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纪录片结尾解说词~~急需

妩媚的糖豆
灵巧的犀牛
2023-05-11 13:29:51

纪录片结尾解说词~~急需

最佳答案
爱笑的黄蜂
开放的柜子
2025-04-29 23:41:14

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进行分析。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政论片;风情片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念性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题的一种见解和情感。它不同于广播专题片和电视新闻片,不仅有长篇幅的画面,还包括解说、音乐、音效、同期声和字幕六大创作要素。画面图像,是一部片子的基础,有其自身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解说一般对画面有依附感,但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它对画面有高度的补充、丰富、点题、渲染等作用。音乐是为配合图像与解说而存在的,它最具表情性。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声响,它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表现人的情绪,折射人的心理,具有象征性和自身价值。同期声是拍摄现场的自然声响和人物语言。字幕用来代替说明性解说,起提示、补充作用。以上六大创作要素,分别隶属于视听两大语言,共同形成电视语言。它们表面独立,却又相互依附。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诸元素中,解说只是创作一部片子的要素之一。现仅对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政论片和风情片的解说词着重分析。1 政论片解说词11政论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前从大量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的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12解说词可以补充片子欠缺的信息《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配合这段解说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是一位瓷器研究者。在画面中针对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观众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13解说词可以扩大延伸片子的信息量然而解说词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它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了解到片中内容以外的信息与知识。比如片中曾展现了一个瓶颈细长,瓶身为灯笼状的象牙白色瓷瓶,字幕标为“唐,越窑,青釉八棱瓶,故宫博物院藏”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只能是对它的颜色、外观、名字和背景略知一二,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画面的解说词,看看从解说词中还能获取哪些信息点。“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怎么样,是不是从略知皮毛到内涵延伸了呢?解说的作用主要是补充画面不足,交代画面难以表达、尚未表达或表达不充分的内容。这段解说就是对被解说对象的潜在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做了必要补充,扩大了片子的信息量。2 风情片解说词21风情片解说词位置感靠后,起解释说明作用风情片恰恰相反,因为风情片的主体是画面,为的是让观众好好的欣赏画面,所以解说词的位置感要靠后撤一些,比如《中国金丝猴》中的一段解说词,“1879年,著名动物学家米勒·爱得华兹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这种采自中国的灵长类标本时,被它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尤其是金丝猴淡蓝色的面颊上向上仰起的鼻孔,使他联想起了11世纪十字军司令漂亮的翘鼻子夫人洛克安娜,由此,他把这种动物命名为R·洛克安娜。川金丝猴学名便由此而来。”画面上呈现的则是一片树林远景,有几只可爱的小猴子在跳跃,三只猴子在树上,一只背对大树,另外两只在理毛。画面结构合理,风景宜人,再加上几只可爱的小猴子,让人有种恨不得身至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的小猴子们一同嬉戏玩耍的冲动。所以解说词不宜过多,只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以免影响观众欣赏片子的雅兴,喧宾夺主。22风情片解说词的风格何谓风格?即某一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不同的艺术创作者由于个性、思想、自身经历、艺术素质等不同,在驾驭题材和体裁、采用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讲求风格,是作家、作品成熟的重要标志。在风情片的解说中,用“讲”的方式比较合适,语速较慢、语言平稳、情感恬淡、断连适当、主次分明、解释性强,这些不仅是为了让人听的清楚,也是为了让观众听的舒服,配合着画面更好的欣赏片中的宜人风光。23风情片解说词的解说方式在风情片解说中,常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以达到建立表意圆熟、个性鲜明的语言环境,为主题服务的目的,给观众留下联想的空间。在风情片中,主体是画面,解说词的作用是点缀主体,为画面增色,位置感要靠后,不可喧宾夺主。3 解说词的位置通过对政论片和风情片解说词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解说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新闻片配音,一般而言,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用声低、力度强、用气更灵活、语言更自如、多变;比电视新闻片配音有艺术性,技巧性高,表达形式更丰富。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注意的是,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根据解说的作用与需要,有时位置感上前,有时位置感后撤,这种感觉直接关乎解说处理的分寸把握和与画面语言的配合。如“政论片”的解说,一般声音、气息力度较强;出字饱满;语言感觉严肃、质朴、庄重、大方,有主体感,此时位置感需上前,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欠缺的信息,扩大片子的包容量,使观众能够更好,更完整地了解到片子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所有信息。而“风情片”的解说恰恰相反,它的用声一般轻美柔和;咬字柔长;节奏轻快、舒缓;语言亲切、甜美,语气柔和、真挚。此时位置感需后撤,解说只起到渲染作用,更主要的还是让观众好好的感受画面语言,欣赏片子。可无论是“政论片”还是“风情片”,解说词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可以起启承和转合的作用,并且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缺欠的信息。画面与解说词的搭配在记录片中实现了传达思想,表达主题,反映现实等功能。纪录片的画面需要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起到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引证的作用。所以说,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和解说词是“鱼”和“水”的关系,解说词为画面服务,而又比画面灵活得多,同一个画面可以配不一样的解说词,但是目的都是一样,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并且用文字补充画面或实物所缺欠的信息。画面是解说词的诠释,与解说词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来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使观众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最新回答
生动的小蚂蚁
无奈的歌曲
2025-04-29 23:41:14

同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绿迷人,赢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爱。

唐代越窑的代表作品青釉瓜棱壶,高204厘米,口径89厘米,足径94厘米。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最精细的越窑青瓷被称为“秘色瓷”,仅供给皇家御用。其代表作就是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

法门寺系唐高祖李渊定名,寺中供奉佛指舍利。这枚舍利是佛教的至宝,由7个函套装着,最里面的函装着舍利。所有的物品都是当时埋在地宫中的,文字写得清清楚楚,一共发现了2499件遗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

唐代的法门寺在做佛事的时候非常隆重,皇上亲自主持仪式,所以法门寺里埋的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东西。当时秘色瓷一共埋了14件,地宫里的《衣物账》上注明: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

其中地宫门口有一件秘色瓷八棱净水瓶,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代表了越窑工艺的最高水平。

其余13件都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其中两件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5朵,非常精美。

还有一件贴着金银箔的装饰盘子,称为金银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可见地位之高。

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浙江境内的瓯窑、婺窑,安徽境内的寿州窑,湖南境内的岳州窑、长沙窑等。

唐代除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外,还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这两大瓷窑被称为“南青北白”。

文献记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的“内丘”就是指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的邢窑。

邢窑生产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邢窑的白瓷又有粗细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细者少数。细白瓷胎骨坚实、致密、釉色细润洁白,厚处呈水绿色。粗白瓷胎质较疏松,胎外均敷化妆土。

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故“天下贵贱通用之”并非夸张之词。唐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白瓷作品中出现了新型的瓷塑。

如唐白釉狮子,高108厘米,底径63厘米。狮子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狮的眼睛及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长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处呈黑色。此件白釉狮子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除了邢窑外,唐代北方生产白瓷的瓷窑还有河北境内的曲阳窑,河南境内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境内的浑源窑等。

巩义窑有种特殊的瓷器称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种是贴面绞胎,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如巩义窑绞胎枕,高8厘米,长125厘米,宽88厘米。此枕造型小巧,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三足罐也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

如巩义窑唐绞胎三足罐,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158厘米。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另外陕西省乾县懿法太子墓发现一件唐绞胎骑马俑,人和马全是绞胎处理,十分罕见,也是唯一的绞胎瓷塑。

在南方,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窑也都有白瓷生产。如在江西景德镇梅亭发现的唐代白碗,白瓷工艺也已经十分高超了。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品种新颖多样,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碗等几乎无所不备;造型浑圆饱满,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富变化。

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丰满,造型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鱼形瓶、海棠式杯、贴花壶、三彩器、绞胎釉等,纹饰有印、刻动物纹、龙凤纹、人物、花草、几何形、山形纹及点彩、条彩。

瓷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

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亦多有瓷砚制作。唐代瓷砚的足较多,更有镂孔圈足,砚面明显向上凸起。总之,唐代瓷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唐代瓷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

唐代的瓷器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瓷器发展情况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釉下彩瓷器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彩,用小点连缀成方形、六边形和花鸟图案,虽简单几笔,却生机盎然。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雁纹壶,通高22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21厘米,长颈、敞口,瓜棱形腹,九棱短流,流腹相接处有明显的修坯痕,执手有修,腹内壁未施釉,可见十分明显的瓦槽形拉坯痕,这是长沙窑壶罐类产品一个典型的工艺特征。

该壶通体施青釉,釉面润泽清澈,并有浅开的鱼子细纹,雁纹的彩釉虽有剥落之处,但这非但没有损害其整体形象,相反增加了器物厚重的沧桑感。

长沙窑釉下壶这类产品,其纹饰都在流的正下方,该壶纹饰以褐彩勾线,绿彩晕染,其奋飞的鸿雁及其一抹青山,虽极简练,却引人入胜。

浙江省宁波也发现有唐代釉下彩鹿纹壶,彩绘技法成熟,笔法流利,小鹿神态活泼可爱,表现了唐代民间花鸟画的朴素风格。

釉下彩瓷器还有用一首诗作装饰。如有一件瓷壶上题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开创了用诗词装饰瓷器的先声。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瓷器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等,窑址有河南境内的鲁山窑和郏县的黄道窑等。

如唐代花瓷双系罐,高199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07厘米。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4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所致,妙趣天成。

还有唐代花釉细腰鼓,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鼓为长圆筒形,两头粗,全身施黑釉,饰7道凸弦纹,并于上用蓝彩绘数十块形状随意的斑纹,宛如点缀于黑色天鹅绒上飘浮不定的云彩,沉静典雅而又奔放不羁。

黑釉瓷也是唐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河南省是发现唐代黑瓷最多的地区,巩县发现的有瓶、壶、碗、盘等,一般器形较小,给人以纯朴厚重感。

唐代黑瓷代表作品是塔式黑罐,集中了镂空、堆贴等技法,座上雕镂神像、人物和花卉,盖顶塑一小猴,形态天真活泼,是北方黑瓷的优秀作品。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壶盖与壶口吻合呈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壶体以塑贴和刻画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

此壶既汲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业的高超技艺。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层次清晰。

唐代的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典雅与华美,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