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汉代青瓷器有什么特点

忧郁的大叔
冷静的篮球
2023-03-31 16:53:34

汉代青瓷器有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生动的曲奇
单薄的绿茶
2025-04-20 14:42:20

汉代青瓷器多胎质灰白,釉薄而匀,施釉常不到底,由于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扣之清脆悦耳,有金石之声。品种有瓿、罐、盂、钵、碗、壶、洗、杯、炉、灯等。釉色多为灰绿或绿中泛黄,纹饰依然简朴,有弦纹、小波纹、圆珠纹等。

最新回答
甜甜的耳机
背后的黑米
2025-04-20 14:42:20

青瓷亦称“绿瓷”。在坯体上施以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称为青瓷。我国的青瓷经历了原始青瓷、早期青瓷之后,一般认为在东汉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浙江的上虞、德清、余姚、宁波、绍兴、萧山和永嘉等地都已发现东汉时烧造成熟青瓷的瓷窑。那么,东汉的青瓷是什么呢?东汉青瓷四系罐又是什么?其又有何历史渊源?下面就跟随中国我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青瓷指的是中国东汉时烧成的青瓷器。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而东汉青瓷四系罐则是为东汉时期的文物,是东汉青瓷中的佳品,东汉青瓷四系罐高23。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4。7厘米。1954年出土于长沙识字岭。

那么,东汉东汉青瓷四系罐其外观上是怎样得?

盛储器或陪葬用具。该罐整体造型古朴大方,美观实用。罐的胎色呈灰白色,施青釉至器身下腹部,釉面光洁如新,胎釉结合紧密,是东汉青瓷中难得的佳品。

东汉青瓷四系罐又有何历史渊源?

汉至唐代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器型。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魏晋至唐,四系罐演变规律是:器体不断增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越来越切合实用。

盛储器,或为墓主人生前所用,死后用于陪葬。东汉是古代成熟瓷器的产生时期,完成了原始瓷器向真正的、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的过渡,这一件器物可看作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该罐小口、短颈、溜肩、鼓腹,肩、腹部曲线圆滑,下腹斜收,底平略内凹,肩部对称粘有四个泥条做成的小系,整体造型古朴大方,美观实用。罐的胎色呈灰白色,施青釉至器身下腹部,釉色晶莹明亮,釉面光洁如新,开片细密,胎釉结合紧密,是东汉青瓷中难得的佳品。

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烧造水平。

三国吴和西晋时,青瓷烧制水平迅速提高,浙江上虞、绍兴、余姚、宁波、萧山地区的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以及金华地区的婺州窑,成为青瓷的主要产地。江苏宜兴均山窑和湖北、湖南、江西的一些地区也有生产。东晋、南北朝时,青瓷生产已遍布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在浙江曹娥江两岸山坡就发现窑址二百七十余处。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重要的窑址有河南的安阳窑、巩县窑;河北磁县的贾壁村窑;安微淮南窑;湖南湘阴窑和四川省的邛崃窑。唐代时青瓷仍具有重要地位。浙江的越窑、瓯窑、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九江蔡家垄窑;临川白浒窑;福建安南窑、将乐窑;广东潮安窑、三水洞口窑、新会崖门官冲窑,四川成都青羊宫窑和邛崃窑等是当时的主要产地。闻名于世的越窑青瓷盛于唐代中晚期,其产品胎质细洁,釉色“类冰”、“类玉”,器形丰富,纹饰高雅,与北方邢窑的白瓷并称,是谓“南青北白”。北宋中期以后,越窑渐衰,龙泉青瓷崛起。

同时,北方的耀州窑、汝窑、临汝窑和北宋末汴京官窑的青瓷异军突起,达到了很高的烧制水平。南宋中晚期龙泉粉青、梅子青釉达到了青釉烧造的最高水平。到了明代,由于青花瓷的出现和彩瓷的兴起,青瓷渐趋衰微。

标致的枕头
陶醉的板栗
2025-04-20 14:42:20

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但在西汉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

西汉瓷器装饰主要在肩部刻画的两条阴弦纹构成的装饰区间内刻画水波纹、云气纹、卷草纹、人字纹等。有的粘贴细细的泥条,压成凸弦纹,或在流动的云气之间刻画神兽、飞鸟,动感强烈。

西汉青瓷原料中铝和铁比例提高,这就需要在较高温度中烧成,然而当时的窑炉尚未改进,从而导致汉初青瓷比不上战国青瓷,有的胎釉含铁高,瓷器颜色呈酱黄、酱褐和黑褐色,东汉发展成为黑瓷。

西汉瓷器成型用陶车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别制作,然后粘接而成。釉层普遍加厚,由于含铁量增高,釉色大多数褐绿色或酱褐色,器物内壁施一层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

西汉初期,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钟、敦等。形制大都依照当时的青铜礼器,器型大方端庄,鼎、敦、盒的盖面和上腹施青绿或黄褐色釉,制作比较精细。

到了西汉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发生了某些变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些仿铜礼器的制品如鼎、盒的形状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缩短到鼎底贴地,变成似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时施釉的部位缩小,以至于完全不上釉,其制作已不如汉初的精致、讲究。

西汉初期的瓿,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圆浅腹、平底,底下安有3个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对称的铺首双耳,耳面翘起并高出器口。上有扁圆形盖,盖面中心有捉手,便于揭取。盖沿下面做出子口,与器身吻合紧密。到西汉中期,肩部渐鼓,耳的顶端则逐步降低,与器口接近平齐,底下三足消失。

汉初的原始瓷鼎由战国时期的陶鼎演变而来,兽蹄形三足较高,附耳高翘,耳根突出。盖似半圆球形而顶面稍平,上附3个高钮,仰放时可当三足用。

西汉中期,鼎的双耳短直,兽蹄足显著变矮,逐渐与底平齐以至完全消失,盖钮也逐渐变小而成乳钉状,像个罐形。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铜礼器不再生产。

至西汉晚期,鼎、盒一类的制品归于消失,壶、瓿、罐、钫、奁、洗、盆、勺等类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加,生产更注重实用。

同时出现了牛、马、屋等明器。牛、马线条比较粗犷,造型艺术不高,房屋多干栏式建筑,也有筑围墙的平房和构筑堡垒的楼屋式的地主庄院,式样丰富。

这一时期,瓿的形体变得又高又大,敛口、宽平唇、圆球腹,肩部的双耳已大大低于器口,形如大罐。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瓿已不再生产,为印纹陶罍所代替。

西汉晚期的青瓷器以壶、瓿、罐、钫、樽、洗、盆、勺为主,已经不见仿青铜礼器。

自汉代以来,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汉初的原始瓷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较矮,称为圈足壶。

到西汉中期,瓷壶的口缘趋向喇叭状,颈部缩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趋低矮以至变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环形,也有在双耳上端贴铺首或难塑龙头的。

到了西汉晚期,壶口已明显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圆,极少发现圈足,双耳常作铺首衔环。如长沙五里牌汉墓发现的喇叭口壶,耳部配装活动的铁环,是非常罕见的。

壶耳也有做成鱼形的,或者是在竖耳的上端堆贴横“S”形纹,除喇叭口壶外,还有长颈壶、蒜头壶、匏壶等不同的造型。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式样新颖别致。

汉代瓷长颈壶,是在扁圆形的壶腹上,配以修长而细圆的直颈,稳重端庄;蒜头壶则长颈球腹,颈上为形似蒜头的小口,造型别致。汉代匏壶则小口束腰,整器像上小下大的两个圆球连接而成,其状颇似葫芦。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装饰艺术,大致说来前期比较简朴,一般器物上都只饰简单的弦纹或水波纹,未见有繁复的装饰纹样。

到了西汉中期及其以后,有了简单的刻画花纹,尤其喇叭口壶和长颈壶等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缘、颈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于醒目的凸弦纹带的区间内,分别划以水波、卷草、云气和人字纹等。

云气纹线条柔和流畅,使人如觉流云浮动,在流云之间往往还配以神兽飞鸟,画面十分生动优美,可与同时期的铜器和漆器图案相媲美。

在浙江省义乌发现的一组西汉中期原始瓷器,其装饰图样颇为特殊,如在壶的耳部堆塑鼓睛突目、两角卷曲的龙头;在瓿的腹部划有对称的两个半身人像,其下为佩璧图样,佩带穿璧作迎风飘舞状。

而且,义乌瓷瓿的耳面则印出面目狰狞、威武凶猛的武士形象,一手举剑、一手持盾,同时在盖顶堆出躯体蜷曲、毒舌前伸的蟠蛇形钮,刻画精细。这种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为同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中所罕见。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到了西汉中晚期以后,这种既有艺术装饰而又具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制品,不仅在当时的产地浙江和江苏一带地区广为流行,而且在江西、两湖、陕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表明它已成为当时人们所乐用的制品,被作为一种畅销的新颖商品而远销外地。

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的品种和纹饰都有所变化,瓿和钫等器类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则在急速增长,这些饮食器皿和容器的造型表明,当时原始瓷器的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

东汉出现的新品种之一是瓷提盆,束口、鼓腹、平底,盆体宽大而稍扁,口沿安有粗壮的弯曲提手,是一种提携方便的盥洗器。

东汉原始瓷器的装饰花纹也较简单,仍旧为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与原始青瓷的装饰手法无甚差异。

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的瓿、罍等器物,外壁拍印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形纹等,也与印纹硬陶的装饰图样基本相似。

因在双系罐和盘口壶的腹部,密布规则的宽弦纹,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弦纹罐”和“弦纹壶”。

此外,在熏炉的腹部镂雕三角形的出烟孔,钟、洗的肩、腹部贴以铺首,五联罐的颈腹部堆塑猴子和爬虫,以及鬼灶上刻画鱼、肉图案等。灶上饰鱼、肉,既点明了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鱼肉为食,寓意深刻。

在东汉中晚期的窑址和墓葬中,又发现了有一类胎、釉呈色很深的器物,器型有五联罐、盘口壶、双系罐、碗、洗、盘、刁斗和耳杯等。

这类制品因胎料中含有较多量的铁,在稍低的窑温下也可以使坯体达到较好的烧结状态,所以多数器物的胎骨坚硬而致密,碰击时发声清亮。

这类原始瓷器,胎呈暗红、紫或紫褐色,多数通体施釉,釉层比较丰厚且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实用价值较高。而它是一种利用含铁较高的劣质原料做成,是东汉窑业手工业者的一个创新,为东汉晚期黑釉瓷器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墓葬内也发现部分瓷器的胎骨较为疏松,容易破损,显然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当时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釉的高温黏度较低,流动性较大,有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蜡泪痕和聚釉现象。

在东汉以前,施釉用刷釉法,并且只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东汉中期开始采取浸釉法,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而且釉胎的结合也大有改进,少见脱釉现象。

东汉时期,瓷器成型多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较规整,器壁往往留有轮旋的痕迹,而制作精细的钟、壶类器物,则在成型以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显得十分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缺陷。有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态。

由原始瓷发展到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

这种新兴的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此时,西汉常见的仿青铜器造型逐渐消失,日用器物罐、壶、瓶、碗、盆、盘、洗增多。

瓷碗是古代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东汉晚期平底碗的造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口沿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弧,就像被横切开来的半球形;另一种口沿微微内敛,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内收,平底,器型较小。两种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内凹。

东汉瓷盘多属大件,器型与原始瓷盘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盘用。盆,直口折边,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腹中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廓线挺健。

在东汉时期瓷器日常用具中,比较特殊的是青瓷人形灯,高47.8厘米,灯碗呈浅盘形,灯座塑成一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画出来,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硕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许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

俏皮的香氛
酷炫的金毛
2025-04-20 14:42:20

原始瓷发展到汉代,取得很大成就,到东汉中晚期已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由于以铁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被称为青瓷。青瓷在东汉时期的烧造遍及各地,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出土,浙江是青瓷造烧的中心,在上虞、余姚、宁波、绍兴等地,发现大量窑址,使用规模很大的龙窑,烧成温度达到1300℃左右。

怕黑的小甜瓜
天真的世界
2025-04-20 14:42:20
青瓷、白瓷都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是青瓷技术在东汉已经成熟,白瓷到隋代才成熟

青瓷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北内邱、临城县祁村一带曾发现邢窑遗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美好的星星
长情的日记本
2025-04-20 14:42:20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交符号和象征,在我们国家,像熊猫,京剧,茶叶还有瓷器,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对外展示的名片,而瓷器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英文名字翻译过来在西方当中就是瓷器的意思,所以瓷器在我们国家对外展示这一方面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的。青瓷作为瓷器的一种,是属于比较古老的瓷器,它出现在商周时期,之所以被称为青瓷,也是与它烧制出来呈青绿色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景德镇

一提起瓷器之都景德镇,很多人脑海当中应该都会浮现出各种各样,样式精美,花纹精致的瓷器了吧。其实,瓷器放在古代,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去享用的,瓷器也是一些皇室贵族才能够享用到的东西。瓷器的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像实用性,还有着观赏性,现在有很多宝贵的瓷器,在它的身上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收藏价值,有很多的古董收藏家对于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瓷器都是爱不释手的。

二、起源于商周时期

青瓷作为瓷器的一种,它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分类,人们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能够制作出比较完整的青瓷了。商周时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距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在那个时候,虽然生产力并不是特别的发达,但是人们在烧制陶瓷这一个方面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所以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青瓷,只不过,在现在史书的记载当中,在商周时期出现的青瓷被称为原始青瓷,因为它是第一次被制作出来,所以还不够完善。

三、因颜色而得名

在瓷器中,有很多都是根据瓷器的外在特征来给它取名字的,像青花瓷,青瓷等等。青花瓷就是因为在它的瓷器外表上有着很多精美,古典的花样,而且还是用青色描绘出来的,青瓷就更加的言简意骇了,原始的青瓷因为在烧制的时候,装饰材料当中的铁元素与氧气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烧制完成之后就会呈现出一种青绿色,因此它就被称为青瓷。

动人的母鸡
正直的毛豆
2025-04-20 14:42:20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美丽的哈密瓜
细心的音响
2025-04-20 14:42:20
汉代越窑青瓷三足双耳鼎值钱。如果是真品的汉代越窑青瓷三足双耳鼎的话市场价格应该在8万元左右。敛口,子母口无盖,上腹部有一对称桥形方耳,耳中间镂空,上部稍向内斜,鼓腹、圆底,蹄形三足,腹部饰一周凸棱。

天真的小土豆
土豪的冬天
2025-04-20 14:42:20
青瓷起源 龙泉青瓷哥窑观音造型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 明代龙泉窑烧造中国青瓷最后亮点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纯真的灯泡
美好的眼睛
2025-04-20 14:42:20
摘要:青釉瓷器是我们古代瓷器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一类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在白瓷出现并发展成熟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西晋青釉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般来说,读者对唐宋之后的青瓷更为熟悉,而对唐代之前的青瓷发展过程了解有限。其实,从汉代烧制出真正意义…

   青釉瓷器是我们古代瓷器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一类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在白瓷出现并发展成熟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

西晋青釉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般来说,读者对唐宋之后的青瓷更为熟悉,而对唐代之前的青瓷发展过程了解有限。其实,从汉代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发展历史是一段重要的过渡,在这段时间里,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断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为唐代之后瓷器工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瓷器也是在这个时代以它优越的材质条件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和金属制品,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青瓷的烧造重心主要在江南地区,我们就以六朝(东吴、晋、宋、齐、梁、陈)来限定这段时期青瓷的烧造历史。六朝青瓷的面貌独具特点,以后大家去博物馆看展时就能轻松分辨出他们啦!

南朝青釉六系盖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窑 口

讲瓷器不得不说到“窑口”,窑口其实就是瓷器的产地,两千年来我国大江南北出现了众多窑口,这些窑口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各有早晚,各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熟悉的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窑”指的都是窑口。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 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西晋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青瓷是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的质量最优、影响最广,越窑青瓷产品覆盖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卫生用具和殉葬用的冥器等绝大多数用具种类,种类繁多、样样齐备。

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婺 州 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 化妆土。

西晋婺州窑青釉狗圈,1975年浙江金华西晋墓出土,现藏金华市博物馆

瓯 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 发现 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东晋瓯窑青釉牛形灯盏,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德 清 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时代风格

瓷器的风格主要受时代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各个窑口的产品各有特色,在同一时期依然显示出相似的时代风格。这里我们以越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各个时代青瓷的风格特点。

东 吴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瓷器的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这个时期青瓷的纹饰、造型风格都深受汉代铜器、漆器的影响。纹饰偏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或佛像等,装饰趋于繁复。三国时期的瓷器种类花色比汉代大为丰富。

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 晋

西晋立国不久,青瓷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个时期青瓷的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与三国、东汉时期都有差别。胎骨比之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品种大大增加,日常所需器形大多完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中花式品种最多的。器形矮胖端庄、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西晋青釉四系鸟纽盖缸,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镂空双系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人骑兽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 晋

东晋初期,青瓷保持西晋时期的风格,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生产出现普及趋势,瓷器器形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为减少。三国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基本上停烧,主要以日常用具为主。东晋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的 点褐彩 在此时得到普遍应用。

东晋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 朝

南朝时佛教盛行, 莲瓣纹 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是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有差别。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情况不如东晋。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瓷莲花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典型器形

六朝青瓷的造型很有特点,有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的器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中还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而有的器形在之后的朝代里得到了继承、展现出新的变化。

魂 瓶

亦称“ 皈依 瓶”、“谷仓罐”、“堆塑罐”,古代随葬冥器。前文我们说到,三国西晋时期瓷质冥器非常流行、曾大量生产,魂瓶就是其中代表。

魂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平底罐,罐腹或为素面,或模印、堆塑出鸟兽、佛像、铺首等;上半部分为屋宇楼阁、鸟兽、人物、佛像等各种堆塑,或有纪年铭文。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虎 子

又称 “楲” ,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是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此后先秦墓中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呈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两翼。中期之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纹饰。至晚期虎首与四足逐渐消失。

西晋青釉虎子,江苏省南京栖霞岭甘家巷吴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鸡 首 壶

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把手上端装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隋代之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西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 口 壶

鸡首壶的器身就与盘口壶很相似,盘口壶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流行于东汉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为桥形,隋之后渐成条状。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器形,还有几种器形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这些器形我们在往期推送中都曾提到,比如《知否》中提到的“盏托”、“水盂”、“熏炉”,《小戏骨》中提到的唾壶,还有油灯、槅等等。

南朝青釉刻划莲花纹托盘,现藏福建博物院,

东晋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瓷香薰,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周处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唾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国吴青瓷熊灯,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圆形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六朝时期的青瓷发展为后来瓷器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又对之后的瓷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容小觑。通过今天简单的展示,现在你能辨认出六朝青瓷的面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