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文中多次出现了“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有什么作用吗?
1、第一次出现时强调了“高高的”,突出了顶碗的难度。
2、第二次“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12只,一只不少”,说明少年虽然失败但仍然坚持不降低难度,重新表演。
3、第三次“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再一次强调了顶碗的难度,突出了少年不怕困难的精神。
原文选段: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10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此文出自现代·赵丽宏《顶碗少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顶碗少年》是当代作家赵丽宏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做高难顶碗动作失败后不气馁,历经三次表演后成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坚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诫了人们在艰难困难要敢于坚持拼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全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叙事有详有略,安排得当,波澜起伏,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20世纪70年代以后,顶碗作为中国传统杂技,开始了飞跃发展,创造出各种高难动作。作者在上海看杂技表演时,见到了一个小男孩做高难顶碗动作失败后不气馁。
历经三次表演后成功的这样一件事,后时常想起,二十多年后,已到中年的赵丽宏有了许多的人生经历,更是深有感慨,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2年出生于上海,作家、散文家、诗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开始发表作品。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赵丽宏散文》等。
在看到老人的作品后,带给了我两个字“震撼”,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在瓷片上雕刻,而且雕刻成品栩栩如生。如果老人距离自己很近,真想去实地拜访一下,亲眼见证这一神奇技艺。
这位老人住在山东淄博,她手中掌握着一门家传手艺,能够在瓷片上雕刻。让众多网友叹为观止的作品,是一幅万里长城雕刻画面。这幅作品,老人用了45天的时间。
通过视频资料,我不仅看到了老人的这一幅作品,还看到了很多其他作品。对于老人的作品,我有着下面这两个评价。
一、每一幅都很精美有关万里长城的作品,相信我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便是画作。这位老人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将万里长城“搬到了”瓷片上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艺。
瓷片给我的印象,除了光滑以外,质地还很脆。想要在这上面作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瓷片的光滑,使得摩擦力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瓷片面积小质地脆,稍有不慎就会破碎。
这位老人的作品中,每一幅都很精美。雕刻有昆虫、动物,也有佛像和风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
二、充满了艺术之美瓷片本就给人一种精美感觉,别说是在瓷片上雕刻画作,就算是烧制而成,带有花纹的精美瓷片,看上去也非常的漂亮。
老人所雕刻的作品,会根据作画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瓷片做底。雕刻过程中,辅以不同颜色瓷片,成品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看到了老人雕刻的金蝉,也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蚂蚱。被雕刻到瓷片上后,看上去栩栩如生,使得瓷片变成了收藏品。
如果没有发达的互联网,我想老人这门手艺,就会被埋没在当地。也正因为发达互联网存在,使得我们能够,见证各类能工巧匠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