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天目瓷的其它介绍

贪玩的金鱼
无私的乌冬面
2023-05-11 17:23:32

天目瓷的其它介绍

最佳答案
成就的小虾米
曾经的白猫
2025-04-21 07:43:34

《天目》一书图版中有5件瓷器为焦作李封天目瓷窑遗址出土。其中有天目瓷碗1件(彩图8,北宋,口径186cm )、白覆轮油滴天目钵1件(图版10,北宋,高85 cm,口径148 cm,高台径25cm,藏藤田美术馆)、白覆轮天目碗1件(图版11,北宋,高146 cm ,口径149 cm高台径41 cm,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天目瓶1件(图12,北宋,高300 cm,口径120 cm)、河南天目双耳壶1件(图版13,高130 cm,口径89 cm,胴径124 cm,底径68 cm)。焦作市李封天目瓷器在《天目》一书中,被小山富士夫先生称之谓“河南天目”瓷。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窑具有圆形直壁深腹匣钵、圆形锅底漏斗状匣钵、环形垫圈等。另外,在一些器物内部还发现有带3——5个支钉的烧造痕迹。瓷器胎质以灰白色胎为主,兼有少量白胎、砖红胎和缸胎。釉色有黑釉、酱色釉、釉、白色釉及天蓝色釉等。多数器物施釉到底,部分圈足露胎。釉层较厚,少部器物有窑变现象。器物装饰有刻花、画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花器物装饰丰富多彩,绘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笔如游龙的行书、草书等。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代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古陶瓷学会会长,深圳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先生,早在1979年所写的一篇题目为《河南天目瓷》一文中说:“……解放前,日人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带收集了一批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轮、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钵、皿、壶、器盖等。小山富士夫把这种天目瓷器称之为‘河南天目’”。从1975年起,焦作市古瓷窑遗址中就增加了一处“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河南天目瓷”中新增加几件焦作市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中的品种:“河南天目虽然孕育于各地的民窑之中,不可否认各类瓷艺的发展对河南天目都有着直接影响,尤其北宋时官窑林立,民窑四起,各窑互相竞争,虽然料粗,但能细作,虽不善雕、刻、绘画,但却利用黑色有青紫及酱色的釉彩,采用洒釉技法,发挥其熟练窑变功能,使其出现美丽的鹧鸪斑、兔毫花之类的精良作品,形成了河南天目独特风格。”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最新回答
醉熏的缘分
过时的小虾米
2025-04-21 07:43:34

1 天目盏
天目盏 建盏与天目盏区别与级别比
用福建南平地区一带含铁量较高的红土为胎底,含铁量高的釉料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这是我们对建盏的解释。

而天目釉系列茶碗,则氧化烧和还原烧并存,且含铁量也较低,从胎低能明显看出与建盏含铁量的区别。

建盏: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建盏: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而器物唇边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因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天目盏: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就把当时的黑釉系茶碗(其中也有来自建阳窑的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他们把这类黑釉茶碗称为天目碗。

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类茶盏的国际通用名,日本和台湾有许多陶艺家,都有烧制天目釉茶碗,不仅釉色变化丰富,且胎质较细腻。

如今,在日本和台湾一般都通称“天目盏”,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三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

建盏是天目釉系中的一个品种,也是最高端的品种,产自福建南平地区的黑釉茶碗,才能称之“建盏”,它与其它窑口所产的天目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产地不同,胎和釉料也不同。
如何区别建盏和天目盏
天目杯是天目釉杯子,是瓷器釉色名指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种黑褐色或黑褐底色上呈现条状或斑点花纹的色釉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原属建州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推杯换盏有两种意义:古人不仅指喝酒的意义更深的含义是达官贵人一般都不用杯子用盏,指升官了把杯子换掉可以用盏了;二者是送盏和受盏之人都把对方视为好友知己之人可以交心推心置腹之意义。
一个现代的窑变天目盏多少钱
台湾陶艺大师沈昆川的天目盏价格在几千元不等,天目壶与天目盘等则价值上万余元。沈昆川先生近几十年来,一直埋首于工作室,默默研究目釉,付出外人难以体会的心血,对于控炉火温度有着丰富的经验。火候的掌控对釉烧来说极其重要,沈老师善于控制火候,对温度的掌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才使得其作品浑然天成。

目前由于沈先生身体不好,很少再制作天目盏,天目壶等,所以极其珍贵。
天目釉建盏天目杯和建盏的区别天目盏和建盏区别
天目”一词,源于日本,日本学者奥田直荣在《天目》一文中写到:“现在常用的广辞苑的天目条上写着:‘用绿茶末沏茶的一种茶碗,为浅而敞的擂钵形器,因中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的什器而得名。

在中国是以建窑产的为代表,在我国濑户产最为出名’”。小山富士夫则写道:“天目这个词,最初可能是建盏的意思,继而吉州窑的茶碗也叫做天目,后来变成只要是黑釉陶瓷都叫做天目。

到了江户时代,天目这个词变成了茶碗或陶瓷器的代名词一样使用。”,由此可知,即便是在日本使用“天目”一词,也因不同时期,对“天目”赋予的内涵以及外延亦有所不同,故而奥田直荣认为,在日本,“天目”指的是天目茶碗(建盏和吉州窑黑釉盏)本身和茶碗。

而且,“天目”在茶中起着象征性的存在意义。日本最早传入天目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在荣西禅师传入碾茶法的镰仓前期。

《吾妻镜》曾载,建宝二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二月四日,建军源实朝宿醉难熬之际,叶上僧正(即荣西禅师)劝他和一碗茶并献上一本赞颂茶德的书,将军大悦。虽然没有提及荣西进茶的就是天目,但是在荣西《吃茶养生记》中所形容的口广底窄、茶汤久热难冷的茶瓯特征倒是与建盏一致。

目前日本国内已知最早记载有关建盏的文献,当推金泽贞显(1278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333 年)写予镰仓称名寺主持剑阿(1261~1338年)的信函。该信是为了从剑阿处借用“建盏”等茶具而书写的,在给剑阿的其信函中,还提及将建盏装镶金属扣边一事。

巧合的是,这与前述失事沉没于至治三年(1323元朝至治三年)新安船上的带金属扣的建盏(或为仿建品)时间相吻合,新安沉船上所运的茶盏,当是日方采购自中国的各种茶器之一。而在南北朝时期,对建盏、天目概念有过分类的相关文献。

《新札往来》中载有“建盏、油滴……天目……”,其中将“建盏”与“天目”并列,显然所指不是一物。“油滴”建窑与磁州窑均有生产,在此应该是磁州窑的“油滴”,矢部良明主编的《唐物茶碗》一书中的传世“油滴”也证明了这一点。

《尺素往来》、《下学集》、《异制庭训往来》、《禅图 灰被天目 林小歌》、《庭训往来》、《桂川地藏记》、《撮壤集》等各时期的辞书和往来书信里可散见类似的将“建盏”和“天目”并提的记载。根据日本福冈博多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 12 世纪前期(公元 1101—1125 年,相当于中国北宋晚期的宋徽宗时代)的地层中,已有“建盏”出土,显然早于“建盏”一词文字记载的出现。

现在日本传世品中的“灰被天目”和“黄天目”茶碗,与建盏出土的地层不同。它们皆出于 15 世纪前后(公元 1401明建文三年、永乐元年—1499 年)的地层中,而在建窑发掘中,未见有与这些传世品相同器物出土。

在福建所有建窑以外的已发现的古窑址中,目前仅在南平茶洋窑发现有与其相同者,因此可以证明日本出土和传世的“灰被天目”是茶洋窑的产品。在日本东北大学的藏本《君台观左右帐记》是日本茶道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部书。

这部文献是当时足利将军的文化侍从能阿弥等,对他家藏的中国生产的“唐物”(其中有黑釉茶碗等)进行鉴赏评级的一本书。在这部文献里,把“天目”和“建盏”分别评出等级,首先把建盏中的“曜变”评为是“最上品”,认为曜变是“建盏中的最上品,世上独有,黑地上施有浓淡的琉璃斑点,又有**、白色等各种颜色浓淡交融,光彩如锦”;而油滴则次之:“仅次于曜变的珍品,黑地上附有浅紫色的白色斑点,内外均是,比起曜变,油滴保存在世上的可能为数不少,大约有五千件”。

结合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的左右帐记所载的“曜变、建盏,名传天下,不可多得也”以及“油滴,同名也,比曜变多”等记载看,书中所说的“油滴”,当指“油滴“建盏。而“鼈盏”、“乌盏”、“能皮盏”等而下之,被列为末等的是“天目”。

该文献并且将这些茶盏论质评价。如排在首位的是“曜变”(价值万疋);其次是“油滴”(价值五千疋);再其次是“建盏”(价值三千疋);其余的则又次之。

未标明价值的“天目”,其在藏品中等级显然较低,价值也不是特别珍贵。从文献的记载中明显可以看出“天目”与“建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黑釉茶盏。

成书于该文献之前的《祇氏园执行日记》(康永二年,即公元;南宋淳佑三年 1243 年)中,首次出现的“天目”茶碗,购入时只需四百文,同价值“万疋”的建盏相比,可谓极其低廉了。这里的“天目”显然不是指建盏,而是另外一种茶盏(碗)。

在桃山时代的天正末写的《山上宗二记》里,“天目”完全是作为总称,其“天目事项”:“名物天目,绍鸥所持一个,天下只有三个,二个在关白,引拙的天目,在堺油屋,皆为灰被天目,灰被在各处有上中下之分。……建盏中,曜变、油滴、乌盏、鼈盏、玳皮盏。

此六种皆建盏也。”尽管其中玳皮盏被划入建盏有误,但是“天目”是茶盏的总称这一事实是无疑的。

在日本的平安末期至镰仓时期,因寺院茶逐渐推广,日本的饮茶风气渐盛,由中国输入的建盏被视为珍贵的茶碗而倍受欢迎。尤其在寺院和显要阶层极受推崇,如前述的《满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