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的工艺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 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肆 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人们常说的唐代陶瓷装饰三大突破:绞胎、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试想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湿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烧成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它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绞胎陶瓷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品 。历史上的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很低,这也是绞胎瓷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才会有所发展的原因。
绞胎的艺术创作有何特殊难度 :
1.突出胎内纹饰装饰的特点。
瓷雕所有纹饰的变化都因胎变中来,由胎而生,表里如一,纹饰自然而又富于变化,作品没有复制性,具有唯一纹饰的风格,具有艺术收藏品的稀有性这一特征,一但纹饰效果独特,造型丰富,美术效果视觉冲击力,这就是一件不可再得的绞胎瓷神品。
2.类似翡翠的玉质特点。
瓷质有类玉的特点,而绞胎瓷雕胎内的翠绿纹饰如翠似玉的质感特强,视觉效果好,特别是瓷雕作品做成摆件供大家欣赏,艺术效果特好。在瓷雕作品中又利用这些纹饰变化的俏色,能创作出构思巧妙的绞胎瓷雕作品。
3.更多地吸收姊妹艺术特点。
传统中的瓷器就是从仿玉、仿金银器中走出来的,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型陶瓷材料运用克服传统瓷雕的很多制约,更有利于将翠玉雕件的艺术特征,其他艺术雕塑门类特长运用到绞胎瓷雕上来,增加了创作手段和发展空间,所以当代绞胎瓷雕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抽象或变形类艺术,无不是通过“点、线、面”的运用,组成花纹图案实现其创作的,而绞胎工艺运用“点、线、面”产生花纹、图案却是前无古人的难题。因此,现代绞胎艺术的创作,既依赖于作者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又需要工艺技法的不断探索和创造,当然“现代绞胎”艺术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独具特色,也正是其难度所致。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国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怀。绞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时传达着对君子本色的尊敬和赞美。从技法上绞胎瓷着重表现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淡美素雅,力图表达“仁义礼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时又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诠释了“其色也睟然”君子气概。历史上也因其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瓷。随后很多文人雅士纷纷效仿,致使在当时工艺水平下绞胎瓷供给严重不足,很多百姓只得将窑内摔碎的瓷片作为贵重的礼品相互馈赠。
焦作,因“焦家作坊”而得名,与陶瓷业的关系甚为密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而修武又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职)宁封子之诞生地,是我国陶瓷文化根源所在。怀川大地,古属“三河”地区之“河内”,“九州”中央之“冀州”,太行山南之“山阳”,是黄帝统一中原、百族交汇融合、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自古以来,我国陶瓷种类可谓洋洋大观,大凡陶瓷工艺,或色釉变化运用,或彩绘装饰、雕刻、镂空、捏制、圆塑,或由于火焰、火候、火温不同而发生釉料色彩之美妙变化,工艺体现尽达极致,各种造型种类不可胜数。
在诸类陶瓷中,有罕为人知的独特瓷种,其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首,这就是始于我国唐代的、将仿犀皮漆器工艺特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瓷种———绞胎瓷。 绞胎瓷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纹饰图案,其色彩纹理使瓷质体现有着本质的不同,北方民间亦称之为“透花瓷”。这种本质内外变化如一的特殊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其他地方也少量生产这种瓷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焦作当阳峪现存大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我国目前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之繁荣。碑文记述立庙之因:“……遂益蜀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而立庙像于兹焉。”“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由此可见当阳峪窑场繁盛之状况。
江南提举程筠为百灵庙作歌序,全诗34句(七言)。程筠是北宋景德镇管理烧瓷的地方官员,对当阳峪瓷器倍加赞赏:“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钓尤精致。三日不余方可热,开时光彩真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由此可知当年当阳峪瓷技艺之精美。
上世纪4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小山富士夫在一篇考察焦作当阳峪窑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在焦作古窑址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俗称为绞胎瓷的美丽瓷片,它是用白色的瓷土和红色的瓷土搅和在一起做成的。这种瓷器可能是一个特别有名的陶工的作品。绞胎瓷不管是在部落里还是在古窑址都能发现……在修武窑既烧制唐代风格低温色釉的绞胎瓷,也烧制白色有点暗带点灰色的东西,一直被称为唐代绞胎瓷,其实感觉像北宋时期的瓷器。总之,修武窑烧了相当长时间的绞胎瓷。”他当时把修武当阳峪窑命名为“修武窑”。 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和叶吉吉民先生在调查当阳峪窑时,把绞胎瓷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宋代绞胎装饰瓷器除当阳峪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也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的精致……” 著名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考察当阳峪窑时提出:“总之,当阳峪窑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如此一个重要窑场,竟被忽略了。我以为,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可与当阳峪相媲美。
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在漳河两岸)终逊当阳峪一筹。” 可见,当阳峪绞胎瓷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珍贵价值。史学专家对于当阳峪窑和绞胎瓷工艺失传之因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宋“靖康之变”后,随着北宋战乱、金兵入侵,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瓷工艺由此失传。 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件当阳峪宋代绞胎瓷,引起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的极大兴趣,他亲临实地考证、试制,对失传的绞胎瓷工艺中几种不同的绞胎纹理进行开发,使其得以复苏。 2001年,河南省科技部门对焦作当阳峪失传的绞胎瓷工艺重新认定并高度重视,将其列为省、市科研攻关项目,对当阳峪绞胎瓷工艺进行全面开发。焦作市金谷轩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这一重要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攻关和反复试制, 成功的烧制出当代优质的绞胎艺术瓷。
厅子不算大,大厅三面靠墙都是博物架,架子上摆满各色瓷器,主人告诉我,大厅正面架子上都是收藏品,左右两面架子上才是当阳峪的绞胎瓷品。从未涉足此类境地,随着主人的指引,看着一件件出落的清雅秀丽、形态可掬的瓷器,有如意、祥龙、茶壶、劲牛、奔马、生肖……,纹理如羽毛、如树叶、如草编、如流水……。我不得不为瓷器的身世大为惊叹,土坯子竟能演变的如此清秀、典雅!在一个羽毛纹的祥瑞瓷壶前,还放着几片瓷片,纹路和瓷壶一模一样,瓷片的断面纹理清晰细腻,与瓷片表面完全一致。见我驻足不前,主人也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吟吟地解释说,这就是绞胎瓷的神秘之处,也是绞胎瓷名字的由来,这种工艺的瓷品花纹里外如一,不是描绘印染到表面的,而是在泥胎时就注定了她的色彩、纹路,经过无数道工序高温烧制而成的,民间又称透花瓷。
这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北宋年间尤为盛行,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几近失传,是孟先生花费了20余年的心血,终将这一古法绝技研习制作成功,其间的坎坷挫折、压力磨难可想而知。其中的羽毛纹“龙祥盛世立壶”已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孟先生也被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代表性作品先后被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中外博物馆珍藏。看着这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精美瓷品,眼前仿佛浮现出千百年前的能工巧匠们汗流浃背,精工细作烧制绞胎瓷的情形。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敬佩孟先生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将古老的绞胎瓷卓绝工艺,昭然于世。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莹如玉,明如镜,透如水,纹如绘,或古色古香,或纯朴雅致,或喜庆吉祥,或雍容华贵,色彩诱人,让人流连忘返。绞胎的`神奇让人即刻蕴育出无尽的遐想,如大漠落霞,如远山呼唤,如波涛汹涌,如远古流沙,一眼一个故事,一面一种情怀,爱看、耐看、百看不厌。惊喜于绞胎而成的神秘,赞叹绞胎不可复制的唯美,一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绞胎瓷作品纹理相似但绝不相同的独特之处,毅然推翻了“一模一样”的千古箴言!
初识绞胎瓷,感叹它自身纹路的清晰透彻,表里如一,一如做人;钦佩孟先生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一如做事;惊异绞胎瓷土坯身世经烈焰蒸腾终究骇世脱俗的不朽传奇,一如修身;陶醉于绞胎瓷宁静无声,意蕴悠远的品格,一如养性。
千年古窑当阳峪,美轮美奂绞胎瓷!
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彩釉瓷器。彩定的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为喜爱古物的明友熟知的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提及“古定窑”时,记载有“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如白定,俱出定州。”而 “定州花瓷琢红玉“,宋代大诗人苏轼酒后茶余的一句闲诗,更是引起定窑研究者及爱好者的无数遐想。故名思义,红玉理当是红色。
理想故然丰满,可现实是,在数次曲阳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数千瓷片中,绝大多数都是白瓷,除少量黑色、酱色、紫色瓷片,个别三彩瓷片外,唯不见红瓷踪影。虽然世界各大博物馆一般都会藏有定窑重器,但难见红定真容。神龙见首不见尾,红定的存在成为悬案。然而史料的文字记载,白纸黑字,红定的存在确凿无疑。据宋人著《邵氏见闻录》所述,宋仁宗不满其贵妃接受大臣赠送之红定,而怒碎之。
上海博物馆藏有宋代小盏,盏底用类似矾红料写上的长寿酒三字,则显示烧制红定的工艺在宋代已不是问题。
而同时期烧制的磁州窑,则能产出红釉瓷器罐,证明定窑的红釉工艺在当时应该了工艺是可能的。
于是人们开始猜测,所谓的红定莫非是指酱釉类定瓷,如柿红色,紫红色等,看上去偏红,因而称作红定。
有人认为红定应该是氧化铜釉料在高温中烧制获得。高丽瓷借鉴宋代制瓷成就,制备出可与妆窑相蓖美的高丽瓷。为了超越汝窑,古代高句丽人在青釉基础上或用铜料烧出绚丽的红色,或嵌入青瓷中(呈鲜红色),研究者推测红定应该是这种铜颜料在控制的高温中烧成。
笔者曾从一位资深藏友处转获一枚红定瓷片,故圈内常有朋友索见,称“过眼既拥有”。刚获之,用于伺寝数日,后珍藏家中某处,近年寻觅数次,均不得踪影,怀疑已被家里领导当作危险品处理,时常心中隐隐作痛。春节期间,再次翻箱倒柜,幻想牛年转乾坤,遗宝复得,而仍未能如愿。
几年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之子、陶瓷研究学者、收藏家沙家枥积累了上百万文字资料及大量图片考证的呕心之作《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出版,该书提供了认为是红定的红釉罐照片(见下图),虽然造型颇有唐代之风,但瓷胎与釉质很难与定窑拉上关系。
藏友朋友收藏有摩羯图案的红定盘子。摩羯图案于两晋时期随佛教由印度引入我国,在唐宋时期流行于各种器物。该盘呈典型的牙黄色泪痕釉,只是红色釉不像是釉下彩,倒像是二次上彩后入窑烧成。胎质疏松,不及标准定窑坚硬,可能是定窑晚期作品(如明代)。
北大秦大树先生,曾两次带队考古发掘定窑遗址,虽未见详细考古报告,但已零星发表部分成果,其中明确定窑自唐代起既烧制三彩器,私人藏家也收藏有底部刻有尙药局的三彩定窑罐。
除了考古发掘出的三彩瓷片外,定窑遗址还出土了个别绞胎瓷片,曾在网络上见过精美的胶胎梅瓶。也有藏友珍藏绞胎茶杯。
另外,定窑可烧制绿釉器既绿定是不争的事实。鉴于绿釉料烧制温度不宜过高,烧成后一改定瓷坚硬致密特姓,与绿色唐三彩相仿。
其实彩定中是否有篮定也值得商榷。篮料由金属钴经高温产生,称作苏麻离青的元青花颜料一般认为来自西域。但邢窑/巩县窑唐代已烧制青花瓷确是不争的事实。
下图是圈内人士收藏的瓷盖。图案上点缀有钴料,出现类似青花浙料般的篮色,虽然有朋友倾向于该器物由定窑烧制,但更符合邢窑白瓷的特征。
藏友珍藏有篮釉定窑碟,从瓷胎,泪痕釉及竹丝刷痕特征分析,当属宋代定窑产品。
还有 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邢州窑。
唐代主要瓷窑
(1)河北邢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历经隋唐而发展成熟。唐朝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充分说明邢窑窑址应在内丘,并且可以看出邢窑瓷器在当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影响之广。邢窑瓷器一般给人的印象是“白如雪”,但从遗址发掘出土瓷片可以看出,釉色可分为白、黑和褐黄三种。1984年内丘县开展文物大普查,在县城周围发现了28处古窑址,出土大量白瓷残片,白瓷质地细腻,釉色光洁如雪,陆羽在《茶经》有过“类银类雪”的描述。邢窑白瓷分为细瓷和粗瓷,细白瓷有碗、托子、皮囊壶、注子和罐、碗等多种器型,碗的特点为浅腹敞口,碗身呈45°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中心凹入,施釉,形状如玉璧;粗白瓷的各式碗较多,另外还有注子、枕等,粗白瓷碗均施化妆土,大碗较多平底,小碗玉璧底为多,外部施釉不到底,用叠烧法烧制,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留有支烧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痕外为火红色。邢窑瓷器以白釉色见长,很少见附加装饰。邢窑白瓷远销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国家。
(2)浙江越窑 越窑烧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窑瓷器发展最快的阶段,直至晚唐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唐代越窑青瓷地域范围更加广大,除上虞、宁波等中心地带,浙江东北、东南也发现烧造窑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主要器型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这些器物既继承了前期的造型又有新的创新与发展。鸡头壶被执壶取而代之。唐代晚期部分器物明显仿效金银器皿。唐代越窑瓷器虽然以釉色见长,但器物表面也时有少量装饰。花纹以划花为主,兼有印花、刻花和镂雕等技法。划花线条精炼流畅,寥寥几笔即成一朵富有生气的花朵。
(3)河北定窑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县涧瓷村及东西燕川村,古时为定州所辖,故名。唐代后期,由于邢窑制瓷原料的匮乏等原因,日渐衰落,唐代河北定窑开始替代邢窑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定窑的造型及釉色都可和邢窑匹敌。釉色有纯白或者白中闪青,出土器物中发现器型模仿邢窑。唐代定窑白瓷的器型有碗、盘、盏托、壶等。凡带有“官”、“新官”款的白瓷属定窑白瓷中的精品,此类精品白瓷自唐、五代直到北宋都有烧造。一般认为“官”“新官”款字刻在细腻薄胎、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者白中闪青的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的;刻在釉色白或者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的,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的,口沿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属于北宋后期。
(4)河南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小黄冶、铁匠炉、白河乡等地,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青花和三彩陶器。巩县窑烧制的白瓷器物主要有碗、壶、瓶、罐、枕等,以碗、盘器物为主,碗的数量最多。巩县窑的胎质比较细腻,色呈白色或白中泛黄多种。器物内外壁均施釉,器物内里施满釉,部分器物近底处不施釉,碗底中心大部分不施釉,釉面均有细小开片。唐三彩的窑址主要集中在大、小黄冶村附近,生产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茶具居多。间有绞胎枕。
(5)湖南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长沙市郊的铜官镇,1956年发现,因首次发现于铜官,又名铜官窑。长沙窑器物式样繁多,这在唐代各窑址中是很少见的。烧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兼烧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早期长沙窑以碗、盘、壶、罐、盂为主,后期增加洗、枕、托盏、盒、镇纸、砚滴、笔洗、笔掭、砚台等。唐代长沙窑瓷器前期胎质较酥松,胎色暗红,后期胎质细密,色泽多为灰黄和灰青。釉色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比例略大,胎釉结合不好,剥釉现象严重;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比较划一,釉胎结合紧密,不剥釉。长沙窑纹饰丰富。以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较多应用贴花、刻划花、印花、镂孔等工艺。纹饰主要有人物纹、双鸟纹、双鱼纹、荷花纹、狮子纹和葵花纹等。
(6)山西浑源窑 古代的山西瓷业非常发达,浑源县的瓷窑就是其中之一。浑源窑窑址出土器物非常丰富,瓷器烧制年代早,持续时间绵长,瓷器质量更是优良。主要器形以碗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种:白釉、黑褐釉和茶叶末釉。胎体比较厚重,胎呈浅灰白色,胎釉之间施白色化妆土。浑源窑主要的瓷器品种以黑釉瓷和白釉瓷为主。
(7)陕西铜川窑 铜川窑址居陕西铜川市黄堡镇,黄堡镇古代属耀府,因此也称“耀州窑”。遗址发掘的器物表明,耀州窑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元代基本没有烧造。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钵、壶、盘、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质动物如:马、猴、狗、虎和瓷俑等。铜川窑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两种,另有部分黄釉和绿釉。纹饰简单,大部分光素无纹。造型为唐代标准特征。
(8)安徽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因唐代属寿州辖而得名。窑址分布长约4公里,地域较广。唐代的寿州窑器物主要以黄釉为主,釉色包括:蜡黄、鳝鱼黄、黄绿和铁锈釉等,釉层薄厚及浓淡不匀。胎质分粗细两种,胎的颜色有近白色、白中带微红和绛红色等。寿州窑的最大特色是瓷黄,出土器物多以黄釉瓷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较粗糙,普遍使用化妆土。器物器型主要有碗、钵、杯、注子等。遗址出土没有发现晚于唐代的器物,一般认为寿州窑终止于唐代。
(9)四川邛窑 邛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崃市的固驿、什方堂、瓦窑山、尖子山等地。创烧时间不详。唐代四川地区的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壶、罐、钵、碗、盘、杯、碟、盏、灯、炉、豆、盒、唾壶和罈等。邛窑的器物极具地区特征。唐代小的瓷塑制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邛窑瓷器的胎质颜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红色最多;釉色丰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绿色、黄色、酱色等。从遗址出土器物来看,邛窑瓷器烧制年代的下限应该晚到北宋晚期。
(10)江西洪州窑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丰城市的曲江、罗湖一带,唐时属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窑创烧于南朝初期,盛行于隋,衰落于唐。唐初时期的一大名窑。洪州窑以烧制碗和杯为主,瓷质粗糙;纹饰主要以莲实纹为主,兼有其它纹饰,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绿釉,器物质量不高。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其产品特征与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洁白,黑瓷漆黑。(2) 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的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划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露胎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4) 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
介休窑:
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 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 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霍窑:
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釉色洁白。(2) 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3) 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见有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即&xqypic涩圈&xqypic)。元代产品挖足较浅。(5) 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6) 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没有。(7) 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胎体较厚。(2) 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粗糙,有黑点杂质且有小气孔,普遍敷有化妆土。产品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这种装饰唐代中仅河南巩县窑有类似制作,但巩县窑釉面不光亮,外釉乌黑;浑源窑则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之间,具有其独特风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圆唇,平底,罐外印席纹装饰。还有一种碗形浅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内划刻横、直线,线纹凸起,利于研磨。(2) 金、元产品仍以白瓷和黑瓷为主,白瓷的特征; 1. 白釉多呈牙黄色,胎、釉之间敷化状土。 2. 器形有碗、盘、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带装饰两大类,装饰技法与划花、剔花、印花、贴花、绘花等,常见纹饰有葵花、叶纹、S形曲带纹等,纹饰剔、划花后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盘均采用叠烧法,盘心留有不同数量的支烧痕迹。白釉绘花盘有采用刮釉叠烧的,盘心一圈无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黑瓷的特征:1釉色乌黑滋润,流釉性较大,普遍敷化妆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为多。 3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装饰花纹,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衬托出黑色的花纹。纹样与白瓷题材相同,布局疏郎,线条简练。有一种纹饰是剔出一个小圆圈,中间留一朵小花,空地划一些花纹,这种方法是别的瓷窑中少见的。(3) 金、元时期还仿烧顶窑、钧窑和磁州窑器物。仿顶器物仅仿印花装饰技法,但纹饰题材与装烧方法均与顶窑不同。仿钧器物主要仿钧天蓝釉大碗,造型与釉色与钧窑有差别。仿磁州窑有白地黑花盘、碗及枕等器物,盘、碗纹饰为简单的花草,枕面则胎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装饰品种,河南修武当阳峪窑也有制作,两窑的主要区别如下表:当阳峪窑 浑源窑剔花露胎呈深或浅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黄色化妆土 洁白 内含黑点杂质纹饰 以方格辅助纹饰为其特色 以S形曲带纹饰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较粗糙,胎体厚重。 (2) 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 (3) 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阳城窑:
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窑址于 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盘,显系仿定窑作品;定窑生产的大盖缸等,在该窑址中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
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窑。以烧法花器而称著,胎骨为土定、所烧瓷器,釉色鲜丽,色色俱佳,蓝如宝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黄似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以妍丽。花纹以花草为多,也有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长治窑:
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 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 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 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交城窑: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 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白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 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赭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 相同,赭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种有枕、洗等器, 但产量较少。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陕西省:
耀州窑:
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3)器型丰富,盘 、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5)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6)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7)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 状凸起。(8)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旬邑窑:
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黄。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2) 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3) 金代产品盘、碗的内心多刮釉一圈,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东省:
淄博窑:
在今山东淄博市,故名。根据考古发现,窑址一处在寨里,烧造瓷瓷,年代为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另一处在磁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绞胎等品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北齐时期产品 1胎体一般较薄,胎质粗,色带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黄的;釉面厚薄不匀,杂有黑色斑点。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 厚,明亮光泽。 3器物以碗、盘、缸为主,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细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装饰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5采用三足支钉叠烧,器物内心留有三足支钉痕。 (2) 唐代产品 1黑瓷釉色莹洁滋润,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为多,还有壶、罐、炉、瓶等。葫芦瓶造型独特,大底,颈肩之间无双系。 3器物底部均为平底,有的中心微内凹。底足厚,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 (3) 金代产品 1装饰出现蓖划纹。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 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 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无纹饰。(2) 细白瓷 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 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 3不施化妆土。 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 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 7光素,无纹饰。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定窑:
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产品:1 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2 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3 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 5 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 6 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4)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4) 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底有的“张家造”、“赵家造”等款字。(5) 装饰题材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最具特色。(6) 白釉划花盘、碗采用叠烧法,器内均有5个条形支烧痕迹。珍珠地划花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7) 器物上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8) 元代产品特点是厚重,硕大,浑圆,大盆,大罐,枕多见。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等。
曲阳窑:
因在河北省曲阳县境涧磁村,故名。这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定窑白瓷产地。在涧磁村窑区的北宋堆积层下,有晚唐五代的黄釉、黄绿釉、褐绿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习惯上将这部分宋以前的遗存称作 “曲阳窑”。曲阳窑白瓷器皿,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器形特点是沿口均折边成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圈饼状实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略呈灰,黄。采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不同而异,胎体厚重的器物施釉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黄,釉水凝聚处多呈泪痕状;釉面不开片。胎质细腻洁白者;则施很细的白釉,釉面莹润,洁白如玉,是曲阳窑白瓷的佳作。五代时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后把碗口翻折过来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条凸出的口唇。
贾壁村窑:
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所烧青瓷瓷质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品种以碗、高足盘、钵为多。特征为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内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于迭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装饰除钵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以外,其它均以光素无纹饰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轮制法。
辽宁省:
江官屯窑:
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辽阳窑:
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 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 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内蒙古:
辽上京窑:
在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故名。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不大,但烧制瓷器较精。从遗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细、纸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釉色多纯白,偶有淡青或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 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仿定窑制品的盘、碗、瓶、罐、盂、盒等器,极精细。
林东窑:
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 “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赤峰窑:
也称 “缸瓦窑”。在今内蒙昭乌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甘肃省:
安口窑:
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 “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xqypic铁锈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
兰州窑:
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特产, 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 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 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 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湖南省:
长沙窑:
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 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 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岳州窑:
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3) 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4) 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5) 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4-6个小而圆的支烧痕。
湘阴窑:
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 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 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 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寿州窑: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萧窑: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后主要烧白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唐代产品 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 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 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 (2)宋、金代产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 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 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 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繁昌窑:
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1平底内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淮南窑: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 细腻、击之音脆。胎壁较厚、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 厚薄不均,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带 绿,有的青中带黄