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官窑与民窑青花瓷器的区别特征
明朝第九帝朱见深,于1465年登基,改年号成化。成化帝宽仁雅逸,擅长丹青,于瓷器更是青花与斗彩兼爱,尤爱玲珑小品。《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时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其制瓷之精益可见一斑。由于天子有所好爱,因此成化青花造作尤为精细,加之胎薄体轻、釉质莹润、青花淡雅、画面清澹,运笔潇洒。故有古人赞曰:“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炙消”。 成化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创出明代青花瓷素雅秀丽的风貌。成化朝运用细描匀染的画法,一改永、宣时雄劲豪放的笔墨情趣,而流于飘逸秀雅的风格。纹饰线条匀劲流畅,自然率真的情趣,充满了生机和魅力,装饰纹饰线条柔和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明成化瓷器从景德镇龙珠阁御厂地层遗存考察来看,成窑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晚期成就最高。而从遗址断层出土堆积物可知,其高质精美之器,即被历朝所称赞的成窑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后烧制的斗彩、青花瓷。这一时期的成窑,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成化朝的官窑瓷 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谈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成化官窑器,胎骨细润晶莹,造型玲珑秀奇,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画面淡雅幽婉。早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成化窑器就身价显赫。对此,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野获编》有所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明成化官窑款,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道圆润。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官窑款识的字体结构时说得好:“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及私下交易,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成字一点头肩腰”。孙先生说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 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成化官窑款常以竖排双行形式来构图,一般安置在器底,外围双方框或双圆圈。围饰的方框用手工画成,线条规整度欠精密,并遗有因运笔轻重不匀而留下的浓淡不一的色料痕。围饰的圆圈,由于在陶车上操作,较为规整,但也往往遗有色料浓淡的烙痕。明成化官窑款,也有少数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安置于器物外壁口沿处。有六字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成化款苍劲有力,笔画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成化民窑青花瓷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成化青花瓷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常见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盏托、梅瓶、玉壶春瓶、梨壶等,绝大多数是小件器,“成化无大器”之说。成化瓷修胎规矩,瓶、罐、壶等立器有的隐约可看出接口痕迹;盘子塌底,碗、盘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 明成化年间瓷器制品,质精秀雅,世无伦比。其胎质莹润,造型秀奇,青花斗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开嘉万彩绘风尚,影响甚为深远。成窑制品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时已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之说。成化晚期所烧造的青花、斗彩器皿,完全可用“独步天下,后无来者”以概之。其时的青花与斗彩的瓷胎比宣德更为细腻,莹润之质可比玉类。其瓷釉有的虽有白里闪灰青或牙黄,但白度比宣德高;特别是光泽度比宣德柔润温和,玉质感极强。如果放在30倍放大镜下观察宣、成二窑的制品,宣德釉中所含釉泡大而疏,分布并示匀均,而成窑器瓷釉中所含气泡却细小密集,分布十分均匀,釉泡小而密的成化器在光的散射作用下,其釉层的温润感必为宣德器所不及。这是由于成窑器胎中的氧化铁含量比宣德少,三氧化二铝又比宣德高,故成化瓷胎较宣德纯度高,其外观效果就更为洁白致密。这种现象的出现亦表明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远比元代、明初乃至晚明官窑更为严格,故成化官窑晚期作品的瓷质为明官窑之冠。 以成窑瓷器尤其是十七年以后的作品而论,其造型竭尽小巧雅致,有“小可盈握”之誉。无论是从景德镇珠山御厂遗址出土物还是传世品,宣德烧造的大件器物极多,而成化窑尤其是后期大件极少,仅以形体小巧的杯碟盏盘为多。如在珠山出土的宣德青花螭龙纹大盖罐高达60厘米,而成化后期最大的盖罐大号“天”字罐 仅为13厘米;成化靶盏最大的才7厘米,其中以6厘米以下小杯、11厘米口径小碟最多。故后世称,宣器气势雄伟,多属厅堂陈设之器,成化则小巧精细,多为手中把玩之物。在具体绘画手法上,无论青花、斗彩,其纹样主要采用勾勒平涂的工艺而成。画花朵只绘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树不皴皮,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纹样丰富多变,有人物、婴戏、鸳鸯、莲池、花鸟、缠枝莲、瓜果、葡萄、团花、灵芝、灵云、山石花草、团龙、螭龙、海水、子母鸡等,无论青花斗彩,都追求一种清淡的灵动感。如斗彩小杯上的子母鸡、高士、三秋、花鸟、葡萄以及各式各样的团花、灵云,青花器皿上的花鸟草虫、山茶湖石、十六子、池塘莲荷,无不画意清新,赏心悦目。淡雅型青花瓷的创造,别具一格的“淡雅型”青花。如果说明成化之前的元、永宣青花以进口苏麻离青釉色取胜,属于深沉凝重风格的话,那么从成化后期开始,风格则以清新淡雅为特色。纵观成化后期青花器物,均采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温润。 成化青花瓷器最/大的特色是“量少质精”,且收藏换手率极低。与清代瓷器的大量存世相比较,成化瓷器的投资价值和市场价格绝对是只增不减。据雅昌市场监测部统计,自2005年至2015年,十年里成化瓷器的上拍量仅占明代瓷器总上拍量的4%-9%,却获得了16%-35%的成交额。明代瓷器均价在170万元-690万元,成化瓷器均价分布在800万元-5000万元。随着鸡缸杯的天价成交,明成化瓷,将中国瓷业带进第二个高潮。
明清时期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色釉瓷,一类是彩绘瓷。彩绘瓷简称彩瓷,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其中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属于釉下彩,粉彩、珐琅彩属于釉上彩,而五彩既有纯釉上五彩,也有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由于斗彩亦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因此,如何给斗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使之与青花五彩区别开来,是研究斗彩瓷器的关键。 一、斗彩的定义及其与青花五彩的区别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已为世人所公认,但斗彩之名却不见诸明代文献。遍查明代谈瓷之书,都把斗彩称作“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最早见于约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无名氏撰《南窑笔记》一书,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晚清、民国时的谈瓷之书对斗彩的解释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义,莫衷一是。除斗彩之名外,又出现了“豆彩”,“逗彩”等名称。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遂有曰豆彩为逗彩者,言其彩色碎点姘逗而成者也。亦名之曰斗彩,言其杂彩鳞比,若斗者之争竞激烈也。” 考晚清、民国以来的一些谈瓷之书之所以将斗彩说成“豆彩”、“逗彩”,进而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明、清官窑斗彩瓷器大多深藏于皇宫中,外人难得一见。今天,大量的明清彩瓷摆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深入研究斗彩瓷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究竟什么是斗彩?它与青花五彩又有什么区别呢? 明代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瓷器品种繁多,开一代未有之奇,各种彩绘瓷器相继诞生。为了便于研究,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以示区别。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为“斗彩”作出新的定义和解释:斗彩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彩瓷装饰新工艺。它是先在成型好的坯体上以青花料钩描图案轮廓,或在此基础上以青花料绘图案局部,罩透明釉经高温焙烧后,再在釉上以填涂、渲染、覆盖、点缀等技法,按需要施以各色彩料,完成图案全样。复入彩炉经低温烘烤而成,从而产生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竞相斗妍的艺术效果。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主要区别是:在斗彩瓷器上,釉下青花是起主导或骨架作用,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或者说是白描样稿,因此,斗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诸彩时)是一件图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而在青花五彩瓷器上,釉下青花只是作为一种颜色来使用,同时为釉上绘画起定位作用,所以青花五彩的半成品,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器。 成化斗彩瓷器上的彩色丰富,彩料多透明鲜亮。 成化官窑斗彩瓷器皆以青花料署款,字体皆为楷书,不见篆书。年款只见“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不见有“成化年制”四字款。另有“天”字款。六字年款皆署在各种器物的外底,唯高足杯题写于高足内沿(图一O)。款式具体可分为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和六字单排横列三种。其中款字外围双方框的体例为成化官窑首创。斗彩盘上的年款,既有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款(只见于成化早期),亦有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成化晚期)。杯、瓶、碗、碟上的年款,皆为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这是成化斗彩瓷器上最为多见的一种款式。六字单排横款只见于高足杯上,题写于高足内底边,自右向左排列,款外无边栏。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款除见于斗彩盘上外,还见于罐、盒上。应当指出,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款在成化斗彩瓷器中极为少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十件成化斗彩瓷器,只有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斗彩宝相花纹罐、斗彩寿石花碟纹罐、斗彩团花菊蝶纹罐、斗彩花蝶纹盖盒等署有这种款式。
记得采纳啊
斗彩其实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他并不像彩瓷的名字,五彩、粉彩、绿彩那么好记,富于形象化。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说》一书中品评明代瓷器时曾说:“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首推成(化)窑瓷器为明代瓷器之冠,其中尤以成化斗彩为主。可见斗彩并非只在成化年间有。
历史上,其实斗彩的写法有很多,有写“逗来逗去”的“逗”,也有“豆青”的“豆”,写得最多的,还是“争雄斗艳”的“斗”。理论上讲,斗彩的工艺比并不复杂,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最终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有拼斗之意,故为“斗彩”。
成化斗彩是由宣德年间的青花五彩发展而来的,并且用的青花并非是苏麻离青,因此少了元朝青花的那种色彩的浓重,而更适合做线条描绘。斗彩只是将原本只会在局部进行勾线填彩的工艺方法扩展至器物整体,不但保持了青花雅致的特色,还增加了绚丽灿烂的彩绘。
在成化器胎薄体轻的精巧器物上采用淡雅型的青花,有利于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紫等颜色相协调,达到釉上釉下色彩完美结合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成化青花瓷器胎薄、釉白、着色淡雅的特征。
大部分成华年间出自官窑的斗彩都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很少有散佚在外的。成化斗彩得以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胎体薄似蝉翼、质地润如堆脂、色调清新淡雅、造型线条流畅。清人朱琰在《陶说》一书中说,“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实不为过。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洁白。釉色乳白,釉质莹润若脂。画法技艺高超,彩料精,彩色艳而不躁,柔和悦目,表里精致如一。总体风格是轻盈秀丽,恬澹雅致,精巧可人,玩赏性大于实用性。
成化斗彩无大器,从传世品及出土物看,最大的碗口径229厘米,最大的盘口径18厘米,仅见的一种瓶高18厘米,由此可见成化斗彩瓷器之小巧玲珑。无论何种造型,均粉丰润饱满,典雅隽秀。器型主要有罐、瓶、盒、碗、盘、杯、碟等。
成化斗彩薄胎碗鉴定要点
由于“成化官窑白瓷的质地、白硬居明代之冠”,口沿纵大,底足纵深,都很周正,不见变形。这样的胎质能经受反复修胎,故而纵是薄胎,稍为细心也能感触到器底器身器口的由厚到薄。叩击这样的器物,金属之声比宋定和永乐甜白之声,更清晰更绵长更悦耳。
成化时期瓷器胎骨系麻仓土胎,真成化瓷胎细腻而不滑手,手指在瓷胎上有一种吸附感,而新仿的成化瓷胎如果不经打磨就不润腻,只有一种戳手感,而经打磨的瓷胎虽然不会出现戳手的感觉,但又会有一种滑手不吸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