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电容规格识别
瓷片电容的识别方法:电容的识别方法与电阻的识别方法基本相同,分直标法、色标法和数标法3种。电容的基本单位用法拉(F)表示,其它单位还有:毫法(mF)、微法 (μF)/mju:/、纳法(nF)、皮法(pF)。其中:1法拉=1000毫法(mF),1毫法=1000微法(μF),1微法=1000纳法 (nF),1纳法=1000皮法(pF)
容量大的电容其容量值在电容上直接标明,如10 μF/16V
容量小的电容其容量值在电容上用字母表示或数字表示
字母表示法:1m=1000 μF 1P2=1.2PF 1n=1000PF
数字表示法:三位数字的表示法也称电容量的数码表示法。三位数字的前两位数字为标称容量的有效数字,第三位数字表示有效数字后面零的个数,它们的单位都是pF。
如:102表示标称容量为1000pF。
221表示标称容量为220pF。
224表示标称容量为22x10(4)pF。
在这种表示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第三位数字用"9"表示时,是用有效数字乘上10的-1次方来表示容量大小。
如:229表示标称容量为22x(10-1)pF=2.2pF。
允许误差 ±1% ±2% ±5% ±10% ±15% ±20%
如:一瓷片电容为104J表示容量为0.1 μF、误差为±5%
瓷片电容2E223k,表示该电容的容量为0.022μF/22nF/22000pF,容量误差范围为K级(II级),±10%。这种电容是以三位数标注法代表该电容的容量,前两位是有效数字,第三位是位率(即为10的多少次方),单位为pF。
C为±0.25pF,次为陶瓷电容器的写法。
矩形电容命名方法:
与片状电阻相同,代号中的字母表示矩形片状陶瓷电容器,4位数字表示其长、宽度,厚度略厚一点,一般为1~2mm。
与片状电阻相似,容量的前两位表示有效数,第3位表示有效数后零的个数,单位为pF。如151表示150pF、1p5表示1.5pF。
误差部分字母含义:C为±0.25pF,D为±0.5pF,F为±1 pF,J为±5pF,K为±10pF,M为±20pF,I为-20%~81%。
扩展资料
陶瓷电容器是以陶瓷材料为介质的电容器的总称。其品种繁多,外形尺寸相差甚大。按使用电压可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陶瓷电容器。按温度系数,介电常数不同可分为负温度系数、正温度系数、零温度系数、高介电常数、低介电常数等。
此外,还有I型、II型、III型的分类方法。一般陶瓷电容器和其他电容器相比,具有使用温度较高,比容量大,耐潮湿性好,介质损耗较小,电容温度系数可在大范围内选择等优点。广泛用于电子电路中,用量十分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电容器
可以大概地说一下:
和电阻一样,国家标准分为:E6(误差范围正负20%);E12(误差范围正负10%);E24(误差范围正负5%)以及精密电容(误差范围正负1%)
E24系列标称容量:1.0,1.1,1.2,1.3,1.5,1.6,1.8,2.0,2.2,2.4,2.7,3.0,3.3,3.6,3.9,4.3,4.7,5.1,5.6,6.2,6.8,7.5,8.2,9.1
陶瓷电容器:从1PF到1UF;
涤纶电容、聚丙烯电容等的容量从100PF到50~100UF
铝电解:从0.1uf到10000uf;钽(不是胆)电容与铝电解差不多;
贴片器件也分好多种,容量大致是从1PF到1UF吧;
而最新的“双电层电容器”可以把容量做到几个法拉!
其产品中还有高频、低频、直流、交流以及电压等级等等之分。您这样的问法不知道出于何种要求?
检测电容容值方法:
测前先将电容两端的引线相碰一下,先行放电;再根据电容大小,选择万用表的电阻档量电阻,看电容器是否有充电过程,及最后表针的停留位置,表示漏电电阻的大小。
对于小容量的电容器,如涤纶、云母……在几百PF的,用万用表的R×10K档也不易看到表针的摆动(充电过程),只能检查是否有击穿、漏电现象,即表针最后有偏移,即应剔除。
大容量的电容,测量时可以看到明显的充电过程:电阻是逐渐增大的,最后指向∞。对于几百μF的电容,就要放在R×1K或R×100档来量了,否则充电过程太长,要等待长的时间表针才停止下来。铝电解电容漏电电阻较小,测量时表针一般不会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