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罐陶瓷和紫砂哪种材质效果好
艾灸陶瓷罐和紫砂罐相比紫砂罐效果要好一点。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俗称“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绿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紫砂分类
紫砂陶的主要品种有各式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雕刻和陈饰工艺品。单茶壶又可分为光货、方货、筋瓢货、花货等四大类。
紫砂器中,除了紫砂壶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外,而紫砂花盆以其使用和观赏价值也被藏家所青睐。紫砂陶花盆用紫砂泥制仿而成,它有高矮大小之分,方圆曲直之别,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盆围大至七尺,小至半寸。高盆可植悬崖式的花木,浅盆用来布置水石,树桩盆景,相得益彰。
紫砂花盆有着理想的吸湿排水性能,因为紫砂盆表里不施釉,少结强度坚韧,有轻微的吸水率,因此具备了缓慢的排水性,宜于花木生长,盆花相配,诗趣怡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用的工具不同,物理原理不同。中医拔罐、刮痧、艾灸是中华传统文化,相信大家对刮痧拔罐并不陌生了,但身边有好多朋友不知道艾灸是什么。艾灸是我国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不但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还有更好的美容、减肥作用。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载于《左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就已经盛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扁鹊心书》等医学著作先后对艾灸有详细的记载,由于艾灸经济有效,便于掌握,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方的艾灸是中国传入的,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医生拉兰利用艾灸治破伤风、麻痹、骨髓疾病等。在亚洲,中国传统的艾灸先后传到朝鲜和日本。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罐的用法
艾灸罐的使用其实简单的,应该是最好使用的。这个艾灸罐简单,轻便,比较好用,只是你们还不习惯使用,当你使用习惯后,您觉得比随身灸要好用的多。在使用艾柱之前,请先把艾柱用牙签横轧一个眼,这样便于插在钢丝上,然后把艾柱撕一个口,这样便于点燃。在放入布套之前,请您用2-3层纸巾先包裹好,在放入布袋,这样比较干净,无烟、还隔热。只要你把艾灸罐包裹的很好,一个艾柱,可以使用1个小时。 如果太烫外面再裹上毛巾,就可以使用很长时间的,而且还不会太烫。我家艾柱是最好的,不会再使用的过程中中途熄灭,也不会散落。而且烧完后,会有一个完整的艾灰柱悬挂在钢丝上。而且,用纸巾包裹后,很多艾烟吸到了纸巾上,外面的布套就不会显得很脏或吸满烟垢。
包上纸巾后,外包装的布套就会很干净了,而且没有一点烟。
只有艾灸罐会利用艾灸的极致,所以我喜欢使用艾灸罐,因为艾灸罐可以解放我的双手使我还可以做任何事情。
同时如果一根艾条在艾灸盒里面艾灸,大约只能使用60分钟到90分钟。
如果一根艾条您截断以艾灸罐的方式来艾灸,大约可以使用6个小时左右。
因为艾灸罐的层层包裹使艾灸的时间延长,热量持久。
但是如果你是患有皮肤病的病人,在皮肤病的位置我们不建议使用艾灸罐,这里需要使用艾灸盒或手持艾条熏灸,使皮肤与艾灸之间有一个距离,这样就不会直接附着在皮肤上艾灸,使其有疾病排出的路径。
皮肤完好的,和住集体寝室的完全可以使用艾灸罐来艾灸。
艾灸罐的作用
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
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
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
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艾灸罐的特征
在于所述罐体艾疗时温度调控方便,可精确控制艾条燃烧点与人体之间的位置,提高灸疗效果艾条燃烧速度适宜,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节省艾条使用量,可防范火种隐患,隔热外层保证使用时外壳温度适宜。
艾灸的主要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1.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2. 艾灸的主要功效和作用
3. 艾灸的六大功效和作用
4. 艾灸去湿气功效作用介绍
5. 小孩艾灸肚脐的作用
是多种矿物质共存,耐酸耐碱含铁的粘土质粉砂岩,含有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铁、氧化硅、氧化钙、等。
不含任何有害金属物质,且富含铁、硅、钙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降低胆固醇,紫砂器皿在食品的烹煮过程中不但能保存营养成分,还能避免有害金属元素摄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