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介绍及鉴赏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发源于中国,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艺术领域中最简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代表的神秘与抽象至今震撼着现代人们的心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全面介绍一下艺术陶瓷这种艺术形式,相信通过以下文章的介绍,大家的审美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艺术陶瓷简介
艺术陶瓷是一种不仅能观赏,还能把玩艺术品,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艺术陶瓷已经成为不少收藏家眼中的投资品。中国比较主要的几种艺术陶瓷按照发展的年代不同主要有印纹陶、彩陶,以及唐宋时期的色釉、白釉等等,至今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陶瓷文化。
艺术陶瓷的鉴赏方法
装饰之美
了对于艺术陶瓷来说,其最主要的家中装饰技法就是坯的装饰、釉的装饰以及彩的装饰三种。这三种装饰技法能将陶瓷的高矮、胖瘦、方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修饰,不同的技法搭配能让陶瓷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美。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件陶瓷都是现存于世上的孤品,因为全人工的程序决定了其任何一种技法都无法复制。
个性之美
陶瓷的创作者是艺术陶瓷的生产灵魂,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以及体悟直接通过艺术陶瓷的外在表现出来,现代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通过陶瓷展现离开自己别具一格的创新艺术。他们有的开辟了前人从未设计过的题材系列、有的用了现代刷花山水技艺、有的还用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各种高超的技艺数不胜数。
意境之美
既然艺术陶瓷是从中国发源的,那么这种艺术形式必然少不了重要的意境,所谓的意境表现在陶瓷艺术中就是衍生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中国的不少陶瓷艺术家们在创作陶瓷的时候都十分重视意境这两个字的营造,让陶瓷拥有了一种文学上以及感官上的愉悦。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艺术陶瓷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意识到,陶瓷艺术品不失为回报颇高的投资方式之一,但是具体要如何准备,又该从哪里去入手,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事情。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现代的艺术。 陶艺的起源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烧成坚硬的陶器。在商代由于陶窖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发明,使人们创造了比陶器胎质细密,坚硬,不仅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实用性的瓷器。 中国陶瓷的发展在陶艺近万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陶艺在历史上的成就是辉煌的,如同一条大河,源流不断,漫长悠远。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由陶到瓷的发展。由于陶窑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在商代便烧制了原始瓷器。它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代的陶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无论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境界。汉代的重大突破就是能够烧制成熟的青瓷。由原始陶器发展为瓷器,是在制瓷原料的工艺改革、窑炉结构的进步、釉的发明等条件下获得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得到迅速发展,闻名于世。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苍古幽雅,质地如玉,色调泛青,是当时人们对陶瓷艺术品味追求的体现。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能够制成各种新颖有趣的器物,与此同时,黑瓷和白瓷也相继出现,鸡头壶便是其中比较别致的黑釉造型,为后来的各种彩绘瓷器的生产打下了基础,为中国陶瓷开拓了一条广阔的发展道路。隋唐、五代的陶瓷业的成长 在唐代的陶瓷业“南青北白”南方是越窑的青瓷北方是邢窑的白瓷它们分别代表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成就。然而,长沙铜官窑的釉下采装饰工艺也独具特色.“唐三彩”更代表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貌。“三彩”是一种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含铅物为熔剂,经过大约800度的温度烧制成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其造型浑圆饱满、深厚中表出柔和细腻、雍容典雅、丰腴准确,形态逼真传神。其塑造工艺之高超,可谓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元代景德镇瓷业的突飞猛进元人除了继续延续宋代的名瓷外,更重大的成就 是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品相。它的特点是着色力强、明净、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效果,“追韩信瓶”。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明代全国瓷业中心的形成 明代社会繁荣,工场手工业大力发展。使景德镇制瓷业大力发展,丰富的制瓷原料,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景德镇处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成为“瓷都”。可以说青花瓷是当时生产的主流。其中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清代陶瓷工艺的巅峰 清代陶瓷艺术产地较广,有宜兴、石湾、德化等,但中心仍在景德镇。除元、明以来釉上彩、高温釉及斗彩等品种继续发展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工艺又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中国现代陶艺 中国陶瓷艺术有着丰厚的优秀传统。综合吸收传统精华,创作出具有新时期面貌的陶艺,焕发古老瓷国的青春,是当代陶艺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陶艺更强调主体意识的艺术创作,它是借助泥与火为媒介,来表现自己的观念与审美情趣的一种纯精神文化活动,不带任何功利性。它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就现在陶艺自身创作而言,吸收新观念与新材料的应用,既增进了陶艺的多样性,同时也增添了陶艺表现的可能性。相信在未来,我国现代陶艺创作的空间将会更加宽广与自由。 中国现代陶艺作品 陶艺原原料来源 制作陶艺所使用的泥,一般分内陶泥与瓷泥。它是某些矿物质风化的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等等。泥土需要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这只有你在亲手制作时才能体会了。另外,我们这里还为你准备了多色的陶泥供你来使用。]
陶瓷艺术贯穿我们的整个生活,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广阔空间可供发展。其实陶瓷艺术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开始人们从烧制花瓶和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碗,杯子开始,陶瓷艺术就一直在向前发展。从现在延续的陶瓷艺术来看我国的陶瓷艺术虽然进步比较缓慢,但总体上是有一个较为光明的前途。因为我国有着悠久且丰富的陶瓷生产历史,在掌握陶瓷生产和雕刻等艺术方面拥有着绝对优势。并且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比如每年的各种艺术展览,都能看到中国陶瓷艺术的相关展品。并且我国也一直处于整个陶瓷艺术界的榜首。因此未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
陶瓷产品的广阔市场需求,不断地促进着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陶瓷产品其实就是陶瓷艺术的根基,只有陶瓷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才会促进陶瓷艺术的更迭。并且从目前最近这几年来看,无论是从房屋建材还是从日常生活用具方面,陶瓷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和份额比一直都比较突出。因此在未来陶瓷艺术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陶瓷艺术肯定要服务于现代生活,吸收现代文化,从而表现在陶瓷产品上,这样看来陶瓷艺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能够推陈出新,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陶瓷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容易被淘汰的美学艺术。其实陶瓷艺术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他本身就不断地接受着新鲜的文化来供自身的发展,这就决定了生活能够驱动着陶瓷艺术的更新。另外一方面,陶瓷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美学的艺术。在陶瓷艺术的表现产品上,往往能够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因此陶瓷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应该说是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前进。
(一).“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 ...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可见艺术是主观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产品,艺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间的心灵互动。而陶瓷作品的艺术性就是陶瓷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间精神上的交流。面对一件精美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陶瓷工艺品,我们很难从中领悟或体会出什么真情实感,因为它只是商品,不是艺术品。那么陶瓷大师们、学院教授们的作品就一定是艺术品吗?我看未必。抛开作品工艺性标准,单说艺术性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些年来,由于艺术瓷越来越为收藏者重视,其价格也水涨船高、逐年攀升。商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挖空心思以各种名义组织大师和教授进行笔会。一时间,笔会作品满天飞。而大师和教授们本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应付了事。可以想象,这种应酬之作其艺术含量能有多少!既然当代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是主观的,在价值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选择艺术性高的作品呢? 无论是中华民族的还是世界上其它民族的主流艺术都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陶瓷作品的艺术性不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也不是卖弄技巧,更不是单纯对观者感官上的刺激。它是艺术家的真情流露,它是欣赏者内心泛起的层层涟漪,它是超越时空的心有灵犀。一件值得收藏的当代艺术陶瓷作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知道清末到民国初期的时候,由于一批文人介入到瓷上绘画,极大地提升了瓷画的艺术性。但是由于他们无法熟练掌握釉、彩以及烧成气氛、温度等工艺要求,所以浅绛彩作品的工艺性差,无法长久保存,极大地影响了其收藏价值。现在无论是收藏市场上的浅绛彩作品实物,还是网络上搜索到的浅绛彩图片资料都存在釉彩严重剥落的现象。后来民国时期出现的珠山八友作品,在工艺上克服了浅绛彩作品的工艺缺陷,达到了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收藏对象,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无独有偶,在浅绛彩瓷出现一百年后的今天,大批国画、油画名家纷纷介入到瓷上绘画。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瓷上创作往往浅尝辄止,忽视陶瓷的材质美,我们也就不难判断其工艺水平的高低了。
(二)重视陶瓷艺术家本人的修养我们知道艺术是主观的,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是作品本身所展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品评一件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时通常会说该作品的格调是高还是低。“格调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思想品格和艺术修养的总汇体现。”从创作角度来看,格调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从欣赏角度来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品格呢?每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和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传统文化构建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是多元的、复杂的。尽管儒、释、道各自教义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重合的部分。从个人的修为角度看,儒家推崇品德,佛教宣扬功德,道家提倡道德,都是强调个人要有高尚的品格。艺术家是为人类创造高尚精神财富的工作者。难以想象艺术家的道德品质低劣,他的作品的格调会高雅.明代文徵明曾言:“人品不高者画品便见卑下。”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高尚的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国传统美学之追求,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之说。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画家只有本身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的表现,作品是性灵的流露。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高格调一般不仅要表现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内容,还要求艺术家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这与艺术家的学识修养、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亦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开卷有益,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诸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作为当代高温色釉瓷上绘画的领军人物,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挖掘现代文化内涵,突破传统工艺美术价值观念,借鉴中、西方绘画艺术技法,逐步形成了彰显个性审美趣味的艺术风格。李菊生的人物创作多取材于传统诗文。他通过刻画人物的瞬间情态,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三)选择资深当代艺术陶瓷经纪人收藏者面对众多的艺术陶瓷作品,很多时候会有手足无措之感。一方面有收藏者自身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当前艺术陶瓷收藏没有一个客观、公正和科学的指导标准,更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引导、规范和监督这个市场。收藏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专业、可靠、资深的经纪人比自己直接选择作品更为安全、保险。李菊生当代陶瓷艺术品经纪人大概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大浪淘沙,真正可以一直活跃在收藏一级市场而屹立不到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些资深的经纪人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和检验,视信誉为生命,不为眼前的小利所诱惑,以严格的职业操守呵护、捍卫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市场。通常,艺术品收藏被认为是精英文化。收藏高品质的当代艺术陶瓷作品不仅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更需要收藏者不断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
陶艺的分类:
1、传统陶艺
一般指年代较久,使用传统技法来从事创作的陶瓷器,此种陶瓷器与官方的需求有相当程度的关系,同时在用途上大多以生活使用为主,若以釉彩来分类约可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其中釉下彩-青花(青花是一种釉下彩,就是在坯体完成干燥后,在表面上上用蓝色的色料(例如氧化钴)画上各式图案。之后再淋上透明釉,即可进行釉烧。因为蓝色的色料是用在透明釉之下,所以名为“釉下彩”,此种方式通常色料的烧成温度不能与透明釉相差太大)、釉里红等。
2、现代陶艺
随著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3、生活陶艺
陶艺类生活用品如,花器、餐具、茶具等。 运用传统技法,釉彩表现现代精神、瓶、罐、等容器或功能性得实用作品。其表现造型结构与思想理念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型态的结合,让陶瓷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拘泥於土与釉的结合,融合更多的人文与空间因素,使得陶瓷艺术更加有内涵。
知识点延伸: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标准。
中国古代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其艺术思想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具有美善统一、情理统一、认识与直觉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境界。伴随着中国古代艺术思想成长的中国工艺美术,始终具备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性格,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服务于民,又通过品种的类型体现不同时期的艺术潮流。
陶瓷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种类,也是最有代表性、影响颇广的类型,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巨大的中国文化内涵,品种繁多的陶瓷造型,又通过其功能来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之间的关联。
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工艺特点著称于世,并获得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是因为中国传统陶瓷有其独特的整体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并且都有着新的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陶瓷不论从技术到艺术,还是从造型样式到装饰纹样,都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交融和凝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说,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装饰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体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从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开始,继而到商代中期烧造出原始瓷器,进一步发展到东汉后期烧制出真正的瓷器,中国的陶瓷不断发展,从陶到瓷,然后陶与瓷并行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艺术品,构成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传统。
是的 广东佛山瓷砖行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余工艺术陶瓷源于佛山陶都生产基地,产品工艺及品质保障,品质一流。
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建筑或装饰材料,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经过高温后压缩等等混合而成,具有很高的硬度。
发展史
瓷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公元前,当时,埃及人已开始用瓷砖来装饰各种类型的房屋。人们将粘土砖在阳光下晒干或者通过烘焙的方法将其烘干,然后用从铜中提取出的蓝釉进行上色。
公元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发现了瓷砖。这种瓷砖以蓝色和白色的条纹达到装饰地目的,后来出现了更多种的式样和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