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陶瓷加工行业怎么办理环评手续是否须办理环评手续
需要环评手续。
一个项目需要不需要环评,以及环评是报告书还是报告表是根据国家环保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所规定的来的。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陶瓷制品中年产建筑陶瓷100万平方米及以上;年产卫生陶瓷150万件及以上;年产日用陶瓷250万件及以上的需要编制环评报告书。其余的都需要编制环评报告表的。
所以生产陶瓷是需要办理环评手续的。
全国的环评审批办理手续都一样。
1、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公司。你拿着发改委的立项文件(或者是允许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以及可研报告去找环评公司,环评公司会派人到你的加工场地进行现场勘查。
2、环评公司编制环评报告。在环评公司编制环评报告的时候,及时和环评公司进行沟通,以保证你的环评质量。
3、环保局委托评审。报告出来后,送给环保局,如果需要评审的话,评审完了,会提出一些意见,环评编制的人员要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
4、环保局审批。你完了拿上修改好的报告书,交个当地环保局,环保局还有公示的,公示完了后会给你出具批复文件,拿到审批文件后,这样环评手续就算完毕了。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淄博建陶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引进了第一批建陶生产线,淄博整体装备水平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第二个阶段淄博建陶产能最鼎盛的阶段,从2000年到2015年,淄博的陶瓷企业有350多家,生产线412条,总产能接近7亿平方米,也正是这一时期淄博建陶行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第三阶段,2017年底,淄博建陶做了转型升级,这是淄博建陶发展的一个标志,政府对建陶行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从而拉开了建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
淄博现在的改变与提升我也分了四点,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两大工业园区产品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吸引了很多投资企业到淄博做代工。淄博通过精准转调对整个淄博的园区进行了规划,淄博的物流货运更有保障,服务也更加到位。
第二,挑战与机遇并存。精准转调是挑战也是机遇,也正是通过这个节点,淄博很多中小品牌利用这一机遇做了一次弯道超车,从而将淄博工业与营商环境拉到一个历史的高位。
第三,A模式和G模式的双线繁荣。A模式是美国模式,G模式是日本模式,A模式是大而全,有内墙、地砖、卫浴等等,G模式相当品牌在单独一个品类不断深耕和发掘,所以我们立足于淄博本土发展OEM运营商来讲,既有A模式也有G模式,互为补充,繁荣发展。
第四,发挥产区的特点,集中优势爆破。2021年是淄博建陶工艺类产品集中爆发的一年,2017年,欧文莱对于素色现代砖有着开创性的贡献,2021年,终端市场微水泥、素色砖等品类盛行,淄博开始了工艺类产品的装备竞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淄博)陶瓷总部
“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考核指标,淄博能达到几项?最难达到的指标都是哪些指标?”记者问山东省淄博市市委书记张建国。
没有掩饰,没有冠冕堂皇的答非所问,张建国的回答很坦诚,“25项指标中,有关环境质量、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指标,淄博市还基本达不到。”
明知道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还非要创建环保模范城?
“淄博人受了好多‘刺激’。淄博是陶瓷名城,有好多人来投资建陶瓷厂,但他们都去威海、青岛买房子居住。有人说,东营市电线杆子比树多(因为东营市盐碱地地质,种树困难————记者注),而淄博市是烟囱比电线杆子多。我去美国休斯敦访问考察,那可是美国的污染大户,可人家的环境看上去仍旧非常好,并没有我们这么糟糕……”张建国说,“所以我们下决心要把淄博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建设搞上去,创建环保模范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我们距离达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这些差距并不能阻止我们努力,相反给了淄博非常大的动力。”
怎奈何工业重镇的环境之痛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今年“六五环境日”活动的讲话中提到,自1997年以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积极响应,已有45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的城区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城区”称号,还有100多个城市(区)正在积极创建。
淄博就是这100多个中的1个。基本上可以判断,淄博也一定是这100多个中,先天条件较差的一个。
淄博是一个工业重镇。现代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石化、陶瓷、纺织、医药、机电等产业雄厚,拥有齐鲁石化、山东铝业、淄博矿业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淄博的工业固定资产拥有量占山东省的1/4,工业产出量长期居全省第二位。
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也埋下了能耗高、污染重的种子。淄博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烟囱,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水泥厂周围的群众则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2001年以前,淄博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不足100天,二氧化硫、烟尘、化工工艺废气年排放量均居山东之首,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痛下决心搬掉水泥生产线
记者在淄博所住的酒店位于淄博市张店区,就在酒店东侧,据当地人介绍,几年前可是水泥生产线的聚居地,这里的人就怕刮风,一刮风,粉尘末就会包裹全身,呼吸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001年,淄博市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4.48万吨,主要原因就是淄博是山东省的第一水泥大市,共有60多家水泥厂100多条水泥生产线。2002年全市水泥产量达到1096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12.5%,位居全省第一,而张店区近郊四宝山地区的水泥产量就达400万吨,占全市水泥产量的36%,是淄博市的第一产区,也是第一污染区。据测算,2002年四宝山地区的水泥粉尘产生量达1.89万吨,占了张店区粉尘排放量的54%,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体健康。
2002年,淄博市痛下决心,决定用六年的时间对此地的15家企业42条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后来经过调查摸底,又将改造计划提前了三年半。就为这件事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调度会9次,计委、财政、环保及有关区县参加的协调会12次,还出台了搬迁改造的补助、奖励、贴息等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向企业兑现各类资金7492万元。
据淄博市环保局局长邹光平介绍,不仅计划内15家企业42条生产线全部提前三年半完成搬迁改造,而且还吸引了不在计划内的两条生产线主动要求改造。改造热情如此高,正是因为淄博市在实施水泥厂搬迁的同时,还以此为契机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800万吨的新型干法回转窑年生产能力建设。
经过了水泥生产线改造搬迁后的淄博,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量4000多吨,年增加水泥产值5亿元,增加生态绿地面积1万多亩。
现在说起来容易,当初干的时候却不易。市委书记张建国是这件事情的主导者,经历了好多让他“挠头”的事儿。“围绕着水泥生产线,仅附近炸石头的、运石头的就有多少人啊,都要靠这个生产线生活,有的人为了保住水泥生产线,以命相逼,当时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妥善安置职工近万人,钱也花了不少。”
记者在张店的街道上走了走,现在已嗅不出水泥厂的味道,这背后的努力———值得,值得。
既调又治突破结构性污染
淄博搞环保难,难在产业结构,这一点市委书记张建国很清楚,“产业结构决定收入结构,收入结构决定财源结构,淄博建材、冶金、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调整的情况下,淄博的环保怎么搞?”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齐鲁石化、山东新华制药厂都在淄博,这两家还衍生了一批相关产业,新华制药厂2004年完成产值50亿余元,齐鲁石化产值达343亿元,在这两家的带动下,2004年全市化工、医药行业完成产值683亿元,占全市的38.1%,这个高比例带来了另一个高比例,淄博市35%多的工业污染负荷来自化工业,且大多数来自这个两个化工区。
2002年淄博市一改“工业立市”,提出“环境立市”,随后的专项整治也随即展开。2003年8月,东部化工区新华制药、东大化工等7家企业的部分项目限期治理;2004年6月,再次对化工区企业的部分生产项目实施限产、停产,新华制药集团搬迁了咖啡因项目,根除了辛醇味,还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东大集团停产了阳树脂项目,解除了鱼腥味……目前化工区的“化工味”的刺激影响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少,群众的投诉率也大幅下降。
淄博是著名的陶瓷之乡,其制陶业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瓷器生产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淄博建成了数量巨大的陶瓷炉窑,馒头窑、倒焰窑等各种炉窑在淄博南部星罗棋布。据统计,淄博境内有各类炉窑最多时达5200余条,密度之大全国少有。数量众多的炉窑给淄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此,近几年来淄博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炉窑治理。据邹光平介绍,淄博市先后投资近5亿元,对1356条燃煤工业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47家企业改烧天然气,并关停取缔燃煤工业炉窑1080条,年减少烟尘排放量4.6万吨,同时经过这一改造,陶瓷产品的达标率还提高了。
张建国补充说:“一个华美陶瓷厂,我就去了三次,老百姓举报,我就去说说,结果过几天从那儿经过,又看见大烟囱冒黑烟,我又跑去,就这么着去了三次,最后才解决问题,难啊!”
明知创模难仍知难而上
淄博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故都,齐国的先民很早就注意保护环境,提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所以开乎万物”的思想,意思是说,要以自然界为父母,攫取资源要尊重自然规律。
所以,尽管淄博市的环境压力非常之大,淄博人仍旧不甘于经济高增长下的劣质环境。2004年底,淄博市政府由2002年“环境立市”的理念又发起了“创建环保模范城”的想法。
淄博市制定了严密的创模计划,整个计划分9大项103小项,预计投资36亿元,是淄博市20多年来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投资额最大、工程量最多、标准最严的环保专项计划。
而淄博给自己的“创模”还加了个期限———5年。
瓷砖行业格局为"大行业,小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1551家,主营业务收入4790亿元。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包括东鹏瓷砖、欧神诺和蒙娜丽莎等营业收入均不超过50亿,市场占有率均不足1.15%。随着下游房地产行业全装修比例提高,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全装修住宅比例提升,将提高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
我国住宅全装修的历史较短,仍处于初级阶段。欧洲20世纪50年代伴随住宅工业化,住宅全装修兴起,20世纪60年代传入北美和日本。我国全装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欧美日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全装修住宅在我国住宅总量中的占较低,不到20%,相比于日本、瑞典、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住宅全装修比例,住宅全装修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比于毛坯房,全装修不需要二次装修,因而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消耗排放、实现资源节约。2017年,国家出台的《建筑业"十三五"规划》鼓励和推动"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明确指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地产商通过提高精装房占比提升产品价值和后续增值服务,少数几家大型房企的全装修比例达到80%以上。地产商集中度和精装房比例提高使地产商的采购话语权不断增强,因此工程端发力的建筑陶瓷企业集中度近年来逐渐提升。2013至2016年,建筑陶瓷行业复合增长率为9.54%,一半以上收入来自工程端的欧神诺和蒙娜丽莎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56%和23.09%两家企业的市占率由0.65%提高至0.82%。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装修住宅比重的提高,前期在工程端发力且绑定大地产商的建筑陶瓷企业将进一步深化优势,促进市占率提升,行业集中度也将逐渐提升。
政策大力引导,鼓励建筑陶瓷企业做大做强
我国当前低端瓷砖产品生产工艺成熟,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同质化严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引导、鼓励我国建筑陶瓷行业进行产业升级。
2017年6月以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相继制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指导意见》和《推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个攻坚战"的指导与组织实施的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淘汰陶瓷砖产能30亿平方米,占总产能比例21.4%,陶瓷砖的产能利用率将由"十二五"末的72.9%提升至85%。同时提出,到"十三五"末,真正实现企业总数减少三分之一,前10家建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20%~30%,培育3~5家销售额超百亿元国际知名企业,行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政策的提出不仅旨在淘汰落后产能,也鼓励优秀陶瓷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强环保+大企业,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转型升级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2017年年初至今,各地陶瓷主产区从主动压缩产能到被封查关停的陶瓷厂家数不胜数。山东淄博建陶产能从7亿平米减到2亿山东临沂建陶行业6成产能将退出河北高邑、赞皇陶企全线停产河南鹤壁陶瓷全部被要求企业停产整改四川夹江未来将有约30%的产能彻底退出福建闽清产区陶瓷厂停产,漳州8家陶瓷厂被限期整改广东、贵州、山西等产区,各有不同程度的环保整改和停产事件。
在新建产能方面,2017年受国内环保持续高压的影响,国内瓷砖主产区的一些陶瓷企业产能被迫转移,纷纷落户生产环境更稳定、原材物料更便宜、交通区位更便捷的省份,新建的瓷砖生产线初现大扩张,东北、山东、山西、河南、重庆、江西、新疆等地累计投资额已过百亿。
除了严格的环保约束,成本也是限制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2017年,受煤炭、化工原料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涨价压力影响,山东淄博、四川夹江、西北产区和广东部分产区陆续经历了几波涨价。部分企业利润同比下跌高达60-70%。小企业受环保约束和成本压力,存在倒闭风险相比之下,大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可以加强环保力度,并可以通过控制成本和新建产线的方式抢夺市场份额。
总之,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环保门槛不断提升,落后产能以及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及关停,而注重品牌形象建设、研发技术投入以及绿色环保制造升级的企业将会在行业洗牌中做大做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