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的万宝路
2025-04-16 08:11:15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可爱的水蜜桃
2025-04-16 08:11:15
屡遭盗掘 碎瓷片被用来筑院墙猪圈
1939年,美国学者、原华西博物馆第一位馆长葛维汉在《邛崃陶器》一文中写道:“这个陶窑的出土物,至少在最近几十年来,不断出现于成都市场,被人们收购和珍藏。”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20世纪初,邛窑陶瓷已经出现。
据邛崃人魏尧西先生在《邛窑志略》中描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有军人陈某于十方堂发现此残碎瓷片,乃大事(注:原文如此)发掘……”
乱掘的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夏季。当时邛崃的驻军是川军第二十一军唐式遵所率的某师。唐命令士兵们挖古物,和大批挖盗者争相乱掘,邛窑遗址因此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据葛维汉所著《邛崃陶器》记载,1936年夏季,一些穷人和士兵为了获得能卖钱的陶片,差不多把整个窑址十方堂表面翻了个遍,除了完整的陶瓷,就连一些瓷器碎片也被称斤论两地出售。
由于出土器物众多,除了出售,很多当地人还将碎瓷片用来修筑院墙、猪圈、厕所等。直到现在,从什邡村搬迁后留下的老屋,还可见当年的遗迹。其中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土房,有一道1米多高、长约10米的土墙,均是由匣钵、邛陶碎片夯砌而成。
解放后,文物部门征集了一部分邛窑陶瓷器,并多次有规模地对部分邛窑遗址进行发掘,如1955年、1982年和1983年文物部门先后对青羊宫窑址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现该窑址已受到国家保护,成立了隋唐窑址文管所。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热升温,一些收藏家也获得了大量邛窑陶瓷器的实物资料,为传世邛窑古陶瓷的研究、鉴定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2001年4月,由中国科大、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政府联合发起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考察了什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以及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古陶瓷博物馆,他们万分震惊并高度评价。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唐代邛窑在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认为:“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之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各窑媲美。”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先生更是一语道破邛窑的珍贵:“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馆邛窑系列馆,陈列着代表性的邛窑陶瓷——绿釉省油灯、青釉三彩钵、青釉绿斑双系壶、三彩鸭形杯、三彩提梁壶……彩绘图案深浅不一,浓淡相宜,着笔自如酣畅,纹饰抽象。展柜中还有不少邛窑小玩具,大都小巧精致,长宽高仅几厘米。除鸡鸭鹅羊鱼龟等动物造型外,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手捏人物小雕塑,或匍匐、或骑马、或摔跤……造型栩栩如生,无一雷同。这些邛窑陶瓷也见证了当时的文化和商贸情况。彩绘杯上的飞天纹饰,许多陶瓷佛像、僧侣、胡人等人物造型,可能正是邛窑文化与中原文化甚至域外文化商贸交往的历史见证。
单纯的微笑
2025-04-16 08:11:15
比如:有人认为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静;有人认为收藏要不断突破,享受积聚精品带来的成就感;有人认为收藏要名利具备,享受各方以物换财而来的精品收获;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获利,享受过手即是拥有的物利精神快感;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养藏,享受去粗留精和眼力不断精炼、藏品不断精稀的高境界;有人认为收藏就是保护遇到的所有藏品不流失,享受社会大众赞许的荣誉感。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来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还有人认为收藏的最终目的就是投资升值,享受通过收藏形式带来的正当财富谋求。
仔细思考这些对收藏观的性质和意义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收藏是非常特殊的一种修行,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门类积聚。从古化石、古陶器、古玉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秦砖汉瓦、漆器、三国至隋朝时期的南北瓷器、唐宋时期的南北瓷器、辽金时期的瓷器、元代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瓷器;北魏至明清的石雕壁画、唐宋元明金银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明清时期的家具等等。要想博纳群藏,逐类精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瓷器而言,能彻底搞精通一两个朝代窑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作为一个务实的收藏家,选择门类非常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对收藏对象,就会藏有所成。
我们无论选择那几个门类,其收藏的意义不能仅仅用一种形式来体现,更不能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收藏形式来否定其他收藏形式。综合考量,我们不能轻易定义那些对,那些不对,那些有意义,那些并无意义。面对今天多渠道、多平台、多层次、多文化的收藏局面,也许我们只能寻找最终适合自己的一种形式,在保证遵从收藏真品的前提下,保证不长年累月走在邪道收藏的情况下,喜爱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为,无论哪种行为,只要真正体现藏品的价值,在一段时期完好的保存了它们,不至于损坏,就是有意义收藏形式。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上诉各种形式的性质,通过这些收藏形式的性质解析,让更多人去理解和思索。
1、淡薄名利的收藏价值观
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静,从清静中细细品味藏品和收藏的过程。这种收藏首先是一种境界,建立在普遍认可和遵从的文化价值观范畴。但这种价值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藏有所成之后的淡定,在衣食无忧和生存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淡出社会干扰,对收藏品消化和品味其内涵,享受藏品给自己带来的文化沉淀;第二种情况是低调、循序渐进的入藏入行观,淡薄名利是为了更专注寻求获取收藏的真知理念和真正辨别藏品特质的本领,在人们不知不觉得情况下,利用所学来收藏没有进入社会视野的珍贵藏品。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藏友的纯粹业余收藏休闲,与名和利均无关系。因为有收藏这种嗜好,无所谓藏精或者藏粗,无所谓大藏或者小藏,有些人更无所谓真品还是赝品,这种收藏休闲形式,总比无所事事好,总比赌博和玩女人的业余休闲方式更有人生积极意义。关键的是既获得因收藏带来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对于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资深收藏家,当收藏到令自己满意的精品和绝品,思想境界无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内心的强大,思想的升华,做人的低调,对名利的淡然,对藏欲的节制,对学问学术的无限追求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不断进取和突破的收藏观
收藏要不断进取和突破,享受积聚精品带来的成就感。说到不断进取和突破,一种是低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一种是高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低调的基本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学识,这要求自己必须具备非凡的自学和反思能力。也就是说你不依靠别人经验交流和别人的指导,通过大量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诸多的打眼或被骗的深刻教训中找寻到正确的收藏道路。昨天也许你是走村串巷的扫货贩子,今天你也许是建筑工地或者田间地头的游击铲子,明天也许你是周旋于各个收藏渠道和市场以及收藏圈子(网络论坛)的“潜伏黑客“,力求艺精眼毒,谙熟收藏江湖,入仓时不露声色,出仓时不留痕迹。这类人虽然游离于黑白两道,但多数居精藏珍,深居简出。不是非常特殊的关系,你根本不知道他笑看世间云雨的庐山真面目。属于收藏界聚精不言谈,杀人不见血的江湖黑马;高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普遍具有正当性,也就是说相比前者从来遵从眼力精绝,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藏品。他们经验的获得,不但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磨练,大量搜集各类标本和资料,大量参与各种交流聚会,掌握精品下落,热潮的时候收山磨刀,低潮的时候廉价求货。这类人信奉道义,痛恨邪道,讲求圈子和平台,愿意奉献收藏经验。属于收藏界主流推崇的”君子求物,来之有道”务实派中流砥柱。
3、名利之下聚精散财的收藏观
收藏要名利具备,享受各方以物换财而来的精品收获。人们往往看重名利,多数一生都在谋求名利。但名利双收之后,精神追求往往很空虚,所以很多社会名流和富翁多都愿意玩收藏。通过收藏不但可以让自己提升文化品位,更可以通过收藏提升社会地位,参与和结交更高、更多的精英群体。这些人群要自己具备精到的毒眼力很不现实,首先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付出。但他们具有社会知名度和财富,一旦他们热衷收藏,不难求到“实力派收藏诸葛亮”为其布局掌眼。即便求不到,他们往往都是国内外实力拍卖公司和实力收藏会所的座上宾,只要具备一定的收藏基础知识和文化品位,加上谦虚谨慎和广结善缘,高价或者中价收藏精品成就收藏事业都不是问题。另一种名利具备的人,由于贪婪自傲所致,近小人而远贤臣,总认为自己很幸运,往往被奸商、伪藏家和伪专家盯上而任其宰杀,成为名副其实“山寨收藏馆”主人。这样的名流和富翁,一招不慎,便成为收藏界的大傻笑柄,确实值得深思。
4、眼力换取财富、过手即是拥有的收藏观
收藏要以藏过手,享受眼力换取财富和过手即是拥有的物利精神快感。这类收藏群体,一般情况下都具备一定的眼里和魄力,但他们不想为藏所累,为名所累,混迹于江湖而图个逍遥自在。现实社会中这样思维的人很多,比如古代春秋战国的鬼谷子和其徒弟孙膑,西汉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以及后来的“绍兴师爷”和现在一些具备非凡实力的“策划师”。从收藏领域来讲,国家性质的实力派文物专家,自己不收藏,但为国家收藏而倾尽全力,这也算国家性质的经纪人。民间收藏领域的实力派艺术品经纪人(含实力派行家),通过自己的眼力和渠道,成就别人的收藏事业,虽然眼前珍品进出只留过手而后的财富和经验积累,甚至说上升到“眼前无物而物在心里”的无物境界。从历史和长远来看,其实谁也最终不可能永久拥有,即便死后带到墓葬里,也会被盗走。这种心境和取舍,不是一般常人所为。既要具备非常的毒眼力和魄力,具备一定的渠道,又要革除藏欲的困扰,也就是说甘愿给别人做嫁衣而获取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用取物求财的纯粹财富观来衡量,更深的是一种收藏观。这种行为,当然不是固定的,当自己积累丰富经验、积聚一定量的财富和渠道,进而转换到收藏家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香港收藏家张宗宪就是从外行到古玩商,从古玩商到行家,从行家到实力经纪人,从实力经纪人到风云收藏家的一个传奇经历。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作为一个在圈子里混的艺术品经纪人,眼力和人品比财富更为重要,人品再好而眼力不行,不会有人找你,有眼力而人品不行,也是没有人信任你。所以真正的艺术品经纪人是在刀尖上过日子,时刻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真要给客户买错打眼,必须自己承担客户损失,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尽管现在艺术品市场里的经纪人鱼目混珠,真正具备实战能力和职业操守的经纪人相当少,但我想随着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5、以藏养藏、去粗留精的收藏观
收藏要以藏养藏,享受去粗压精留珍,享受眼力不断毒辣、藏品不断精稀的高境界。这种收藏观,首先是良性发展的收藏观。但往往会被人们误解其意图和理念。人们普遍都有要求藏家的藏品上规模,好像大而全、多而广才能算得上实力收藏家。但却往往忽视万假不如一真,百粗不如一精,十精不如一珍的收藏至尊精髓。作为一个在实战基础上不断成熟的收藏家,过去难免收藏大量粗品和路份不好的藏品,也藏有同类重复的行货和精品。如果只进不出,首先没有地方陈列,再就是粗精混杂,影响整体的收藏水平。如果把精品而外的开门藏品让出去给新入行的藏家磨练学习,第一是能腾出一定的资金,第二是资源共享,减少地下文物盗挖的进程,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善举。可是绝大多数收藏家,即便有这个精简的想法,就是难以真正实施,总怕被同行或者社会冠以穷到要卖藏品的“恶名”。我们从很多资深藏家家里,总会看到满屋子的普品和粗品,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无论普品、粗品或是重复精品,这些资源毕竟有限,鉴赏水平提高了,仍然留住不放,就没有那个必要。一个真正有作为的收藏家,主要是靠具有价值的文物和精品珍品来体现的,并不是说你有多大的规模和多少数量的老藏品来体现。所以,去粗、压精和留珍是必须的,否则你如何积聚资金去收藏发现的精品和珍品?精简是必须的,尤其对于工薪阶层藏家和职业藏家,是必过的一道门槛。至于怎样出货?其实也很简单,打包卖给跑地皮的贩子,或者放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带卖,再或者开网店和让给自己的圈子里新入行的藏友。只要东西开门到代,不愁精简不了。
6、研究揭示藏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收藏观
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来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作为大多数收藏家,最开始让收藏品吸引的是藏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实收藏的最终意义也是体现在藏品的品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真、精、稀藏品)上面。当然,也有很多收藏家主要看重藏品的市场投资升值价值,有人为此付出沉痛代价。最可悲的是一些“收藏家”和一些并无道行的文物研究专家,总拿赝品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来著书立说,实乃缺乏真正的鉴赏经验,真是害人不浅。
以藏促学,以学养藏的学术道路,古今亦有。藏家总结实战历练而成的经验教训和鉴藏知识,总比那些闭门造车、毫无实战经验的研究学者和专家要好。如果理论来自于实践,方能应用到实战领域,理论来自于凭空想象,则害人害己。具备实战经验的藏家通过出版著作、写专栏文章、办讲座、教授学生、鉴定和顾问等方式来正当的获取经费,也可以以独立研究某些重要领域的学术项目来获得企业家、社会基金和收藏机构的支持。以此来收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标本以及残整器。这种形式,虽然不是直接形式的收藏,但对整个收藏的成熟发展和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要知道一个真正务实藏家的成就不仅仅只是收藏的藏品,更重要的是他对收藏学术的贡献。
7、只进不出、极尽所能保护的收藏观
具有只进不出、极尽所能保护收藏观的藏家,大致有两类人群:一类是具备独到眼力,有目标的收藏,收藏一件精品算一件,普品、粗品、重复精品压根就不收藏。慢慢的积少成多,集精聚珍;另一类是不花钱就痒痒,见什么收什么,甚至为了维护来货渠道,无论什么全包圆。这类收藏家一年能收藏数百数千件藏品,但上一类收藏可能一两年就收藏一两件具备价值的藏品,用百粗不如一精的收藏理念来对比,银子花费加起来不少,虽然都是真品,却没有一件可称道的精品,这种理念肯定是劳命伤财、钱物两空。有些藏家因为只进不出,经常节衣缩食,生活非常简朴,藏品多则数万件,少则数千件,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搞博物馆,谋求各方支持,开馆看起来琳琅满目,仔细观看后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样既浪费社会资源,更浪费自己一生的心血。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古代物品都值得收藏,既真、又精、更稀的古代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才值得我们极力保护收藏。这也是真正体现一个收藏家历史使命感的价值所在。
收藏就是保护遇到的所有藏品只进不出,享受巨大规模带来的社会大众赞许荣誉感。这种形式的收藏家不在少数,他们普遍具有历史使命感,无论粗品还是精品,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在他们心目中都应该是历史的遗物,都应当受到保护。即便因收藏而贫困潦倒,甚至妻离子散也不会出卖自己的任何藏品。他们往往见不得别的收藏家出让藏品,动不动就会给别人盖以商贩和虚伪收藏家的帽子。其实大可不必纠结,我们力求保护的是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古代艺术价值的藏品,并非收藏杂货店,见什么都收。要知道历史上遗留的普品和粗品何其之多,价格再便宜,你真的能全部保护起来吗?显然不行。再说所有收藏家都这样当收藏杂货店的老板,面对社会巨大的收藏需求,那只有靠盗墓盗挖和大量生产赝品来满足了广大的需求了。其实让一些藏品回归市场,一来可以繁荣市场,二来可以盘活收藏界不至于成为死水一潭。捐献国家当然好,但现在由于近些年赝品泛滥,高仿层出不穷,那个国营博物馆敢接收?最关键的是体制内专家们谁还能真正具备实力来鉴定社会文物艺术品(也许有具备实力的人,但不具备所谓的权威资格吧)?如果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尽力收藏和保护更多的文物和古玩艺术品,当然值得称道。如果不具备就量力而行吧,不要把正常的生活因为收藏而搞的苦不堪言。这样就失去收藏的快乐。
8、收藏就是投资升值的收藏观
收藏的最终目的就是投资升值,享受通过收藏形式带来的正当财富谋求。这种收藏观的人占到收藏群体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要占到80%左右。收藏有对文物历史和文化研究论证的属性,收藏也有对古玩艺术品观赏把玩的属性,收藏更有它的商品流通属性。人们把收藏看做就是投资升值商品,这也没有什么大错。从社会经济学来讲,如果收藏不具备投资升值价值,首先就不会有收藏热,更不会有如此繁荣的收藏市场。没有繁荣的收藏市场,收藏家就不会收藏到好的收藏品。但很多有识之士经常会担心,人们一味的把收藏的商品功能放大,会让很多人心灵扭曲,严重加速地下文物盗挖的进程,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问题是,谁能阻止人们的这种收藏观?各类电视节目、各类报刊杂志等媒体都在引导和宣扬收藏投资升值的理念,很多文物专家和收藏家业是如此鼓吹。收藏领域绝大多数群体都灌输了这种理念,你让他们:收藏就是保护祖宗遗物,收藏就是保护文化,收藏就是提升修养素质,收藏就是揭示历史文化,收藏就是休闲把玩。能行吗?显然很不现实。要达到这些境界,必然是收藏者自身素质,自身修养,自身觉悟,以及知识结构等完全具备,并且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会有实际意义。
既然收藏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有它的商品属性(自古就有),那我们就简略的探讨收藏投资升值积极的一面。国家对古玩市场的开放,目的是藏宝于民。也希望古玩艺术品正常流通,一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二可以安定社会,三可以拉动资本市场。国家这种政策虽然与保护文物的理念相冲突,估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把收藏定位在投资升值的范围,必然削弱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属性,比如,高古类文物艺术品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普遍都比明清更具价值,但艺术品市场经济价值却恰恰相反。一件汉代工艺精湛的大罐,市场价值也就区区数千元到万元左右,而一件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也能价值数万,甚至还不如一件清三代的瓷片值钱。国家管制高古类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是一个因素,最关键的是整个收藏领域严重缺失文化认知度。人为的炒作和资本运作大量充斥收藏市场。人们盲目的跟风和一些受媒体、以及一些专家的误导,使得“收藏投资升值”这一理念走向畸形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文物古玩艺术品才具备投资升值价值呢?从长远来看,在保证真品和品相完好的前提下,顾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文物古玩艺术品始终是保值升值的。还有一些精品残器和标本也有投资升值的巨大空间。单纯的工艺价值的古玩艺术品,虽然现在炒的很高,但毕竟随着市场热度的减退而大起大落。我国的收藏家会越来越成熟,文化品位会越来越高,这是必然的趋势。总结: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上述收藏观的基本性质所在,我们会意识到收藏这个行业,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从事。当不具备收藏素质,不具备收藏悟性和艺术品感悟能力,更不具备反思自醒能力和自我完善的综合能力,认为自己有文化、有权、有钱、有热情就贸然从事收藏,其结果必然遭遇失败。我们纵观历史上的收藏家和现在庞大的收藏群体,真正被世人称道和认可的收藏家能有多少?即便你在其他行业非常成功,具备非凡成就,但要进入收藏行业就不是那样简单。无可否认,收藏群体中多都是人精、才精、鬼精、人渣、精神病混杂的集中营,没有九死一生和下地狱的勇气,要想不伤筋动骨而获得成功,除非你是神仙下凡。别以为这话言过其实,不信你进来实战试试?纸上谈兵对实际收藏不但不起作用,而且起到误导作用。深刻认识收藏观的性质和意义是我们理清收藏行为的重要前提,也许对人们正确从事收藏有一些借鉴作用。
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收藏理念比收藏藏品更为重要。收藏绝对不是春天播种秋天就能收获那样简单。收藏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理念对了,就会务实,理念错了,必然务虚。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具备一定的眼力和悟性之后,任何时候下手都不晚。过去随便一个手艺都要跟随师父扎扎实实的学三年、带三年、跟三年,方能出师,何况收藏这样复杂的“手艺”。曾经有人经常问我:如何才能具备眼力和悟性?我虽然还没有这个资格回答,但结合身边资深藏家的基本经验和自己多年的认识是:多学习,多实践,多调查,多专研,多反思,多顿悟。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
调皮的电话
2025-04-16 08:11:15
两者都是优秀的玻璃建筑。
古埃尔公园也就是奎尔公园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区市北,占地20公顷,原来是巴塞罗那富商艾乌塞比奎尔伯爵计划建立并由高迪设计的一个社区旧址,建于1900-1914年。1922年,市政府将其收购,开辟为社区公园对外开放。同时中国的瓷房子曾是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老洋楼,如今是举世无双的瓷美楼奇,被人们称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
热情的乌龟
2025-04-16 08:11:15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论,对瓷器的新老认识也不例外。瓷器英文叫CHINA,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独创,是我们老祖先把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等其他少量金属氧化物,用手工加简单机械烧制而成的器物。从材料学来说,无论新瓷器、老瓷器,它们都是由胎、釉、气泡三部分组成。胎称钢玉晶相,釉称玻璃相,气泡称为气相。胎、气泡为稳定相,要降解需很长时间;而釉为非常稳定相,他要朝稳定相过渡,地表状态下一、二百年就会发生细微变化,它的本征时效特征,侵蚀时效特征,疲劳时效特征就会显现出来,这些特征统称为古瓷釉面自然老化微观特征。之所以称作微观特征,是因为人眼是不容易观察到这些特征的,必须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而本征时效特征是釉内的,侵蚀时效特征是釉表的,疲劳时效特征是整体的,在它们共同作用下,新老瓷器就会呈现不同的特质。而这些微观特征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差异是很大的,这些古瓷釉面差异很大的自然老化微观特征,注定是人工不可复制的,只能是时间和大自然所为。事物的区别,就在于微观特征差异性。因此,从痕迹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时间留下的印迹)和材料学(古瓷三个相及釉面三个自然时效)入手来辨别新老瓷器,如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及心电、化验、B超、CT等技术手段诊断病情一样,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对瓷器的玻璃相,既非稳定相也就是釉面用80倍放大镜观察,来寻找其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痕迹,即本征时效,也就是非稳定相向稳定相过渡所产生的各式结晶体,也叫析晶,这些晶体放大镜下是有差异的,有的如白雾,有的如白点、冰碴、棉絮、松枝、雪花等。侵蚀时效是指釉面长时间受周围酸、碱、卤素离子的侵蚀而产生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坑凹斑痕。疲劳时效是指釉面老化,分子结构酥松及相互置换而产生的相关变异,如有的老瓷釉面长期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浆光润如玉,一些釉面放大镜下,光线的折射使釉内已不清晰,变得混浊,结构的酥松使一些釉面脱落,一些老瓷片也变得不割手。上述本征、侵蚀、疲劳时效特征,都是古瓷釉面老化内在的本质的客观反映,就如同医生看病找到了病灶一样。而这些古瓷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特征,是人工制作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微观特征,也就成为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不同瓷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胎、釉、工艺、纹饰、韵味、老相等要素,运用掂、摸、弹、听、嗅等方法,做到经验与仪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成本与市场相比较,物质与精神相印证,综合分析判断,排除人为作旧因素,即可基本判断出器物的新老与朝代。因此说新老瓷器是可认可辨的,这也是目前识别新老瓷器科学的、可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藏家普遍认可的。这就是:宏观断朝代,微观定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