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忽必烈为什么要将蒙古国号改为大元?有何原因?
忽必烈已是成吉思汗创业以来的第三代,因为有父祖开创的局面,忽必烈的早年生活,想必和成吉思汗当年赤手空拳打世界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因为蒙古人的传统,免不了还要学习驰马疆场,但是也有了条件接受一些较好的教育,和起于草莽的成吉思汗迥异了。1251年,忽必烈的亲哥哥蒙哥做了大汗,忽必烈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道: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岁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由此可见,早在漠北做藩王的时候,忽必烈就有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在他的身边开始聚集一些有学问的人才。忽必烈对汉族的文化很有兴趣,非常的神往,这就象我们今天很多国家的年轻一代,都十分神往心中的自由世界一样,所以,当时的忽必烈就已经延聘了不少的 到王府来做幕僚,向他们学习 的文化和制度,这些许多汉族的幕僚中间,有一个当时叫做子聪的和尚,他就是后来主持营建北京城、改国号、制定朝仪的刘秉忠。
公元1271年的旧历十一月,由刘秉忠领衔,几位大臣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呈文说: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改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了,忽必烈非常高兴,批准了他们的方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为此,朝廷下了一道诏书,公告天下。
在古代,朝廷的诏书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因为写诏书的人都是当时文人的冠冕,如果没有一流的文章手段,做皇帝的也不可能任用他来为自己草诏,所以,这些诏书也都可当作好文章来一读,这类文章一般来说,都非常大气、庄严,又有雄辩的说理,又有华丽的辞藻,甚至还有平易近人的态度,让天下的人听起来能够心服口服。不信的话可以试读一下这分诏书,诏曰: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继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于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真是漂亮的文章,是出于刘秉中的手笔吗?
刘秉忠生于1216年,比忽必烈仅小一岁。当时的北中国,由辽、金两朝的统治已经超过了两百年,刘秉忠的父亲和爷爷,都曾经是金国的官吏。由于家庭有入仕的传统,十七岁的时候时候,刘秉忠也曾进入当局的下级机构做刀笔小吏,算起来这一年该是1233年,而金国被灭也在这一两年间,而此前数年华北地区早已经兵戈不断,可见刘秉忠刚刚参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国的行政序列中,只不过象他这样下级的文官,实在无须对局势负什么责任,专业技术人才,不管怎么改朝换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继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当然可以,而且完全正确。
不过按正规史书《元史》的分类,元朝从忽必烈建“大元”国号并登基始至元顺帝逃出大都为止,共计九十八年。但实际上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国已建立数十年了,而且顺帝北逃后还建立了北元,势力并不小,与明朝前后也征战了数十年,至明成祖才彻底失败,取消“大元”国号并不再称帝。按这样连头带尾的算来,元朝说百年也不为过。
而且元和苏联都是凭借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大帝国(当然苏联在正式文书上不能称之为帝国,但其极权统治的模式,是一样的)。而且对内的民族关系都是相当的紧张。因此,在建国时倚仗的强大军力一旦有所松懈,帝国立马崩溃。
因为在这种模式建立的帝国中,内部各族人民完全没有认同感,只有被征服感。(这话当然不能公开讲,可事实是)。因此一有机会,内部马上乘机而起闹独立,帝国立即崩溃。元末红巾军起事即是如此,苏联末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也是如此。
“秦”这个国号来源于先祖非子的封地——秦地,这个非子的官职是“弼马温,非子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天天认真学习有关马的繁殖、培育与疾病防治,终于在几年以后把周孝王的马养的个个膘肥体壮,而且母马的生育能力也是突飞猛进,马的数量大大增加。周孝王一高兴,给非子发了一大笔钱——封到秦地。于是,非子及其后人就一直沿用“秦”,直到其曾曾曾……孙子嬴政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
汉王朝的“汉”是从汉王这个爵位而来,而汉王的“汉”出自汉中郡,汉中的“汉”又出自汉水这条河流,汉水的“汉”则是因为远古人们发现汉水与银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把它叫做“地上的银河”即汉水。
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他便顺理成章的将国号定为了“随”。杨坚觉得“随”有走的意思,一点不吉利,弄不好得短命,最终造了一个与“随”同音,自认为十分吉祥的一个新字——“隋”来当国号。
至于“大元”的由来,《建国号诏》里有明确的说明,出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而且“大元”国号的确立,表明了蒙古大汗政权接受汉文化的中的“古制”,是想通过采用汉式国号以拉近与中原汉人的距离,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大明”国号的来源说法极多,但基本上与宗教是离不开关系的。而“大清”这个国号则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去克制“大明”而选用的。中国古代最后的三个统一王朝——元明清的国号都带“大”字是最容易叫错、同时又是最容易叫对的国号。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不是清朝。
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
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 ,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扩展资料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少数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 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
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即大蒙古帝国,铁木真也被称为元太祖。
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
蒙古军队是建立在马背上的军队,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向蒙古军队投降的地区遭受的破坏相对较小,而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
战争的结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广阔、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影响力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一统、天下大同的格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但是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记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并非完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与蒙古高原地区。
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这个疆域盛极一时的强大国家最终成了元朝的前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元朝历史我们发现那些国家的国号,比如宋元明清听起来很好听,但是我们也在疑惑这些国号是当初是怎么创立起来的。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或许还是阴差阳错而来的。
我们挑几个典型,比如汉朝,元朝,明朝,清朝来说一下他们创立他们国号的具体原因。
比如说汉朝汉高祖刘邦,本来是进关制作关中王,但是被项羽逼迫去做了汉王,刘邦十分不开心,但是他的谋臣为他的汉字解释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寓意,所以这让刘邦感到非常的欣喜,所以即使在之后他统一了全国,他的国号的名字也是汉由此可以看出汉这个国号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而元朝国号的确立是忽必烈所创立的,不过根据他为什么这样创立这个称号还不得而知,有人说是从佛教中汲取而来,或者是从作为蒙古人的习俗文化中而来,各有千秋,不得而知了。
而朱元璋创立明朝,原来可能是因为他当年信奉白莲教,也就是明教嘛。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他国号创立为明的原因吧。可能是因为自身信仰又当上了皇帝,所以他就创立国号也以此为名。
至于创立清朝,可能是皇太极当年为了避免尖锐的民族矛盾而来清朝这个词显得没有那么的有偏见,因为毕竟他们要入主中原,很多人其实都是汉族,如果引起太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样对于他们统治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创立国号也是经历了思考才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