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厨房水管处的瓷砖是怎么贴的,感谢了,师傅
1、用砖砌,然后用水泥砂灰贴砖,这样做的缺点是墙体较厚、占空间;
2、用水泥压力板(FC板)封包管道,再用铁丝网进行挂网,然后在进行抹灰处理,最后镶贴瓷砖;也可以在封好水泥板后用结构胶直接粘瓷砖,效果和牢固程度也很不错,只是造价稍高。
耐磨弯头类型多种多样,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耐磨弯头的设计和应用。
一、 自蔓燃陶瓷复合弯头
自蔓燃陶瓷复合弯头是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高速离心技术”制造的一种复合管,在高温高速下形成均匀、致密、光滑的陶瓷层和过渡层。高温下陶瓷不会脱落,重量相对较轻,复合陶瓷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特点。自蔓燃陶瓷直管、耐磨弯头、陶瓷三通等在磨损严重的行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尤其在除尘输灰管道经常应用,效果明显。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陶瓷耐磨弯头
二、陶瓷内衬复合钢管
陶瓷内衬复合管具有刚玉陶瓷强度高、韧性好、抗冲击、焊接性好、硬度高、耐磨性好、耐腐蚀、耐热性好等优点,克服了刚玉陶瓷硬度低、耐磨性差、陶瓷韧性差的特点。因此,复合管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耐腐蚀性、机械冲击性和热冲击性,以及良好的焊接性。经常应用于输送颗粒状物料、研磨和腐蚀性介质的耐磨、耐腐蚀管道。优点可以直接焊接,相对成本比较低,提高整体管道耐磨性好。
陶瓷内衬复合钢管
三、陶瓷片耐磨管
陶瓷片耐磨管是将氧化铝陶瓷片用陶瓷专用胶粘剂粘在管道内壁上。陶瓷片有机胶粘贴强度高,不流淌,使陶瓷和钢管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陶瓷片氧化铝纯度高95瓷,耐磨性能好,陶瓷厚度可以根据工况要求进行设计,电厂送粉管道、洗煤厂大口径耐磨管道经常应用。
陶瓷片耐磨管
四、焊接陶瓷耐磨弯头耐磨管
焊接陶瓷耐磨弯头耐磨管是用耐高温胶粘剂将中间有孔的氧化铝陶瓷板粘贴到管道内壁上,同时配合点焊工艺,陶瓷通过一个小孔牢固地焊接在钢管内壁上。为保护焊点,拧上陶瓷盖。焊接陶瓷耐磨弯头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焊接加粘贴起到双层加固作用,陶瓷片不易脱落,经常用在冲击力较大,耐磨要求高的耐磨管道中。
焊接陶瓷耐磨弯头
耐磨陶瓷衬板主要应用在火电行业(落煤管衬板)、钢铁行业(高炉料斗、圆筒混合机)、水泥建材行业(生料熟料溜槽)、冶炼行业(料斗)、机械行业(料斗)、煤炭行业(转运站溜子)、矿山行业(初破中破细破转运溜槽料斗)、化工行业(溜槽)、有机硅行业(一级二级三级旋风除尘器)、煤化工行业(落煤管)、港口码头(卸船机料斗)、商砼行业(搅拌机衬板)、汽车制造等重磨损严重的行业设备。
1.火电行业
输送系统防磨:耐磨陶瓷滚筒包胶、耐磨陶瓷衬板;
块料输送系统防磨:斗轮堆取料机筒体及轮盘、皮带头料斗、原煤斗、给煤机闸板、落煤管、磨煤机出口斜管、耐磨陶瓷衬板;
气力输送系统防磨:磨煤机筒体、磨煤机出口至分离器、回粉管、送粉管、除尘管、烟道壁、排灰管、排渣管、脱硫管、耐磨陶瓷衬板;
超高温设备防磨:燃烧器方喷管、W火焰喷燃器锥体、尾部烟道、空预器挡板、空预器支撑杆、磨煤机静环、耐磨陶瓷衬板;
2.钢铁行业
输料系统:斗轮机圆盘,料斗,料仓,皮带机裙板,台车三通斗,受料斗、陶瓷滚筒包胶;
配料系统:混合料仓,一次混合圆筒,二次混合圆筒,混合圆盘,拌料筒刮刀,造球盘;
烧结系统:振动筛下选矿料斗,原料运输溜槽,旋风收尘器及管道,风机叶轮、耐磨陶瓷衬板;
3.水泥行业:
石灰石破碎系统和原燃料预均化系统:溜槽,料斗,耐磨陶瓷衬板,陶瓷滚筒包胶;
生料磨系统:选粉机导流叶片,选粉机锥体,立磨至旋风筒管道,旋风筒,燃料磨(钢球磨),选粉机壳体,内锥体,煤粉管道
燃料磨(钢球磨):选粉机壳体,内锥体,煤粉管道,回粉管
4.港口行业
泊位固定漏斗,斗轮机固定漏斗,皮带机转运站固定漏斗,卸船机料斗、陶瓷滚筒包胶、耐磨陶瓷衬板;
5.冶炼行业
输料系统:头部溜子,料仓(中间仓,尾仓),振动筛料槽,焦炭斗,计量斗、陶瓷滚筒包胶、耐磨陶瓷衬板;
配料系统:配料斗,一次(二次)混合机、耐磨陶瓷衬板;
焙烧系统:单仓泵焙砂管,配料斗,灰斗,中间仓料斗、耐磨陶瓷衬板;
6.化工行业:输料系统:料斗,料仓 除尘系统:除尘管道、弯头,风机机壳及叶轮,旋流器、耐磨陶瓷衬板;
7.煤碳行业:输煤系统:溜槽,料斗,料仓
洗煤系统:有压旋流器,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无压四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浓缩旋流器组
输料系统:管道,弯头,管道,料斗,料仓,分配口、陶瓷滚筒包胶、耐磨陶瓷衬板;
8.矿业行业:
输料系统:陶瓷料斗料仓、陶瓷滚筒包胶、耐磨陶瓷衬板;
9.有机硅行业
物料输送管道、陶瓷旋风除尘器、陶瓷弯头、陶瓷三通、陶瓷直管、耐磨陶瓷衬板;
根据耐磨衬板所用材料成分精城特瓷将耐磨衬板分成以下八类:
1:高铬衬板,主要应用于球磨机衬板。
2:高分子衬板,主要特点是不粘接物料。
3:高锰钢衬板,主要应用于冲击力大的工况。
4:耐磨陶瓷衬板,应用于管道内衬、球磨机内衬、耐磨陶瓷管、陶瓷耐磨管、耐磨陶瓷衬板、重介旋流器、旋风分离器、耐磨陶瓷滚筒包胶、耐磨陶瓷二合一衬板、耐磨陶瓷三合一衬板溜槽、溜槽、料斗、管道等等
5:耐磨钢板和耐磨钢板堆焊复合板。
6:陶瓷涂层衬板,耐磨性很好,价格低。
7:橡胶衬板,主要应用管道内衬或球磨机衬板。
8:稀土磁性陶瓷耐磨衬板,用于通风管道颗粒冲刷磨损。
目前主要有以上八种衬板材料,具体选择哪种衬板材料需要根据工况合理选择。
陶瓷耐磨弯头采用粘贴或螺柱焊接等形式将耐磨陶瓷片安装在管道内壁,形成牢固的防磨耐腐蚀层,特别是在弯头冲蚀磨损非常严重的部位更加显优势,普通的弯头耐不住这等严重的冲击和腐蚀,使用时间甚至不到一年就要更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耐磨陶瓷弯头以其超强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在工业企业的气力输送、水力输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产品广泛用于耐磨陶瓷片的粘贴,特别是火电、钢铁、冶炼、机械、煤炭、矿山等行业遭受强烈粉料冲刷或浆料冲蚀磨损严重的设备粘贴耐磨陶瓷片。特别适用于高温工况耐磨陶瓷片的粘贴。
陶瓷耐磨弯头
选煤厂陶瓷粘陶瓷片耐磨弯头
耐磨陶瓷弯头粘贴注意事项:
1、 工件表面处理,金属表面经过长期使用都会出现一层锈迹,在粘贴之前需经过喷砂和磨光机进行表面抛光除锈,如打磨抛光不干净,而直接粘贴陶瓷片,将是影响陶瓷片粘贴力下降的首要原因。工人操作打磨抛光中,难免会将油污或灰尘残留在金属表面,如果没有再次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干净就直接粘贴,会造成陶瓷片粘贴不够牢固而脱落。
2、 严格配胶比例,配备的陶瓷胶需按1/2比例要求严格配制,并且搅拌均匀使成分相互融合。环境温度控制在5~40℃之间,如气温过低时,应将温度加至控制温度之间。还应避免在直接日晒和强风状况下施工,防止因为陶瓷片的热胀冷缩效应造成互相挤压而变形,并且强风还会因扬尘严重影响陶瓷胶的粘结强度。表面要求平整,填胶均匀无气泡产生,不得有突起耐磨陶瓷片,以免影响流量,降低耐磨性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承认德国人务实和先进就这么难吗?
萨沙说几个重点:
第一,德国人花费多年时间,建立了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德国人开始建设青岛。
当时青岛还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设备,一旦下雨就积水。
同时,本地居民卫生意识也差,随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卫生就极差,甚至导致青岛伤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围流行。
资料写: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 连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 。
德国开始在德国人居住地,花费多年时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当时青岛不大,人口仅有5万,德国人居住地区更小,这80公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事实证明,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个世纪内,这一区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现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证。
今天中国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过,仅仅十多年前,中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实现这点。
没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会有杂物,会导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时间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会被堵塞,会越来越窄,需要不断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为污水不会有多少。
一旦出现大雨,污水管即便没有堵塞,也难以承受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进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岛没有内涝的根本性原因。
这个设计,对于建国后青岛的市政也有极大影响。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这大大领先全国。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对于雨污分流在青岛的实施,细致论证了好几年才实现,体现了德国佬的严谨态度。
第三,德国佬建筑物的质量和前瞻性。
青岛极少数雨污合流的管道内部,对不起,全部贴有德国运来的瓷砖。
这是为了便于污水不会堵塞,以及清理时候比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约0.8米、宽约0.4米。一个成年人爬进去,绝对没问题。自己当年的影子。
而市区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们看看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这个排水管距离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长3米,高2.5米,是长方形,普通 汽车 在里面行驶没问题。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还做过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进。
当时报道这么写: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排入大海,会对海滩或者港口锚地造成污染。经过严谨考证,德国人终于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这里水深且有着强烈的海流,可以将污水和杂物冲走。
即便如此,德国人还设置了污水泵站,采用机器加速水流动,避免海水淤积。
其实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要知道,青岛充其量只是德国的一个殖民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丢掉了,德国人灰溜溜的厉害。
即便如此,德国人对于建设青岛是毫不含糊的,一个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极强,而且绝对保证质量。
要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建设技术,而是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意花钱。
正常来说,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证大部分降雨时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则可以保证无论什么下雨都不会堵。但0.8米的造价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这个钱。
德国人即便不能保证在青岛的的殖民,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犹豫的花费巨资去建设。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物的质量绝对是可靠的。
虽然过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扩大太多和设备老旧翻修,这些管道只剩下几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设时候的先进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直到90年代,我国很多城市建设者都没有这种意识。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
以做事严谨认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惊叹于德国建设的下水道系统:“它们如此完美”!
这条暗渠位于安徽路下面
是一处具有百年 历史 的下水道
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所修建。
位于栈桥东侧的排水口
下水道顶部距地面大约1.9米
人在里面行走,不用弯腰
里面的墙壁长期受海水的侵蚀留下岁月的痕迹
下水道里异常宽敞,的确可以跑开 汽车
排水人员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里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盖
下水道的尽头就是栈桥海滩
段子是假的
规划理念的确是最先进的
青岛下水道示意图
虽然油纸包的段子是假的,但当年德国霸占青岛,确实以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打造地下管网,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
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
为此,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强大排水系统,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亚洲第一!
而当时,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说,当时德国修这一套系统,是怀着大梦想的,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一切工艺建造,清一色高标准严要求,修出这强大效果。
青岛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岛下水道施工现场(资料图)
另外,德国人还给排水管道专门贴了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管道下端较窄, 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的确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这种独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对于如何不污染胶州湾,德国人也考虑的很长远。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同时,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青岛“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
青岛雨水下水道。(资料图)
虽然德国人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但要说青岛“不怕淹”完全得益于这种排水系统也有失偏颇。据悉, 德占时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已经很少了。这对于如今庞大的城市来说,已经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设施了。
青岛之所以不怕淹,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势而建。40%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汇入大海。
另外,是因为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德国排水系统,给青岛留下的最大贡献,就是城市防汛的经验理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样,青岛也在扩张,可与好些城市不一样的是, 青岛的城市扩容,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拿一个官方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绝对领先大半一线城市。 发展到今天,青岛的排水管道总长,早已超过了三千公里。
有专家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
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其实早就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的标志之一。
这段地下排水设施,虽然在本质上,不是赠送,而是侵占,是占领,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岛城市建设的高起点,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让青岛“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这座城市,从开始建造那一天起,就运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最严谨先进的技术工艺,并一以贯之继承了下来。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东西到今天还能用”这一最大事实,对我们当今的“中国制造,青岛制造”,也是很大的一个启示。
复制下方关键词 并回复 获取精彩内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岛烧烤界女王 丨
丨青岛人自提公积金攻略丨妈妈群售假后续丨
“德国制造”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让青岛下水道出名了。
青岛在德占时期,德国曾铺设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于德国吗?“德国制造”真的有那么神奇?
一、青岛下水岛的前世今生,人们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国制造”,却不知还有“中国力量”。1、德占时期 。
1989年,按照《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借青岛99年,后来是侵占了17年。德国侵占青岛初期,由于青岛强降雨,洪水对这个城市的破坏性太强大了。一个是为了避免水灾,但同时,德国在青岛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们想的是树立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也就是给自己的可耻行为树一块碑。因此,德国人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都运到青岛,来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国是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雨污分流”。什么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粪便与雨水分开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经处理后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国人在这方面倒很有耐心,单单从设想到论证就用了5年。不过后来,德国在欧人区的水下道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在华人区却用了“雨污合流”。当年,德人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总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利用青岛的地理形势,建造了明沟、暗渠,目的是为了把雨水导流,这样的排水系统确实就很完善。
现在我们来看下水管道的材质、构造及作用:
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间接口处有螺旋,管道接通后,用沥青、麻丝、沙土缠绕、涂密。其作用是坚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宽下窄,下狭窄处贴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减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间,设一个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淀泥沙。
2.日占时期。
后来,日本占领青岛时期,一段时间,青岛的排水系统曾受到破坏,于是,他们就抓来德国战俘,让他们来修复排水系统。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他们在德国铺设下水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据日本人的统计,到1920年3月,他们铺设的下水道长129.6公里。
3. 新中国成立后 。
1953年,青岛对大港纬路明沟进行了大的改造。为什么要改造呢?因为原来这可是一个臭水沟, 长600米,宽7米,把青岛人熏了几十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为街心花园,明沟改成了暗渠。 这可就是“德国制造”留下的后遗症啊!
青岛真的是下大力气在做好这件事,他们对下水道的的重视程度令人敬佩。我们来看一些数字:
上世纪90年代,青岛铺设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岛市区已铺设排水系统30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强降雨时期,很多城市都羡慕青岛的原因。
青岛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里面有德国的影子,对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我们是深感痛恨。这也可能就是目前还留有2.66公里“德国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为了记住这段可耻的 历史 !
二、青岛之所以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网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像什么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啊,等等,这些都把当年的“德国制造”说得太夸大其辞了。
青岛的地下水道确实是出名的,因为它的排水系统好。下大雨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积水,工作人员去辅助的话,10分钟就能搞掂,可一些积水深一点的,也得30分钟。当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在这方面确实可以骄傲。
青岛下水道这么出色,真实原因是这样:
1、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
青岛是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而且是三面临海,其下水道是依势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学的铺设管道,这样的话,雨天的时候,这些积蓄的雨水就可以通过完善的排水系统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较低的地方,据说半个小时就能排完。
2、青岛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统,如果不去维护,久了也会遭到破坏。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铺设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青岛日常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专业人员的看管,其效果就出来了。
同时,青岛的防汛应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当然啦,青岛的下水道这么成功,有没有德国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占时期,德国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过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仅有2.66公里是“德国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学路这段。影响大吗? 还不到目前青岛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
但是, 青岛在铺设下水道吸收和继承了当年“德国制造”排水系统的一些设计理念,也是广泛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 当然啦,当年德国人的排水系统是把清洁留给了自己,把臭气留给了青岛人民。今天,青岛的排水系统更加科学了。
结论:青岛下水道为什么那么出名?起因于“德国制造”,其实是夸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们目前的排水系统几乎是很多城市羡慕妒忌恨,因为青岛不怕淹,或者是青岛极少会发生内涝。
多年来国内流传这个个说法,就是山东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是1898-1914年德占殖民地时期修建的,因为设计科学,工程质量好,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正常使用,比后来国内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统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于这套设施,青岛也是很少发生市内积水的现象,听起来有些神奇。
首先证实一点,青岛市南区西部、市北区西南部,目前确实还沿用着德国殖民时期的下水设施,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 历史 ,运转状况良好。青岛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个建设完备的大城市,严格的说,那时候青岛不是一个城市,是数个沿海的并且不相连的小村落,倒是周边的即墨和胶州比较发达,有悠久的 历史 。青岛作为城市是德国开始占领之后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的,这其中包括铁路、银行、工厂,自然也包括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设施。德国人当时是把青岛按照德国一个小镇的标准来精心打造的,施工质量颇高。由于德国是近代工业强国,他们设计的排水系统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水平,水准自然是领先于当时中国内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设计归设计,负责施工建造下水设施这些重体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国劳工,德国人可不需要自己动手铺埋下水管,从这个角度讲,要说青岛的下水系统全是德国人建造的,不够准确。
第二点,现在的青岛不是百年前的规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区域,只是现在青岛主城区的西南方位,大约住着100多万人口,而1992年往后青岛的主城区已经向东移动和扩大了,21世纪之后又向北扩张,并且跨过胶州湾开发了黄岛区,城市面积已经远远不止于德式下水设施所覆盖的区域了。这些后来新开发的区域,自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下水设施,和德国人没啥关系了。因此说现在青岛仍然用德国的下水道不假,运转状况也良好,但是仅限于主城区的一部分区域而已,更广阔的面积用的是现代化的下水设施,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说100年前的工艺比现在还好,就有些夸张了。
最后得做一个必要的说明,那就是青岛的排水状况和下水设施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岛的确较少发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城市本身的排水压力不大,并不完全是下水设施优良的原因。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国有句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是要并入大海的,而青岛是个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处北方降水毕竟有限,所以水患压力不大。德国设施是经久耐用,现在也确实还在发挥作用,但也不要夸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岛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担心,照样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青岛排水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统让青岛人民面临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为青岛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扛住这些暴雨的猛烈攻势。比如说之前的一篇媒体报道,青岛在经历过21小时的暴雨后,有一个路段有点积水,当排水工人开启了他们的应急排水阀后,奇迹发生了,不一会儿积水就没有了,十分厉害。
青岛的排水系统,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区见效,但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排水系统得到大力的改造,并且学习了他人的先进理念——雨污分流,取长补短,如今总长已超过3000多公里,排水系统的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庞大优质的排水管道网再加上青岛的丘陵地形不易积水,使得青岛在狂风暴雨下仍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 上德国曾在青岛修建过排水系统,但是总长不过80公里左右,如今仅剩2.66公里,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当时的德国排水系统只是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将污水排到了华人区,导致华人区几乎臭气熏天,不少人饱受折磨。
如今青岛的排水系统如此雄霸一方,虽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雨污分流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更应该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用心打造青岛排水系统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促使青岛的排水系统强大到不仅青岛人骄傲,外地人也十分羡慕。
1897年山东发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签订条约把青岛给了德国100年,到1914年德国一战战败,青岛又归还了中国,这17年间,德国把青岛当做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青岛古建筑是德国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总督府,教堂,八大关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当时建造的现在还用的很好,他们建的下水道工程标准高,空间大,泄洪能力强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岛吗?青岛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卡车?
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
原因二:气候条件的显著优势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
原因三:排水系统完善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总结:青岛下水道的 历史 和今日现实说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既要通畅,也要维护,两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随时随地去维护,可能平时民众不怎么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关重大,希望国内的其他城市能够向青岛学习。
其实这是中国人迷信德国货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说是清朝末年,青岛是德国的租界,那时候的青岛还不是一个城市,还只是一个村落,德国人非常用心的经营的这个租界,于是就按照当时城市的标准设计了青岛的下水道,然后又冒出一个传说,说是在青岛下水道的关键部件处旁边都有一包油纸包的备件,随时供青岛下水道的更换。
就客观来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在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岛市从来不内涝,得益于是这个德国的下水道,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青岛市的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面积,新修建的城区肯定是中国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实并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城市需求,因为现在城市的下水道网路里面还要铺设管网,100年前可是没有光纤电信设施的。
青岛不内涝,其实主要还在于它是一个海滨城市,其实我们看很多海滨城市都不会内涝,比如香港深圳,我们就很少听说他城市发生内涝。
其实个人认为,如果消费者愿意付出与德国货同样的价格,其实中国人造的产品可能比德国的人还要好。但是因为德国货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中国的产品不得不在性价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国这么高。
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我们反对神化德国人的技艺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转到抹杀当年人家的先进性的地步。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青岛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都与德国人密不可分。
青岛的旧称是胶州。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而出兵青岛,并将其占领。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澳等地区租借给德国,时间长达99年。但随着德国在一战的战败,民国政府成功于1922年收回青岛。
青岛被德国人掌控的时间,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间,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的德式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
对于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也是由德国开始的。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当时的德国人在设计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时候,采取了“雨污分流”的先进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压力被大大地缓解。因此,青岛确实很少出现水漫街道的情况。暴雨天气,积水能够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确实是德国人的先进之处。但是,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国专有之功。
在这近一百年来,原有的排水系统也要经过改造。目前,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显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
总而言之,承认德国人当时的先进,与拒绝神化德国人的工艺,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个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问题,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统,当时是先进的,当今 社会 它落伍了,不先进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无大内涝。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设计是一个原因,我觉得青岛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岛是丘陵地带,2离海很近,就在海边上。市区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窑沟铁路的桥门洞和河北路的桥门洞子,离海都很近。以上两个是青岛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这是任何城市都没有的大自然的馈赠!
钢衬陶瓷复合管的种类
1、离心浇铸复合陶瓷管道
离心浇铸复合管是采用“自蔓燃高温合成-高速离心技术”制造的复合管材,在高温高速下形成均匀、致密且表面光滑的陶瓷层及过渡层。另外工作常温850~900度陶瓷都不会掉落,重量较轻,复合陶瓷以硬度防磨,解决过去以厚度防磨。直管、弯头、弯管、三通等在磨损严重行业使用效果非常好
2、贴片耐磨陶瓷管道
贴片耐磨陶瓷管道是用耐高温强力粘胶将氧化铝陶瓷片粘贴在管道内壁,经加温固化后形成牢固防磨层。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高,。使用温度一般不能超过100度,不适合管道。
3、点焊装卡式耐磨陶瓷管道
点焊装卡式耐磨陶瓷管道是用耐高温强力粘胶将中间带孔的氧化铝陶瓷片粘贴在管道内壁,同时配合点焊工艺透过小孔将陶瓷牢固地焊接在钢管内壁。为保护焊点,上面再旋上陶瓷盖帽。每块瓷片不但互压互插,而且每块瓷都形成梯形角度,使瓷块之间紧密连接,无缝隙;当一圈的最后一块紧密嵌入后,瓷块之间形成360°的机械自锁力(这种技巧在几个世纪前就被运用在中国桥梁建筑工程上)。铆钉式连接,金属需要用磁力钻或钻孔机穿透,然后再用铆钉与互压式带孔耐磨陶瓷片和金属连接, 该种产品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制作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4、陶瓷环钢衬陶瓷复合管
1、陶瓷管制作。Al2O3陶瓷:氧化铝含量高,结构比较致密,具有特殊的性能,故称为特种陶瓷。Al2O3.陶瓷材料是以氧离子构成的密排六方结构,而铝离子填充于三分之二的八面体间隙中,这是与天然刚玉相同稳定的α- Al2O3结构,因此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陶瓷贴片硬度≥HRA85,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而且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耐磨性能十分理想,尤其是在高温氧化性介质或腐蚀介质中。
2、钢体制作。根据图纸或设计图,缸体分段组装。一般弯曲半径设计5d以上,减少管道介质的冲击力。
3、陶瓷管装配。陶瓷管做成缸体形状,间隙控制在1-2mm之间,关键要控制好同心度、错边率,使陶瓷环和缸体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