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耀州是现今何处,还产瓷器吗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古时耀州是现今的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区域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宋代有“十里窑场”之誉。耀州窑以黄堡镇为代表,包括地坡、上店村、玉华宫及陈炉镇等窑。黄堡镇在宋代隶属耀州,所以我国文献记载中,把这里的瓷窑统称“耀州窑”。 耀州窑以青瓷称著于世,在我国南北两大青瓷窑系中,耀州窑代表着北方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耀州瓷釉色苍翠、深沉、透亮,如冰似玉,造型古朴庄重,纹饰富丽多姿,构图严谨生动。其釉色、造型及纹饰格调一致,和协完美,使人感到风清骨俊,遍体光华。那粗犷、流畅的线条则恰似一曲刚烈、豪迈的秦腔旋律。与南方青瓷青翠明丽、滋润丰盈的风格迥然有别,各具特色。 耀州瓷的烧制起于东晋,勃兴于宋。今存宋德应侯碑详细地记载了耀窑的制造盛况。黄堡镇是当地最早烧制瓷器的地方。其初创之际,以烧造黑色瓷为主,兼造少量青瓷。唐代已能造精美的三彩器皿、艺术陈设品和建筑琉璃构件。1984年到1986年,考古专家在此地发现了国内目前仅有的第二处唐三彩烧造地(中一处是河南禹县)。五代时期,青瓷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贡瓷”,宋代制造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各地窑场竞相仿制,从而最终形成了以黄堡镇为中心西到甘肃、东括河南、南达秦岭南的庞大耀州窑系,成为北方青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唐宋时期,耀州瓷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销东亚、西亚、东南亚、东非等,在许多国家的考古发掘中已获得了印证。 耀州瓷系列极为丰富,很多发现的瓷器堪称稀世珍宝,尤其是黑瓷塔式罐、唐三彩龙头构件、青釉雕花倒流壶等,可谓无价之宝。北宋末期,金兵南犯,宋室南迁,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黄堡镇亦难逃劫祸。至明弘治年间,十里窑场为荒丘瓦砾,遂之销声匿迹。1974年陕西省有关部门把恢复耀州瓷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经科技人员上百次试验,终于烧制成功,再现了古时耀州青瓷的釉色,在我国瓷器工艺中独具一格。现耀州瓷的餐具、茶具、酒具和家庭装饰用品等,其纹饰保持了宋代州青瓷富于变化的特点。图案以动植物传统工艺制品又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
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