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民国早期洋楼怎么演变成胡同里唯一使馆

大意的龙猫
复杂的金鱼
2023-04-30 17:08:22

民国早期洋楼怎么演变成胡同里唯一使馆

最佳答案
负责的指甲油
寒冷的金鱼
2025-04-21 08:02:55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我再次来到内务部街,正赶上位于这条胡同的卢森堡大使馆在国际设计周期间向公众开放,我走进这座院子,不禁被这里似曾相识的景致吸引住了,这儿不正是我曾经看到过的“颐寿堂蓝图”的现实版吗?在老档案中神秘的颐寿堂,终于露出了真容。偶然发现有灯塔的英式洋楼花园竟与老档案中的建筑图纸一模一样卢森堡大使馆位于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中部北京二中的西侧,坐北朝南。通过武警守卫的大门,沿甬道前行,可以看到两侧的墙壁是用高温耐火砖垒砌而成,一进门的右侧是一排平房,在左侧墙壁上依稀可以发现有一处用普通红砖补洞的痕迹,显然这里过去曾有一座门洞通向西侧的院落,再向里走又一座大门将我们引向内廷的花园和一座两层洋楼。在北京传统的胡同里出现这样一座别致的宅院,实在让人感到稀奇。洋楼前面是一座英式花园,花园的中心有一座灯塔,再向南侧有一座日晷。环顾四周,花园被传统的中式游廊三面包围,在游廊的任何角度都可以欣赏到漂亮的洋楼和各色的鲜花。洋楼的西侧有一处游廊连接洋楼的小径,在小径前面有一片北方少有的竹林,而这片竹林的主干,大多已经呈现出光杆的模样。卢森堡使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按照竹子的生长周期,估计这片竹林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今年春天这片竹林开花了,这个迹象表明它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走进眼前这座小洋楼,门厅内的木饰,带有明显的欧洲装饰特点,水磨石地板镶嵌着类似佛教曼陀罗艺术风格的图案,可呈现的却是意大利风格的色彩。通向二楼的楼梯木雕也有着极强的欧洲装饰元素。但是房顶却依然保持着中式的三角形坡顶结构,这座融合着东西方艺术混搭的建筑,到底是谁的杰作?过去这座颐寿堂的主人,又有哪些特殊背景和传奇经历呢?我迫不及待地在洋楼周边寻找着有关这座院落身份的痕迹。在卢森堡使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看到了位于这座楼房底层的一块汉白玉奠基石,上面用中英文镌刻着这座建筑的建造时间,中文用篆字写道:西历纪元壹仟玖佰叁拾柒年叁月壹日典基,由此得知奠基石上镌刻的时间与看到的建筑蓝图上所标注的时间大致吻合。当时这片房产有房屋113间这座神秘花园的主人为何如此有钱?据档案史料记载,内务部街21号在1965年以前的门牌号是11号。这里在1936年11月之前属于佟明贞、佟明达二人。当时佟家在这条胡同可谓是久住的大户,就连这条胡同18号(老门牌)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东岳天齐庙,也是他家的家庙。佟明贞、佟明达不仅拥有内务部街11号的房产,在11号东侧的10号、紧邻10号院东侧的八宝胡同2号(内务部街10号东侧门),以及10号院后身的本司胡同60号(内务部街10号后门)也都属于佟家。据统计,这片房产带廊子的瓦房就有25间,一般瓦房47间,灰房27间,游廊10间,棋盘心房4间,共计房屋113间,总占地面积六亩七分二厘二毫。不知什么缘故,1936年10月佟明贞、佟明达将自家的内务部街10号、11号和八宝胡同2号、本司胡同60号的全部房产,按照每亩950元的价格,卖给了当时住在宣武门外西城根35号的商人王绍范。据记载,王绍范当时共花了16923元将房价、地价一次付清,同时还上了338元4角4分的税款。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不菲的数字,非一般老百姓付得起。王绍范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有钱?经了解,王绍范的确不是一位普通的商人,他的祖父王占元在北洋时期曾任湖北省督军,还曾一度兼任省长,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有经商头脑的人。他曾经垄断军装生产、开设银号贩卖黄金、设立信诚公司销售皮件,被时人称为大财阀。1917年他在天津平安街一带的洼地建房成巷,以其堂号“三槐堂”命名为槐荫里。1920年又将天津项家胡同、建国道、三经路之间的许多简易平房拆旧建新,使之也成为槐荫里的一部分,后称为大槐荫里。解甲归田后,王占元匿居天津,不问政事,在北京、天津、大连、保定等地专心置办房地产业,还投资金融、矿产、纺织、粮食、电力等多项实业。王占元有四个儿子:长子泽宽;次子名号不详;三子泽野;四子泽和。此外还有王占元长兄遗下的儿子泽沛、女儿王惠。泽沛,曾在美国留学,归国后办毛纺厂。侄女王惠长大后嫁给了袁世凯孙子。王占元在分家产时,除了山东馆陶县老家的地亩和房屋,以及天津万德庄的房地产和烟台道的大住宅、保定乾义面粉公司等仍属家庭成员的公产外,其余房产、银号、现款,均按照四子一侄五股平分。王占元的后代大多在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置有自己的产业。坐落在天津大理道上的几幢小洋楼,据说就是王占元的三个儿子在分得家产后,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建造的。可在王占元的四个儿子及侄子中,不知哪个是王绍范的父亲。当时“颐寿堂王”也为自己拥有这样一座豪宅而骄傲1936年4月,时年29岁的王绍范以商人的身份,由天津来到北平闯荡。他先是以低价购买了北平宣武门外西城根35号的房产,又四处打探北平内城中心城区的房产信息,伺机选择购房。在北平内务部街上购置房产,显然是经过王绍范深思熟虑的,因为在民国时期内务部街不仅曾是内务部的所在地,由于地处东单附近,毗邻曾经是使馆区的东交民巷,所以这里在当时也是很时尚很国际化的,许多官员和商人都争相在这里购置房产。然而,在天津住惯了小洋楼的王绍范,购买了这里的房产后,并没有继续沿袭老北京四合院的传统建筑形态,他计划将这里的老房子全部推平重来。他要在这座古都的中心区做一个仿效西方花园别墅式的建筑,来实现自己的居住理想,并从一开始就给这座建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颐寿堂”。可当时的北平,能营造花园式洋房的木厂或建筑厂可谓是凤毛麟角。于是王绍范找到了在天津建造小洋楼而闻名的平城工程公司来承担这项业务,由于此项工程是在北平,所以王绍范又找到了离内务部街不远的芳嘉园胡同30号“和记”建筑厂,作为工程的监理单位。担任这项设计任务的是天津平城工程公司的建筑师梁如璋,恰巧梁如璋与内务部街南侧的史家胡同39号(老门牌)的冯家是亲戚,冯家在史家胡同也是出了名的富户,家里的兄弟三人都是大学毕业,其中两个在平津铁路局工作,老大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梁如璋来到冯家住下,专心绘制“颐寿堂”的设计图及建造说明,完成后呈交到北平市工务局进行审批。没过多久,设计图纸和建造说明,都获得北平市工务局的批准。1937年3月1日,这项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开始动工了。这组建筑分为前院、后院两个部分。前院的建筑主要是用于接待客人,是一组西式平房建筑,客人可以从前院大门进入前院,主人可以从后院通过甬道向右转进入前院东侧的侧门接待客人。后院的主建筑是一座二层别墅,前面有一处“田”字形的花园,三面有中国传统式的游廊相拥,楼房后面还有一排用作仆人居住的平房和用于存放、培养苗圃的花窨子。在楼房的西北侧与平房之间有两个污水井,用于处理这座院落所产生的污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梁如璋对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要求,近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他要求建筑的基础,使用三成西山的白灰、七成用细筛筛过的黄土,用清水掺拌均匀,将十英寸厚的土用重夯打三次,打成六英寸厚,淋洒适量的水,再用八十斤以上的重硪打两次,然后逐层填筑,每层厚八英寸,用夯硪打实,直到实现坚实的程度……砖墙外露处一概使用方正烧透红色的四丁琉缸砖,墙身内部均用平常的四丁红砖。所有砖料,均以质地坚硬,敲击声音响亮为适宜。砌筑墙面之前,砖块需用清水浸透。油纸、油毡、油膏都要使用美国品牌的;混凝土洋灰,要使用唐山启新洋灰厂马牌或中国泰山牌的;油漆要用永明牌的上等货……整个院落建成后,院中的小洋楼上、下共有21间房;带廊子的瓦房3间;一般瓦房40间半;灰房2间半;西式平台房5间;灰棚1间;花房3间;棋盘心房5间;地窨子2间,整个院子共106间房,另外在小洋楼的西北侧,还建有一眼机井。当这座豪华、别致的建筑竣工后,人们都尊敬地称王绍范为“颐寿堂王”,王绍范也为自己拥有这样一座漂亮的豪宅而感到骄傲。随后,王绍范把自己在宣武门外西城根35号的房产卖给了平汉铁路局,而平汉铁路局又将这座房产出租给了王绍范的家族企业——乾义面粉公司。日军侵占北平后,颐寿堂易主原主人四十出头就过世了就在这座豪宅竣工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北平,王绍范在北平的事业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是他离开北平去了天津,1940年前后,在王绍范的老家——天津第十区大理道106号(老门牌)出现了一组近乎和北平内务部街11号建筑风格相同的别墅。在此期间,王绍范曾在天津的颐和银号、济南的鲁丰纱厂、保定的乾义面粉公司任职。同时,他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兴路上开设了一个专为人们量身定制西服的“东方新衣庄”,经营服装生意。1944年,王绍范将北平内务部街“颐寿堂”东部的10号院租给了他的一个医生朋友——裘祖源。裘祖源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曾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并到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考察结核病防治工作。起初,裘祖源一家五口人住在这里,抗战胜利后,裘祖源代表北平协和医学院建立了“ 北平结核病防治院”,他担任院长。再后来,北平协和医学院买下了这座10号院。1947年,裘祖源被任命为北平协和医学院教授,同时还担任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所长、防痨门诊处主任,之后裘祖源还曾代理过北平协和医学院院长的职务。在内务部街10号后身的本司胡同60号(老门牌),被王绍范用作招待自家山东馆陶县的亲戚,以及来自天津的亲戚居住,其余房屋用作出租。1949年8月,年仅四十出头的王绍范离开了人世,没有任何记录显示他死于何种原因。1950年后,王绍范的家人搬走了,他们定居在天津。1951年,这座西式宅院租给了巴基斯坦大使馆。而这座宅院的前半部分,原来王绍范用于接待客人的客厅,则被有关部门用于家属宿舍,人们用砖将通往花园与洋楼甬道的门垒砌堵死,单独成为一处院落。1965年,内务部街胡同的门牌号有了新的变化,老门牌11号成内务部街21号,王绍范原来用于接待客人的院落成了甲21号。而内务部街21号东部的院落连同这座院落的后身原本司胡同60号已由卫生部门接管,后来成为一处宾馆。以后的颐寿堂成为驻华使馆,也是现在唯一还在胡同里的外国使节驻所此后,巴基斯坦驻华使馆一直设在这里,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直到1978年底退出。这期间,毛主席推出了著名的乒乓外交。而这段由“乒乓小球”推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起初正是由巴基斯坦方面进行斡旋的,而且很有可能,美国与中国官员之间的某些谈判就发生在这里。1980年,内务部街21号院又租给了卢森堡大公国驻华大使馆,成为现今唯一还在胡同里的外国使节驻所。望着王绍范在七十多年前种下的这些竹子,遥想着王绍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执意要把北京传统的建筑改变为西式的别墅院落,又在这座院落里点缀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他不顾北方的季风气候,执意要把在南方生长的竹子搬到北方生长,可见他是一个具有西方思想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许,当初王绍范会在这片竹林下望着自己的洋楼,面对着那些竹叶婆娑的投影,孕育出美好的诗句。而今,这片已经开过花的竹林在瑟瑟秋风中摇曳,不禁让人为他的宿命而叹息。过去的已成往事,人们有幸在国际设计周能欣赏到日常难得一见的卢森堡大使馆的院子,在游廊里还能看到有关这座“颐寿堂”的史料展示。为了向中国推介卢森堡的文化,卢森堡的摄影家还在内务部街的胡同里,展示出他们反映中卢友好的摄影作品。眼前的这座“颐寿堂”又在当代获得了新生。

最新回答
眼睛大的大侠
美好的胡萝卜
2025-04-21 08:02:55

是滴~~叫瓷房子,是天津市赤峰道一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瓷房子主人张连志亲自设计,用他自己多年收藏的古瓷器、汉白玉石雕、水晶石与玛瑙,以及数以万计的瓷片等作为装修材料,让洋楼华丽“变身”,披上“中式外衣”,变得古色古香,珍贵的用料也让房子堪称价值连城。
china house
地点: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瓷房子
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四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七亿多古瓷片,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张连志的这一创想,究竟是他长久收藏“毒瘾”的疯狂宣泄?还是他为世人营造的一个超级梦想? 日前很多到天津旅游的人,都喜欢到赤峰道上的 “瓷房子”前驻足观望。这幢散发着欧洲风情的法式小洋楼经过张连志四年精心打磨,如今华丽“变身”,披上古瓷片织成的“中式外衣”,变得古色古香。引起英国BBC、英国路透社等海外媒体纷纷前来一探究竟。
大手笔的古董狂人
“有人说我疯了,把这么珍贵的瓷片随意粘到墙壁上。”瓷房子主人瓷房子的设计者张连志
兼总设计师张连志笑着说,“可是,我觉得它很有意义,我收藏了许多东西,摆在家里自己欣赏有什么意思?我要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文化,让大家都能意识到中国瓷器的魅力。” 张连志说他有一个构想,想将中国文化传播当作产业来做,但具体细节还没想清楚,而“瓷房子”一定在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在他看来,瓷房子不是随性所至的建筑,更多的是一份文化标志。 装饰房子的瓷片,几乎都是张连志的收藏心血,而他对文物收藏的痴狂,已如同“毒瘾”深植体内:二十多来,他的古董存货堆满了4个大仓库,而他经营的“能吃的博物馆”——粤唯鲜集团,早就因客人可坐在文物中享用美食,而远近闻名。 张连志说他建造瓷房子的灵感,就来自于他的华蕴博物馆的一面古瓷碎片镶嵌的墙,这面墙在2002年时曾赢得了来这里就餐的各国财长们的好评。张连志说他当时就想,如果把法式小洋楼的墙壁上也贴上古瓷,会形成怎样的效果呢?灵光乍现的念头就这样在脑海中生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建筑面积近四千平米的法式小洋楼,地处繁华闹市区,张学良将军的府邸曾经与它一步之遥。该建筑地处法租界,具有文物价值,张连志说他买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周折。
古董充满每个细节
瓷房子造价
瓷房子造价究竟有多高,张连志说连他自己也无法估算。从开工至今,已经用掉可统计的大约有: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和二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近百只随处瓷房子
可见的瓷猫枕,三百多个年代不等、大小不一的狮子。用掉的瓷片不计其数,没有一片现代瓷,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
瓷房子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创意
它将传统元素与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元素巧妙地糅合起来,比如:围墙是“平安墙”,用的是大小不一的瓷瓶粘贴,取谐音“瓶”安墙而来。石造像、汉白玉石雕会在恰当的时候与瓷片形成趣味组合,代表着时来运转(谐音“石”)。 二楼屋檐左右两边立着栩栩如生龙和凤,这是意其“龙凤呈祥”……几乎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它特定的韵味。即便是屋外的排水管,也用水晶和明清瓷猫枕包装,看不出原样。
瓷房子还有一组不能忽略的文物
除却瓷器、汉白玉石雕,瓷房子还有一组不能忽略的文物,那就是大小不等三百多处狮子,它们按照各自大小据守在瓷房子各个角落。
例如
围墙外门口,是明代的一对石狮子,高近一米,做工精美,鬓边毛发丝丝可见。推开栅栏,走过瓷片铺就的院落,踏过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阶,一个明末清初年间的墨绿色瓷狮子迎门而立。据说,这个瓷狮子曾经有一对,在段祺瑞府前站过岗。现在,另外一只在战火中香消玉殒,只剩下这一只孤品。楼顶上各个角落都有狮子的身影,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形状各异。这些石狮年代横跨东汉、唐、宋、清各个时期,每一个都极具价值。在院落里,瓷房子里的物品,随便拎出来一件,都会有几百年的历史,两枚官帽筒,身上有锯过的痕迹,昭示着它年代久远。楼梯口的扶手大都用带着款的碗底组合而成,大多是官窑,俯首皆是“大明隆庆年造”、“大明万历年制”等落款。张连志就是用这样的大手笔,让现代人与历史对话。
让房子具有音乐的节奏
建造瓷房子的四年间,没有一丁点建筑知识的张连志说他近乎得了“魔症”,常常半夜三更,一有灵感就会驱车直奔瓷房子,甚至夜宿瓷房子与工匠同吃同睡,以便能更好地沟通。他说自己特别喜欢流畅曲线带来的感觉,于是与施工工匠沟通,要求瓷房子的每一部分都要和音乐一样有节奏有生命。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线条活了,就对了。”线条的流畅在围墙的设计上可见一斑。十余米长的围墙,一共用了六百三十多个瓷瓶,且大都以元青花为主。大小不一的古瓷瓶如同将要行军打仗的士兵,听从将军的安排站在自己最需要的位置上。瓷瓶与瓷瓶之间的缝隙用水晶、玛瑙填充,为了保证瓷瓶的安全,在每个瓷瓶被当作“材质”修建平安墙之前,都有专门的工匠在空瓶子里填注水泥,确保瓷瓶不中空,以保证它的坚固性。将瓷片固定在墙上也不是容易的事。先是要在一箱箱的古瓷碎片中寻找到合适的,备用的瓷器有瓶、有罐、有碟、有碗,凹的、凸的、带把的、起棱的各色俱全,因此,在用时首先要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开。另外,瓷片不同于瓷砖,底面不平会进空气,不易挂住,所以使用的是白色硅酸盐水泥混合石膏粉,然后加入强力胶水,一起勾兑后形成的白色胶状物进行粘贴。瓷房子外围的装饰工作已经完成,但更具有难度的室内“壁画”装饰目前才完成一半。整个瓷房子加上顶楼一共五层,屋内正中央用瓷片包裹的天井扶梯一路蜿蜒直达顶楼。屋内墙壁上是专业画师画的各个朝代书画大师的代表作。工匠师傅们再用瓷片将其展示出来,有宋代《古木怪石图》、唐代《五牛图》、元代《鹰松图》等等,每层楼都有四至五幅不等。细致入微的笔画是贴瓷工作的巨大挑战。张连志说,比如这幅鹰松图,鹰的羽毛蓬松乍开,瓷片也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就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有时棱角锋利了点就需要将它磨圆。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一个瓷片上再用机器磨出一条条粗细分明的线条,手心大的瓷片往往会刻上十余条线。一块小瓷片将其打磨成能入画用的材料,会耗费工匠们半小时时间。张连志认为,瓷房子对于他的意义,不单单是一件艺术品收藏的集合体,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符号。他期待着用瓷房子这种形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精明的雪糕
幽默的帅哥
2025-04-21 08:02:55

瓷房子来源于法式小洋楼,后来由张连志亲手设计改建。

瓷房子的前身是栋百年历史的法式小洋楼,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所建,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2000年,张连志斥巨资将一座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亚欧财长会议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张连志于是想,如果把房子全部贴上古瓷,效果可能会更惊人。

建筑结构

瓷房子使用了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瓷房子上镶嵌的7亿多块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等,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而且都用水泥内部浇注,并用大理石胶粘连固定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守在瓷房子地道入口的是一对非常独特的石头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