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的过客
2025-04-20 20:16:00
1小时58分12281公里
红绿灯21个
途径:武吉高速 - 318省道
吉安火车站
无名道路
31公里
阳明东路
712米
井冈山大道
864米
吉福路
47公里
吉安南大道
52公里
樟吉高速
23公里
武吉高速
358公里
318省道
9公里
振兴大道
22公里
泸水河大道
72公里
228省道
970米
宝成北路
908米
武功山大道
13公里
318省道
202公里
安莲路
188公里
839县道
95公里
吉安县四合院你好,这是驾车出行路线哈,你看看吧,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选择继续追问,若是没有还请给个采纳哈,谢谢了
怕孤独的雨
2025-04-20 20:16:00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北京四合院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蒙古包: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土家吊脚楼: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0-150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120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0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是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国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成语。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譬如东北地区汉族的套大院(东北农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两个特点,但却不具备文化内涵丰富这一特点。
举例说,东北四合院的单扇门(中国传统多为双扇门的形式)、堂屋背后设“倒闸”作为贮物间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东等地“跑关东”的移民带去的穷人习惯的延续。
正是因为以上几个特点,人们往往将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简介
也叫“吊楼”为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造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 “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
土家族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瑶族吊脚楼
在南岭深处,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还有其他民族的吊脚楼也很有特色。
<土家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间的 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 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 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 (左边 ), 儿媳住小里头 ( 右边 ) 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 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矮小的墨镜
2025-04-20 20:16:00
西安古民居的价值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安,古名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素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由此衍生的文化艺术往往兼具多元文化特色。
据了解,西安市古民居只有极少量的是明代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清朝(1616-1911)及民国时期(1912-1949)建筑为主。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与首都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
从西安市中心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这里总面积约54公顷,以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个民族在此居住生活,总人口约6万。其中,位于该街区的化觉巷一带,共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是中国西北地区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
化觉巷125号,是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小四合院,融合着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筑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这座古民居现在的主人,是70岁的回族居民安守信。至今,在面积为256平方米的古宅,安家前后共有8代人在此生活。
1985年,挪威大学教授哈罗德(Harold)来西安旅游时,参观了回民历史街区,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经他多方努力和牵线,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于1997年签署了一份协议,后者决定在中国实施十几个援建项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工程。于是,化觉巷125号,成为了中挪合作保护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民居,挪方为此投入资金480多万元。
2003年,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日益稀缺的传统民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西安传统民居都像化觉巷125号那样幸运。据西安市文物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西安传统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以来的土木建筑,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增加,西安传统民居的数量在日益减少,保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
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西安现存的传统民居数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30%;西安市文物园林局等部门1993年联手选出的30处“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宅院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如今已“损失”过半。
据吴春透露,西安市文物局早期拟订的需要保护的古民居数量是102处,2006年降到了80多处。“据我刚刚得到的消息,这个数量如今只有80处了。”吴春告诉《北京周报》。
西安古民居大多集中在北院门、东木头市和柏树林地区,其他的呈星星点点散落在城区的街巷内。因为居住面积日益狭小,加之水、电、暖、气、厕等生活设施落后,一些古民居的主人便想要拆除传统住宅,新建多层住宅,以扩大使用面积,改善和满足自身居住条件。
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副局长向德分析认为,西安古民居保护相对滞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旧城改造不规范、房屋所有权不清以及古民居保护缺乏法律依据。例如,有的传统民居院落保存较好,主要建筑均在,但由于它是几代人共住,人口一多,改建、添建情况严重。可是,长时间以来,既有的《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古民居保护均无明确规定,对住户的拆除、改建也没有任何约束。
抢救性保护
2004年6月24日,经过调查,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向当地政府提交了《关于对城墙内传统民居实施保护的建议》,其中提出了很多对古民居进行切实保护的措施。这个建议受到了当时西安主政官员袁纯清(现为陕西省省长,西安是陕西省首府)的高度重视,并很快责成相关部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具体研究保护古民居的细化方案。至此,古民居保护逐步提上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
“古民居和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支点,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护不好,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在考察了西安的古民居后,袁纯清曾深有感触地说。
根据文物局的建议,西安市政府当时曾表示,将逐步对一院多户的住户进行搬迁,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或社会资金对古民居建筑进行逐步修复和完善,同时对登记在册的优秀传统古民居进行建档管理。
目前,西安市已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传统民居保护工程办公室,并成立了由规划、文物、建筑、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传统民居保护专家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传统民居的认定、调整、维修方案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传统民居获得保护提供科学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文物部门的计划,计划到2011年,西安市将完成全市传统民居第一个轮次的抢修工作,同时适时公布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名单。
古民居保护新思路
古民居的保护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保障,可据记者了解,虽然鼓励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参与古民居保护、但目前仍然是以西安市政府投入为主。从古民居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来说,这对于财力并不宽裕的当地政府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市正在探索一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位于西安北院门144号的高岳崧故居(也称“高家大院”),是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共有房屋86间,目前对外开放56间,占地近03公顷,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对国有性质的高家大院进行了基本整修。之后,为了减少后期投入经费的压力,当地政府决定对宅院实施可持续开发。于是,原先在高家大院办公的四家国有单位,经协商搬出了三家,最后只留下一家文化单位--西安中国画院,由后者对高岳崧故居出资管理并开发,杨霜林被确定为保护、开发工作的负责人。
“我要保持高家大院修旧如初的状态。” 杨霜林说。为了保持原有的地砖,高家大院在修缮时将所有地砖编号,并收藏到盒中,甚至不放过一个小碎砖,待所有修缮工作结束再将地砖重新铺设。相比购买仿古砖来说,成本增加了几乎10倍。
由于加入了更多的西安地域文化因素,修缮后的高家大院,如今已成为西安古城的一个新景点:游人可以在这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里,观皮影、听古乐、玩泥陶、赏砖雕,品味古代建筑的浑厚和典雅。
据杨霜林介绍,在高家大院保护开发前,整个北院门地区每年的旅游人数约为14万人次,而在高家大院于2004年开放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仅去年就达到了30万人次。
务实的电灯胆
2025-04-20 20:16:00
吴洲凯。
吴洲凯,1988年6月13日生,江西九江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06级音乐剧系。优秀青年影视演员、话剧演员。主要代表作品有《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
2015年在电视剧《情满四合院》中饰演棒梗。
演艺经历:
2009年参演孟京辉戏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踏上戏剧道路。之后继续参演了孟京辉的多部话剧,《希特勒的肚子》《混小子狂欢节》等。
2012年正式转战影视界,参演有郝蕾指导的“追逐无限”十二星座系列微**《108度之天蝎》《108度之双鱼》,担任男主角。
现为北京山水回声文化艺术工作室旗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