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考古如何处理古墓中的遗体呢
谈谈我知道的一些情况。遗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多数古墓被发掘时墓主只剩遗骨了,甚至连骨头都烂了,渣都不剩。比如河北满城汉墓,是刘备老祖宗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国第一具金缕玉衣就是出自刘胜墓。当时发现玉衣是瘪的,里面什么都没有,渣都没有,以至于考古人员以为玉衣不是存放尸体的,一直在寻找刘胜遗体在哪。后来在玉衣里发现几颗牙齿,才知道刘胜遗体确实在玉衣里,只是烂的太彻底。 所以,考古发现的遗体大多数只是骨头或部分骨头。一些不重要的遗址古墓,挖掘完成后会原地回填,就是在原地重新把墓主埋葬。大多数考古发现的遗骨会收进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地的库房,分门别类编号等级放在一排排抽屉里保存。有些遗骨的生物信息比如DNA现在技术无法提取,将来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检测。如果不是遗骨而是真正的尸体,那绝对个个都是宝贵的文物。这种遗体分为干尸和湿尸。干尸比较常见,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经常会有干尸,因为干尸没有水分,保存下来概率大。比较著名的就像楼兰古尸,就是干尸。湿尸就是有水分的古尸,极其珍贵罕见。有湿尸的古墓通常不仅仅是尸体像刚死去的遗体,墓室内其他物体有机物也是完好如新。最著名的就是西汉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如今是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还有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具古尸。因为挖出来时通常没有准备,接触空气后发生变化,所以看起来变样了。不管是干尸还是湿尸,都是会放在博物馆保存的。一些基本情况,,谢谢。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