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的传说
在龙泉,只要提起龙泉窑,人们就会争着说:“在几百年以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大窑烧瓷器,生一烧的叫哥窑,生二烧的叫弟窑,他们生产的瓷器是龙泉窑中最好的。这种哥窑、弟窑之说,在龙泉的一部分群众中比较流行。这是由明清的文献记载和传说造成。文献中有关哥、弟窑的资料迄今所见最早谈章生一、生二和龙泉哥窑的是(明·陆深)写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段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天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成书时间应当早于卒年。其次是明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卷八 地理志》;处州……系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於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元末章溢隐居于此,筑室曰苦斋。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七修类稿续编·卷六》:哥窑兴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系,南宋时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问紫足,今少见焉。惟士派细薄、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问国初先正章溢,乃其裔云。清顺治《龙泉系志·古迹》:生二章青器,章姓生二民,不知何时人,当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有者,或一瓶一体,动博十数金。厥兄民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亦观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生二章云。其它如明代的《遵生八笺》、《清秘藏》、《留留青》和清乾隆、光绪编的《龙泉系志》、雍正编的《浙江通知》,以及《南窑笔记》、《陶说》、《景德镇陶録》等等都有龙泉窑弟窑的记载,同时民间哥、弟窑的传说,也给当地群众有较大的影响。综合文献的内容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处州人。年代:《浙江通志》未详何时人?《龙泉系志》不知何时人?《春风堂随笔》宋时。《七修类稿续编》南宋。《天工开物·陶埏》: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所谓哥窑器者即此。窑名: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一所陶者叫哥窑、哥哥窑;弟日生二窑,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龙泉窑至今温(州)处(州)人称为张窑。瓷器的特点。哥窑:胎土坚细,质颇薄,如铁者次;惟哥窑稍易得,盖其质厚耐藏。釉青色,浓淡不一;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最下,有紫口铁足,多断纹、火粹纹,隐裂如鱼子,号百圾碎,古哥窑色好者类官。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兴官窑争艳。生二所陶者,极其精莹纯粹无暇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龙泉窑妙者兴官哥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器质厚实,极耐摩弄,不易茅蔑。对哥、弟窑的浅见在明清的文献中,对哥窑、生二窑的评价很高,而且在南宋后期龙泉窑蓬勃发展,生产白胎厚釉和黑釉厚釉两类高级瓷器,即文献中所说的哥窑、生二窑的瓷器,龙泉窑的声誉大大提高。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从南宋后期到明代早中期的三百多年间,没有关于章生一、章生二在龙泉琉田主持瓷窑,生产高级瓷器的记载。一直到明晚期嘉靖年间龙泉窑开始衰落时才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琉田主烧瓷器的记载。而且嘉靖四十年著的《浙江通志》是根据传说而记载的,还不知章生一、生二是何时人?清代编著的《龙泉系志》也不知是何时人。同时文献中介绍的哥窑;质厚耐藏,釉色淡白、米色,浅白断纹等与传世哥窑瓷器不同,而与龙泉的黑胎厚釉青瓷明显不同,介绍的内容事实不符,不可考。从大量的实地考古资料和各博物馆的实物,以及文献资料告诉我们,龙泉窑在南宋前期继续生产厚胎薄釉刻划花瓷器,到了南宋后期龙泉大窑的部分瓷窑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种精美的瓷器,瓷器的胎釉配方,造型设计,施釉方法和装窑烧成都是模仿南宋官窑的。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官窑生产的御用瓷器民间是不许仿制的,更不能把全部制瓷工艺无保留的传播给民窑。但是在封建社会常常是上有好者,下必风然从之。那些云集在浙江的官僚贵族梦寐以求的想用与皇宫相同的瓷器,所以先后在龙泉大窑、溪口瓦窑垟设立官窑,生产与郊坛下南宋官窑类同的瓷器,供他们使用。大窑的仿官窑瓷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烧制出少量的南宋龙泉仿官瓷,这类黑胎青瓷釉色墨绿,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在胎釉配方中再作调整,又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这类青瓷釉色青翠,犹如翡翠美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更加实用。这两类青瓷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说明宫廷在南宋后期除实用官窑瓷器外,还使用白胎厚釉青瓷,所以南宋后期在大窑和溪口瓦窑垟烧制大量仿官瓷。据考古等资料查明,在大窑沿溪五公里长的大小山坡上的古瓷窑中,有四十八处丰富的南宋晚期的瓷片、窑具堆续层,说明当时在大窑一带至少有四十八个瓷窑在生产。其中除几处仿官瓷窑外,多数是民营的瓷窑。根据上面摘录《七修类稿续编》:问国初(明)先正章溢,乃其裔云。和《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主琉田窑造青器……元末章溢隐居于此,筑室曰苦斋,等后辈怀念先辈的记载,南宋后期章生一、生二兄弟俩,在大窑众多的民窑中各主一窑生产瓷器,也是可能的。但是大窑的瓷窑主要生产白胎厚釉青瓷,只有少数瓷窑兼烧少量黑胎厚釉青瓷,所以文献中说章生一完全生产哥窑器,可能于事实不符。
耀瓷小镇: 千年耀瓷耀古今 一河两岸美如画 「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是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对柴窑的描写。 「 ”太震撼了,柴窑瓷器的声音竟如此清脆响声,宛如洪钟、扣人心弦,难怪古人说它‘声如磬’,不愧为中国‘诸窑之冠’。”在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一游客赞叹不已。 「 ”柴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五代后周皇帝「 ”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瓷器,被后人誉为「 ”五大名窑”之首 「 ”诸窑之冠”「 ”中国瓷皇”。 因柴荣在位仅五年,柴窑烧造时间短,至今没有明确的传世品及窑址,成中国古陶瓷史上的「 ”千年之谜”,谚云柴窑「 ”片值千金”可谓价值连城。 为了揭开柴窑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原柴窑的历史面目,证明柴窑的真实性,捍卫柴窑在五大名窑中的地位,陶瓷学者和藏家们苦苦追寻,从未停歇。 「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究竟是啥模样?它的窑址到底位于何处?它和铜川耀州窑有着怎样的关系?新时代,如何让文物「 ”活起来”,让文化「 ”火起来”? 五代天青釉高浮雕三朵牡丹双流壶 探微:何为「 ”中国瓷皇”柴窑瓷器? 「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归田集》云:「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 ”宋时秘色四称名、不及柴窑一片瑛”,据记载,柴窑的半只盏在晚清民国时期在北京可换一座四合院。 相传周世宗在位时,窑匠向柴宗请示烧造瓷的器颜色,柴世宗答以「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天青色的精品。 走进西安柴窑博物馆,在时光流转中领略「 ”工匠之美”, 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的柴窑文化让人叹为观止,登峰造极、精美绝伦的柴窑瓷器让人啧啧称赞,别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让人大饱眼福······ 「 ”明如镜” 西安柴窑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从收集的史料文献、碑刻记载、瓷片标本和完整器物等多方面讲解了柴窑瓷器的产地论证和柴窑的特色,印证柴窑「 ”出北地”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来宾破解柴窑「 ”千古之谜”。 为了让来宾领略柴窑瓷器的魅力,王学武取出一些收藏的瓷片标本让大家上手触摸,并不时的用手电照射瓷片,展示上面神奇的图案和透光现象,美丽的天青色和「 ”滋润细媚”令人拍案叫绝。 当用灯光贴在花瓣的背面,正面就会出现一轮「 ”明月”,四周是一片青天,晶莹剔透、釉面光滑,可以照进人影(古时特指铜镜),轻轻叩击它的盏壁,可以发出金属般的石磬声,悠扬悦耳、连绵不绝。 「 ”有外国专家说:‘不到西安柴窑博物馆,就不能说真正了解中国古陶瓷。”王学武说,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柴窑,将精品柴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展示好,让世界人民能真正领略‘中国瓷皇’之美。 据介绍,柴窑在铜川的观点已得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研究员和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认可。 在耿宝昌看来,破解柴窑,不但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意义重大而深远。马未都在其作品《瓷之色》中说,「 ”近年来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终于趋向于真实。” 「 ”薄如纸” 揭秘:柴窑和耀州窑有啥关系? 明朝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记载了「 ”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 「 ”北地”在哪里? 关于柴窑的窑址,学术界也有各种论述,有「 ”河南说”、「 ”景德镇说”、「 ”浙江说”等观点。 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院长、柴窑研究权威禚振西先生在《柴窑探微》中说,「 ”北地”是郡名,而非南北方俗称或习惯称呼,耀州在历史上确属北地郡,历史文献及《耀州志》有详述,并有大量碑刻、题记瓷证。 上世纪80年代,在铜川耀州窑遗址发掘中找到了五代时期的地层,出土有精美的天青釉瓷标本,还发现有「 ”官”字款和龙凤纹饰的瓷标本。发掘者提出,其晚期的淡天青釉瓷应是柴窑的淘汰品。 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禚振西大胆提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也就是铜川耀州窑遗址所在地,揭开了柴窑神秘的面纱,她认为「 ”耀州窑在五代首创天青釉色”,柴窑为耀州窑的前身。 2014年5月,被中外古陶瓷学界苦苦寻觅数十年之久的柴窑,经部分古陶瓷研究专家论证,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文献记载的柴窑器最为接近,换言之,柴窑的故乡就在铜川耀州窑。 五代时期耀州窑天青釉高浮雕剔刻双龙双凤壶、天青釉牡丹双流壶、中华天青第一杯等实物证明柴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真实存在和柴窑「 ”诸窑之冠”的精美绝伦。 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了柴窑出北地 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研究生导师、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馆长李彦君在《柴窑与耀州》书中写到,柴窑是贡瓷,而非官窑,柴窑并非像人们像的那么神秘,只是后周耀州贡瓷中的精品瓷器。 在李彦君看来,柴窑主要以釉色见长,品种并非单一,而是包括耀州贡瓷中的几个品种的合称,其中包括白胎型、黑胎型、黄土足型和刻花型。 李彦君认为,耀州发展至后周,已达整个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此期无论是胎质还是釉色质量都堪称耀州窑历史之最,正如《事物绀珠》所载;「 ”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 ”五代耀州窑符合最初关于柴窑地点的文献记载地区,并且具有唯一性,耀州窑产品完全符合诸多文献记载的诸多特征,即主要有四种产品,五代耀州窑为后周质量最佳的官用瓷,也是全国最佳的瓷器产地之一。”李彦君表示。 国宝耀瓷珍品倒流壶 创新:如何弘扬柴窑文化,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 ”十里窑场不夜,精比琢玉耀州瓷。”铜川的耀瓷,是陕西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成为展示铜川新名片、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耀州窑创建于唐,鼎盛于宋,是中国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和北方青瓷的代表,也是中国各大窑系中烧造历史最长的窑系,曾随着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畅达世界,其中知名的北宋五代耀州窑青釉提梁倒流壶现作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5年,被以国礼相赠印度总理莫迪。 忆往昔,「 ”丝路明珠”耀州窑演绎峥嵘岁月,看今朝,「 ”中国瓷皇”柴窑再现「 ”芳华”闪耀世界。 「 ”五代末的耀州窑就是柴窑,柴窑文化与耀州窑文化一脉相承,如何变耀州窑文化符号为经济符号,壮大陶瓷产业?”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建平介绍,近年来,铜川市委、市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陶瓷产业培育成铜川新的支柱产业。 2017年,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抢抓国家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机遇,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 ”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 ”丝路瓷都、千年名镇”为定位,建设「 ”耀瓷小镇”,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重振耀瓷雄风 打造丝路瓷都 耀瓷小镇规划建设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公园、大师创意园、窑神庙、瓷韵公园、耀瓷坊等九个旅游板块,以及凤凰新城、东塬现代陶瓷产业园两个功能组团,面积28平方公里,投资概算388亿元。同时,规划建设占地33平方公里「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打造集耀瓷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文化交流、教学实习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去年,铜川市委、市 主办了「 ”历史的邀约·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活动”在铜川耀瓷小镇开幕,10天19场活动,吸引游客19万人次 ,《我在耀瓷小镇等你》近日也荣获国家局公映许可证。 「 ”一带一路”,为中国陶瓷打开了新的「 ”筑梦空间”,重振耀瓷雄风,打造「 ”丝路瓷都”, 让耀瓷文化在「 ”一带一路”闪耀。 经过千年传承发展,耀州窑形成了工艺瓷、日用瓷、建筑瓷、新型陶瓷等众多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陶瓷文化产业新城、水韵公园、瓷韵公园和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实现了从煤城到「 ”瓷”城的蝶变。 近日,从第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传来好消息,铜川市人民 和陕西和谐集团成功签约,陕西和谐集团拟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设耀州窑文化基地「 ”一河两岸”6平方公里的耀瓷小镇文旅项目和「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项目。 耀瓷坊 「 ”下一步,我们将在耀瓷小镇建设柴窑文化博物馆,今年10月份,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还将联袂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在耀瓷小镇召开第三届柴窑文化论坛,揭开柴窑「 ”千古之谜”,解析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国古陶瓷文化与耀州窑的发展和繁荣。”何建平说,努力把耀瓷小镇打造中国瓷文化高地和研学旅行新营地,让耀瓷在新时代焕发璀璨的光芒。 铜川市市长李智远表示,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名窑,要抢抓「 ”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把耀州窑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守正创新,推动耀州窑文化走出去,实现耀瓷文化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响耀州窑品牌,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把耀州窑文化符号打造为转型发展新名片。 从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到打造全域旅游「 ”铜川样板”,从曾经「 ”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构建「 ”全景铜川”,耀州窑千年不熄的窑火,在新时代将燃烧得愈加旺盛,丝路瓷都千年名镇,一河两岸崭新画卷正在铜川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张英杰)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其传世的数十件作品可说价值连城,为北京、上海、台湾的博物馆所收藏,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可说是辉煌过一时。然而,其产地在哪里,如今却无人知晓。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宋代陶瓷兴盛繁华,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陶瓷,历来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称。其中除定窑外,其他四座均属官窑。所谓“官窑”,即为适应宫廷皇家贵族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生产,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其瓷器的造型、釉色、装饰,主要根据朝廷有关专家设计的样式进行生产,在工艺上要求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工匠也是挑选民间最为优秀者。其产品完美典雅,质地优良,制作精细,专供宫廷享用,只准收藏于宫中,严禁流散民间。其工艺技术也对民间绝对保密,甚或其产地也是秘密的,决不允许民间模仿和推广,同时宫廷需要时就兴盛,不需要时就废弃,生产范围很小,延续烧造的时间一般也较短,于是更增添了其皇家器物的高贵神秘性。
哥窑瓷器是宋代官窑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品种,它以器身满布大小开片为主要特征。其作品胎厚釉润,制作规整,造型素雅古朴,庄重不俗,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颇合宋代崇尚典雅的时风。釉色主要有灰青、浅青、米黄等。大小开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两种纹片纵横交织,颇有奇趣,被人冠之以“金丝铁钱”和“文武片”等美称。是传供宫禁内苑、帝王之家鉴赏把玩的高级艺术品,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于是获得极好的声誉。后世竭力加以仿制,所仿者确也难辨真赝。近世为古陶瓷爱好者所追捧,古董商常常不惜高价收购这种格调高雅的精美瓷器,研究者也对它倍加关注。
哥窑瓷器的真品,主要就靠在皇宫中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宫中历代御用的官窑瓷器,流散民间者极少,如有关考古和墓葬发掘中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即使在外边见到一二,也是由宫中偷偷流传出去的。然而到近世动乱之时,开始有所流失。现今留传于世的哥窑瓷器并不多,按照粗略的估计,大约有数十件,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少部分流落至国外。
然而,宋代哥窑的烧窑遗址诸问题,迄今还尚未完全搞清楚,专家们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引人注目的悬案。
先从文献记载上进行一些分析。关于哥窑,宋代的有关史籍中只字未提,可见这类官窑在当时对社会上是保密的,一般文人基本不知道。记载最早的恐怕是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刊刻的《至正直记》,其在“窑器不足珍”一节里说:“乙未冬在杭州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就是作者于至正十五年(1355),在杭州买了一件“哥哥窑”烧制的鼎,瓷质虽然很新,但其釉色莹润很像旧货。说明“哥哥窑”于元末仍在烧制瓷器,有的制作精良,“绝类古官窑”。不知此“哥哥窑”是否即宋代“哥窑”。
明初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有云:“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这是说明代国家内库收藏有“哥窑”之瓷器。同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考证古瓷器时说:“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此段文字说明哥窑有新旧之分,元来所烧成群成队的批量瓷器称新哥窑,质地不太好。《至正直记》所载亦为元末之器。可见“哥哥窑”延烧年月还相当长,从宋代一直到元末或明初。
百余年后编撰的《浙江通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在处州(今浙江龙泉)县南七十里的琉华山,山下有个叫琉田的地方,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烧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日哥窑,弟日生二窑”。书中注明此事得自传闻,不知其兄弟为何时人。到了明代后期嘉靖末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这样就把章氏兄弟肯定为南宋时人,有关哥窑、龙泉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此后人们对哥窑、弟窑故事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那么,这哥窑是否在宋代著名产青瓷的龙泉窑附近呢?
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中,哥窑与龙泉窑是分为两条来描述的,文中没有提到两窑有什么关系,只是说哥窑有新旧之分。刊刻于明嘉靖年间的陆蓉《菽园杂记》,对龙泉窑记录得比较详尽,诸如其地理分布、原料出处、制作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工序,都有相当细致的描绘,是研究龙泉窑的重要参考书,然而它对于“哥窑”却只字未提及。由是,人们对于南宋时章氏兄弟于处州各主一窑的故事,产生了一定的疑问。
1956年至1961年,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和哥窑诸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大规模的发掘。除大批烧制白胎青瓷的龙泉窑遗址外,人们还发掘了烧制黑胎青瓷的大窑、溪口等五处窑址,这些黑胎青瓷窑烧制的器物,与文献记载“章生一”哥窑主烧的瓷器所具备的特征较相吻合,证明这就是文献所记载的“哥窑”。然而问题是现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如三足鼎、鱼耳炉、胆式瓶等一批典型的南宋器物,却在所有窑址中均未发现。而它与上述龙泉“哥窑”的黑胎青瓷有较大区别:传世哥窑瓷器胎厚釉薄,胎色不一,有沉香色、浅白色、杏、深灰色等;龙泉哥窑瓷器却胎薄釉厚,以墨胎为主。前者釉不透明,润泽如酥;后者釉为透明,有玻璃光泽感……不同处很多,不赘列举。
这样,问题又紧随其后来了,到底是哪一种瓷器为正统的哥窑作品?对于龙泉的黑胎青瓷,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正统的哥窑产品,它与文献记载的特点相吻合,科研工作者在化验了诸种瓷器的标本后,结论是:“龙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统的哥窑这种说法是有相当根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龙泉的黑胎青瓷不是正统哥窑,而是仿官窑的作品,由于哥窑、弟窑故事本身值得怀疑,所以其文献材料也是不可靠的。《格古要论》在谈官窑时提到:“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另外,其器物造型与杭州官窑有不少共有的式样,所以,龙泉的黑胎青瓷是仿官窑的作品。部分科研工作者在化验了黑胎青瓷标本后,也同意其仿官窑的说法。这样,有关文献记载的“哥窑”其实不是真正的哥窑,而只是龙泉窑。
科研工作者在化验了诸种瓷器的标本后认为,“传世宋哥窑不在龙泉烧造之说是可以接受的”。那么这些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在哪里呢?许多人认为它在江西,有人指出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和景德镇的同类作品比较接近,所以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制的。有人指出景德镇明代仿官、仿哥成风,这类仿制品流传下来的很多,且许多都仿制得相当成功,可以假乱真,所以传世哥窑作品很可能是景德镇仿烧的伪品。也有人以为,景德镇能够仿制哥窑,说明哥窑不在景德镇。还有人认为在江西的吉安永和窑,也就是宋代的吉州窑,《格古要论》中提到,此地还有一个碎器窑。两窑明代都仿烧过哥窑,也仿制的相当逼真,而碎器窑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在谈到“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从后两句分析,似乎哥窑的烧制地点在杭州。高濂此说不知何本?
也有学者指出,这数十件传世哥窑作品,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薄厚,胎色也不一,胎质又有瓷胎和砂胎之分。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从时间上讲,也应有出产早晚之别,如上述所谓旧哥窑、新哥窑。那么其产地也恐并非只有一个地方的瓷窑。总之,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人们的各种猜测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