煅炼三日,取出后淘洗售卖。江西、广东诸山间也产青料,但色淡不耐煅炼,只可做粗器。
九、拣选青料
青料炼出后,需要拣选,由料户专门负责。料分三等,黑丝润泽光色俱全者为上,用于仿古瓷、霁青釉、青花瓷;色虽黑绿而少润泽者,用于粗瓷;光色全无者不用。青料直接在生坯上绘画,罩以釉水,入窑烧成青翠色,如不罩釉,乃是黑色。如窑火烧过则多晕散。但有一种名为"韭菜边"的青料,不易晕散,用于淡描青花。画面上庭院内负担携匣之人为点缀。
十、印坯乳料
即印坯和乳料两个工艺。印坯。园器拉好坯后,将修模套在坯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然后退下修模,阴干瓷坯以备镟削。其湿坯不宜日晒否则会折裂。乳料。绘瓷所需的颜料,研乳宜细。每十两颜料为一钵专供研乳,研乳一月之后,才可应用。研钵置于矮凳上,凳头装有直木,上横一板,板中镂孔以装乳锤之柄,人坐在凳上握锤研之。画面坐上角描绘的即是。工价,每月三钱,亦有两手研两钵,夜里劳作到一鼓者,工价倍之。老幼残疾者多以此资生。
十一、圆器青花
在圆器上绘青花,分工颇细。勾线、渲染,绘旋纹边饰(俗称打青箍)、花鸟禽鱼、人物、写款都各有专职,且按类聚室操作,这是青花不同于五彩之处。
十二、制画琢器
凿器的样式,有方、圆、棱角之别;制画的方法有彩绘、镂雕之异。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制瓷之器,需遵古制。纹饰之作,花团锦簇,胜于春色。虽为瓷器,亦可尽显中华古代文明之象。
十三、蘸釉吹釉
上釉之法,古代制作长方、棱角的琢器用刷釉法,但不匀;大小圆器及浑圆琢器用蘸釉法,但又因体重而多破。今小圆器,仍于缸内蘸釉,余皆用吹釉法。用一寸粗、七寸长的竹筒,一端蒙以细纱,蘸釉以吹,视坯的大小与类别,吹的遍数由三、四遍至十七、八遍不等。画面上,左起第二人即在吹釉。
十四、旋坯挖足
旋坯和挖足两道工序。旋坯。圆器尺寸由模子而定,但光平度要通过旋坯修整。旋坯车,形似拉坯车,不同的是在木盘中向上立一根木桩,顶上包垫丝棉以护坯。将坯合扣桩上,拨盘转旋,以工匠持刀旋削,则器之里外皆得平光,是技术性很强的工种。挖足。在拉坯时,需留二三寸长的泥把,以便于把握以画坯、吹釉。待吹、画工竣,旋去泥把,挖圈足,写款。图中工匠,旋坯、挖足两道工序并作。
十五、成坯入窑
窑作长圆形如覆瓮,高丈许,上罩大瓦屋,名窑棚。窑棚后部之外,设烟囱,高二丈余。烧窑有专门的窑户。瓷坯即成,装以匣钵,送至窑户。入窑时,将匣钵码放于两边排列,中间疏散,以通火路。窑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坯胎的安放位置,视釉的软硬或器物的等级而定。待满窑后,开始发火,随即将窑门以砖砌好,只留一方孔,投松柴,片刻不停,待窑内匣钵作银红色为止,火熏一夜后开窑。
十六、烧坯开窑
烧制瓷器,依耐于窑火。计入窑到开窑大约三日,到第四日清晨开窑。窑中套装瓷器的匣钵尚带紫红色,人不能近,唯开窑之匠用数十层布制成手套,蘸以冷水护手,又用湿布包裹头面肩背,方能入窑搬取瓷器。瓷器即出,乘热窑以安放新坯,新坯潮湿就热窑烘烤,可免火后坼裂之患。画面上,远处,肩运柴片的人正在为烧窑运柴,左侧二人,一人正往窑内投柴,另一人抱柴以供;近处,案上待包的器物,是刚出窑的瓷器。
十七、圆琢洋彩
在圆、琢器上摹仿西洋的技法绘彩画,故称洋彩。要选绘事高手,将原料调细,先用瓷片画染试烧,以熟悉颜料的火性,才能由粗及细,熟中生巧。画匠以眼明心细者为佳。粉彩瓷所用颜料与珐琅色相同。其调色之法有芸香油、胶水和清水三种。油色便于渲染,胶水所调便于拓抹,而清水之色便于堆填。画面上的画匠有就案者,有手持者,有俯身于低处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运笔之便。
十八、明炉暗炉
制作釉上彩瓷,需先在窑内烧成白釉瓷,而后于上绘纹饰,再于低温炉--明炉、暗炉--内烘烤以固定颜色。小件用明炉,画面上方工棚内的炉即是。明炉类似烧珐琅所用的炉,炉门向外开,周围有炭火,炉内置铁轮,炉下托以铁,将瓷器送入炉内,以铁勾拨轮令其旋转(蓝衣工匠手中所持的细长物即是铁勾),以匀火气,烘烤的时间以画料光亮为度。大件则用暗炉,画面左侧棚内所置既是。炉高三尺,径二尺六、七寸,周围夹层以贮炭火,下留风眼。将瓷器贮于膛内,炉顶盖板用黄泥封固,工匠手持圆板以避火气,烧一昼夜为度。浇黄、紫、绿等单色釉亦用此法。
十九、束草装桶
瓷器烧成后,按上色、二色、三色、脚货四类分拣。后两档于本地销售。上色圆器及上色、二色琢器俱用纸包。二色圆器每十件用草包扎,每十件为一桶,由专职装桶匠装桶,以便运载。各省所用的粗瓷,不用纸包装桶,只用茭草、竹篾包扎。三、四十件或五、六十件为一仔,将茭草置于内,竹篾横缠于外,水运、路陆搬移便易结实。
二十、祀神酬愿
景德镇方圆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于产瓷之地,商贩聚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数十余万,皆以烧瓷为生,故窑火之事,皆尚祈祷祭祀。传说朱明之朝,帝令烧制龙缸,数年未成。朝廷官员严督窑民,百姓苦累。当地一位姓董的"神"纵身跃入窑中,捐身而缸成。主管人怜悯他而又觉神奇,于御窑厂内建祠纪念他,号曰"风火仙"迄今屡显灵异。窑民们也每日祭祀,供奉风火仙,以至经常在此请艺人唱戏以酬劳神灵。今天,我们值得一提的是,祀神酬愿非制瓷工艺,但此却被列为其中不可少的一项工艺,表现出窑工们对火的崇拜,对人工自然的敬畏,对窑事兴旺的企盼。这种现象不仅于
陶冶图制瓷工艺二十幅(6张)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一个特殊又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