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彩瓷到底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闪闪的吐司
朴实的树叶
2023-05-01 05:55:44

彩瓷到底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最佳答案
奋斗的冬瓜
无心的薯片
2025-04-21 00:09:26

元代。

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

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

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

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扩展资料

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长沙窑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输出到海外,据考古学家调研,在国外大约有十三个国家出土了唐代长沙窑瓷器。

最近有报导,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国公司组织打捞的一只中国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约六万件,九成以上为瓷器,以唐代长沙窑产最多。可见其时中国瓷业发展的盛况。

中国彩瓷的发展,自从东汉青釉、褐釉瓷器烧制成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瓷业迅速发展,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黄釉绿彩瓷器,改变了早期瓷器单一色的状态。隋代又将白瓷烧制成功。

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业发展空前繁荣,瓷窑广泛兴起。特别是巩县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以及郏县窑的黑釉蓝斑等许多品种都闻名中外,在瓷器装饰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宋、辽、金时代更是名窑辈出、名瓷荟萃,装饰上也更丰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绘尤为突出。这些都为元、明、清的景德镇瓷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形成全国制瓷中心,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彩瓷阶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烧制技术完善成熟,并大量输出海外,同时还发明了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等。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产品精细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

十七、八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瓷器非常热爱,他们常常用较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在中国瓷器上,达到既保护瓷器又美观的目的。还有的博物馆将中国瓷器镶到建筑物上,作为很重要的装饰。

如泰国王宫建筑的一些外墙用中国的粉彩花鸟瓷砖作为墙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鸟瓷砖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中国古代彩瓷久远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愧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彩瓷

最新回答
腼腆的裙子
刻苦的丝袜
2025-04-21 00:09:26

《天目》一书图版中有5件瓷器为焦作李封天目瓷窑遗址出土。其中有天目瓷碗1件(彩图8,北宋,口径186cm )、白覆轮油滴天目钵1件(图版10,北宋,高85 cm,口径148 cm,高台径25cm,藏藤田美术馆)、白覆轮天目碗1件(图版11,北宋,高146 cm ,口径149 cm高台径41 cm,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天目瓶1件(图12,北宋,高300 cm,口径120 cm)、河南天目双耳壶1件(图版13,高130 cm,口径89 cm,胴径124 cm,底径68 cm)。焦作市李封天目瓷器在《天目》一书中,被小山富士夫先生称之谓“河南天目”瓷。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窑具有圆形直壁深腹匣钵、圆形锅底漏斗状匣钵、环形垫圈等。另外,在一些器物内部还发现有带3——5个支钉的烧造痕迹。瓷器胎质以灰白色胎为主,兼有少量白胎、砖红胎和缸胎。釉色有黑釉、酱色釉、釉、白色釉及天蓝色釉等。多数器物施釉到底,部分圈足露胎。釉层较厚,少部器物有窑变现象。器物装饰有刻花、画花、印花和白地黑花。其中白地黑花器物装饰丰富多彩,绘有人物、花草、山水和行笔如游龙的行书、草书等。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现代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古陶瓷学会会长,深圳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先生,早在1979年所写的一篇题目为《河南天目瓷》一文中说:“……解放前,日人小山富士夫曾在焦作市李封村一带收集了一批天目瓷,除素天目外,尚有油滴、白覆轮、免毫花、玳瑁斑等,器形有碗、瓶、罐、钵、皿、壶、器盖等。小山富士夫把这种天目瓷器称之为‘河南天目’”。
从1975年起,焦作市古瓷窑遗址中就增加了一处“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河南天目瓷”中新增加几件焦作市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中的品种:“河南天目虽然孕育于各地的民窑之中,不可否认各类瓷艺的发展对河南天目都有着直接影响,尤其北宋时官窑林立,民窑四起,各窑互相竞争,虽然料粗,但能细作,虽不善雕、刻、绘画,但却利用黑色有青紫及酱色的釉彩,采用洒釉技法,发挥其熟练窑变功能,使其出现美丽的鹧鸪斑、兔毫花之类的精良作品,形成了河南天目独特风格。”
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义气的溪流
紧张的白云
2025-04-21 00:09:26

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其次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窑的釉下褐彩。长沙窑釉下彩是青黄釉瓷器的表面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绘画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鸟纹饰或题写诗句。这一装饰方法对中国古代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以及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下黑彩瓷器。器表为白地黑花装饰或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北方磁州窑系釉下彩的发展为元、明、清景德镇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的青花、釉里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青花瓷在元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清两代大量烧制。釉里红在元代为初创阶段;明代釉里红传世品极少;清代釉里红烧制技术已很成熟,产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还有康熙时期创制的釉里三色、晚清宣统时期的釉下五彩等。
釉上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
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南朝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据考古发现,北朝出现黄釉绿彩、白釉绿彩。这些简单装饰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调。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响,色彩方面逐渐丰富起来,从一种至多种。元代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的彩瓷,除红、黄、绿彩外又出现了金彩、孔雀蓝彩。到了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开始大发展,从釉上单彩到釉上五彩,极为丰富。釉上单彩中,红彩、绿彩和金彩较为突出。清代釉上彩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浅绛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
青花加彩
青花是中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将这些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综合到一起,划为一大类,即青花加彩。概括说,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
从明清两代大量传世品看,这类彩瓷非常之多,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素三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中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中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
色地彩是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