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北宋哥窑,宋代哥窑特征

幽默的早晨
孤独的路灯
2023-03-31 18:35:27

北宋哥窑,宋代哥窑特征

最佳答案
合适的橘子
生动的羊
2025-04-19 23:57:44

宋代哥窑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瓷器特征开裂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 *** 。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区分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请问北宋有哥窑南宋有哥窑吗?

南宋有哥窑。

宋代哥窑双耳瓶怎么辨真伪

鉴定宋代钧瓷的要领

1.对照宋代钧瓷器形种类 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有的制作精良,工艺细致,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几乎乱真。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20世纪70年代禹州市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末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而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采用模具“印坯成型”或用“注浆法”灌注成型的。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轮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分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图 3.看其釉色和釉质 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宋代采用柴烧,其火焰纯净,在馒头窑中烧成时间也长,冷却时间相对也长,其釉质、釉色乳浊浑厚而且无串烟痕迹。现代仿钧器用煤烧或用液化气烧成方法,其釉质、釉色与北宋钧窑器物有显著差别,这可以通过瓷片标本进行对照,找出差别和规律。 4.关于纹路 过去在评价宋代钧瓷时有“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之说。这一特点只有在北宋钧台窑官钧产品中才能看到,民窑的钧瓷产品上没有此种现象,因此它成为宋代钧瓷的典型显著特征之一,甚至成了鉴定宋代钧瓷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我们实际的鉴定操作当中,“蚯蚓走泥纹”并不能作为鉴定宋代钧瓷真伪的惟一标准。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起码在民国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发达,人们还无法认识到钧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纹”形成的原因,也就自然仿造不出这种流纹,因此在这一阶段它也就成为鉴定宋代钧瓷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各种检测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宋钧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钧瓷釉层表面的“蚯蚓走泥纹”,是钧釉在低温时所产生釉层裂缝和缩釉,经高温烧造后又重新弥合所致。这在现代的钧瓷仿品能轻而易举地做出这种工艺,所以鉴别宋钧不能仅以此作为标志。 北宋官瓷和南宋哥瓷的区别

有的,北宋官瓷和南宋哥瓷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同瓷窑烧制的,所以是有区别的。但是都是非常珍贵的,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

区别: 1、是由不同的瓷窑制作而成。官瓷是官窑的产品,哥瓷是哥窑的产品; 2、制作工艺不同,烧制出来的瓷器的特征不同; 3、哥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官瓷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瓷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稀世珍品,属于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官瓷因制作技艺高,成品率极低,加之其制作工艺曾失传,故传世作品甚少,倍显珍贵。在中国北方汉族陶瓷发展史上相当重要,具有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双重价值。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图)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

B 试题分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珐琅彩等。此外还要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北宋哥窑豆绿小碗多少钱?

这个哥窑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存世量极为少,如果有一件保存完好的哥窑,那就是天价

北宋哥窑瓷器标本特征

由于北宋时期的哥窑人们至今没有见到真品,只有在文献记载中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描述的。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这就是哥窑的真品描述,但是人们现在只能见到传世哥窑。谢谢

宋代(5)特征(2)

最新回答
听话的小蝴蝶
能干的天空
2025-04-19 23:57:44

哥窑瓷器出窑后 放到墨水里 拿出来以后 瓷器表面就有很大的黑色开片 还有很多很细小的开片 颜色进不去 时间长了 气体进去 氧化成黄色 要炸两年才能最终形成金丝铁线 金丝就是黄色的小开片 铁线就是黑色的大开片

舒心的羽毛
笑点低的舞蹈
2025-04-19 23:57:44
这个东西 现在很少,我听马未都讲过 哥窑 容易出现龟裂 而且发出 咯咯的脆响,我是个外行,也根本不是个爱好者,但是我觉得想认识货 先认识货的 时代背景 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什么时代那能出什么样式的东西。比如说央视鉴宝就有人拿出瓷烧的暖水瓶,还落着明永乐死后才追封的成祖的款,楞说是三宝太监从南阳带回来的,贻笑大方不说,经济损失不可您弥补

满意的钥匙
文静的火
2025-04-19 23:57:44
请参考下文:

哥窑与汝、官、钧、定一起,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然而,与其他4个已经找到窑址的窑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窑,其蛛丝马迹竟然只能在文献中寻找。

根据文献记载,哥窑是出自南宋的一种奇特瓷器,其产地就在龙泉。文献的记载引起了龙泉的盗挖狂潮,据说当年这个不大且僻静的地方,聚集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古董商,他们将挖掘到的瓷器甚至瓷片一起成堆运走。古董商所运走的瓷器和瓷片中究竟有没有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瓷器,已经成谜。

如今,业内习惯上将具有文献中描绘特征的瓷器称为“传世哥窑”,以便与传说中的哥窑产地出土的瓷器相区别。据天津文博院研究馆员刘渤介绍,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100余件,比“元青花”的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中,藏有一件传世宋哥窑瓷盘。面对精美的传世哥窑瓷盘,总有研究者和爱好者恨不能穿透历史的重重帘幕,看到它究竟来自何方。

明朝人陆深在《春风堂随笔》中提到,宋朝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龙泉的“琉田窑”烧制瓷器。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所以他的窑被称为“哥窑”

刘渤说,因为哥窑窑址至今尚未被发现,而哥窑瓷器在历史上又声名赫赫,所以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哥窑被传是宋代名窑,然而迄今所掌握的宋代文献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哥窑的记载,这成为有些学者怀疑哥窑是否为宋代名窑的一个理由。

关于哥窑的记录,最早见于明朝人的著作。明代初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哥窑。据刘渤说,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中也曾谈到哥窑。陆深在随笔中提到,宋朝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龙泉的“琉田窑”烧制瓷器。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所以他的窑被称为“哥窑”。

陆深所提到的琉田,即是如今的龙泉大窑,是当地瓷器的中心产区,正是文献中的类似记载,引发了民国初年人们对龙泉的掠夺式开采。这种现象又引起了我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对哥窑的兴趣,而那时的陈万里,专业是一名医生。

1928年,陈万里来到了浙江龙泉。在他之前,中国陶瓷研究的方法一直是从文献到文献,他是第一位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

那时,经过十几年的盗挖,当地较有价值的瓷器都已经被搜罗殆尽。陈万里从当地人口中听说一个叫大窑村的地方有古代窑址。在大窑村,因为泥土里都是瓷片,以至于他们取土建房时都无法避开,所以院墙上有很多星星点点的瓷片。然而,实地探访的结果却让陈万里大失所望。在古窑址所在地,虽然到处都有散落的破碎瓷片,但他仔细搜寻后,所找到的都是普通的青瓷,并没有传说中的哥窑特征。那么,传说中珍贵无比的哥窑瓷器,到底是什么样?

瓷器有了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却因为这种缺陷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从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卖得更好了。马未都曾经说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

刘渤说,据文献记载,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这是传世哥窑最典型的特征。此外,传世哥窑瓷器的开口呈现淡淡的紫红色,足底为幽深的铁青色,在行内被称为“紫口铁足”。

关于哥窑瓷器最有特色的断纹来历,龙泉当地演出的戏剧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章氏兄弟都烧制青瓷,虽然品质都很好,但因为哥哥忠厚,所以他烧制的瓷器销量更好。弟弟嫉妒哥哥的生意,为了出气,偷偷往哥哥的窑洞里泼凉水,于是出窑后的瓷器上出现了这种奇特的断纹。收藏家马未都在说起断纹时,说还有一种说法,即弟弟在釉缸里放了一把黏土,由此导致了瓷器开裂。在马未都看来,这是外行的传说,实际上这种断纹烧制的工艺极其复杂。

瓷器有了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却因为这种缺陷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从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卖得更好了。马未都曾经说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

就是这种具有缺陷美的传奇瓷器,点燃了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热情。从1928年起,陈万里8次去龙泉。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次考察中,他发现了一小片具有清晰断纹的瓷片,非但如此,瓷片还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不久后,在距离大窑十余公里处的溪口乡的古代窑址中,发现了更为精致的同类瓷片。陈万里的这一发现,实际上与文献中哥窑出自大窑的记载相矛盾。与此同时,陈万里发现当地人竟然能够仿造足以乱真的哥窑瓷器。

其实,仿制哥窑瓷器,古已有之。明仁宗当年为了得到珍贵的哥窑瓷器,曾经明确下令仿造,如今传世的哥窑瓷器中,就有明清的仿制之作。因为当地的窑址已经在盗挖中被严重破坏,陈万里无法通过地层学进行断代,无法确定找到的瓷片是否为后人的仿造之作,由此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中。

如今,虽然文献资料不断被发现,科技在考古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对于哥窑的研究,因为缺乏宋代的资料,而且后世的记载都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而考古发掘的结论与文献又无法互相印证,哥窑的神秘面纱仍旧未被揭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考古队前往龙泉进行挖掘。在那之前,故宫博物院等处已经有多件瓷器根据文献记载被认定为“哥窑”瓷器,这些瓷器被称为“传世哥窑”。

“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窑址进行发掘,发现了黑胎片纹青瓷,绝大部分是生活用器,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瓶、觚、盂、盒、灯及炉等,但出土黑胎青瓷与内府所藏哥窑瓷器的造型、胎、釉和片纹不一样,实属两类。”刘渤告诉记者。

传说中的哥窑产地出土的瓷器与被认定的传世哥窑瓷器不一致,让哥窑产地更加扑朔迷离。其实,关于哥窑的产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为杭州的凤凰山。明代高涟在《燕闲清赏笺》中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并说二者都在杭州凤凰山取土,在修内司中烧制的为官窑,在私人处烧制的为哥窑。修内司为南宋的官窑之一,至今窑址也未被找到。明代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得更直接:“官哥之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认为哥窑的产地是凤凰山。

上世纪90年代,一场暴雨过后,一位文物爱好者在凤凰山下发现了被冲刷出的古旧瓷片,其上的断纹和馆藏的“传世哥窑”上的断纹极其类似。考古队其后进行了发掘,却在遗址中意外发现了元代所用的窑器,于是甚至有人因此怀疑哥窑其实始于元代。哥窑窑址在凤凰山的说法,也未得到证实。

如今,虽然文献资料不断被发现,科技在考古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对于哥窑的研究,因为缺乏宋代的资料,而且后世的记载都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而考古发掘的结论与文献又无法互相印证,哥窑的神秘面纱仍旧未被揭开。

刘渤说,如今所认定的哥窑器都为“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少数博物馆中。天津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釉色为米黄色,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清脆的钻石
唠叨的萝莉
2025-04-19 23:57:44

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它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它是在哪里烧制的?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还在烧制,并且有新旧之分,新哥窑是元末烧的,而旧哥窑烧制的地点和时间还不清楚,但以后大量的史料证明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县。

然而事实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都发现了一种身带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征与史料中的哥窑特征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哥窑瓷器完全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根据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胎青瓷、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和考究,结果表明,史料里所说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

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究竟在哪里,又成了一个考古学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也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吉州窑的产地江西吉安,因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直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碎器窑。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窑在这里,有人以此来推断窑址在杭州。

激动的店员
忧虑的猫咪
2025-04-19 23:57:44

杭州老虎洞。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了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过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的遗物则称为“传世哥窑”,后者则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可以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扩展资料:

哥窑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有细碎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典型的“金丝铁线”,即黑色的厚缝与红色、黄色的细缝交织在一起。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的部分甚至等于轮胎的厚度。釉面上有气泡,如珠子的外观,犹如“聚沫攒珠”之美。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由于胎色的出现,窑口边缘釉为黄棕色,而铁黑则出现在底脚的无釉部分。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瓷

认真的鸡翅
傻傻的灰狼
2025-04-19 23:57:44
分类: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解析:

宋代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学界对于宋代汝窑瓷器存世数量究竟几何一直存在争论,通行的说法是不超过百件,其中已知经过考证的汝官窑为65件,北京故宫存有17件、台北故宫存有23件、上海博物馆存有8件、天津博物馆存有1件,其余的流失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地。但是也有人说,宋代汝窑瓷器的存世量远不止此。比如,台湾收藏家蔡文雄就撰文称,国内的一个收藏家拥有的汝窑瓷器就已超过学界普遍所说的存世总量,他并展示了72件藏品的图片。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

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现存的哥窑瓷器大部分集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小部分散见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总数大抵不超过300 件。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潇洒的猎豹
爱听歌的哑铃
2025-04-19 23:57:44
1,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宋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谓官窑,就是国家中央 *** 办的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的用瓷;所谓民窑,就是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瓷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考虑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产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2,明式家具十六品

第一组包括 1)简练 2)淳朴 3)厚拙 4)凝重 5)雄伟 6)圆浑 7)沉穆 等七品.

明式家具的主要神态是简练朴素,静穆大方,这是它的主流.以上七品可说同 属这一类型.它们大都朴质无文,或有亦不多.也正因如此,被选为简练的实 例每兼有淳朴之趣,被选作淳朴的实例或颇具沉穆之神.不过如仔细分辨,还 是能看出它们所具的神态以何为主,并依其主要的来定品.

第二组包括 8)穠华 9)文绮 10)妍秀 三品.

简练朴素,静穆大方,只是明式家具神态的主要一面,但决不能说是它的全貌 .有的明式家具有精美而繁缛的雕刻花纹.这三品属於装饰性较强的一组,与 第一组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组有 11)劲挺 12)柔婉 两品.

二品神态迥别,刚健婀娜,各臻其极,但互呈妙趣,异曲同工.有一点二者却 又相同,即整体各个构件都比较细.言其细,主要是造得细,不是下料细.劲 挺和柔婉,尤其是后者,必须用很大的料才能造出来.若就其细而言,它们和 构件比较粗的淳朴和厚拙两品又形成对比.

第四组有 13)空灵 14)玲珑 两品.

二品彷佛相近,实不相同.空灵靠间架空间处理得当才能取得效果,玲珑则仗 各个部位的透空雕刻予人灵巧剔透之感.玲珑必然有著高度而精美的雕饰,若 就此而言,它又和第二组属於同一类型.

第五组有 15)典雅 16)清新 两品.

典雅言其有来历而不庸俗,清新言其大胆创新,悉摈陈腐.二者乍看似乎大相 迳庭,实则也有一致的一面,即都要有超然脱俗的面目才能入品.如果有来历 而只是墨守成规,平淡无奇,那麼可称典雅的家具未免太多了.它必须是确有 来历但又罕经人道,真正做到了推陈出新.如果说大胆创新,悉摈陈腐,但却 是故弄新奇,矫揉造作,那又安得入清新之品,只不过罹怪诞之病而已.

§明式家具八病

家具的某一病往往是某一品的反面,但又不得与另一品彷佛有些相近而混淆起来,它们之间是有明确分界的.例如:

繁琐和赘复都是简练的反面,但它们不得与穠华相混.

臃肿乃是劲挺的反面,滞郁乃是空灵的反面,但不得与厚拙相混.

纤巧是淳朴、凝重的反面,但不得与构件比较细的劲挺、柔婉相混.

悖谬、失位的病源每出於标新立异,逞怪炫奇.

俚俗一般是不成功的来自某一地区的乡土制品.它们常使用南榆、柞木等较软木材,制作手法,别成体系,与习见的黄花梨、紫檀器等风格不同.民间家具有的非常淳朴,即使粗糙一些,也稚拙可喜.俚俗只是这类家具中的下下品而已.

3文物(wén wù ): 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4,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5,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6玉,在我国是美石的同义语.古人视玉为宝,今人又把珍贵的玉石称为宝玉.我国是一

个玉石之国,但目前国内的珠宝界、考古界和地质界对玉、玉石和宝石的定义是有区别

的.目前国际上统称的玉专指软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统称为玉石.宝石是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 *** 体,绝大多数都是某种矿物的单晶体

,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碧玺、紫牙乌等.

一、硬玉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见地质情报

所:《翡翠冲的《国外地质科技》,1981年第2期)两类.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

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要是由硬玉矿物

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翡翠

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紧密的纤维状结构,使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

硬玉是由一种钢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纯净者无色或白色.其块体的化学成分为

:二氧化硅占58.28%,氧化钠占13.94%,氧化钙占1.62%,氧化镁占O.91%,三氧化

二铁占O.64%,此外还含有微量的铬、镍等.其中,铬是使翡翠具有翠绿色的主要因素

.通常翡翠含氧化铬O.2~O.5%,个别达2~3.75%以上.

翡翠硬度为7,比重3.33.矿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

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

、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

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翡翠在我国明确地称为硬玉,可能始于宋代.而汉代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

西都赋》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咏诗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软玉中的碧玉,而非

硬玉.正因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选》、颜师古往《汉书》均未尝及之

.近来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称:在18世纪以前,中国人

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前不久,苏联地质

学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缅甸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矿发现于1871年,

至今已开采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缅甸乌龙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纪(宋末至元

初)已经采矿(见《国外地质科技》).而我国目前从宫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发现

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国人何时称硬玉为翡翠,缅甸翡翠何时输入中国,一直是未

弄清楚的历史之谜.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发现,来解决这一历史悬案.

二、软玉

软玉是我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的译名.这一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有“肾脏

”之意.这是因为古代洲认为将这种玉石佩挂在腰部可以治愈肾病(久术武夫:《宝石

贵金属辞典》).看来,古欧洲人和我国古代人一样,都迷信于玉.中国古人不仅认为

饰用这种玉可以辟邪,而且认为饮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论欧洲人也好,喜欢玉器的

墨西哥和新西兰人也好,都没有中国人使用软玉的历史悠久.中国在世界上有“玉石之

国”之称,这同发现和使用软玉的悠久历史有关.

软玉在我国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它们与硬玉不同,是由角闪

石族矿物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以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软

玉同硬玉一样也呈纤维状结构.这种由透闪石或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结构,是软玉具有

细腻和坚韧性质的主要原因.透闪石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中常含有4%

以下的铁,当铁含量超过4%时即过渡为阳起石.我国新疆软玉块体的化学分析结果是:

二氧化硅占57.6O%,氧化铝0.25%,三氧化二铁0.66%,氧化锰0.16%,氧化镁25.61

%,氧化钙2.68%,其它杂质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矿物折光率:透

闪石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折率0.O21~0.023;

阳起石为Np=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折率0.021~0.02

7.

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

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

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白色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至暗

绿色,有时可见黑色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呈黑色时,

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色皮壳,现有人称其为

“糖玉”.白色略带粉红色者有人称为“粉玉”.虎皮色的则称为“虎皮玉”等.

目前所知,国内除台湾丰田地区产软玉外(包括透闪石猫眼石),主要产地在新疆

.新疆和田玉的悠久历史,在《史记》、《汉书》、《魏书》、《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五代史》等古书中,均有记载.不过,西汉以前,史籍所载新疆产软

玉的情况常夹带着不少神话故事.从《史记》中记载的《李斯谏逐客书》和《苏厉给赵

惠文王书》中的几句话(“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焉.

”“代马胡犬不东下,昆仑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

至秦统一六国时,新疆的软玉已从昆仑山北麓和田诸地源源不断地输向内地.尤其是密

尔岱所产的软玉块度较大,常有上万斤者.清时在乌沙克塔克台地区有密尔岱产的弃玉

三块,大者万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达三千斤.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大禹治

水玉山”原重一万零七百多斤,这一迄今为止的最大玉件,即产自密尔岱.

三、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这种玉石的主要品种表面看来,同

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组成的矿物和硬度则不同.组成岫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

石.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还混有锰、铝、镍、钴等杂质,这些混入物使岫岩

玉具有各种颜色.岫玉的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

其它杂色.其中常以绿色调为主,颜色介于青玉和碧玉之间.组成岫玉的蛇纹石矿物,

通常占85%以上,常见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等其它矿物.透闪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

硬度.

岫玉的五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光泽.硬度2.5~5.5,比重2.

5~2.8.蛇纹石矿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纹石是镁质碳酸盐岩、镁质基性宕、

超基性岩的交代蚀变矿物,也可与滑石、绿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质同翡翠和软玉极易区分,主要是光泽(老带油脂光泽)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广泛产生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我国很多地区具备这种地质环境,所以其

产地相当广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产地和以产地为名所划分的品种:

岫玉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产地在辽宁省岫岩县瓦沟.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43

.80%,氧化镁42.10%,氧化钙0.56%,氧化铝0.006%,三氧化二铁0.64%,水11.81

%,杂质12.85%.硬度4.8~5.5,比重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

在我国江苏、浙江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发现其中有岫玉(郑

建:《江苏省吴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妇好墓中有四十余件玉器,“

其中多数与现在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与新疆和阗(田)玉

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第428页).由此可见岫

玉的开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南方玉开采史不详,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玉质大多

数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因

含杂质多,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与岫玉也有差别

,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

的滑石层.

祁连玉产祁连山,玉色暗绿,带有较多的黑色脏点,岫玉和南方玉没有这一特点.

京黄玉淡黄色,也由蛇纹石组成,因产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

.本世纪60年代发现,历史上是否开采过,情况不明.因产量过少,现已停采.

安绿石也是蛇纹石玉质,因首次发现于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而得名.产于蛇纹石化

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较纯,细腻光洁,苹果绿至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与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还有不少产地和品种.因此,当我们鉴别新石器时代以来

属于这类玉质的玉器时,切不可轻易断定玉质的来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吴县

草鞋山、张陵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经鉴定有一件玉管为蛇纹石玉石,就不是

辽宁产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苏镇江的产物.

四、蓝田玉

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

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

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

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此引起后世

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莱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

.近些年,陕西地质工作者在蓝田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料,认为它就是古代记载的

蓝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寻找珠玉原料的地质界

重视,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兴趣.1982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展出了上述蓝田

玉的原石.这种蛇纹石化强烈时,局部已经变成与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质从外观上看

,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这种玉石虽然不很美观,

但因为蓝田地处西安古城附近,玉质硬度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采用做为

装饰品.在汉代玉器中有两件很像现今的蓝田玉,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

大型玉铺首嵌在古墓门上;另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佩.从这两件玉器玉质和色

泽上看,很多地质学者都认为同现今的蓝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蓝田玉,则需

加以进一步的考查.

五、南阳玉

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

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

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据

河南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探明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

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经过显微镜鉴定,玉质含有

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

属杂质电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

、黄等色.

南阳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微透明.化学分析的结果是:

二氧化硅41~45%,氧化铝30.71~34.14%,氧化镁0.28~1.73%,氧化钾0.02~2.64

%,三氧化二铁0~0.8%,氧化亚铁0.27~0.88%,氧化锰0.02~0.1%,三氧化二铬0

.01~0.34%,结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阳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结

果是:铬0.01~0.5%,镍小于0.1%,钒0.001~0.1%,锰0.01~0.05%,钛0.001~0

.5%.

据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已开采是无疑问的.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

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

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

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标本经初步鉴定

,“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

)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

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一件

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可知南阳玉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

甜甜的硬币
跳跃的蛋挞
2025-04-19 23:57:44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乾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官窑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定窑

定窑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华地艺术品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只有一百余件,而且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华地艺术品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