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为什么是天青色
这句话描述的是汝窑青花瓷天青色形成的条件。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古人无法改变湿度,所以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晴的瓷器极为珍惜。天青色对烟雨的等待,是对完整生命的渴望和肯定。我等你亦如天青色等烟雨。
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下过雨天青云破时,才能做出这种颜色)”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窑口只有在宋代出现过,宋以后都没有烧造过汝窑,所以异常稀少和珍贵。我们平时说的汝窑,就是宋代汝窑。
汝窑随着北宋末年战乱的,导致汝窑和定窑烧造工艺都失传了,留下的传世汝官窑瓷器也就100来件。后来汝窑窑址发现于今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但是跟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汝瓷都不一样,所以汝官窑瓷器真正窑址可能在汴梁皇宫里烧造,由于黄河改道,汴梁京城埋于地下,可能汝窑必成千古之谜了。
北宋汝窑瓷器如何鉴别
鉴别北宋汝窑瓷器,要掌握汝窑瓷器的时代特征,从釉色、开片、瓷器底足来鉴别正品汝窑瓷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1.汝窑官窑瓷器的天青釉色偏清白,不是真正的天青色,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宋徽宗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形容汝瓷釉色之美;
2.汝窑官窑瓷器使用的是玛瑙釉,釉色温润典雅,能随光线的强弱变幻出不同的色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
3.汝窑瓷器采用的是裹足支烧的工艺,这就在圆器的外底留下支烧的痕迹,形如芝麻粒大小,被称作“芝麻挣钉”。芝麻挣钉有三支钉烧和五支钉烧,北宋汝窑瓷器以三支钉烧居多;
4.北宋汝窑瓷器表面分布着类似蝉翼、蟹爪和鱼鳞形状的开片冰裂纹;
5.汝窑官窑瓷器为香灰色胎,胎质细腻。瓷器底部为满釉。
什么是汝窑茶具的开片?
汝窑瓷器表面有纹路的叫做“开片”,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都是形容其形状的。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汝窑茶具如何开片?养汝窑茶具,一定要用固定一种茶来养,大多选用色重的铁观音或是普洱。如果买汝窑小单杯来养,在饮茶过程中用茶汤滋润茶杯的边缘,并保持干净卫生。在一次又一次使用过程中,小单杯的釉面在中等温度的茶汤作用下,缓慢的逐步开片,使茶汤色慢慢渗透到釉面开片缝隙中,形成优美的、带茶色的开片纹面,具有一种像老古董一样的古色风采。
随着汝窑茶具使用和保养的年头变久,汝窑茶具的釉色和釉面更加温润,就像是一块经过好几代人使用的古玉,在微弱暗淡的光线条件下,能发出迷人的莹光,这就是所谓的“养壶”、“养杯”。但凡是这类的养护和变化,都绝非一日之功,日久方见效,亦如同“成长”,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汝窑茶具的开片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使用过程中自然开片,还有一种是在烧制过程中人为的开片。汝窑茶具是高温釉,要经过两次烧制,胎土和釉料在出窑时都会收缩,而窑工们精确地计算出收缩差,从而形成开片,汝窑开片有很多种:冰裂纹、鱼子纹、蝉翼纹(又名蝇翅纹)等等,也有不开片的。
汝窑茶具开片的六大特征
1、青如天:据说,在工匠烧制瓷器之前,问宋徽宗需要何种颜色,徽宗笑而不语,一指天,雨过放晴的天空呈现出淡雅而神秘的自然青色。从此以后,汝窑便以“天青色”为最终的烧制目标,汝瓷在光亮处,色泽青中泛黄;光暗处,又青中偏蓝。
2、面如玉:汝瓷与普通瓷器如玻璃般晶莹的质感不同,其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滋润柔和,触之如酥油,抚之如绢,温雅古朴。真品汝窑釉薄处迎光隐约泛红,釉厚处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3、蝉翼纹:汝瓷施釉比其他瓷器肥厚数倍,甚至有釉厚于胎的情况。由于釉和胎冷热膨胀程度不同,烧成冷却后,便逐渐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独特斜向开片,光线折射效果如蝉翼的纹理。
4、晨星稀:汝瓷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被称为棕眼,都是玛瑙入釉的特征。
5、芝麻支钉釉满足:汝窑在烧成工艺上,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不过芝麻般大小,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6、鱼子纹: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或泛红有异于天青釉面的色块,如阳光下鱼子浮出水面,为汝窑非典型特征之一。
汝窑胎质细腻,胎色呈香灰色,胎骨多轻薄,个别厚。 颜色可分为三种: 1)天青色:雨后天晴色,有深浅. 2)卵白色:似鸭蛋青,多失透. 3)粉青:淡青中微闪绿,多透亮。
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器型
据不完全统计,官汝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20余种,约40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但也有窑址没有发现的器类,如樽等。其器型多为宋代常见的瓷器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是在制作方法上以模制为主,器物形制更加规范、工整。
二、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宋汝的器壁厚只有2-3毫米,但釉却很厚。从有的器物碎片发现,里外两侧的釉厚加起来可超过胎壁厚度,香灰胎色有的从支烧点断痕上可看出。然有些仿品是用高岭土为原料,断面洁白,一些造假之器故在支钉上涂上一些脏,以遮胎色。
三、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釉色
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四、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纹饰
汝窑的线条没有张扬,没有婀娜,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静穆之美。汝窑,以严谨,一丝不苟的,没有丝毫改动余地的造形设计,制造了一种“神器天成”。正是汝窑古代人的审美特点,所以传世的汝窑瓷器极少装饰,除花口盏托盘面有凸棱、三足尊腹部饰弦纹外,仅见椭圆洗内底部刻以双鱼纹。
五、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支钉
宋汝窑的支钉有很多种,宫廷使用瓷器的支钉通常都是俗称的“芝麻钉”,这里所说的芝麻钉也不是芝麻粒样子的支钉的,而是有些扁长形状的支钉痕迹,而且一定是凸出来的。部分有小椭圆形的支钉也会有。支钉的颜色一般都是略显很色的,这是时间的原因,传世的宫廷用器才会看到灰白的支钉颜色。不能用支钉的颜LZCS89色来判断胎体的颜色的,这是和制作工艺有关系的。重要的是这种支钉人手摸上去是不会有扎手的感觉。
六、宋代汝窑瓷器鉴定特征:开片纹特征
大家都知道鱼鳞纹、蟹爪纹这样的开片类型,现代仿品的鱼鳞纹开片也很美的。而宋汝窑的开片是很自然的开片,没有任何做作在里面。比如鱼鳞纹的开片是错落有致的,部分的鱼鳞片需要通过角度的变化来看到,
而仿品的鱼鳞片一般比较清晰可辨,并且有一种漂浮出来的感觉。
无论怎样开片的汝窑瓷器,纹理都是很文静不张扬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片纹都是饱满的。通过显微镜看到这样的片纹会看到有的若您手中有藏品困于出手请细看看文中第五点像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有的直中有弯,有的如蝉翼粗细不匀。无论怎样的开片都充满了岁月的沉积,都彰显出“安静”、“自然”、“不争”。部分汝窑没有开片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主要区别如下:
1、在开片形式上:汝窑瓷器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俗称“蟹爪纹”,具有开片纹;哥窑基本都是鱼子纹,釉面上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纹路交错;
2、在开片颜色上:汝窑颜色淡雅釉色多变,以天青色为佳;而哥窑釉色以青为主,但浓淡不一,也有黄色、淡紫色的哥窑瓷器;
3、在开片动机上:汝窑的开片不是人为造成的的,残次品才会有纹式开片,最好的光滑无纹无片;哥窑是故意的,主要以碎纹开片为美
扩展资料:
哥窑和汝窑区别有:
汝窑瓷器的特点有:
1、釉色多变,具有玄妙之美,以天青色为佳;
2、具有开片纹,汝窑瓷器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3、汝窑瓷器的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
而哥窑瓷器的特点为:
1、釉色以青为主,但浓淡不一,也有黄色、淡紫色的哥窑瓷器;
2、釉面上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纹路交错;
3、哥窑瓷器紫口铁足,黑胎厚釉。
从上述汝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的特点,相信能大致区分汝窑瓷器与哥窑瓷器。
参料来源考资:百度百科-开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