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花瓷的介绍

怕孤独的春天
傻傻的战斗机
2023-05-12 07:22:06

青花瓷的介绍

最佳答案
舒服的哈密瓜
英俊的枫叶
2025-04-08 22:45:05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 图案纹饰。

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能见到宋青花只有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和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目前国内发现的宋青花非常稀少,仅在浙江的两座宋代塔基和重庆巫山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过,并且都是小件器物。

宋青花瓶,不仅器型很大,而且花纹复杂,最为难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其研究价值、学术价值非常珍贵。

但由于真正见过宋青花的专家在全国寥寥无几。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扩展资料:

广义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和瓷器。

由中国青花起源,影响到其他地区,如代尔夫特蓝陶。

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产品为标准器,其胎体要完全瓷化,呈现纯白的半透明状,青花必须首先是瓷器,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颜料发色,外罩也是透明釉,即青花必须是釉下彩即为狭义的青花瓷。

狭义的青花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的用料几乎相同,只是微量金属元素不同,所以发色有别。

为生产青花,首先就要能够生产高质量的蓝色和白色陶瓷。

这一点是通过中国与西亚的技术与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得以完善的。

由钴料生成的蓝彩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均有悠久的历史。

新巴比伦王国已经可以施用在玻璃、土陶等多种基质上。

该工艺在波斯及 时期又有传承发展,在西亚一直保持很高水准。

钴料的宝石蓝发色在中国也备受珍视,战国已有外罩蓝彩的陶胎珠子;唐代工匠则将钴料添加助熔剂,造出了釉上蓝彩,至8世纪初,高档蓝釉唐三彩已经较多出现。

青花瓷所用的白瓷是由中国独立发明的:东汉墓葬曾出土釉色灰白的器物,北齐时烧制已俱备一定水准。

隋代白瓷进一步发展,直至唐代真正成熟、遍布北方。

同时阿拔斯王朝受中国输入陶瓷的影响,恢复了源自古埃及的锡白釉陶。

现在成熟的青花的划花技法减少,印花增多,新增镂花,而描绘成为主流。

所绘图样布局层次多,画面满,但是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在瓶、罐的腹部和盘、碗的中心安排主要纹饰,其他部分填充辅助纹饰。

通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松竹梅、牡丹、莲花、西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动物及瑞兽有:龙、凤凰、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螳螂、蟋蟀。

其他纹饰,如珠竹石、杂宝、十字杆。

辅助纹饰有:卷草、锦地、回纹、钱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变形莲瓣、缠枝花卉等。

最新回答
重要的树叶
老实的草莓
2025-04-08 22:45:05

永乐绘画较宣德更为纤细,细小黑疵斑点比宣德密集,小笔渲染填色,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了绘画,故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后世都采用大笔一笔绘画,风格迥异。宣德的青花纹饰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永宣青花改变了元多层次繁密结构,趋于多留空白;回纹由整圈环连代替了洪武的二方连;永乐菊花纹具有图案化风格,宣德扁菊纹比较写实。永乐青花较宣德晕散。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

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器型:永乐瓷器向来以造型灵秀端庄、优美飘逸、厚薄适中著称,摆脱了元代厚重风格的影响。此时瓷器品种丰富多样,

新创了许多器型。青花瓷器的造型有无档尊、鱼篓尊、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执壶、痛壶、扁壶、竹节把壶、蒜头口绶带扁壶、扁罐、双系小罐、轴头罐、八方烛台、花浇、水注、折沿盆、压手杯、撇口浅盘、僧帽壶等。其中一些明显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诞生的,如无档尊、鱼篓尊、花浇、僧帽壶、折沿盆、大盘等,有的上面还有波斯文、阿拉伯文或藏文。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新创的器型还有抱月瓶、天球瓶、八方烛台等。

碗、盘类器的内壁与底面衔接处,有弦纹一周。器心内凹外凸,呈塌底状。大盘的底足为细砂底,用手抚摸有光滑湿润之感,有的可见小块铁色斑。小器的底足多数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痕。圆器中的撇口器口沿极薄,尖而不圆,摸上去有锋利感。琢器虽然是分段制成,但因工艺精细,衔接痕不明显。常见圈足有高深外撇式,内墙外撇式,里直外收式、齐平式等。

胎釉:永乐时胎土淘炼颇为精细,所以胎质细腻,胎色洁白,比后来的宣德瓷胎薄体轻。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平净为主要特征,没有后来宣德时流行的橘皮纹。釉色呈青白色,这是明代传统烧造方法造成的。釉汁厚积处闪淡青色,有的呈现洁白色调。琢器表面釉面多均匀一致,釉下有大小不一的细密气泡。

青料:青花采用进口苏离麻青料绘成,呈鲜艳的靛蓝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

色调幽深艳丽,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量低,就减少了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可以烧出像蓝宝石那样的鲜艳色泽。而含铁量高往往会出现铁锈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甚至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会有凹凸不平之感。这是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整体呈色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颜料较浅。颜料比较细腻均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

图案纹饰:常见的纹饰有海水纹、卷草纹、竹石芭蕉纹、折枝枇杷纹、仰莲纹、暗龙纹等,以植物纹为主,有四季花卉和折枝瓜果,如缠枝莲花、牡丹、蔷薇、菊花、山茶、灵芝、月季等,但不见洪武朝盛行的扁菊花为主题纹饰的图案。折枝瓜果多是一些象征长寿、吉祥的果实,如仙桃、石榴、枇杷、葡萄、樱桃等。动物纹方面主要是龙凤纹,还有少量的麒麟、海水异兽纹等。龙身较肥,龙爪有三爪、四爪和五爪的。永乐青花在绘画时开始出现双勾填色,即用细线勾勒轮廓,内用小笔填色,用笔触表现出浓淡层次,改变了元代和洪武时一笔点划的风格。

即用细线勾勒轮廓,内用小笔填色,用笔触表现出浓淡层次,改变了元代和洪武时一笔点划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