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康熙青花瓷(器)片,该如何辨别真伪的小技巧
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所谓的盛世阶段。这个阶段出产的民窑青花瓷器,不论从造型和外观的描绘上,与当时的官窑青花瓷器来说也不逊色多少,特别是康熙前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完美的做到了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这在我所收藏的康熙年间民窑所造的一个茶杯,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追求极致的工艺之美。 外观为云龙纹装饰的瓷杯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皇帝,他励精图治,不仅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当时的沙俄签订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版图由抽象转为具体。 当然,康熙在位时期,派大将施琅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再次让孤悬海外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大家庭。 正是得益于外无战事,海内承平,整个社会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无疑给青花瓷器的创作,还是烧制水平上,都带来了飞速的提升。 这件青花瓷(器)片的残杯底足 还因为当时条件下,在给青花釉色的来源,不仅仅有产自国内的苏泥麻青,也有来自海外的比如伊朗境内的苏泥麻青,极大地增加了景德镇的匠人,应该说是艺人们在根据不同的器皿和造型,以及绘画展现的内容上,以进口的苏泥麻青,还是国产的苏泥麻青进行上釉处理多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也使得着色后的青花瓷器更加传神,更能做到美轮美奂。 在收藏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行话,叫做“成化无大器,康熙民窑赛官窑”之说。意思就是,明朝成化年间即明宪宗朱见深于公元1464年至公元1487年在位期间,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主要以小型瓷器为主,可谓是把小型青花瓷器做到了极致之美,后人无论怎样模仿都无法望其项背。 不亚于官窑的福寿图 事实也的确如此,如今在香港包括国内各大拍卖市场成化年间的官窑瓷器,无论是青花瓷器,还是粉彩之类都是让我们为之瞠目结舌的价格,可以说成化年间的一个小碗,菜碟之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够在二三线城市买上几栋楼。 当然,清朝的康熙年代,即公元1662年至公元1722年出产的民窑青花瓷器,是无法达到明朝成化青花瓷器的高峰的。 但是,康熙年代,特别是康熙前期由景德镇生产的民窑青花瓷器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瓷器表面的绘画都达到了民窑瓷器的巅峰,可以说自此后,烧制的民窑青花瓷器,再也无法跨越这样的高度,这决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由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器物作为佐证的。 漂亮的芭蕉叶 就拿我收藏的这个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片茶(残)杯来说吧,釉面肥润,呈现进口苏泥麻青特有的青白色。当然,既然是民窑,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是逊色于官窑的,突出表现在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和不光滑的现象,底足内似乎还能看到放射状的跳刀痕。 但整个器物的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胎釉结合还是非常紧密的,茶杯的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底足平切,切削整齐。虽然,她是一件残缺不全的瓷杯,但她颜色非常亮丽,鲜蓝青翠,画面气势磅礴,毫不拖泥带水。 只见,点缀其间的祥云,极富美感,画有象征福气的,带有抽象意味的蝙蝠振翅欲飞,好像要不顾一切的扑出来。动感十足的画面,似乎也昭示着“康乾盛世”的王气和霸气。 三朵美丽的小花 这里还要郑重其事的把鉴别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关键点告诉大家: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重要的不同之处,我说了三遍。这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完全区别于明朝民窑青花瓷器,以及后续的雍正、乾隆民窑青花瓷器根本不同之处。有鉴于此,这也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民窑青花瓷器,想达到前人这样的境界,只是,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无论后人花多少时间,哪怕是自称顶级的烧制瓷器的“艺人”怎么用心烧制,不是色泽趋于淡雅,也是浓淡不一。 无怪乎,很多堪称专家的权威人士说“清三代”之后的民窑青花瓷器,只能作为实用工具,根本不要奢望去超越前人的,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已经成为绝响了的极端言论。 层次分明 因为手头有了这个残缺的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茶杯,便不由自主的涉猎到关于康熙青花瓷器的烧制,包括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上。知道了康熙青花瓷器,不仅千姿百态,还有其独特的仿古创新。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并了解到如养观赏鱼的鱼缸,种植树木花盆等大件器物,在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的民窑都有烧制,市场决定需求是不是。 茁壮生长的小草 虽然烧制那些大型青花物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现如今许多反映清朝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那些大瓷缸,应该就是自康熙年间为开端,直至日益兴盛起来的产物。 康熙年间能把那些大家伙烧制的这么漂亮不变形,更何况烧制那些中小件器物更不在话下了,那就更富有独创性,更严谨大方,因为找不到比“更”,更好的汉语词汇来形容康熙年间民窑青花瓷器之美了。 怒放的菊花 再说到我收藏的这个瓷(残)杯吧,真的是非常工整,所绘青花图案,虽然着笔较多,但构思非常巧妙,把那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如东海,紫气东来”意境的巨浪气息,活跃于瓷(残)杯杯之上,给人极其振奋和愉悦的感受。
近些年随着民国瓷器瓷板画价格不断攀新高,导致民间仿品赝品众多。下面小篇就浅谈几点关于瓷板画鉴定方法及珠山八友瓷板画如何辨别真伪。首先以主观臆造手法造作出来的赝品,和民国时期手法基本相仿,是一些在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学得一些“珠山八友”的画法,而大肆臆造出来的作品。此类仿品乍看有几分像,但经不起仔细推敲,一般古玩市场上这类作品很多,由于臆造者水平的高低不同,仿真程度也有区别,市场价格也不一样。如仿汪野亭山水瓷板画,画面山石依势布形,错落有致,平湖小桥,策驴寻幽,另有野趣,画面树木的勾勒点染以及用色都有几分门道,但稍作细看,差别立辨。有点水平的主观臆造之作,还是有一定市场,它满足了一些不同层次人的追风逐雅。还有些主观臆造的仿品,并不以假充真,明确写上仿某某画法之类的题款,模仿者本来就是作仿制品,卖给一般好古者雅玩而已。
另外,新仿瓷还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老胎新仿,因为民国时期的老胎在景德镇还能找到少许,高仿以此做假,其胎釉与民国时期的真品无异,而且模仿得逼真,画面还做旧,此种现象特别值得收藏者警惕。二是有些高仿品,有意在题款处磨掉部分词句或受画者的姓名等,制造该作品历经“文革”劫后余生的假相,让人信以为真。当今仿“珠山八友”作品者分工很细,有制胎釉的,有画瓷的,有题字的,有做旧的,可谓术业有专攻。而且造假者中,有些画瓷或题字者,专学某家某人,仿造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目的亦是为了牟取暴利。但是只要鉴定者深入研究,精心对比,在分析真品与仿品之别时便可发现,无论仿品以什么形式以及如何高妙的手段出现,均与原作存在差异,特别是绘画功力和书法功力上的差异。
新仿“珠山八友”瓷,多是近些年所为,在辨别时首先应从胎质、釉色着眼。因为新仿品的胎质和釉色与老的瓷器总是有距离。其次是掌握原作者绘画技巧及风格,要细致分析其笔墨(料)特征。一般仿者多是画得僵硬,高手也难有意在笔先的洒脱。名家笔墨十几年苦练得来,绝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画面题字较多者,尤能看出破绽,因为书法摹其形而难得其神,如王琦、王大凡等人瓷画题字较多,书体属行草一类,别具个性,仿品由于笔法生硬,字体笔道的料色难免有涩滞之感,填描之,中最容易露“马脚”。由于篇幅所限,关于“珠山八友”作品真赝之比较,本文不可能一一举例,况且“纸上得来终觉浅”,鉴定者如能多看、多听、多研究、多分析、多比较,掌握“珠山八友”瓷画构成要素的本质,同时还深入到古玩收藏圈里,及时掌握各条“道”上的信息,定能把握个中玄机。
1、瓷砖的等级是优等,其次是一级、二级、正品。所以购买时切记要问清楚,收货时要查看清楚。(一般只要是优等的都不会有质量问题出现)
2、注意砖面是否有微细的针孔,好的瓷砖应该是没有这种情况出现的。
3、吸水率低的瓷砖才是好的,证明其密度高。反之则为劣品。
4、一般“墙砖”要挑抗污性能好的,完全不透水的。其次才是硬度。在这里建议:厨房用滑面和光面的瓷砖会比较好。洗手间则可以挑选各种不同风格和质地的瓷砖。
5、地砖则要注意砖的平整度以及硬度,这是两点是关键!其次才是抗污性能、防滑效果。平整度:是指砖与砖之间对碰铺贴之后,其缝隙不会有严重凹凸。
瓷砖挑选技巧
1、看外观:瓷砖的色泽要均匀,表面光洁度及平整度要好,周边规则,图案完整,从一箱中抽出四五片察看有无色差、变形、缺棱少角等缺陷。
2、听声音:用硬物轻击,声音越清脆,则瓷化程度越高,质量越好。也可以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瓷砖一角,轻松垂下,用右手食指轻击瓷砖中下部,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滞浊为下品(现在很多杂牌砖也能听起来声音清脆,需要比较专业的来辨别了)。
3、滴水试验:可将水滴在瓷砖背面,看水散开后浸润的快慢,一般来说,吸水越慢,说明该瓷砖密度越大;反之,吸水越快,说明密度稀疏,其内在品质以前者为优。(试验不能以表面涂抹来衡量,表面光滑不吸水很可能就是表面防污剂和蜡比较多,那样的砖不吸水,会很滑,不安全)
4、尺量:瓷砖边长的准确度越高,铺贴后的效果越好,买瓷砖不但容易施工,而且能节约工时和辅料。用卷尺测量每片瓷砖的大小周边有无差异,准确度高的为上品。
5、观察硬度:瓷砖以硬度良好、韧性强、不易碎烂为上品。以瓷砖的残片棱角互相划痕,察看破损的碎片断裂处是细密还是疏松,是硬、脆还是较软,是留下划痕,还是散落的粉末,如属前者即为上品,后者即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