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坯底砖未来走向怎麼样?
红坯瓷砖一定会再度登场!
上期驻夹江记者写的《红土,能红吗?》,是谈红土资源在陶瓷生产领域应用前景概况。我读了之后感想很多。在给学生上陶瓷鉴赏课时,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在中国发明了瓷器?”我回答道:“中国人很幸运。因为中国到处都有瓷土。”这个回答不知学生是否满意,可事实就是这样!从中国陶瓷史中我们就可发现,古代瓷窑场分布非常广,只要有瓷窑场的地方,当地最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原料充足,一个是燃料充足。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中的白陶,就是利用当地的白瓷土制作的陶器,商周时期的白陶器也是用白瓷土制作的陶器。只是当时人们还没有“瓷土”的概念,还没有把温度烧制1200度以上,发现“瓷”(坯体瓷化和釉的产生)的现象。不只是瓷器,像青铜器、铁器制造业等也是一样,都是因为发源地本身具备铜、铁矿藏。西周发源地陈仓(今宝鸡市)青铜器制造业如此发达,其重要原因就是当地具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古代的交通运输不发达,各种制造业的产生都是依靠当地资源而兴起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山东淄博就看到有企业用当地的紫砂岩生产墙地砖,同时也看到有企业用紫砂岩生产紫砂茶具。佛山不也如此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到初,当地的红粘土是佛山地区釉面墙地砖、外墙砖的主要原料。后来白瓷土替代了红粘土,以至于红粘土资源闲置在一旁。就像有了“细粮”(白瓷土),“粗粮”(红土)就没有人吃了一样。据了解,红色粘土资源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山东、河北、北京、四川、广东、江苏、安徽、陕西、湖北等地都有丰富的储量。如果能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可以创造出多少新的财富啊。其实红土原料烧制陶瓷砖比白土原料烧制陶瓷砖一点不差。其一,红土原料易风化,硬度低,加工起来节省能耗。其二,烧成温度低。红土原料含有伊利石的绢云母,能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其三,红土原料比白土原料成本低。价格低廉,开采运输方便。其四,红土原料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可以就地取材,有利于稳定生产。红土原料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含铁量高。无论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还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都会呈色出土黄、橘红、土红、褐色、褐黑色等不同程度的红与黑色。古代陶器和瓷器的生产中都有使用白色化妆土遮盖含铁量高或较粗燥坯体的工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淄博、佛山等地生产的红坯砖也采用白色化妆土遮盖坯体而后施釉的工艺。现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仍在使用红土原料制造陶瓷砖,而且价格比我们的白坯瓷砖还要贵出很多。他们使用红土原料制造陶瓷砖的第一个原因,肯定是从本土资源的利用方面考虑的,就地取材。然后根据红坯原料特点进行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制造。同时用艺术设计工艺设计把红坯砖的劣势掩盖起来,把红坯砖的优势发挥出来。我在北京居然店看到的西班牙红坯釉面砖非常漂亮。砖面上的釉色变化很丰富,肌理质感很强。每一块砖上的釉色装饰都不雷同,既有统一的色调,又有各自的颜色变化。而且红色(深色)的坯体还使釉面沉稳厚重。甚至坯体中的铁氧化物(铁点)渗入釉中,给釉色增添了自然变化和肌理质感。这些砖不像是普通的产品,就像陶艺作品一样,耐人寻味。为什么西班牙、意大利人能不嫌弃红土原料,而且还把红坯砖做得那么好呢?!我想,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因材适用,是他们的出发点。而通过艺术与工艺的设计,是他们制胜的法宝。我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很多著名的的瓷器采用的坯体也是很普通的原料。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的官窑、哥窑、钧窑,汝窑这些青瓷窑都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原料。原料中铁的含量都在2%-4.5%间,因此坯胎都呈灰色或深灰色。龙泉青瓷为了降低瓷坯的白度,要在坯中的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土),使坯(胎)色白中带灰,甚至灰黑色(黑胎青瓷)。这样便可使青瓷釉色深沉,而不过于显露漂浮。由此看来,铁的含量是决定青瓷胎釉色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官窑和哥窑瓷器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紫口铁足”和“朱砂底”特色,就是由于坯内含有较多的铁质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紫口铁足)和后期受到二次氧化(朱砂底)所致。在这里,铁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成了优点。目前从事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们,都很喜欢采用含铁量高的陶瓷土做陶艺作品。含铁量高的陶瓷土烧出来,给人有分量感和质感。同时坯中铁氧化物还能给釉色增添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在建陶行业中,利用红土原料生产陶瓷砖是很有前途和前景(其实也是必然的结果)的。利用红土的“裸色”(无化妆土和釉色)和肌理装饰,设计与生产艺术墙地砖利用红土作坯,使用或不使用化妆土进行釉色装饰,生产仿古墙地砖利用红土“裸色”或化妆土或釉色装饰,设计生产外墙砖、广场砖等等,都是很有开发潜力的。我们的企业都在吃着“细粮”(白瓷土),一旦“细粮”吃完,不还是要再次吃“粗粮”(红土)吗?!我们的企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果建陶企业现在就开始使用或部分使用红土原料,把优质的白瓷土留给生产高档的日用瓷、卫生瓷企业,这样就实现了我国瓷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我相信,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所致,红坯瓷砖一定会再度登场!
红坯瓷砖一定会再度登场!
以做陶瓷碗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要把陶瓷泥压出空气,放到一个可以旋转的盘子上,启动马达,让这个盘子旋转起来。这样,方便于制作碗体。
2、然后,就可以制作出你心里的模型了。先用手掌轻轻的挤压泥堆中部,使其上部慢慢地拱起来,千万别挤断了,也不要压得太窄,否则压出来的碗就会像沙漏一样了。
3、接着,在拱体(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碗)的周围挤压,给碗塑型,免得太大了,也是为了碗能光滑,圆润。切忌在这时用力不能忽大忽小,挤压程度也不能忽深忽浅。如果这样,碗就变成椭圆形的。
4、就把碗的中间用大拇指往下压,使其中部变为中空的,这样碗才能盛东西。然后,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挤压碗壁,使其尽量变窄,但不要太窄,否则碗壁太薄,易碎。之后,用手掌平压碗顶,压一下就好了,不要太重,目的只在于使碗顶在同一水平面上。
5、最后,就是用手把碗取下来,千万别把碗形弄坏了,在接下来就是风干,一个星期左右,再把碗放到窑里烧,也分两道:第一道叫素烧,可以在上画一点画或写上字,再去烧第二道。第二道是上釉,也叫釉烧,这样一件碗就算完成了。
扩展资料
保养方法: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落。
五、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烧制法
百度百科-瓷器
陶器的制作方法
揉泥。
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训练的方法,是成型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做坯。
做坯又叫拉坯,在泥揉妥后,即可开始做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画坯。
指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画纹饰。凡属青花瓷器,不论圆器琢器和大件小件,都须经过画坯这道工序。
混水。
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施底釉。
具体步骤如下:
1、揉泥,用羊角揉的方法可以让泥巴干湿不匀的地方充分揉均匀。
2、当泥料里面有空气的时候用菊花揉可以将气泡挤破。
3、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轱车上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4、利坯,将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6、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7、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度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
8、最后一部分就是烧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