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的由来

灵巧的太阳
眼睛大的雪糕
2023-03-31 17:03:35

陶瓷的由来

最佳答案
结实的航空
拉长的往事
2025-04-20 14:42:17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

最新回答
落寞的冰棍
光亮的小蝴蝶
2025-04-20 14:42:17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眯眯眼的小虾米
迷人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4-20 14:42:17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醉熏的金鱼
高大的爆米花
2025-04-20 14:42:17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一千六七百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发展成熟。

中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这说明英国在最初认识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瓷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班布里奇是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性拍卖行,成立不过30年,主要业务是遗产拍卖。2010年11月11日,伦敦郊区小镇博罗,在班布里奇举行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最终以5160万英镑(含佣金,约合人民币5.5亿元)的天价成交。这件瓷瓶不仅由此成为了最贵的中国艺术品,也成了最贵的亚洲艺术品。

这只粉彩镂空瓷瓶制造于中国乾隆三十年(1740年)左右,鉴定专家认为是无疑的官窑精品,而且极有可能陈列于中国的皇宫。整个瓷瓶高约40.64厘米,采用双壁设计,透过外层大瓶可以看到内层的小瓶。口型为黄色喇叭口,卵形的瓶身有4组螺旋形装饰,每组都漆有鱼戏水的图案,瓶颈有“吉庆有余”字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以乾隆时期最为鼎盛,而这件瓷瓶可以说是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乾隆时期最复杂的工艺,而且历经十几道工序,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另外还有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

目前,除了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藏品外,已经现世的仅此一件,更为重要的是,该瓷瓶的保存状况非常良好,历经几百年,实属难得。

中国瓷器

明理的大米
安静的豌豆
2025-04-20 14:42:17

陶艺即陶瓷艺术,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仅用于民生器皿,但随着技术和制造工具发达,制陶逐渐变成了一种艺术。

原始陶器通常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法成型,多为细泥红陶,用篝火烧制,烧成温度低,烧结程度差。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常用泥条盘筑法成型,有黑色的几何图案作装饰,晚期出现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图案。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轮成型的工艺。陶轮的发明,为制陶技术带来了革命。龙山文化出土了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多种陶器,其中黑陶使用快轮成型技术以及刻花、镂空等装饰手法。

商周时期,手工制陶脱离农业成为独立发展,产品多为灰陶,还有青铜器造型的白陶。西周陶器常用几何纹、弦纹、兽面纹和回纹装饰,并且开始运用灰釉,制作原始青瓷。

春秋时期的陶器多是印文硬陶,造型多样,表面采用磨光、暗花、划花、施漆衣和彩绘等技法,普遍使用云雷纹和兽面纹。

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汉代大量使用绿、黄、褐等低温色釉,同时彩绘陶也较普遍。唐代出现了三彩陶器。

宋代的瓷器艺术空前发展,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及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其陶器的制作技巧、器型美感、釉色效果、装饰手法(粘贴、刻花、笔绘、化妆土)等都堪称完美。

辽金时期的陶瓷以鸡冠壶、马蹬壶为代表,体现了民族的生活特性。元代的代表瓷器是青花、釉里红、釉下彩瓷。明代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青花瓷成为主流。

清代的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色釉达到了十几种,如古彩、粉彩、珐琅彩等。近代以来,中国陶瓷技术开始退化,渐渐落后于发达国家。

扩展资料:

在烧制期间,窑中的大气情况可以影响陶器成品的外观。透过容许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氧化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氧化;而透过限制空气进入窑中可以导致还原性大气,令黏土及釉料表面的氧被夺走。

以上因素可以影响烧制陶器的外观,例如部分包含铁的釉料,在氧化环境中会变为棕色,而在还原环境中则会变为绿色。窑中的大气可以调整至做成釉料的复合反应。

当西方应用了传统日本乐陶器(Raku ware)的烧制方法时,陶器会在还热及被灰烬、纸或木屑闷住时由窑中移走,令陶器外观有一种独特的碳化(Carbonization)效果。此技巧亦会在马来西亚使用来制造传统的拉布沙用(labu sayon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艺

仁爱的金鱼
典雅的含羞草
2025-04-20 14:42:17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拓展资料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伶俐的枫叶
结实的钢笔
2025-04-20 14:42:17
青花瓷的由来: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名列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在景德镇成熟发展。明代诗人周晋的一首《咏瓷花》词:“如轻云宿墨,似春葓泛幽甚可夸,浮梁瓷器白无瑕,巧借蓝色写青花。”青花属釉下彩,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后罩以透明釉,在1320度高温一次烧成。青花可分青釉青花、本釉青花和白釉青花。元明清三代数朝的官、民窑青花瓷各具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色如宝石蓝般鲜艳。自成化开始,青花瓷变得精巧轻盈,色泽淡雅稳定,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在规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数量远远超出了明初洪武至正德时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发色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末由于局势动荡,青花瓷的生产也每况愈下,官窑传世品很少见,多是制作粗率的民窑产品。清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期,以康熙青花最为卓越。康熙青花质量上乘,呈色翠蓝,浓淡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的美誉。雍正青花以质地优良、细巧精致而著称,呈色艳丽,但不如康熙时的丰富。乾隆青花以正蓝为主,色泽明艳稳定,无晕散现象。因粉彩瓷的逐渐增加,青花瓷自乾隆后期慢慢衰退了。道光时曾一度复兴,但主要是仿康熙青花瓷,青花呈色浮躁,釉面疏松。

青花瓷的寓意青花瓷在中国是最优良的瓷器之一,也就是良瓷,良瓷在汉语当中的发声和“良知”相近,听一听自己敲出来的青花瓷的声音,意思是入行以后,要时刻不忘记听听自己的良知是否还在。

心灵美的柜子
背后的樱桃
2025-04-20 14:42:17
1、青花瓷的由来: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现,到了明代时期青花已经变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种。在清朝康熙时期更是将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和豆青釉青花等各种各样的青花瓷品种。

2、青花瓷的历史:

(1)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

(2)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3)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4)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