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枪什么时候发明的
1132年,南宋时期。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发射。后装枪的发明是19世纪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步枪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在唐代之前,中国古代战争以冷兵器为主;但从宋代开始,火箭等火器开始大量应用在战争中。到明代时,中国的火器已经相当发达,二级火箭、连发火铳、红夷大炮等都已经出现。这一点,从明清时期的小说也能看出来。
背景设定在宋代,但实际上成书于明代的《水浒传》中,就提到了多种火器,比如火炮、火箭等。除这些火器外,书中还提到了火枪。
便叫前船上将火炮、火枪、火箭一齐打放。那三阮全然不惧,料着船近,枪箭射得着时,发声喊,都跳下水里去了。
火枪出现于第八十回。当时,高俅用海鳅战船讨伐梁山,他先派丘岳、徐京、梅展三位先锋出战。三位先锋看到阮氏三雄在小船上时,就让士兵用火炮、火枪、火箭进行远距离攻击。
然而,宋代真的有火枪吗?如果有,当时的火枪是什么样?后来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说一说宋代的火枪及发展。
一、火枪的起源
在说宋代火枪之前,必须要说说火枪的起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大家普遍认为,火枪最早出现于南宋。因为除了南宋陈规在《守城录》中提到过“火枪”外,之前的史料中都没提到火枪。但是,后来这个结论被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推翻”了。
1981年,李约瑟在《关于中国文化领域内火药与火器史的新看法》论文中说:现在却必须把火枪的发明向前推200年,因为克莱颂·布雷特在巴黎基迈博物馆里发现一张关于佛教的横幅画,其年代可以确定为公元950年,上面画着的,显然是一支火枪。
李约瑟博士还认为,这支火枪除了装有火药外,还装着金属弹丸或者碎金属碎瓷片等。不过,这属于李约瑟的想象或者想当然的看法,因为画中的火枪,除了喷出火苗外,并没有喷出弹丸或者碎片等。
李约瑟提到的这幅佛教画,其实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降魔变》,画面描述的是释迦牟尼得道前夕降魔的故事。
从画面来看,右上角有一个浑身只穿着裈,头上有三条蛇的魔怪,他手中拿着一个长长的喷火器。这个喷火器后面是细细的长柄,前面则比较粗,类似竹筒,但两头开口,中间较细,上面还有几道箍。
这种喷火器,就是最早的火枪。
不过,仅凭一幅画,而且是非写实的画,并不能断定当时出现了火枪,因为并没有关于火枪的文字资料,进行辅助证明。另外,从五代直到南宋初这段时间,史料中都没有提到过这种管状的火枪。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这部军事著作中,也没有关于火枪的记录。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想象也要基于已知的世界。所以,《降魔变》中的喷火器,仍不失为探讨火枪起源的有用资料。
二、宋代的火枪
北宋并没有出现火枪,到南宋时,相继出现了长竹竿火枪、飞火枪和突火枪等。
1长竹竿火枪
长竹竿火枪,为南宋初期陈规所创。
陈规任德安知府期间,力主抗金,为此,他积极筹备。当地有一支宋军被金兵打败,后来转而成为寇,其首领叫李横。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横曾经攻打德安城,最后被陈规的火枪队击败。当时的火枪,据陈规《守城录》记载是“火炮药造下长竹杆枪”。
(注:有些史料中,“长竹杆枪”写作“长竹竿枪”,为方便阅读和理解,下文统称长竹竿枪。)
会濠桥陷,规以六十人,持火枪自西门出,焚天桥,以火牛助之,须臾皆尽,横拔砦去。——《宋史》
这个长竹竿火枪什么样,怎么使用?《宋史》《守城录》等史料没说到,但可以推测出来。因为只有“二十余条枪”,但却需要六十人用,可见这种火枪非单人所用,而是需要三人同时使用,应是一人持枪,一人点火,一人准备火药,这可能和竹竿的长而粗重有关,不然也不会叫“长竹竿枪”。
这也难怪,因为陈规要保证火枪的威力,所以不得不选择长竹竿来制造火枪,这从须臾之间烧尽天桥也能看出来。只有粗长的竹竿,才能装下足够多的火药,若是短而细的竹竿,是不可能有这般效果的。
陈规制造的“长竹竿火枪”,是最早出现的火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2飞火枪
在陈规之后,长竹竿火枪进一步发展,由此出现了飞火枪。
长竹竿火枪虽然威力大,但是太笨重,必须三人才能使用,单兵是不能使用的。据此,人们进行了改进,于是出现了单兵可以使用的飞火枪。不过,飞火枪并非宋人所创,而是金人制造。
枪制,以敕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磁未、硫黄、砒霜之属,以绳系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金史》
从《金史》可以发现,飞火枪实际上是冷兵器和火药筒的结合。
为了减轻重量,火药筒不是竹制,也非铁制,而是用特殊的纸做成,这种纸筒不会被火烧,当火药烧完时,纸筒无损。但是,火枪威力不小,其火焰可以喷射一丈多远。更妙的是,即便火药烧尽,士兵依然可以用枪杀敌,且枪头已经被火焰烧热甚至烧红,杀伤力得以提高。
宋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即公元1233年,金国的蒲察官奴曾经以450人组成的飞火枪队,夜袭蒙古军并取得胜利。此战,蒙古军因避火溺死多达三千五百多人。
这种火枪,直到明朝时还在使用。当然,明代的火枪又有所发展。
《武备志》中的火枪,柄长六尺,枪头长一尺多,枪头两边有叉,叉上作小钩镰。枪兵上有两个喷筒。这种火枪用途很多,不仅能做长枪使用,两个向前的刃可以做镋,向后的刃可以作为镰使用,再加上可以杀敌放火的喷火筒,可以说是一器四用。
3突火枪
竹火枪和飞火枪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火药来喷火;突火枪则不同,突火枪是利用火药射击出子弹。
南宋开庆元年,即公元1259年,安徽寿春府研制出突火枪,其形制和使用在《宋史》中有详细记载。
开庆元年,寿春府……又造突火枪,以钜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这里所说的“子窠”,其实就是弹丸。既然焰后子窠会发出去,且有巨响,可知这就是利用火药在竹筒中发射子弹。
有枪筒,用火药,可发射子弹,可以说,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发射原理进行射击的管形火器。正因如此,所以突火枪被认为是近代枪炮的鼻祖。在突火枪出现之后不久,火铳出现,并逐渐发展为枪炮。
长竹竿火枪、飞火枪和突火枪,就是南宋时期出现的三大火枪。
另外,突火枪之前,有一种叫突火筒的火器。南宋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中曾提到,宝祐五年,即公元1252年,建康府制造的火器中,突火筒有333个;而维修的突火筒则有502个。这种突火筒,或许是喷火类火器,或许是射击类火器。
《水浒传》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严格来说当时不会有火枪。不过,小说不必完全符合历史。所以,书中提到的“火枪”,可能是南宋飞火枪或者突火枪,也可能是元明时代的火枪。而不太可能是需要三人操作的“长竹竿火枪”。
上海市公安博物馆 首次正式展出了来自17个国家的200余款各式枪支。这些枪原来散落在其它展馆和枪库中,经该馆一年时间的收集和整理,形成此次展览。
展出的各类枪支,规格之全,珍贵程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既有各个时代的代表枪支,还有各种著名品牌、型号和伪装成普通用品的枪支。特别是一把由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勃郎宁手枪,被视为镇馆之宝。此外,旧上海滩风云人物--青帮头目杜月笙、流氓头子黄金荣使用过的水果刀手枪、三寸金枪也在展品之中。
我国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公安专业类博物馆;而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安、警察博物馆中,上海市公安博物馆都可算是规模较大、藏品较多的一家。
枪支是一种传统的精密机械设备,随着科技发展,在不同阶段又融进了许多新技术,特别是有些枪支工艺精美,成为艺术品。因此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许多人对作为工艺品的枪支抱有浓厚兴趣。
为满足观众需要,上海市公安博物馆从去年开始筹备世界名枪展。博物馆工作人员一方面将散落在各个展馆中的枪械重新排列组合,同时在全市各枪库中寻找年代久远的各色名枪。至办展前夕,上海市公安博物馆总共找到了238款有确切资料的枪支。汪馆长介绍,其实,此次展出的这些枪支仅仅是上海众多枪库藏品中的极小部分。由于上海枪库的专业化程度极高,枪库中恒温恒湿,所有不使用的枪支都用粘度很高的枪油封住,所以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枪库内枪支生锈的情况。这给展品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另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就对枪库建立起了严密的防盗和管理系统,所有枪支都登记在册,通过电脑就可以查出枪的来源、以前是何人拥有、现在为何人使用。所以从未发生过失窃事件。
此次展出的一些枪支,无论是其自身蕴涵的历史背景,还是使用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其所代表的高超枪支制造工艺,都大有说头。
枪械发展见证历史
展品当中,有1640年意大利制造的发火手枪,有17世纪苏格兰制造的打火转轮手枪,有18世纪英格兰制造的火帽式长枪,有18世纪德国骑兵使用的燧发单管手枪,有18世纪意大利制造的前装式燧发小手枪,还有19世纪美国制造的双管火帽枪。
在现代人的眼里,这些精心打造的古老枪支,无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就是凭借这些枪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现代枪支的鼻祖其实是在中国。
在展品中,有一件很不起眼的展品,样子和大小有些像我们现在的打气筒。这是一支由巨竹制成的突火枪,是我国南宋军事学家陈规于公元1132年发明的。公元1259年,南宋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又制造出一种突火枪,也是用巨竹作枪筒,发射内装有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的子窠,燃放后,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它比西方早了好几百年。
到了十四世纪初,西方才有人研究热兵器。十四世纪中叶,由意大利人发明了火门枪。但它仅是一根简单的铁管,别无其他零件,采用实体球形弹丸,由枪口将黑火药和球形弹丸装入枪管内,从火门点燃火药射击。
镇馆之宝--孙中山自卫手枪
在装备馆展柜最醒目位置上摆放的两把手枪,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用过的。一把是西班牙制造的763毫米口径阿斯曲拉驳壳枪,俗称快慢机。这是一把非常珍贵的礼品枪,枪身纹饰华丽,24K镀金,枪柄用深海贝壳镶嵌。
而它边上那把比利时制造的635毫米口径勃郎宁手枪,则像一只丑小鸭,黑黑的枪身黯淡无光,小小的枪体远没有阿斯曲拉枪那么张扬。
但就是这把枪身编号为464550的勃郎宁小手枪,却被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一致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上海公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原来,1895年10月26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脱险赴港,并取道美国檀香山,抵达英国伦敦。在那里,孙中山先生遭到清政府驻英大使馆逮捕,后经孙先生学医时的老师康德黎鼎力相助而获救。这就是著名的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
为防再生意外,康德黎遂赠孙中山勃郎宁枪一把。这种小手枪当时被人称为小贝贝,主要被政要人物用作自卫用枪。
1956年2月8日,前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萧萱的子女,将这把由他们父亲珍藏多年的手枪,上缴给了卢湾公安分局。萧萱参加过同盟会,曾当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萧萱的子女上缴这支枪的同时,还附上了萧萱的亲笔说明,以证明这把勃郎宁小手枪曾为孙中山先生使用。
杜月笙的水果刀枪黄金荣的三寸金枪
展览上,还展出了两个旧上海滩风云人物--青帮头子杜月笙和大流氓头子黄金荣用过的手枪,但它们并没有被陈列在名人用枪展柜中。
杜月笙的手枪陈列在特殊枪支展柜内,是一支小刀枪。相传杜月笙是卖水果出身,削得一手好梨,所以直到他成为海上闻人,他那把削梨小刀也从不离身。但外人很少知道,他那把厚厚的类似于瑞士军刀的小水果刀,其实是一把很隐蔽的小手枪!
这支635毫米口径的特殊枪,由瑞士制造,可以填装一发子弹,击发以后,还能重新装弹。在两米之内,绝对具有置人于死地的杀伤力。这把枪的阴毒之处,就是可以利用削水果的动作麻痹对方,然后出其不意地击发伤人。
黄金荣那支枪则是一把由比利时制造、可折叠的635毫米口径李若佛转柄手枪。因其枪柄用24K黄金制成,折叠起来后只有鸡蛋那么大,所以又称三寸金枪。
这是一支极其稀有的特种枪,小小的弹仓内可以填装六发子弹。就连枪械专家钱柏椿先生也坦言,他见过的枪支成千上万,但像这样精巧的枪,半个世纪以来,只这一枝。
这把枪还有一个棕色的小皮套,样子就像北方人常用的旱烟袋荷包。当初,黄金荣带着他那些徒子徒孙们出入各种体面场合,看似手无寸铁,其实又有谁知道他的腰带上竟悬着一件致命武器呢?
老上海滩有名的380马牌手枪
在展出的枪支中,有一支是二十世纪前半期上海滩老警察或老公安很熟悉的手枪--美式9毫米,当时,警察们习惯称它为380马牌手枪。此枪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枪身上刻有一匹前蹄跃起的马;美国是采用英制的国家,9毫米口径相当于0380英寸,380马牌由此得名。而此枪的正规名称是柯尔特。
20世纪30年代初,原英租界上海市工部局警察局专门向美国柯尔特武器公司定制了3000支9毫米柯尔特手枪,用作上海市工部局警察局华人警察的专用枪支。为便于内部管理,在这批手枪的生产过程中,专门刻上了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上海市工部局警察局)字样,简称SMP。顺序从NO1编起,作为除枪号以外的局烙印号。
上海解放后,新建立的公安系统的警察继续使用这些手枪,为了便于枪支管理,就以钢印沪公二字,替代了原来的SMP代号,而顺序号则保持原来的不变。
世界上枪管直径最大和最小的两枝枪,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据钱柏椿先生介绍,最大口径的手枪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上海租界里,是印度巡捕专用的转轮手枪,枪管直径为1155毫米。而枪管直径最小的仅为425毫米,比一颗绿豆还小。
三八大盖、歪把子、王八盒子
展览中,还陈列有从抗日战场上缴获的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产的三八式步枪,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定型生产的十一年式机枪,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年)定型生产的十四年式手枪。
这些专业名称一般人可能听不懂,但一提俗称就明白了。
三八式步枪就是三八大盖,是侵华日军使用最多的枪支。因为该枪在枪机上方设有一个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因此被称为三八大盖。
十一年式机枪的俗名是歪把子机枪。因为它是采用安装在枪身左侧的漏斗式弹夹供弹,又因为便于枪手贴腮瞄准,机枪的枪托都歪向枪身右侧,所以称之为歪把子。
而十四年式手枪其实就是王八盒子,是日本军队配发的制式武器。当时日本侵华的关东军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所以,日本军事生产部门在原来十四年式的基础上,作了两次改进:一是扩大扳机护围,使关东军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将手指伸入扳机护围;二是手枪座上增加一个用钢皮做的弹簧卡住,以防止弹夹掉下来。因为十四年式手枪枪形很像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德国763毫米毛瑟驳壳枪,而后者因有一木盒装枪,被叫为盒子枪,这样一来,日本鬼子使用的、样子又像盒子枪的十四年式,就被中国军民称为王八盒子。
特种枪
展览还陈列着许多特种枪支。
有一种英国造的、外形酷似烟盒的特种手枪,口径635毫米,可以一次装填七发子弹。当枪手动手时,可以很绅士地掏出烟盒请人抽烟,但可能对方还没有看到烟就会先吃到子弹了。
展览上陈列的8支12号钢笔枪,都是世界名笔外形。插在上衣口袋中,谁也想不到那是杀人武器。
还有一种更小的毒弹枪,外形像很短的活动铅笔,全长仅6厘米。此枪在制造过程中,子弹就压在枪管内,弹头都是经毒液浸泡过,一旦被这种毒弹击中,必死无疑。
展览还陈列了三支竹节式手杖枪,这种枪与一般的竹节手杖外形上没什么差别,但内部构造可就不一样了。使用时只要拔掉手杖前端的橡胶或木头塞子,马上就可以击发。
还有一支小手枪,外形与小贝贝手枪相同,但是前端没有枪口,枪口设在枪身顶部。如果这支枪在1米内向人射击,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那子弹不会射向人体,而是会射向空中。过去敌特机关在审讯犯人时,常常会出其不意地拔出枪朝被审人射击,起到威吓、震慑作用。骨头不够硬的人,在极度恐慌中没准就招了。这种枪的专业名称是法国MAB曲射手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名枪齐集上海呢?
枪械专家钱柏椿先生曾任原武警上海总队后勤部副部长之职,与枪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介绍说,名枪能齐聚上海,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当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上海出现了租界。在当时的租界里,可以随意买卖和携带枪支,甚至到了侵华日军占领上海时依然是这样。于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世界上的各种枪支纷纷涌进上海滩,进而形成了上海在中国范围内独特的枪文化。
展出的枪械,大致是三个来源。一是1949年上海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警察局枪支陈列馆中接管过来的各种枪械;二是进入和平时期后,南下的干部上缴的枪支;三是一些特殊的上海市民向有关部门上缴的枪支。此外,还有一些枪支是从土匪、帮会中收缴的。
如果按国籍划分,展出枪械有美、英、德、比、俄等十几个国家的。如果按种类划分,有各式手枪、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还有执行特种任务使用的无声手枪、曲射枪、小刀枪、钢笔枪、毒弹枪、手杖枪、钩枪、瓦斯枪等。如此丰富的展品,非常罕见。
现还展出各个国家的警徽与上海各个时期的公安部门的情况。
在南宋理宗时期,宋朝的军工研究人员,在当时的寿春城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寿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管状火器,也就是突火枪。这种火器射程极远可以达到200~300米左右,而且杀伤效果非常不错,可以不经过刻意训练就可以达到射击效果。但是这种武器却没有大规模应用于战场上,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极为原始的管状武器,再装填时间过长,因为材料限制,使用寿命过短,而且精度非常差,远距离作战毫无安全感。
再装填时间过长影响了连续作战众所周知,当时南宋军队的主要对手是金朝军队。作为一个以骑兵立国的少数民族封建王朝,他们在战场特别习惯于骑兵作战,而我们后世人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知道了,想要压制速度极快,而且阵线密集的骑兵,必须要以射程较远,射速较快的重机枪,才能够完全压制骑兵。这也是为什么骑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完全退出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装备序列。
而突火枪这种相对原始的早期管状射击火器,虽然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形成极大的火力压制。但是当时的突火枪所使用的子弹,一般都是小石子,铁片或者是瓷器碎片,并没有实现定装弹药。在射击以后,重新装填非常困难,需要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而这样的武器在面对来去如风的骑兵时,打完了第一枪,如果没有其他兵种的掩护,也就可以直接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因为材料限制容易炸膛,使用寿命短虽然现在的枪支火炮都是金属制成的,但是在宋朝年间,那时候的人们还无法完全掌握将金属制成枪管的技术,这种材料的限制,使得当时的突火枪对于枪管材料的选择非常狭窄。所以突火枪不得不选择竹子,作为火枪的发射管,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就地取材。
但问题也在于这种竹子因为材料的限制坚固程度有限,在多次使用以后,会发生材料疲劳的问题。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对此有过多的研究,所以屡屡出现突火枪在多次使用以后,发生炸膛的现象。在现在的科技加持之下,有些枪支在使用以后都会出现炸膛,更别提当年使用粗陋技术用竹子加工的突火枪,在火药的巨大压力下,这些竹制的枪管什么时候会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一个运气问题。
而突火枪较高的炸膛率,使得一般的士兵,不再愿意使用这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武器。如此危险的东西,搞得不好没有打到敌人,把自己的小命也给送掉了,有条件的话还不如用刀枪和敌人拼命呢!
射击精度极差,只适合近距离使用对于现代的枪支而言,决定枪打的准不准,除了子弹的原因之外,枪管内的膛线是否仍然起到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材料限制,突火枪不得不使用竹子作为枪管,所以膛线就无从谈起。再加上当时突火枪所使用的子弹,是由瓷片,铁片等一些不规则物体组成的,在被火药驱动飞出枪管以后,不规则的形状会导致子弹到处乱飞。
所以此时的突火枪虽然射程较远,但本质上和现代武器当中的霰弹枪基本一致。也就是通过大量的碎片以面杀伤的形式,攻击敌人,但若是想要攻击特定目标,想要用突火枪来实现,确实是有点强人所难。这些因素也只能导致突火枪需要在较近的距离下使用,加上他的射速极慢,让他在直面骑兵部队冲锋的时候,最多只拥有两轮攻击时间。若是没有强力的掩护部队,使用突火枪的士兵几乎没有任何生机。
所以突火枪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它的设计过于粗糙,加上设计人员对于弹道学以及材料学没有研究透彻,造成这款火器虽然射程较远,但是炸膛率太高,射击准度太差,再装填时间过半,无法对集体冲锋的骑兵,造成连续的猛烈火力打击。
所以突火枪最适合的场景还是守城作战,而不是在野外对对方骑兵阵线进行打击。尽管如此,这种火器在和如日中天的蒙古军队甚至是已经走下坡路的金国军队作战时,完全无法和他们使用成熟的骑兵弓箭战术对抗,对方大队骑兵可以连续快速准确地攻击宋朝军队阵地,让这种发展并不成熟的管状火器,最终还是走进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
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虽可算作霰弹枪但与现代霰弹枪并无关联。
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
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1547年出生的法国人马汉,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
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一直到1848年,足足装备了200多年。
后装枪的发明是19世纪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步枪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1860年,美国首先开创了转管枪的先河。
该枪也是一种单发枪,但采用多只枪管,每只枪管事先装入子弹,发射时无需再从外部一发发地装弹,而是依靠枪管存贮弹药,在发射时依次将数只枪管中的子弹发射出去。
在转管枪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发明了转膛枪——只用一支枪管,用手扳动枪机即可推动枪膛旋转并对准枪管,能接连射击若干次,射击速度比手动单发枪快得多。
在1877年的俄、土大战中,土耳其军队用3万支转镗枪快速射击,使俄军阵亡逾3万人。
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机枪鼻祖,在轻武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蒙德拉贡(墨西哥的一位将军)设计的。
而真正标志着枪机直动式步枪时代的结束和自动步枪时代到来的半自动步枪,是美国人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研制的M1加兰德步枪。
俄国的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据资料介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步枪之一。
而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的一大功劳,就是在半个世纪后,它启发了人们发明一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单兵轻机枪或班用自动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为突击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击步枪。
之后,苏联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也脱颖而出,而AK47步枪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德国的StG44。
突击步枪以其火力猛、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青睐。
世界上采用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国家已达到90多个。
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击步枪有:美国的柯尔特M16A2型突击步枪、俄罗斯的AN-94突击步枪、以色列的TAR-21突击步枪、比利时的F2000突击步枪和南非的CR21无托突击步枪等。
其中M16A2型突击步枪以火力密度大、精确度高闻名遐迩。
在确定北约标准弹的武器对比评审中大出风头,它除装备美国军队外,现已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
俄式AN-94突击步枪外表采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纤维的后托,使用双排可卸式30发盒式弹匣,能实现2发点射,有效地增强了弹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实施2 发点射时,其射击精度比AK74突击步枪高13倍。
以色列TAR-21突击步枪采用无托的总体布局,而且可以灵活地更换各种不同长度的枪管,实现不同需求,从而自成枪族。
F2000突击步枪具有单独的火控系统,据称它甚至能与美国的理想单兵作战武器(OICW)一比高低。
扩展资料:
1、手枪:一种单手发射的短枪,是近战自卫使用的小型武器,在50米内具有良好的杀伤效能,手枪是16世纪以后开始研制的,开始主要是转轮手枪,就是通过转动弹盘和枪管将枪弹发射出去,所以一支枪有多个枪管。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以来,研制了自动手枪,开始采用弹匣供弹,容弹量多达12-20发,可以自动装填,战斗射速(战斗时每分钟射出子弹数量)每分钟24-40发,战斗用大威力手枪和冲锋手枪的战斗射速可达110发,射程在100米以上。
2、步枪:一种单兵便携的长管枪械,有效射程式400米,有的可发射枪榴弹。
步枪是最早的一种枪械,13世纪出现射击火器之后就开始研制步枪,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基本趋于完善.早期的步枪是单发装填,以后出后了自动退壳和送弹的单发半自动步枪,战斗射速每分钟15-20发。
二战后以来,步枪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自动步枪方面,能够自动装填子弹和退壳,单发时的战斗射速为每分钟40发,连发时为90-100发。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这种枪的特点是初速大,弹道低伸,后座力小,连发精度好,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3、冲锋枪:是指双手持握、发射手枪子弹的单兵连发枪械,曾被称作 “手提机关枪”。
它是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的武器,比步枪短小轻便,便于突然开火,射速高,火力猛,适用于近战或冲锋,因而得名 “冲锋枪”。
由于现代自动步枪已经具有和冲锋枪相似的效能,所以冲锋枪和步枪将很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