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器有什么特点?
画珐琅,又称洋瓷,元明皆无,康熙时期传入,清三代尤为盛行。因为珐琅釉料在烧制时容易流淌走样,对于釉料配方以及火候控制均有严格要求,其技术难度较掐丝珐琅高,是珐琅工艺中最难的一种。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发展突飞猛进。乾隆皇帝酷爱珐琅工艺,还积极支持画珐琅的生产,还命令宫廷画家多次参加画珐琅的生产,质量高,许多前所未见的新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图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器型变化很多,包括仿古青铜器、仿康雍二朝的器皿等。还出现了大型器,许多插屏、挂屏、熏炉、画缸、大瓶等都是用于宫殿内的重要陈设品。这些器物不仅形制高大,而且制造十分精致,与高大的建筑交相辉映,更显得气势恢弘。造型式样显示出多方面的追求。
帝王后妃盛放物品的画珐琅盒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以及梅花式、葵花式、瓜棱式,还有屉盒和攒盒。总的说来,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主要有宫廷样式和广州样式两种。宫廷样式的画珐琅器则侧重传统的工艺手法,图案严谨工整,画工精美细致,釉色温润细腻,多以明**作地,具有浓厚的皇家气息。广州样式的画珐琅器,更多吸收了欧洲艺术风格,构图多以欧洲大卷叶纹为装饰,线条奔放,器型新颖,胎体轻薄,釉色明艳。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