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怎样看待印度联合十六国军演

饱满的老虎
苗条的刺猬
2023-04-01 04:28:49

怎样看待印度联合十六国军演?中国对此作出了什么反应? 美国强加债务给中国,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

最佳答案
现实的网络
瘦瘦的衬衫
2025-04-20 00:05:58

中国对于印度联合16军演表演的反应是感到“惊讶”,实质上的反应则应该是两点:(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相应增强对印的战争准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容易理解。因为虽然从大面儿上来看,印度联合16国军演规模宏大,动作频频。但实际上,如果将这些演习细分一下就不难发现,主要目的有三个:

(1)增强印度与其“友好国家”间的军事合作。这其中主要是针对美、俄,美、俄是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印度加强与这两者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对其增强自身的军事影响力是有好处的。换了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也会这么做。

(2)增强区域内的影响力。印度长期以来的夙愿就是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一个一家独大的“势力圈”,这一轮联合(其邻国)孟加拉、缅甸、尼泊尔的演习目的就在于此。一方面在这些周边小国面前秀一把(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摸一摸这些周边小国的底,看看它们是否如印度自身所预想和希望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妨碍和威胁到印度将来的“宏伟蓝图”。

(3)针对印度国内。比如印度这一轮与16国的联合军演中,有不少就是直接针对其国内和跨国的“KB份子”所搞的战术性演练。这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且相应的演习(演练)中国也搞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反过头来看,有些人认为印度联合16国军演的目的是围堵中国,这种观点至少个人并不是十分赞同。

(1)印度截至目前还没有围堵中国的实力。无论从地缘角度来分析,还是从国际地位、综合国力来比较,印度都没有那个能力来围堵中国。即便它有这个意图,或者是遵从某些西方国家的意愿而这么干,仅仅是几场联合军演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2)就目前的中印关系和形势而言,印度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过于刺激中国。这对它是没什么好处的。中国存在南海、东海等一系列问题,这已经把美国牵扯其中,对中国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印度在这个时候过度刺激中国,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置身于做中国“出气筒”的位子上。这对印度来说,明摆着是损人而不利己,印度会这么做么?

因此,中国对于印度与16国的联合军演,一方面表示“惊讶”,这是国际惯例的做法。当然了,另一方面,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对于印度的军演,中国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军事准备。一则是出于国防的需要,二则也带有局部的针对性。

至于说美国强加债务给中国,这话带有局限性。如果是中国目前所持有的美债是美国“强加给”中国的,那么被美国“强加”的对象又何止中国一家?所以中国没必要反应过激,更没必要强出头。反倒可以利用这张“债务牌”来协调与其他“债权国”的关系,削弱和遏制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最新回答
愤怒的老师
端庄的鞋垫
2025-04-20 00:05:58

①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中的陶器上,就发现有“卍”字形纹饰的图案装饰,且既有逆时针的“卍”字,也有顺时针的“卐”字形。

佛教早先卍卐通用,二战后佛教界逐渐倾向于放弃使用右旋的卐。

②释迦牟尼就胸标卍字。

③武则天当政后,又将“卍”字定为“万”字,表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④有很多人认为“卍”字纹是公元三世纪,汉明帝时随着佛教一起从古印度传入的。

⑤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

“卐”形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丰富的鸵鸟
悲凉的黄豆
2025-04-20 00:05:58
你好请问是问2021印度工业陶瓷总产量是多少吗?2021印度工业陶瓷总产量是49亿平方米。印度是庞大的内需拉动了陶瓷的生产,所以印度是在2021年陶瓷产量达49亿平方米,增长达256%。

落后的小馒头
壮观的酸奶
2025-04-20 00:05:58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历史[编辑]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维斯特尼采爱神。

早期陶器的制法[编辑]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bonfires)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危机。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pit kiln)或沟窑(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离层,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一个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绳文时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编辑]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内发现的陶器:下维斯特尼采爱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Gravettian)),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4] [5]。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6][7][8]。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9],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发现的陶器。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baid period))发明,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编辑]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14]。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15]。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还能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编辑]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令日本陶器的发展及质素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18]。

16世纪晚期,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现代[编辑]

在19世纪后期,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验证瓷器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但究竟出于哪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目前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前15世纪—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在其东汉时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宋以前高档瓷器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在中国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瓷器制艺的颠峰。宋代有五大名窑,北宋后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不断上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瓷器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艺品之一。

与之相对的日本,也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陶瓷艺术制造,结合日本发扬的茶道文化,不断地出现瓷器的著名产地,先后有六古窑、远州七窑等瓷器名产地。而在安土桃山时代一段繁荣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扫部、古田织部、芝山监物同时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制作者。

自然的身影
感性的手链
2025-04-20 00:05:58
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马桶是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的,他于1597年设计出了使用水冲的马桶,并将这种新发明安装在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里。1775年,英国的钟表师卡明斯又对哈林顿马桶的储水器进行了改进,使储水器里的水每次用完后,能自动关住阀门,还能让水自动灌满水箱。3年后,伦敦工匠布拉默把储水器改设在马桶上方,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把手,用来控制储水器的出水活门,还在便池上装了盖。18世纪后期,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又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发明了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U形弯管等。 马桶虽然带来了个人卫生,但由于排泄物是顺着管道直接排到河流里,就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造成了传染病的流行。直到1858夏天,伦敦泰晤士河爆发了著名的"大恶臭事件",人们才开始进行下水道系统的建立。19世纪后期,欧洲的各大城市都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系统,抽水马桶才真正普及起来。 发展:木质存留病菌,石质难以清洗,陶瓷最为卫生 对早期发明家来说,制造马桶的一大难题是原材料。 最初的马桶用木头制作,但硬度不够,且容易漏水和不易打造成一定的形状。时间久了,马桶上会残存粪便,滋生细菌,传播疾病。 后来有人建议使用石头和铅来制造马桶,即把石头和铅烧热,然后用沥青、松脂和蜡来密封缝隙。这种马桶解决了渗漏问题,但制造起来十分麻烦,而且十分笨重,使用起来不方便。加上灰尘多,冬天坐在上面冰凉,也带来不少健康隐患。 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后,为马桶工艺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欧洲人掌握了瓷器制作工艺,瓷器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步发展成制作马桶的原料。陶瓷马桶既结实又不会漏水,不会残存病菌,而且易于清洁,同时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可谓马桶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1883年,托马斯·图里费德让陶瓷质地的马桶实现了市场化,成为使用最广的卫生用具。 在节水方面,马桶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新型的两段式节水马桶,就很好地解决了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两段式节水马桶分为3升、6升两段式冲水,可根据大小便的不同需要选择出水量。 未来:马桶具有医疗功用,人性设计最受青睐 马桶的发明真可以算得上是人类生活文明中的经典之作,在近几十年更是不断地推陈出新。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现代马桶的功用已不再仅限于解决人们的内急问题。 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据报道,日本近期推出了一款号称世界上顶级的马桶---"智能马桶",它可以算是一台迷你医疗站。使用者可以边上厕所边做健康检查,除了量血压以外,马桶的高科技配件还可以做尿液分析,旁边的磅秤也可以测量血脂肪。 日本著名的东陶公司(TOTO)甚至推出了MP3 马桶。人们只要一坐到上面,轻柔的音乐就会飘出来。不仅如此,该型马桶还能散发四种不同的香气,有净化盥洗室的作用。 尽管马桶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全球仍然有多达25亿人缺乏现代厕所设施。马桶不仅要朝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还应当更加人性化,真正满足普通大众的需要。 印度的波塔克博士下面的这段话就告诉我们,马桶依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认为马桶与识字率、贫穷、教育同等重要。马桶的发展在欧洲与北美仍未结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空间更大。"

热情的小懒虫
天真的铃铛
2025-04-20 00:05:58

一、先秦南和越国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岭南先民已经利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

距今5000~3000年期间,东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通过对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根据出土遗物以及结合古文献的研究表明,南越国已能制造25~30吨的木楼船,并与海外有了相当的交往。

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二、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乳香(薰炉)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由于两汉版图扩张到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政府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闻“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商业城市,例如番禺、徐闻、合浦(今合浦附近)、龙编(今越南河内)、广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和桂林(今桂林)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与内地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也由此显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年)置广州(郡治今广州市),加强了南方海上贸易。

有史料可稽,东晋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对外贸易涉及达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经营方式一是中国政府派使团出访,一是外国政府遣使来中国朝贡。

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易的发展,致使对外贸易收入成为南朝各政权的财政依赖。

另一说: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面积11220.5千方千米。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区,石狮、晋江、南安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5县。人口654.62万(未含金门县)。通行闽南方言。泉州为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世人罕见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开元寺、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等中世纪世界几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传统建筑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见证着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国商人友好交往的遗址,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著名的民间信仰宗庙天后宫、德化屈斗宫古窑址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到处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古朴幽雅,

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600多万人,港澳同胞68万多人;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多万人祖籍泉州。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台胞爱国乡,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