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云龙纹大龙缸在古代是干啥的?
随着对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这三朝御窑瓷器的真实面貌被逐渐揭开。自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迄今已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
展览中有很多展品使人耳目一新。如:一组青花云龙纹大缸残片,修复后龙缸口径70多厘米,高80多厘米,形体之大,在明代绝无仅有。这种青花云龙纹大龙缸的出土,印证了相关文献记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宫殿刚刚落成一年,前朝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即遭雷火焚毁。直到19年后的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才开始重建,于正统六年九月完工。
据《明史》记载,当时“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花缸。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当时命造这种青花大龙缸是为了用来蓄水救火,但因烧造难成,遂改用铜缸、铁缸。来源:北京青年报
龙缸是有透气性的。
龙缸是用来贮水的缸,以备烹茶之 用。龙缸多素瓷青花,上有密盖,下有 木几,放置在斋舍一隅,古色古香。 近代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 龙缸可容多量坑河水,托以木几,置之 斋侧。 素瓷青花,气色盎然。有宣德年 制者,然不可多得。康、乾间所产,亦 足见重。”龙缸以宣德年制的最佳。然不可多得。康、乾间所产,亦足见重。”龙缸以宣德年制的最佳,然而世所罕有。康熙、乾隆年间所制也极为珍贵。近代所制龙缸,只要质地细腻,大小合适,色彩调和均匀,就是不错的贮水器具。
1957年发生了一件振奋考古界的大事,这一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了2780件文物。而其中三件 凤冠 之一的孝靖皇后凤冠,令人叹为观止。凤冠用材奢华高贵,制作精细,例如凤冠镶嵌的一百颗红宝石和五千颗天然珍珠完全依照天然形状略作雕琢,金制的九龙九凤和点翠工艺,让凤冠高贵与质朴相得益彰,这是目前堪称世界上最奢华的皇冠,价值连城,也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
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出自谁人之手,那些拥有高超手艺之人,早已淹没于时间与历史之中,在明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匠。
工匠内部有着很明确的分工,有诸如木匠、石匠、铁匠、铜匠、银匠、小炉匠、油漆匠等等近三十种分类。大到帝王宫殿园林,小到一把折扇一把木梳,都由百色工匠所制,这些手工制品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工匠们有着自己的行业标准,也有定期祭祀崇拜的祖师爷。
1431年,明宣德六年。福建小城长乐县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一支有两百多艘船只两万多船员的庞大船队驻扎在此,等待着和风日丽一天下海,扬帆远航。这就是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当时郑和66艘的航海船中有一艘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据《明史》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这艘巨轮出自明朝规模最大专门建造战船的官办造船工场——南京龙江船厂,永乐年间,龙江船厂担当建造大型宝船的任务。
郑和下西洋并非武力性的侵征,他所携带物品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丝绸与瓷器,当时中国的丝稠、瓷器早就名扬海外。
明代五大手工行业为造纸、纺织、瓷器、造船和冶铁。
瓷器自古就有,明代,瓷器工艺有了更加成熟的技艺和发展,皇家所用瓷器为官窑“御窑厂”出品,民间瓷器用品则是民窑所制。江西景德镇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明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斗彩鸡缸杯,色彩明丽,绘画率真可爱,在当时已是千金难求。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被以近三亿港元的高价被藏家拍得。在欧洲最富盛名的三大中国瓷器,青花、龙泉青瓷和德化白瓷都是在明朝时期得其英文名称。
当我们看到手工艺品被世人如此珍爱宝藏之际,却也不能忽视明代早已被埋没了姓名的能工巨匠,他们付出的血泪何曾巨大,景德镇就有“祭窑”习俗,即以活人祭窑。当时也的确有一些匠人因为窑器烧造不成功,而纵身投窑。
童宾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因为龙缸器形硕大,很难烧造成功,烧造许久,始终不成功。种种压力之下,童宾纵身跳入了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第二天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
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人,他被匠人们尊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因此,景德镇民间也童宾为“风火神”、“窑神”。这是关于瓷器行业祖师爷童宾烧造龙缸的传说。
虽然无从考证真假,但单从这个传说故事,窑工的辛苦可见一斑,而辛苦的又岂止是窑工。
如果单纯把工匠归为工人,那就太过于笼统。手工匠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美学理解。
就拿举世闻名的明代家具来说,透露出来的简洁、厚重、精美、雅致的艺术风格,无一不反映出工匠所倡导的格调与意趣,简练与空灵中则透露出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明代的手工业有着森严的等级划分,匠人们强调言传身教,非常注重传承。如果有人想学一门手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所谓“学艺必从师”是古训。拜师学艺时年龄大多十二三岁,经亲友介绍引荐给师傅,交了“敬神钱”,等于经过行业祖师爷的批准,就开始了辛苦的学艺生涯,学艺过程辛苦异常,不仅是遵守行规,不畏酷暑严寒,在生活中也战战兢兢,百受考验,徒弟和师傅在一张桌吃饭,即使师父不说,徒弟也深知,自己的筷子是决然不能伸进有荤腥的菜。学艺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满三年,如果有人学艺少一天未满三年,那么这个人将终生不能进入这一行业。在江南一些地方,在满三年之后还不能出师自立门户,还要再帮师父打工三年——学三年,帮三年。六年之后,才算是满师,才可以执业。
正是有如此严格看似苛刻的行业规则,才成就了一些艺术大师,才有了精美的工艺品。一些工匠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声名鹊起。
被时人称为“杨倭漆”的 北京 民间漆工 杨埙 ,是著名的制造漆器匠帅。他继承父业专攻金漆,学习日本“倭漆”技术,结合原有的制作经验技巧,制作的漆器堪称一绝,他制作的山水人物飞扬灵动,漆器颜色也是用的时间越久越鲜艳。
永乐年间的“御用监”是皇室专门制作用品的皇家工厂,“御用监”设立宫廷漆器作坊名为果园厂,其中聚集着一批能工巧匠。据史料记载,当时轮班到京服役的油漆匠每次多达5000余人,他们分工细作,制作的漆器中雕漆制品最为上乘。负责果园厂的匠人张德刚,他父亲则是元代雕漆名匠张成。
官宦人家、文人雅士也参与设计和制作艺术品,更让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
明代嘉靖年间,上海进士顾名世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享有“画绣”的美誉。顾绣"“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
“顾绣”所用的手法就是典型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手法。明代朝廷织造局设置在苏州,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夸赞苏绣“精细雅洁”,而苏绣的八字技艺特色也完全符合这四个字的精髓,苏绣八字技艺是: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丝理圆转自如)、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无外乎苏绣被成为“古今中华第一绣”。
明代的私人收藏的盛行,在富裕的江南地带,涌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如沈周、文征明、王世贞、董其昌等等,出于保存藏品的需要,收藏家们对书法绘画的装裱十分讲究,像王世贞就经常高价聘请装裱师。装裱技术到了明代,由于苏州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昌盛,让书画装潢技艺更加的蓬勃发展,出现专门的著作,如周嘉胄著有《装裱志》。
书画装裱工艺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裱工人才济济,名手辈出。苏州装裱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历代苏裱妙手,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竟然起死回生,完美如初。
除此之外,还有玉器。玩玉者,对明代的“子冈玉”不能不知。陆子冈是明末最为著名的琢玉巨匠,他制作的玉器当时就为达官贵人所追求,十分名贵,当时苏州还将“子冈玉”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在故宫博物院里,至今珍藏有陆子冈的青玉婴戏纹壶、青玉山水人物纹方盒等玉雕作品。
陆子冈不但以雕刻的玉器闻名,他还精于书画,造诣不亚于士大夫之下;因为善于镶嵌工艺被称为“周嵌”的周柱,以金银、宝石、象牙等雕成山水人物、楼台树木,甚至花卉翎毛,镶嵌在檀木器漆之上,珍贵无比;南京濮仲谦是明末著名竹刻艺人,但凡竹器,只要是经过他的手,便称为精美的艺术品,价值不菲。
全国各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品,张翰在《松窗梦语》中写道“今使有陇西之丹砂羽毛,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楩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毡裘,梁、兖之漆丝纻”。
明代手工匠人所做出的贡献早已超越在实用价值之上,他们用心良苦,倾心制作的器物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也有人说手工艺品是手工的艺术,也是无言的诗歌。
诚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材料珍贵、门类丰富、名扬四海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角色之一,而手工艺人投入的情感透过艺术品也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难怪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认为,匠工用心的良苦,所制之器的艺术价值,怎么能仅仅是工匠所能做到的?“盖技也而近乎道矣。”
烹茶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
1、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 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涩滞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 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
品茶,捧起小杯,慢饮细酌,啜毕还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工夫茶因杯小,香浓、汤热,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这是一股比从茶汤上溢出的香气更深沉、更浓烈的“山韵气”,“嗅杯”因此为工夫茶所独有的雅趣。
以“品”为主的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形成逻辑程序的体系,这就叫做“潮州工夫茶方法"。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冲饮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现象中产生的,也是主客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其全过程,颇能体现“和为贵”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区某种历史传统、文化水平与时代背景。起到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第一:茶壶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第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第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第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第八: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第九: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功夫茶所用的茶叶,只限于半发醇的福建岩茶,溪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一类(均属青茶类)。中国的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砖茶,或花茶,白茶等则不适合。因为若用功夫茶的冲法,往往苦涩不堪入口,只有这种半发醇的青茶类为上。习惯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的乌龙茶,即闽北武夷山的岩茶和闽南的溪茶。乌龙茶是个总名,其中的暑茶是闽北所产。铁观音则主要产于闽南安溪,故又称溪茶。岩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种,单丛,名丛大红袍,水仙,一枝春等都是名茶。
——潮汕的凤凰山也生产茶叶,也属半发醇的青茶,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称鸟嘴茶),单丛,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诗的"鹪嘴"便是鸟嘴茶。凤凰茶也是我国的名茶之一。茶粒较大,茶色黄褐,香气清馥,滋味浓醇而甘,汤色浅黄,是潮人和东南亚华侨爱好的一种茶。《潮州府志》载:"凤凰山名茶待诏亦名贡茶。"民间传说南宋末代皇帝,逃到潮州凤凰山,口渴思饮,采山中茶叶咀嚼,清甘止渴,称赏不已,所以凤凰山的这种茶树,便是被后人称为宋茶。传说末必真实,但凤凰山茶是一种优质茶,却是一直为人所公认。潮汕功夫之普遍,跟本地有名茶是息息相关的。
——什么是工夫茶?清代的蔡爽(字伯龙,生平事略不详)的《官话汇解便览》中有一条有趣的简释。该书是以浙江方言与官话一一对照的辞书,其上卷(饮食调和)有谓:
——0 茶米 正一茶叶
——0 好茶 正一工夫茶硕
——0 幼条 正一芽茶
——词目前加0符号的是方言,有“正”字的是官话。原来,工夫茶者,好茶之谓也。(有意思的是,二个词目的表述与含义竟与潮州方言颇一致)显然,这里的工夫茶,是指好茶叶。
——更明确的表述是雍正年间崇安令陆延灿的《续茶经》转引的《随见录》中的话: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道光间梁章钜《归田琐记》说:“武夷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名种茶“山以下多不可得,得则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九也云:“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民国十一年《福建通志》(物产)引《闽产录异》说: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都请泉州人为茶师,茶采来后,又有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瓿仅一二两,其制法则非茶师不能,日取值一强。①
——可见,自清初以来,工夫茶原是指岩茶中一个品位甚高的品种,而且其名称是由漳泉台澎人给叫出来的。
——红茶中也有一类称工夫红茶的品类,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川红工夫等。 道光年间曾在广州十三行的美国商人亨特在其所著的《广州“番鬼”录》中说:茶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红茶、绿茶两类……红茶则包括武夷、功夫、小种和包种。上书中,功夫茶有时写成工夫茶,如言东印度公司贩运的“茶叶主要是武夷茶和工夫茶。”至于红茶何以称做工夫茶,这位洋商的解释是:“做工者的的茶。”②--由于文献中确实缺乏可资参照的材料,因而华文水平不高的亨特只好望文生义的地“直译”。依笔者管见,如按前引蔡爽所揭示的“工夫茶即好茶”的说法去解释,也许更合情理:既然好的岩茶叫工夫茶,那么,好的红茶也称为工夫茶又有何不可?
——那么,为何岩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呢?前引郭柏苍《闽产录异》的一段话可作为注脚。试想,“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且要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这该花费多大的工夫,该有多精湛的技艺?正如清初释超全《武夷茶歌》所说的:“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此其一。其次,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工夫茶的等级虽列在“奇种”之下,但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也不可多得。”“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中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因此,就市面流通领域而言,工夫茶实为顶儿尖儿级的“极品”,再无出其右者。 总之,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而且岩茶在前而红茶居后。
——据1979版《辞源》:[工夫茶] 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见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也作“功夫茶”。
——(功夫茶)即工夫茶。清施鸿保《闽杂记》十:“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
—— 把工夫茶定性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甚为精当,符合时下各界对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据的文献来源一并列出,也甚宽容公允。问题是,同一事物而有两种名称,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带来一些混乱、麻烦。即如成立协会一类的团体或开起学术会来,会名或会议名该用“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话中“工”、“功”同音,怎么说都可以。潮州方言的“工“(读如刚)与“功”(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工夫茶的家乡却连名都叫不准,这麻烦岂不更大?
——《现代汉语辞典》把“工夫”、“功夫”当成一词,释义为: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共四项,但又要读者注意:前三项多作“工夫”,第四义项多作“功夫”。(既有差别,又要将二词合而为一,如此处理是否恰当,此处姑且不论)但以上的释义,却难以涵盖潮语的“工夫”一词。比如说“某某人过工夫”,指的是对方为人处事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茶道则难免以偏代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理宜以它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的最末句为“也作‘功夫茶”’。这个“也作”,实已含有正、别名的意思)准此,本书从书名到内容,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