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的制作方法是?
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扩展资料: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投入原料开始,一直到把陶瓷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
在陶瓷生产过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陈腐、坯件的自然干燥过程等。还需要借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合。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同时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按生产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
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 煤炭、天然气、电能。
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
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电阻式隧道窑炉或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大国,而在这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要很多东西得到了不断发展,我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中国也拥有很多名胜古迹,而这些名胜古迹也都是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结晶。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在古代瓷器和兵马俑是怎么制造。
一、陶瓷制作方法
陶瓷烧制已经在中国拥有很长时间历史,陶瓷烧制方法也在经过不断改建进,让越来越多人喜欢上陶瓷制作。陶瓷根据不同类型,所用土壤也是大有不同,先把土壤用水进行混合。然后把混合好的土壤放到特定模具上进行定型。最后,就是把定型好模具放进锅炉内进行烧制,烧制好之后进行相关色彩染色,这样精美陶瓷就被制作完成。
二、兵马俑制作方法
对于兵马俑来说,相较于陶瓷兵马俑制作方法更为繁锁,这就要求古代手工匠人要拥有高超技艺。其实兵马俑制作也是需要土壤,把土壤进行混合后。手艺人在经过在泥土上进行描绘人物形象,最后再把所制作好泥土人进行晒干,这样兵马俑初次就被制作完成。兵马俑在秦始皇墓中经过不断氧化,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兵马俑形象,兵马俑形象也是古代匠人智慧结晶。
三、陶瓷和兵马俑制作方法总结
其实古代手工匠人都拥有很高超技术,而这些高超技术,也让古代拥有了很多建筑物,而这些建筑物经过历史不断沉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名胜古迹,而这些名胜古迹,不仅被我们中国人所熟知,同时,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后,也被这建筑物深深所迷恋,从而提高了中国名胜古迹知名度,让越来越多人所喜爱。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来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又有本质的区别。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利用瓷土做原料,经高温烧制精美的硬陶,这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到了商代,人们又发明了玻璃质釉。这一切都为中国瓷器开始了新纪元。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生产飞跃发展,制瓷区也从南方逐渐扩大到了北方。烧制瓷器的技术慢慢成熟,瓷器的质量也提高了,数量剧增,种类很多,图案装饰丰富多彩。汉时,中国人已成功的烧炼出了白瓷,这是制瓷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还发明出了在釉下挂彩的技艺。
隋、唐时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繁荣时期。隋朝时的制瓷厂分布很广,有的厂规模还很大。瓷器的品种不断增加,器形多样,有的瓷器还代替了金、银、铜、陶等生活用具。隋朝瓷器的硬度和釉色的洁净,都超过了前代。烧制的白瓷,色调比较稳定,白度较高。而且那时的瓷器的釉色和花纹装饰都比以前复杂,并出现了彩色的瓷器。考古学家从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白瓷文官俑,其帽子、头发、眉毛、胡须、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剑鞘、衣服等,都用黑色的墨点画,形态生动、逼真。
唐朝时期的瓷器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当时社会上独立的部门。烧瓷的地区越来越多,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器形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那时的瓷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当时的青瓷,以越窑(今浙江省余姚市)的名声最大,产品质量很高,瓷细壁薄,釉色晶莹,制作精美,是当时中国青瓷器中的优秀代表,当时就畅销国内外。此外,唐朝时的白瓷也很著名,色彩类雪似银,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宋朝时期的瓷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制瓷的技术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进步。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器。许多名瓷厂制造的瓷器,在胎质、釉色、花纹、式样等方面,更加精美,各有特色。元朝时瓷器行业突出的成就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瓷器。青花这种瓷器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代。直到今天,青花这种瓷器仍在大批烧制,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明朝时期的制瓷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仅单色釉的瓷器方面,就可以烧成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彩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青花也远远超过元代的水平。稍后创制的“斗彩瓷”,为后来绚丽多彩的多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明朝晚期,人们又发明出了“五彩瓷”,技术更加先进。
清朝时期的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时的工匠们已能够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彩瓷的立体感更强。
中国在世界上向有“瓷器之国”的美誉。英文中,“中国”与“瓷器”同一词。中国的瓷器不仅是很好的生活用品,而且也是珍贵的艺术品,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西方国家的家庭中,人们都为能有一件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