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佛像胸前是卍还是卐??
应该是“卍”,它代表觉者的果位。 “卍”字符的历史足迹 一、“卍”字符的简介 熟悉佛教的朋友对“卍”字符都不会陌生的。“卍”字(英文为swastika)在梵文中作Srivatsa,音译为“室利踞蹉洛刹那”,旧译为“吉祥海云相”,意为“吉祥之所集”。北魏菩提流支在所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中,译为“万”字;而鸠摩罗什和玄奘都译为“德”字,取万德庄严之意,强调佛的功德无量。现在一般认为“卍”字符之所以读“万”音是武则天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定的,在宋朝人编的《翻译名义集》卷六中说“主上(武则天)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所集也。” “卍”形符号的写法历来有左向的“卍”和右向的“卐”两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藏传佛教则以右旋 “卐”为正规,这是汉地和藏区在使用“卍”形符号的区别。但是,藏地的古老宗教――苯教却以“卍”作为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象征光明,还有轮回不绝的意思。二、世界各地都出现带有“卍”字符的文物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卍”字符的踪迹。在古代的克里特和特洛伊、斯堪的那维亚、苏格兰、爱尔兰、美洲的印第安土著、南美洲的玛雅文明、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和早期的基督教、拜占庭文化、古印度以及中国、埃及等等都有发现,“卍”字符出现之广,已经被视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来研究。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Hassuna时期的陶器上,就发现有两个“卍”形符号。其中一个为“卍”形,一个为变体“卍”形。 美索不达米亚Hassuna时期陶器上的“卍”纹图案,约公元前5000年在特洛伊发现的“卍”图案古希腊描述特洛伊之战的彩绘陶罐,图中马的上方绘制着三个“卍”字符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也有卐字标记。在古希腊的文物中也多次发现刻有“卍”字符的神像或器皿。刻有两个重叠“卍”字符的希腊钟型女神,大约公元前900年在希腊出土的大约公元前700年左右的谷物罐,上面绘制的阿耳特弥斯(月神与狩猎女神)图案的周围出现多个“卍”字符 在印度出土的公元前2000左右的印章上面也发现许多“卍”形符号及其变体符号,JMashall爵士的著作《Mohenjodaro and the Indus Civilization》 一书中刊有许多印度河谷出土的公元前2000左右的“卍”纹印章。 “卍”字符为印度河谷莫亨朱达罗遗迹印章、银币上的文饰,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 距今约5000年的苏美尔文化中也出土了大量“卍”字形吉祥符号。根据考古发现,处于青铜时代的欧洲,“卍”字符就已经流行了,作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以见到,在希腊,古代的克里特人和特洛伊人在很多装饰中都广泛使用卍字符。高加索墓葬和出土铜器上也发现有“卍”纹图案。古代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玛雅人及玻里尼西亚人也都用过“卍”字符。在中国,“卍”形符号的出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英格兰约克郡发现的刻有“卍”的巨石,据信这个石头上的“卍”图案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刻成的,研究者还发现在瑞典和意大利也有类似的石刻存在。 “卍”字符在古希腊(陶绘)“卍”字符在古埃及(陶绘)三、中国历史上的“卍”字符 如果您认为“卍”字符是随着佛教才传入中国的,那这种观念看来应该改变了。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卍”字符字形的图案出现了。还有,“卍”字符在上古遗迹中的出现非常频繁,并且是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包括甘肃、青海(马家窑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内蒙(小河沿文化)、湖南(彭头山文化、高庙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等,这种现象说明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先民对这一神圣的符号并不陌生,因此中国“卍”字符的出现不仅早于佛陀的时代,而且还早于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年代。 现在知道最早的“卍”字符出现于距今约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高庙文化的陶器上、河姆渡文化(距今6900年)中发现了一个以鸟喙为象征的四鸟呈“卍”字形中心的陶盘。甘、青地区出土的卍字纹主要出现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多个陶器上,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距今4800年左右的广东石峡文化,发现了卍字纹陶器;在内蒙古小河沿文化出土的一件大口深腹罐也绘制有“卍”字符,其年代距今4870年左右。其它地方的考古发现也不少:如辽宁敖汉旗石棚山墓地出土的小河沿文化陶器上发现有七个刻划和绘制的“卍”形符号。内蒙乌拉特后旗卜尔罕图山的岩画、新疆沙雅出土的汉魏时代的人工蚀花石珠上也都有“卍”形符号的发现。 马厂类型陶壶,1974年民和县官户台出土,距今6300年前后。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卍吉祥符,距今4500年左右。马厂类型陶罐,1975年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距今4300年左右。1980年在青海民和县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卍”字纹长颈壸。壸的周围有四个(○+“卍”)字形的图案,线条圆熟,勾画清晰,制作相当精美。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卍”纹彩陶长颈壶 中国古器物上使用“卍”形符号除上述的之外,古巴蜀国铜带钩上也有类“卍”形符号(“卍”字外加方框)。在唐代,从唐德宗至晚唐,流行过“卍”字镜,如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开成三年墓出土有一枚铜镜,上有空心“卍”形符号,旁有“永寿之镜”四字。广东惠阳出土的宋代瓷碗,内有类“卍”形符号(“卍”字外加双圈)。元代福建德化屈斗宫窑遗址,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明初出现一种帽子叫“卍字顶巾,万历时的青花莲瓣形碗、青花盘也有以“卍”形符号作为装饰者,在著名的外贸瓷“克拉克瓷”瓷盘上“卍”形符号更是屡见不鲜,一般都作为边饰,也有画于盘心作为主体纹样的。清代织锦、镂空门窗上经常出现由众多 “卍”连缀的“万不断”纹,其它工艺品上面也不难发现。一般认为,在上述历代器物上使用“卍”形符号都是取吉祥的寓意。 清初德化窑青花克拉克瓷盘(以“卍”纹作主体纹饰)四、不同文化中的“卍”字符 除了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里有“卍”字符的痕迹外,在希腊、非洲、在英、法等国的北欧文化里,“卍”字符也扮演着某种角色。在英格兰,“卍”字是一种装饰品;而在希腊,它则是一种“四角狮子”的代名词;在印度,它是一种“万”字装饰品。在美洲土著文化、罗马文化、塞尔特文化以及北欧海盗的遗迹里,同样可以发现“卍”字符被使用。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仍然把“卍”字符用作童子军、男女平等、女孩俱乐部等的标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45军团的臂章。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一个犹太会堂里,“卍”字符曾被用作地板的装饰图案。其实现在的考古发现,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前,美洲的土著人在生活中使用。 在德国,可知的最早使用“卐”字符的历史要追溯到普鲁士时代。在中亚还发现过大约公元前6世纪的犹太会堂使用“卍”字符作装饰。总的看来,在各种文化中“卍”字符一般都代表着好运、吉祥、健康的寓意。 古罗马时代的“卍”字形马赛克装罗浮宫收藏的2700年前古希腊扣型饰物上刻制的“卍”形图案在加拿大发现的大约1880左右的用“卍”作为修饰花纹的被子,研究者认为修饰这样的花纹是因为“卍”字符被认为会带来好运。一张1907的美国明信片,用“卍”作为中心图案代表着好运一个带有“卍”字符的银质印第安人幸运调羹美国德州米申印第安人编制的带有“卍”字符图案修饰的篮子 五、“卍”字符的真正意义 “卍”字符很早就出现,而且遍及世界的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文明之中,并在人类的不同族群中流传了很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卍”字符的含义认识也非常相似的,都认为“卍”字符代表了吉祥,人们也常常把“卍”字符联想到神佛。 那么“卍”字符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有高人揭示,“卍”字符是代表佛的层次的,如来佛有一个“卍”字符,超过如来层次以上的佛多的数不胜数,层次越高,“卍”字符就越多。 如此看来,从前地球上的民族很多都是信奉佛的。
参考资料:
BLGoff: Symbols of prehis-toric Mesopotamia 裴光辉《克拉克瓷》,2002年福建美术出版社 饶宗颐《卍考——青海陶文试释》 Spiritual Secrets in the Carbon Atom耆那教最早赋予卐字标记更突出的宗教意义(见图2),远比大乘信仰和印度教更早,它是耆那教第七位圣人(共有24位圣人)Tirthankara Suparsva 的标记,被视为吉祥的标志之一。所有耆那教的寺庙、圣书都必须有卐字标记。当仪式或庆典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在祭坛附近以稻米沿著卐字标记洒上好几次。这个在寺庙神像前,用米标示卐的仪式就被称之为 " sathiyo "(见图3)耆那教徒接著会把水果、甜点或乾果,有时则把钱币奉献於卐字标记上面。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有机会前往印度旅游的话,仍可以在耆那教裸身派的庆典中,看到他们所骑乘的大象头上,依然戴著绣有巨大卐字标记的图饰。
那么您是否与耆那教有缘呢?
王锡昌〈卍字考源〉(摘录自《中国佛教文史论集》)‘卍’是个神秘的符号。 ⑴卍是否文字 卍在西洋通称为swastika(昔称suastika□svastika□或svastica),原是梵文su与asti二字所组成的。前者的意义为‘好’,后者为‘是’,合suasti即等于‘是好’。后面再加上名词语尾ka,便成为suastika或swastika。所以就swastika的字源而论,是含有‘幸运’之义。 卍在中国本没有适当的名称,或音译则称为‘室利靺瑳’,或义译则名为‘吉祥海云’,据法云的引证,谓自唐武后朝,才制定其读音为‘万’,他引《华严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693),主上权制此文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查新旧《唐书》〈武后本纪〉,长寿二年(693)并无制定卍字之说,不过《资治通鉴》天授元年(690)条下,有‘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之记载,可是其中也没有卍字。且今本慧苑《华严经音义》卷上‘卍字之形’下并无‘大周’以下数语。可见法云之说不确。 还有在南北朝时的译经中已见有用‘万’代‘卍’之例,如元魏和尚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有︰‘菩萨胸中,有功德庄严金刚万字相。’其《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亦有︰‘沙门瞿昙胸有万字,示功德相。’等例。梁时刘勰记剡山石城寺之弥勒石像,亦有‘当胸万字’之语,该石像造于梁·天监十二年(513),成于天监十五年(516),可见在南北朝时代,卍之称万已通行了。大概卍与万之俗体‘万’字,形极相近,而且万又有‘万福’、‘万寿’之义,正与卍所代表的‘幸运’与‘吉祥’之义相合,所以以万代卍也是自然的趋势,无庸藉诸朝廷之力。若是果由于武后制定才通行的,那么当时所改造的天地等十二字,为什么没有一个能流行的?所以卍称万并不起于唐,南北朝时已有此例。实际万并不能等于卍,只不过因为汉字都是单音,所以才以与卍形义相近的万,权作此符号的读音而已。慧琳《一切经音义》也这样说︰‘卍字之文,梵云室哩未蹉,唐云吉祥相也。有云万字者谬说也。华严经第八卷中,具说此相等亦非是字也。乃是如来身上数处,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所以卍并非文字,只不过是象征‘幸运’、‘万福’、‘万寿’的一种吉祥的符号而已。
⑵卍与卐有无区别 卍的种类很多,各地的形式也不一致。通常有所谓左卍字与右卍字之别,前者梵称sauvastika,后者梵称swastika或svastika。慧琳《一切经音义》谓︰‘卍字之文……大福德之相。’(见前)慧苑《华严经音义》亦谓︰‘梵本卐字,乃是德者之相。’卍与卐同是德相,所以在佛典上无显著的区别。 据克卢克(W Crooke)(所有译名悉据商务标准汉译外国人名地名表,民国二十三再版本,以下并同)的解释,以为左旋的卍是一种表示肃敬的符号,因为阿波罗(Apollo)神像上的卍是左旋的。可是在西方,也有以卍为恶运的符号。据说有位俄国女皇,非常迷信,尝将她的寝宫的四壁,满饰卐字,作为护符,不意所有的卐,尽作左旋的卍,于是她和她的皇家,俱遭遇到不幸。 阿斯特利(Astley)以为一般的卐,多是右旋,因为太阳的运行是从左向右旋转,一切的轮也都右旋。卐正代表太阳的回旋,也代表人生的轮转。 再就印度阿马拉洼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来看,可以发现几个卍与卐,无区分的并列着。卐是佛足六十五吉祥相的第一个,卍是第四个。 大概在上古卍与卐原无区别,后来印度教以右旋的卐为男性神的符号,以左旋的卍为女性神的符号;西藏喇嘛教徒全用右旋的■;Bon-pa教徒全用左旋的卍;那都是后人所区分的。至于在佛教以及在中国流传的卍与卐,常是混用而无区别的。
⑶佛教中的卍代表什么 卍通常用作代表佛的符号,大概因为佛胸间有卍字,谓之‘佛心印’,以示功德庄严之相(见前)。《楞严经》云︰‘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新译《华严经》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宋高僧传》也有︰‘如佛胸前卍字。’之语。不但佛之胸前有卍或卐,发间亦有之。《庄严经》谓转轮圣王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其中︰‘七十八,发有万字。七十九,发彩螺旋。’《大般若经》谓︰‘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大士相,(中略)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是第十二。’佛之眉毛也都右旋,《般若经》云︰‘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长阿含经》云︰‘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甚至于佛的周身毫毛,也都右旋宛转。《般若经》云︰‘世尊毛孔,各生一毛,柔润绀青,右旋宛转。’《长阿含经》云︰‘毛生右旋,绀色仰靡。’总之,无论佛之胸有卍或卐,发有万字,以及眉毛右旋,这都是以卍或卐形来象征佛身毛发的旋转。 有时佛的手足间也有万字。《般若经》云︰‘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新译《华严经》云︰‘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卐字旋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又云︰‘如来左足指间,有大人相,名现一切佛海云。(中略)于中示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圆满音声,卐字等相,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在著名的佛足石上,也可以见到有几个卍与卐,在指端、掌心和踵前。这是象征佛的手足的指纹与掌纹的旋转。 那么,何以毛发的旋转,或是手足指纹的旋转,都要以卐与卍来表示?还有卐与卍本发生在前而被采用为佛的瑞相之象征呢?还是因佛的特征才产生了卐与卍?这都在此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解答是这样︰第一、卐与卍的产生,远在佛教之前。因为既非佛家所创,所以在佛经中找不出确切的解释,与固定的应用。毛发的旋转,可以说它形如卐字;手足的指纹,也可说有卐字相。第二,卍本是‘幸运’与‘吉祥’的符号,佛又是神圣而祥瑞的代表;而且其左右旋的形式,又恰与人的毛发与指纹的旋转相似;所以佛家便很自然的采用了这‘幸运’的‘吉祥’的符号,作为佛的神圣、庄严、光明,和祥瑞的象征。(中略) ⑴卍的起源 关于卍的发生问题,向有二派︰牟勒(Max Mu|ller)以为在我们不可想像的远古时代,事件的发生,常是偶然的。在此地有可能发生,在其他各地也有同样的可能性。阿斯特利很同情其说,以为各地的卍也都是偶然发生的。 但舍利曼与康特(Count d'alviella)诸氏,却都有相反的意见。舍利曼在他的《特拉及其遗迹》(Troy and its Remain,Transla-tion edited by P Smith,London,1875)上说︰十字与卍字同是阿利安族的先祖居住在巴克特里及鄂斯河流域时代的重要的宗教符号。康特在他的《符号的迁移》(The Migrationof Symbols,Translation by Sir G Bird-wood London,1894)里也以为卍原是阿利安民族所独有的,而后为印欧系的民族分散在各地之外,也渐为埃及人(Egyptians)、卞尔提安人(Chaldians)、阿西利阿人(Assyrians),以及腓尼基人(Phoenicians)所借用。 就今日各地所见之卍,差不多都有同一之作用︰不是用作护符,就是用作天象的或神圣的符号,可见当出同源,绝非偶然发生的。牟勒辈之说,或不足以解释卍之发生的道理。 据舍利曼最早的发现,是在十九世纪的第八十几年间在小亚细亚的西北角爱琴海东岸的特拉(Troy),及其附近喜萨利克(Hissalik)、迈锡尼(Mycenae),及泰麟兹(Tiryns)各城。在特拉所发现的是在许多纺缍形的螺环上,在墙壁上,在一个叫做枭面的缸上,及除了女俑以外的陶器上。在迈锡尼所发现的是在些小器物上,及一个奇怪的金盘上。在泰麟兹所发现的是在一两个陶器的模子上,及壁画上;特别是在几块花瓶的碎片上,绘着两匹马相对着,在马腿的中间有不少的菱形及卍字。所以康特据此以为卍即源出于特拉,而后向东传入印度、中国,及日本,向西传入高卢(Gaul)(今法兰西地古为高卢国,纪元前五十余年为罗马凯萨王所灭),较诸传入德国、斯干的那维亚,及不列颠诸岛为早。 但塞斯(Sayce)据拉姆塞(Ramsay)所录利卡俄尼阿(Lycaonia)之伊布里兹(Ibreez)城(在小亚细亚北部)所存之赫司族(Hittites)(小亚细亚中之古国,在特拉之东,约在西元前一千四百五十余年)之石刻,其服饰有特拉族之卍字,以为特拉族之卍字,当系由赫司族而来。 按此小亚细亚诸族,皆源出于阿利安族。阿利安族始居于中央亚细亚,嵚岭以西之帕米尔高原一带,嗣后生殖繁盛,分迁于欧亚毗连之波斯小亚细亚,以及印度和欧洲各处。卍为阿利安族所有之符号,亦当源出于中央亚细亚,而后流布东西各方。所以舍利曼以为当阿利安族居于巴克特里及鄂斯河流域的时代,当已有此符号,不过在东方至今还没发现而已。
⑵卍的流传 卍既为阿利安族所有的符号,则其流传的行迹,也正好与阿利安族的迁徙相符合。阿利安族迁徙的路线,大致可分作两条︰一是向西南和东南的,便散居于波斯和北印度等处;一是向西进的,更分出希腊与意大利两大支族,分居于希腊、意大利及小亚细亚等地。而后再分出有革勒底斯族,散居于英法西班牙等地;德多尼族,分居于德丹瑞典挪威等处。所以卍也同样发现于波斯西南的伊拉姆(Elam)、小亚细亚、爱琴海及多瑙河一带文化区。同时在中欧、西欧及东欧各地所发现之卍字,也与印度的卍有同样的吉祥与大德的意义。 在波斯西南的苏萨(Susa),曾发现在一个着色的花瓶上有卍;至其传入印度,据康特的推想,当在西元前十三世纪,而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和日本。 在希腊也发现在着色的花瓶上有卍。在意大利发现在一个钮扣上有两个卍字还有两个十字。在法国萨发(Savoy)的部尔热湖(Lecde Bourget)地带,曾发现铜器时代的泥块,上面印着卍字。在丹麦的西兰岛(Seeland)上,有块约在第九世纪或十世纪的刻石,上面有三个角所组成的一个三角形,还有一个卍字。在瑞典也发现一个铜瓶,上面有弯曲的螺旋纹所组成的卍字形状。在挪威也发现一个美丽的钮扣,上面有两行的卍字。这大概是迈锡尼的艺术,渡波罗的海而来的。 在英国所发现的更多。现存大英博物馆的有东盎格利安(East Anglian,在英格兰东部)的胸针一对,上面刻有卍字花纹;有从肯德(Kent)的法温士姆(Faversham,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坟墓里出土的一个圆平的钮扣,上面也有卍字与十字的图案;还有在诺福克(Norfolk)的什罗非姆(Shropham,也在英格兰东部)出土一个精致的‘尸灰瓮’(Cinerary Nrn),上面也有一圈左旋的卍。此外在萨符克(Suffolk)的密尔敦厚(Mliden-hall,也在英格兰东部)还发现一个四只鸟头所组成的一个卍字形的钮扣。在爱尔兰的罗赫利(Lochlee),发现一个铜针,一端有希腊的十字,另一端有卍;又有一块刻石,上面有三种不同的十字──一个希腊十字在一个圆形物上,一个右旋的卍字在一个方形物上,还有一个菱形的卍字,在一个四叶饰(quatrefoil)上。 在苏格兰的拉普兰德(Lapland)有卍形的搅乳器,韦尔逊(Thomas Wilson)以为卍字之应用于家中及家具上,当由拉普兰德而来。至于南北美洲,在哥伦布以前已有卍字的纵迹。韦尔逊曾在美洲的中部田纳西(Tennessee)、俄亥俄(Ohio)、阿肯色Arkansas)诸州所发现之哥伦布以前之遗物中有之;并在中美的尼加拉瓜(Nicarague)、犹卡坦(Yucatan)及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各地的印第安人所保留的古代的信仰及习俗中亦有之;以及南美的巴西(Brazil)、巴拉圭(Paraguay)各国,也可发现它的纵迹。韦尔逊以为这都是由旧大陆来的。 在非洲的利比亚(Libya,在比属刚果的北部)有埃及人的纪念碑,上面有从波斯传入叫做Crux ansata的驱魔的十字,大概也就是swastika之音转罢。 在澳洲的斯利福德(Sleaford,在澳洲东南部)发现卍字在一个钮扣上。总之,卍字的流布,几乎遍及全世界,这也不过略举各洲都有卍字的纵迹之例而已,当然难免挂一漏万。不过我们就此很可以看出卍字并非偶然产生的,其流传的痕迹,可以有一贯的系统,这系统就是阿利安民族的迁徙。所以凡是上古阿利安民族所能到的地带,甚至渡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以至于南北美洲及澳洲,都有这民族上的符号。由此也可以想见上古阿利安民族迁徙的概况。 综上各节,可得结论如下︰
⑴卍本非文字,因其与万的俗体‘万’字形相似而意相近,遂通称为万。梵云swastika,汉译为‘吉祥云海’,都寓有‘幸运’之义。
⑵卍与卐本是象征火钻左右旋转的两个同样性质的符号,在意义上原无区别。
⑶佛家以卍为其代表符号,盖以其象征佛身的旋毛与指纹,大概也取其光明吉祥之义。
⑷卍的原始,本是上古民族以钻旋火的符号。所以梵称‘塞缚悉底迦’相,正像火钻之形。
⑸卍为火的象征,火为原始民族所崇奉,以为可以驱猛兽,可以镇鬼邪,所以卍也成为神灵的符号。火又能毁灭万物,佛家喻作智火,于是卍又作为消除恶业烦恼之功德相。卍又象日象轮,长住不息,有永生之意,更成为人间一切祥瑞之符号。
⑹卍初见于小亚细亚,当为阿利安族之产物,所以其出生也当在中央亚细亚,而后东西分布到世界各方。
⑺卍的流传︰一向南入波斯、印度,而后随佛教入中国日本;一向西入欧洲,先由希腊、意大利,而后德、法、丹麦过波罗的海入挪威、瑞典,或过英吉利海峡入英国三岛;更有远航地中海至非洲,横渡大西洋至美洲,再越太平洋至澳洲。
总之,卍并非神秘的符号,只要能缜密考验,自会显露其真相。此文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学者,更有精确的稽考与发现。 [参考资料]《大宝积经》卷二十;《观佛三昧海经》卷四;《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二;《经律异相》卷五;《法苑珠林》卷三十五;《翻译名义集》卷六;《祖庭事苑》卷四;《三大部补注》卷十三。 (源缘悟圆注:《佛学大词典》在注解时将右旋和左旋的卍没有区别,《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注解时将左旋的卐字用‘■’表示。笔者依据其语义,在应该使用左旋的卐字标记时使用了左旋的卐字标记。如有疑意,请查阅原词典。)
如来佛祖手上的标志是“卍”。“卍”万字是佛祖的心印,藏语称其为“雍仲”,因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是最早使用“雍仲”这个佛号的佛教。
“卍”这个符号,在藏语中叫做 “雍仲”。雍仲“卍”是佛祖的心印 (“雍”是胜义无生,和谐永恒的象征,就是诸法的空性与真谛;“仲”是世俗无灭的意思)。
在西藏地区,“卍”字不论作为图案还是符号均随处可见。在汉语中该符号标志读作“万”。在藏民族看来,“卍”表达的是吉祥的含义。这一点,同汉民族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称“卍”为“雍仲”吉祥符。
“雍仲”吉祥符散人吉祥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特定的心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信仰。原始初民不解自然界和人类各种社会现象,将某些自然的、文化的事物看作吉祥,并相信其具有躲避灾祸邪祟,获得吉庆祥瑞的功能。
西藏的雍仲本教一直使用卍。有雍仲本教的标志万字符,人民叫它雍仲符号,雍仲符号是永恒不变的意思,雍仲本教推崇的颜色是蓝色,蓝色也是永恒不变之意。藏族现在的诸多文化,包括哲学理论、逻辑,甚至诗学、医学等,还有许多藏族特有的习俗仪轨都是从幸饶佛陀时代开始的。
扩展资料
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希腊文明中,均出现过类似的纹饰,至于大洋彼岸的北美印第安文化、中美洲玛雅文化里,也能看到类似雍仲的字符。
至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雍仲字符,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也是青铜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仍然经久不衰的吉祥图案。
在高原文化中,无论是印度佛教前的雍仲本教时期,还是吐蕃的佛教时期,“雍仲”这一符号虽然历经各种变体却始终如一地存在着。“雍仲”符号极少单独存在,它更多的情况是与其它图形共存于画面之中。
人们注意到在西藏岩画里,经常与“雍仲”符号相伴生的有如下一些图形:日月符号;日月、树木图形等等。也许研究雍仲符号与其它图案的组合方式要比研究单独的“雍仲”符号本身更具有文化学上的意义,因为这些与之伴生的物象往往是远古高原人生活中具有重要现实或象征意义的内容。
它们或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动物代表食物、帐篷代表着居所),或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